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著的《三十六计》集合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堪称一部“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全书共分六套计谋,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
| 书名 | 三十六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
| 分类 | |
| 作者 | 佚名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佚名著的《三十六计》集合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堪称一部“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全书共分六套计谋,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 内容推荐 佚名著的《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目录 出版说明 总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四套 混战计 第五套 并战计 第六套 败战计 跋 试读章节 总说 (解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①,术中有数。阴阳燮理②,机在其中③。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语)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 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注释】 ①数(shù):气数、命运。引申为规律。 ②阴阳燮理:即调和阴阳。燮(xiè),调和。 ③机: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作枢要、关键。 【译文】 (解语)六乘以六的积是三十六。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中蕴藏着权谋,而权谋的设定和运用过程中又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规律。阴阳调和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而事物发展的枢要和关键就体现在阴阳调和的大道理之中。任何机变权谋都不能离开事物阴阳调和的道理去设计,否则,就要招致失败。 (按语)解语重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重视权谋本身的道理。因为权谋本身的道理通过表述权谋的语言即一目了然,而事物发展的规律则在语言的表述之外。如果仅仅就权谋本身来理解权谋,而不晓得权谋所反映的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这样去运用权谋,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况且诡谋权术的创制和运用,本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若诡谋权术的创制和运用有悖事理人情,则诡异之处就会立即显现,引起世人的惊诧和疑惑,机谋亦随之败露。 有人认为,三十六计可根据战争利害形势的不同划分为六套,每六计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套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瞒天过海 (解语)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①。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②。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注释】 ①太阳、太阴:太阳,完全公开。太阴,极为隐秘。全句意为,在完全公开的行动里面可能潜藏着极为隐秘的计谋。 ②陈:南北朝时期陈朝。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开皇九年(589年),为隋所灭。 【译文】 (解语)一般来讲,当军事防御体系周密时,其警觉性反而容易懈怠,司空见惯了的东西就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诡秘的计谋往往就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边,而不是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光天化日之下的事物里边可能就潜藏着最为机密的计谋。 (按语)秘密筹划的计谋要付诸实施,就不能在秘密处进行。半夜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杀人,这是愚蠢之人的粗俗行为,不是谋士所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开皇九年隋朝攻伐南朝陈国的战役就是运用“瞒天过海”计谋的典范。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奉命统领江防,他经常调防沿江部队,调防前,部队全部赴历阳(治所在今安徽和县)集中,并且大张旗帜,营帐蔽野,大造声势以惊动陈国。陈国果真以为隋将大举进攻,于是调发全国士卒兵马,准备迎战。后来发现,隋朝只是军队调防,便只好遣散军队。这样反反复复,陈国对隋朝在历阳大列兵马便习以为常,不作戒备。后来,贺若弼挥师渡江,陈国军队未曾发觉,隋军乘势攻拔南徐州。 【解读】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胜战计”篇内的第一篇。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这一计告诉我们,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赏析】 本计计名源自一个传说。据《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30万大军直指东土高丽。一天,大军来到海边,但见白浪滔天,茫茫无际,太宗不免犯起愁来。前部总管张士贵急召众将问渡海之计。众将面面相觑,一片沉寂。忽然有一个叫薛仁贵的跳将出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这有何难,此处有一仙人,可让三岳让路、江海开道。”接着又凑近张士贵神秘兮兮地耳语一番。张士贵奏明皇上,皇上不禁大喜过望,命张士贵导引,前往会见那位神奇的仙人。一天,太宗在张士贵的引领下直向海边走去,通过一个由帷幔遮蔽的通道,来到一处华丽的小殿堂。这殿堂内,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群臣恭立迎候。太宗十分高兴,召见了那位神奇的仙人,并赐宴群臣,与仙人共饮。酒酣之时,忽然狂风四起,涛声大作,杯盘倾倒,人不自持。太宗大惊,忙向左右询问,近侍揭开帷幕,但见波涛汹涌,水光接天。太宗如堕五里雾中,一脸茫然。张士贵这才从实奏明,这是他用的“瞒天过海”之计,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仙人,30万大军借助风势,已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上,并且将要安全靠岸了。 P1-7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在2000多年文化流传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的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智慧。 习总书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古代先贤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我社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组织出版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我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了30种,作为第1批隆重推出,并精心设计,译注,以期达到深入浅出、今古相合、适宜广大读者阅读的效果。 本套文库有八个特点: 一、选目精当。入选这套文库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历经时间的积淀和考验。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旨在培养优良家风、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称的《颜氏家训》,等等。 二、注重实用。这套文库收录的经典图书,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并强化了全民阅读需求。 三、这套文库所有收录图书,均依据版本进行了仔细校勘和认真编订,确保原文准确。同时,在校勘过程中,还对原编著者的笔误、录入错误予以订正。 四、节选适宜。这套文库定位于普及读本,对于《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等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特邀专家团队作了精当节选,辑录了最精彩、具代表性、最为历代读者传诵的篇章,努力通过有限的篇幅传达不朽经典的精髓。 五、注释精准。在这套文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注意精选古文中读者容易产生阅读障碍的文字进行了认真注释,并全部由学者进行审定,保证了学术严谨性和文字准确性,从而力求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六、译文畅达。这套文库还邀请了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对译文进行了认真梳理,确保意思准确,行文畅达,文字优美,力求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汉语之美。 七、阅读方便。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这套文库的译注过程中,我们还特意穿插了许多对文化典故、文化常识的解读,如古代制度、职官、服饰、器具、习俗等,力求帮助广大读者在欣赏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增加古典常识,提升文化修养。 八、插图精美。我们专门为这套文库选配了精美插图,以增加阅读之雅趣,提高本文库品位。这套文库插图笔法精细、图像生动、印制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书中描绘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是弘扬文化、传播经典的读本,希望能对全民阅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反复审读、校订,但限于水平,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及时更正。 编者 丙申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下国学热潮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物质生活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一个民族除了要接受外来的先进东西,还要对本民族过去的东西有一种扬弃,糟粕要剔除,但是精华的部分更需要发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 纪连海 古人云“经史者,国学之根柢也”,故而,年轻人要多读经、史,也就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哲学与史学。年轻人读书不是要博闻强记、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树立心中的根基、志趣,所以,要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去历史深处找寻属于自己的师法与传承。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为大家阅读经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文化学者 郦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