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化志主撰的《赛珍珠布克与宿州--皖北大地中美文化交流的百年印记》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及其奠定“中国三农研究”学科体系的丈夫、农学家布克这对美国夫妇在宿州活动轨迹的图文介绍,阐释了他们辉煌成果的取得与宿州的渊源关系。
书中收录的近300幅图片,不少是近年挖掘、抢救的本地旧照和从赛珍珠、布克后人处获得的首次面世的百年老照片,每幅照片的阐释文字均注意情节性、故事性,以特定的视角,展现了宿州代表的皖北大地自清末、民国至改革开放百余年来的社会历史变迁,展示了宿州的深厚底蕴、淳朴风情与文化魅力。
赛珍珠、布克夫妇的辉煌事业发轫于宿州,对宿州怀有终生的情结。国内外对二人的成果、贡献研究甚多,但对他们的人生、业绩与宿州的密切联系,却关注较少;对曾为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做出首屈一指贡献的布克,研究的力度、广度更是明显不足。然而若不具体考察他们的事业成果与宿州人文风貌的深层关联,就难以追本溯源地切中赛珍珠、布克研究的某些关键要素。
鄢化志主撰的《赛珍珠布克与宿州--皖北大地中美文化交流的百年印记》对赛珍珠与布克予以综合研究,对《大地》与《中国农家经济》予以综合研究的做法。
本书通过赛珍珠、布克在宿州活动轨迹的介绍,阐释他们的成果与宿州的渊源关系,展现自清末、民国以来宿州及皖北大地百年来的社会历史变迁;通过这两个世界名人在中国经历的微观视野,映射出中美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真实侧面。
本书以图片内容为主线,组成全书内容的行文脉络;通过每幅照片引发的相关故事和社会内容,连结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物活动的情节链条,从而较为系统地勾勒出赛珍珠、布克发端于宿州大地的中国经历,及其对促进东西文明交融和中美文化交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章 沉寂宿州 从此闻名世界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二章 走进宿州 地缘、情缘、姻缘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三章 悲悯慨叹 倾力救助启蒙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四章 深入宿州 发现厚土福地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五章 双窥文镜 科学、艺术巅峰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六章 成就辉煌 感恩回馈中国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七章 八年抗战 声援、呼吁、奔走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八章 牵挂企盼 大地深情无尽
一、概述
二、图片与说明
第九章 大地回声 人桥拓展延伸
一、概述
二、照片与说明文字
附录 赛珍珠、布克与宿州关联的材料
1.赛珍珠年谱简编
2.约翰·洛辛·布克先生大事年表
3.纽约来信:约翰·洛辛·布克晚年对宿州工作的回忆
4.我的父亲约翰·洛辛·布克与赛珍珠在南宿州
5.中国书简:我祖父约翰·洛辛·布克与赛珍珠的早期生活
6.埃德加·沃尔什2010年11月致信宿州学院
7.在宿州学院赛珍珠纪念馆开馆仪式上的演讲
8.在赛珍珠—布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9.约翰·洛森·保罗关于本书的来函
参考文献
后记
据宿州教育史资料记载:1919年布克来宿州两年之后,安徽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四农”)适值建校之初,曾聘请布克讲过课。讲课形式为专题报告式。布克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仍然和教会农事部保持联系。后来“四农”曾特请美国植棉专家、金大教授郭仁风先生来校讲授种植棉花的科学方法,布克也陪同前来,并为该校学生用幻灯放映图片以辅助授课,这是宿州学生首次见到幻灯片演示。
农校创始人王雪渔先生出身于宿县符离的书香世家,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孙中山先生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立志“教育救国”。回国后创办中、小学校多所。1906年,王雪渔先生在原正谊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建了正谊中学堂(即宿城一中前身)。王先生目睹中国实业落后,于1918年在正谊中学堂的基础上创办“宿县蚕桑学校”,后又改为“安徽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皖北宿县联合中学”等。
布克是以传教士身份来到安徽宿州的,但中国农村的现实几乎使布克夫妇二人忘掉传教的“本职”,而把所有时间与精力用于农学研究和实践。布克的农学涵盖非常宽泛:不仅包含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的研究,而且包括农艺养殖等方面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其中仅农艺一项,就可细分为动植物的饲养、繁殖、引进等不同方面。
1924年,布克从南京再次来到宿州,创办农校,名为“宿州林墅职业学校”,兼任校长,聘请马立炎负责处理日常教学和实验工作,校址设在农事部院内的农业实验部,地点在今华夏商场东侧葛家园。1925年开始招生。
布克在宿州进行农业改良和推广的同时,也和赛珍珠一样致力于文化科学的启蒙教育,在宿州和南京都培养了一批继承了他的农业研究事业和科学求真精神的得意弟子。如协助布克到各地调查农业的河北盐山的崔毓俊(见图3—18),安徽怀远的耿玉柱和安徽宿州的高雁丞、丁震亚等。
1917年即布克到宿州的第二年,他为宿州的12名农家户举办了个农业培训班,后来又创办了林墅职业学校,并在宿州的第四农业学校和当地中学的高中班兼课,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布克在宿州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新中国的农业专家。如布克在1962年70岁时,还对康奈尔大学的科尔曼教授谈到其宿州弟子中有个邮递员的儿子,后来到南京农学院继续跟布克学习。另有一个来自宿州市西北乡古饶集(宿民俗称“火集子”)的丁震亚,在宿州的安徽省立第四农业学校(亦称“四职”)学习时听过布克的农业知识讲座,后又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深造。并在布克执教的系科听他授课,因而也就成了与卜凯缘分颇深的学生。
1924年(民国十三年)丁震亚毕业,经人介绍(其间很可能就有卜凯的介绍),回到宿州布克创立的“宿州农业科学试验部”(简称“农事部)里工作,职务是技术员。此时布克虽已离宿好几年,但他作为卜凯的学生,受到老师的潜移默化,一直秉持着布克专心致志、以科学改良农业生产的精神,和宿州“农事部”的李其田、马立炎,山东人王伯荣、赵升祥等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火逐渐南移,宿州沦陷之前,该部主持人马立炎、李其田一同去了西安。教会遂委任丁震亚主持工作。
建国初期,他受聘于安徽省农业厅,他到豆类种植较多的皖北农村推广改良大豆种植技术,省有关部门给他一处西式楼房,为了他奔走考察指导方便,还给他配备了一辆小汽车,他为农民选用优良大豆品种和改进种植方法,殚精竭虑,一直忘我地工作,颇有其师布克的工作精神。他生活一贯简朴,喜食面条蔬菜。每次下乡,他既不肯入豪华餐厅,也不肯麻烦农民,一日三餐,都自行料理。他下乡所携带之物,除了换洗衣裳之外,只带挂面、木盆(供洗衣洗澡之用)暖水瓶而已。解放初期,他因为技术指导成效卓著,多次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扬和奖励。后来耄龄离职,休养于南京佛心桥富贵山。年逾九旬,步履犹如六七十岁之人。其子丁文祥,毕业于上海震旦医学院,任职于沪上新华医院(前身为广慈医院),为国际闻名的儿胸外科全国四大名医之一。布克留居大陆的学生如崔毓俊等在解放后多遭打击,丁震亚行事低调,工作勤奋,是少有的结局殊荣者。
P60-62
赛珍珠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被政治文化界誉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2009年秋,赛珍珠获“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提名奖。
赛珍珠、布克夫妇的辉煌事业发轫于宿州,对宿州怀有终生的情结。国内外对二人的成果、贡献研究甚多,但对他们的人生、业绩与宿州的密切联系,却关注较少;对曾为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做出首屈一指贡献的布克,研究的力度、广度更是明显不足。然而若不具体考察他们的事业成果与宿州人文风貌的深层关联,就难以追本溯源地切中赛珍珠、布克研究的某些关键要素。
本书对赛珍珠与布克予以综合研究,对《大地》与《中国农家经济》予以综合研究的做法,曾受到王逢振、姚锡佩、姚君伟、段怀清等赛研知名学者的启发指点、鼓励支持。据布克、张渌梅之子保罗先生介绍,美国康奈尔大学也有两位教授正在从事“布克、赛珍珠在中国”的研究。故而在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少的情况下,本书有着填补学术研究空白与拓展赛珍珠、布克研究领域的意义。
本书通过赛珍珠、布克在宿州活动轨迹的介绍,阐释他们的成果与宿州的渊源关系,展现自清末、民国以来宿州及皖北大地百年来的社会历史变迁;通过这两个世界名人在中国经历的微观视野,映射出中美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真实侧面。
本书以图片内容为主线,组成全书内容的行文脉络;通过每幅照片引发的相关故事和社会内容,连结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物活动的情节链条,从而较为系统地勾勒出赛珍珠、布克发端于宿州大地的中国经历,及其对促进东西文明交融和中美文化交流的贡献与影响。
书中收录数百幅图片,多系近年抢救、挖掘的本地旧照,以及从赛珍珠、布克后人处获得的百年老照片,不少是首次面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照片的阐释文字注意情节性、故事性,努力通过图文“悦读”,使读者获得社会历史的启示和文学艺术的陶冶。
今年是赛珍珠诞辰125周年,也是赛珍珠、布克夫妇婚后定居宿州、开始工作的100周年纪念。布克之子保罗先生专为本书发来热情洋溢的信函,并提供了布克100年前写于宿州相关信件的摘录。此书既表达出赛珍珠、布克共同生活工作的《大地》故乡——宿州赛研布研工作者对赛珍珠、布克这两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崇高敬意,也寄寓着宿州的父老乡亲对赛珍珠、布克这两位中国人民真诚友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以此书对为本书予以热情关注,并给予资料、信息方面诸多帮助的保罗先生一家,表达衷心的感谢。
宿州正在筹建“宿州市赛珍珠研究会”,研究会筹备会和本书编写组同仁希望和国内外、海内外关心赛研、布研的有识之士加强联系,为推进赛珍珠、布克研究,为促进中美人民的友好交流、为推进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赛珍珠和布克都是从美国来到中国宿州“成家立业”,并各以其文学、农学的杰出成果而广为世界所知的文化名人。2017年是赛珍珠、布克在宿州开始工作的100周年纪念,谨以此书表达对赛珍珠、布克两位中国人民真诚朋友的崇高敬意!
从目前的学术进展而言,国内外对赛珍珠、布克的成果价值、文化贡献研究都较多,但对他们事业成果、人文贡献与发祥地——宿州的密不可分联系,除了数量不多的论文(如河北大学杨学新教授等学者的专题论文)予以探讨,整体上说关注较少。而对赛珍珠、布克二人的研究工作来说,若不具体考察他们生平事业中起始于宿州的生活、工作状况,不系统观察其成果与宿州人文风貌的深层关联,就难以追本溯源地切中其事业成果、文化意义的肯綮。
赛珍珠与布克的成就,虽然按照狭义的文化概念,可以分为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的不同范畴,但在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上,却有高度共性:二人共同以其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所做的史诗般描写和真切而取材丰富的阐述,“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之用更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这是一项伟大而艰难的任务,需要用全副的理想主义与宽大的心胸,而这些都已经做到了。”这段评语出自瑞典学院常任秘书佩尔·哈尔斯特龙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仪式上对赛珍珠所做的致辞,而对布克同样适用。因为他对中国“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所作的调查、记录、分析所展示的描述、研究与思考,不仅和赛珍珠的小说描写同样为近百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而且同样具有现代借鉴和未来启示的意义。
在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对赛珍珠、布克的研究基本处于封闭状态。20世纪80年代起,赛珍珠童年生活的江苏镇江和赛珍珠、布克长期工作的南京相继开展了二人在中国、在江苏的研究,近年来更是成果迭出。而作为布克、赛珍珠在中国共同生活与工作事业起点的宿州,虽然也从20世纪末起步,但力度、规模不免相形见绌。尤其对赛珍珠的《大地》和布克的《中国农家经济》两部巨著与素材原生地宿州的深层联系,一直未能做出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本书拟针对这一空缺做些努力。
本书由宿州学院赛珍珠研究所、布克研究所组织赛珍珠研究、布克研究的相关人员共同撰写。编写组成员由宿州学院的赛、布研究人员和在外地工作的宿州籍从事赛、布研究的学人组成。全书九章,每章分为本章内容概述和相关图片说明两部分。各章的《概述》部分及全书的《前言》《后记》由本书主编执笔,各章图片阐释文字的撰写人员分别是:
第一章:鄢化志 鄢二星
第二章:陈世魁 陈艳梅
第三章:姚慧卿 井红波 魏群
第四章:陈艳梅 王效昭 第五章:姚慧卿
第六章:居永梅
第七章:孟 方 姚慧卿 孟筱萌
第八章:张桂玲
第九章:张雁凌
本书的构思,原计划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以相关图片,采用叙事加评议方式,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现赛珍珠、布克在宿州的工作生活情况与事业起步,发展的过程。但随后发现:这种写法不仅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料、更大范围采集学术信息,而且需要更为周密的构思和较长的撰写时日。以我们目前的资料储存和学术力量,短时间内很难胜任,故而调整为以图片内容为主线:精选赛珍珠、布克与中国(重点是宿州)相关的原始照片,辅以和原始照片时代相近、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组成全书内容的行文脉络。通过每幅照片引发的相关故事和社会内容,连结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物活动的情节链条,从而以“视觉证据”,形象反映中美两种不同文明,异质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孕育出文学艺术与农业科学两个领域峰巅成果的真实历史过程,较为系统地勾勒出赛珍珠、布克发端于宿州大地的中国经历,对促进东西文明交融和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与贡献;使全书通过这两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美国人在中国经历的微观视野,映射出中美文化宏观交流史中的一个真实侧面,以期为当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独特视角的历史参照。
我们自知学力、资料都有限,要实现上述初衷,实不免近于“野心”。但弘扬与赛珍珠、布克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责任感,促使编写诸同仁密切合作,加班加点,终于在短时间内赶出这本“书被催成墨未浓”的小书。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自知书中的疏漏、舛误必然难免,敬待赛学、布研的方家与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本书中有关赛珍珠、布克在宿州和中国各地生活、工作的照片,主要取自布克家族创建的布克生平网站和布克的《中国农家经济》诸书。凡布克拍摄皆予署名,另有部分照片为布克之子保罗先生提供。宿州学院赛珍珠研究所联络员桂莅鑫同学在留学美国期间,曾应布克之子保罗邀请,参观了美国费城青山农场的赛珍珠故居纪念馆。参观时拍摄的照片,也被选用于书中。拍摄于民国时期的与宿州教会、与赛珍珠、布克有关的老照片,分别由赛珍珠、布克宿州同事的后裔邵体忠先生、生景新女士提供。上述图片除了《中国农家经济》中照片,其余皆首次见于公开出版物。书中另有选自出版图书或相关文献资料的图片,相关情况见参考书目。书目中的《四千年农夫》的作者H.金,是20世纪之初与布克观点截然不同的美国专家。但H.金和布克对中国农业、农民进行考察的科学求真态度,却是一致的。因此,尽管二人结论迥异,但若能“过滤”其主观结论,单从素材的角度观察,则他们分别用相机客观记录的中国农民农业的图片,却常常可以相互印证对方的论点。因此,本书在说明布克对中国农村的考察内容时,适当移用了H.金拍摄的同类题材的图片,并予以标明。
本书的编写得到宿州市档案局(馆)、方志办的王伟、居永立、高磊、柴培华等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热情鼓励,不仅对本书纲目初稿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而且多次召开协调会解决信息沟通、资源共享问题;不仅为书稿的完成提供了良好的协作机制,而且设法在相应环节中提高了本书的出版规格。宿州学院评建办的唐爱华教授、环测学院付金沐教授、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彭鸿雁教授、科技处卓馨教授等,或为本书出谋划策、多方支持,或为本书推荐资料、提供图片,周凤梅老师也曾参与初期撰写。统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值得提出的是:布克、张渌梅夫妇之子保罗先生得知我们这项工作之后,专为本书发来热情洋溢的信函,并提供了布克100年前写于宿州相关信件的摘录(见附件三)。谨此对保罗先生的关注支持致以衷心感谢!编写组同仁希望和关心赛学、布研的有识之士加强联系,为推进赛珍珠、布克研究,为促进中美人民的友好交流,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