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 书名 | 阅微草堂笔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
| 分类 | |
| 作者 | (清)纪昀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内容推荐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全集分五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约40万字。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目录 出版说明 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卷三 滦阳消夏录(三) 卷四 滦阳消夏录(四) 卷五 滦阳消夏录(五) 卷六 滦阳消夏录(六) 卷七 如是我闻(一) 卷八 如是我闻(二) 卷九 如是我闻(三) 卷十 如是我闻(四)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卷十二 槐西杂志(二) 卷十三 槐西杂志(三) 卷十四 槐西杂志(四) 卷十五 姑妄听之(一) 卷十六 姑妄听之(二) 卷十七 姑妄听之(三) 卷十八 姑妄听之(四) 卷十九 滦阳续录(一) 卷二十 滦阳续录(二) 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卷二十二 滦阳续录(四) 卷二十三 滦阳续录(五) 试读章节 朱子颖运使说,他在泰安防守的时候,听说有读书人到了岱山的深处,忽然有人的说话声从石壁里传出来,说:“什么地方有经香,难道是有转世人来了吗?”接着发出一阵破裂的震动声,石壁从中间裂开,一座壮丽的楼阁出现在山顶上,有一个穿着齐整的老儒走下来迎接他。 读书人感到非常奇怪和惊讶,问这是什么地方?老儒说:“这是经香阁。” 读书人又请教什么是经香。老儒说:“这说来话长,请坐下来慢慢说吧。当初孔子删定经书,以教化世人,其中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以师徒传授的方式流传着。汉代的儒家学者,离孔子还不算太久,通过对经书字义的解释,还能够明白先圣的心意。而且比较单纯朴实,没有结邦名的习气,只是各自教授老师传授的学问,讲究老老实实地追源溯本。到了唐代,这种风气都没有发生变化。北宋时,这些学说总结成十三部注疏。先圣觉得这很不错。不过当时的大学者已经开始担心新的学说日益兴起,先圣之学会逐渐变成绝学。于是建了这座楼阁把它们储存起来。中间是最早的版本,用五色的玉做盒子,表示对先圣的尊重。旁边配以历朝历代官方刊行的本子,用白玉做盒子,以昭示帝王提倡先圣之学的功绩。这些都放在南面。左右放的都是一些私家自己刻的刊本。每当一本书刻好以后,一定要取一本第一次印刷并且质量上乘的书,按照时代的顺序,放在这座楼里,用黑色的玉做盒子,用来表扬他们对于用功于古书,钻研于古书。这些都放在东面和西面。以上这些书,都用珊瑚作为书签,用黄金作为钥匙。东西的两个房子里用陈年的檀木做桌子,最好的绸缎做褥子。那些大学者的神灵,每一年来视察一次,来时按次序坐在楼里。后面三排房子里都是唐代以前的学者的经义,我们把它们编成册,分组收藏,大概有一库之多。除了这些书之外,其余的著作,即使写得很多,在当时影响很大,我也只是听由作者们自己保存,而不再收藏在这座楼里,这也是先圣的愿望。这些书每到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以及晚上11点到凌晨1点钟的时候,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发出浓烈的香气,所以就叫这座楼经香阁。这是因为在一元运行下,阴阳二气发散,阴气从中午12点开始,阳气从晚上零点生出。圣人的心灵,是与天地相通的。这些大学者阐发圣人的道理,其中的精髓奥妙之处也是和天地相通的,所以会互相感应。然而一定要是传播这些学问的人才能闻得到,其他的人是不行的。当代的学者对这十三部书,有的夜以继日一辈子钻研这些书,有的字斟句酌,每个字都求其来历,对这些书进行猛烈的抨击,这都是因为各人因其智识所限。你四世前是一个雕刻的工人,曾经刻了半部《周礼》,所以你身上还有残留的香气,我因而知道你来了。”于是老者带领读书人参观了整个楼阁,用珍贵的水果招待他。送他出来时,老者对他说:“你自己多多保重吧,这地方很难找到。” 读书人回头再看,就只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没有一点人烟。这件事太离奇了,好像是尊崇汉学的人写的寓言。汉代的学者以解释古文字义为最主要的学问,而宋代的学者则强调观点和看法。 由此看来,似乎汉学比较粗糙,而宋学更为细致。但是如果不明白古文的字义,如何知道其中的看法和观点呢?而宋代的学者却只是全然的诋毁排斥汉学,把它当作土块一般粗劣的东西。免不了就像做好了大车,就把做得不好的轮子毁掉,渡过了河,就把船给烧了一样。于是又导致攻击宋代学者的人多了起来。 所以我写《四库全书·诗部总叙》时说:“宋代的学者攻击汉代的学者,不是为了探讨经义的道理,而是为了表明自己强于汉代的学者。而后人攻击宋代的学者,也不是为了探讨经义的道理,只是对宋代的学者攻击汉代的学者感到不满而已。” 韦苏州诗说:“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就是这个道理。 平心静气地来说,《易》从王弼开始改变了原有的解释理论,这是宋学发展的开始。宋代的学者对《孝经》没有什么异议,因为其中的意思是很明确的。 宋代学者所争论的,只是今古文字句的差别,对于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影响,都可以把它放到一边去不用计较。至于对《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这些书的注释解释,是需要根据字词在古代的说法,这一点宋代的学者是做不到的。 《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宋代的学者花了一生的精力在上面,一个字一句话地研究,这也是汉代的学者做不到的。汉代的学者固执地坚持对经典原文的字句,讲究对老师学说的尊崇,强调传授的关系。而宋代的学者则强调自身对经义的领悟,他们对经典的研究非常深入。 汉代的学者由于太强调对经典的尊崇,所以过于相信老师所传授的。而宋代的学者靠着自己的理解,敢于改变经典。他们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缺点,都差不多。只是汉代学者的学问,如果不读古书,是一句话都说不了的。而宋代学者的学问,则是人人都可以离开书本恣意谈论。其中好坏都有,当然会有一些不那么让人信服,导致人们对宋学的批评。 说宋学太多虚构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P15-17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在2000多年文化流传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的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智慧。 习总书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古代先贤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我社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组织出版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我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了30种,作为第1批隆重推出,并精心设计,译注,以期达到深入浅出、今古相合、适宜广大读者阅读的效果。 本套文库有八个特点: 一、选目精当。入选这套文库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历经时间的积淀和考验。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旨在培养优良家风、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称的《颜氏家训》,等等。 二、注重实用。这套文库收录的经典图书,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并强化了全民阅读需求。 三、这套文库所有收录图书,均依据版本进行了仔细校勘和认真编订,确保原文准确。同时,在校勘过程中,还对原编著者的笔误、录入错误予以订正。 四、节选适宜。这套文库定位于普及读本,对于《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等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特邀专家团队作了精当节选,辑录了最精彩、具代表性、最为历代读者传诵的篇章,努力通过有限的篇幅传达不朽经典的精髓。 五、注释精准。在这套文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注意精选古文中读者容易产生阅读障碍的文字进行了认真注释,并全部由学者进行审定,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和文字准确性,从而力求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六、译文畅达。这套文库还邀请了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认真梳理,确保意思准确,行文畅达,文字优美,力求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汉语之美。 七、阅读方便。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这套文库的译注过程中,我们还特意穿插了许多对文化典故、文化常识的解读,如古代制度、职官、服饰、器具、习俗等,力求帮助广大读者在欣赏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增加古典常识,提升文化修养。 八、插图精美。我们专门为这套文库选配了精美插图,以增加阅读之雅趣,提高本文库品位。这套文库插图笔法精细、图像生动、印制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是弘扬文化、传播经典的读本,希望能对全民阅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反复审读、校订,但限于水平,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及时更正。 编者 丙申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下国学热潮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一个民族除了要接受外来的先进东西,还要对本民族过去的东西有一种扬弃,糟粕要剔除,但是精华的部分更需要发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 纪连海 古人云“经史者,国学之根柢也”,故而,年轻人要多读经、史,也就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哲学与史学。年轻人读书不是要博闻强记、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树立心中的根基、志趣,所以,要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去历史深处找寻属于自己的师法与传承。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为大家阅读经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 郦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