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包括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一位进步青年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在父亲去世后,来到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外祖父家道的中落,阿廖沙不得不走向人间,靠做学徒、给人家打工过活。正是在这段时间,阿廖沙接触了书籍,并从此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读书开阔了阿廖沙的眼界,怀着对理想的追求,阿廖沙只身来到喀山求学,在俄国革命的暗流涌动和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开始从最初的自发反抗黑暗社会的阶段,走向自觉反抗黑暗社会的阶段。阿廖沙这一世界经典文学形象,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中,并始终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堪称自传文学之典范。
三部作品细腻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痛苦、艰辛的成长历程,道尽了生活的磨难与挣扎,传递了希望与信念的力量,吹响了与命运抗争的号角,给人以强大的感染与振奋。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对这三部曲的汇结。
几个穿着黑衣服的乡下人和一个警察站在门口朝屋里望了望。那个警察气呼呼地喊道:“快点收拾!”
母亲吃力地站了起来,可没站稳,又仰面倒了下去。她双目紧闭,面孔铁青,像父亲那样龇着牙,用可怕的声音说:“快关上门,阿廖沙,滚出去!”
外祖母连忙把我推开,跑到门口喊道:“亲爱的街坊们,不要害怕,不要管她,看在基督的分上,请你们走开吧!这不是霍乱症,是生孩子。好人们,行行好吧!”
我跑到黑暗的角落里,躲在一个大箱子后面。从那里,我看到母亲在地上打着滚,痛苦地呻吟着,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外祖母赶紧跑上前去稳住母亲,在她身边爬来爬去,不停地用一种喜悦的腔调安慰说:“愿圣母保佑!瓦里娅,你要挺住啊!”
她们在地上折腾了好半天,母亲有好几次坐起来又倒下了,外祖母则在旁边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
突然,在黑暗中,我听见一个孩子的哭声!
“噢,谢天谢地,是男孩!”外祖母开心地说。
说罢,外祖母点燃了蜡烛。我可能是在墙角睡着了,后来的事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留在我印象中的第二个场景,是阴雨天,荒凉的公墓的一个角落。我站在滑溜溜的黏土小丘上,看着父亲的棺材被放进一个墓穴里。墓穴底部全是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有两只青蛙已爬到了棺材盖上。
在墓穴旁边,有我、外祖母、一个警察和一个手拿铁锹的乡下人。潮湿的雨点像细碎的玻璃珠子,不停地洒在大家身上。
“埋吧,埋吧!”警察下着命令。
外祖母痛哭起来,用头巾的一角捂着脸。乡下人立刻挥舞起铁锹,往坑里填土。土打在坑中的水里,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趴在棺材盖上的青蛙急忙跳下来,开始往穴壁上爬,但土块马上就把它们打落到墓穴底部去了。
“走吧,阿廖沙!”外祖母走过来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说。我扭动一下身子,摆脱了她的手。我不想走。
外祖母没有坚持,也默默地站在那儿,直到坟填平了,她还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刮起了大风。外祖母牵起我的手,领着我穿过竖立着许许多多十字架的坟场,向远处的一座教堂走去。
“你为什么不哭?”当我们走出坟场的围墙时,外祖母问我。
“我不想哭。”
“噢,不想哭那就不哭好了!”外祖母轻声对我说。
我很少哭,即使哭,也不是因为疼痛,而是由于受了委屈。而且每次哭的时候,父亲总是嘲笑我,母亲更是大声斥责我,所以我更加不愿意哭了。 后来,我们乘坐一辆小马车行驶在宽阔而泥泞的街道上,街道两旁都是深红色的房屋。我问外祖母:“那些青蛙能爬出来吗?”
“爬不出来了,”外祖母回答,“愿上帝保佑它们!”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像外祖母这样亲热、频繁地念叨着上帝,仿佛上帝是她的亲戚。
几天以后,外祖母、母亲和我一起上了一艘轮船。在船上,我那个刚生下没多久的弟弟死了。他身上包着白布,外面缠着红色的带子,静静地躺在船舱里的一张桌子上。
我坐在一堆包袱上,从小小的窗户向外望,外面泛着泡沫的浊水向后退着,溅起来的水花不时地打在窗户上,吓得我跳了起来。
“噢,别怕!”外祖母边说边用双手轻轻地把我抱了起来,然后又把我放回包袱上。
河面上升起潮湿的大雾,灰蒙蒙的。远方偶尔呈现出黑黝黝的土地,不一会儿又消失在浓雾和河水里了。
周围的一切都在颤动,唯有母亲纹丝不动。
P4-5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市)的一个木匠之家,他四岁丧父,十岁丧母,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在轮船上做过洗碗工,还做过面包师、杂货店售货员,等等。1892年,他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随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兴起,高尔基创作了大量革命主义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对当时俄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一位进步青年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在父亲去世后,来到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外祖父家道的中落,阿廖沙不得不走向人间,靠做学徒、给人家打工过活。正是在这段时间,阿廖沙接触了书籍,并从此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读书开阔了阿廖沙的眼界,怀着对理想的追求,阿廖沙只身来到喀山求学,在俄国革命的暗流涌动和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开始从最初的自发反抗黑暗社会的阶段,走向自觉反抗黑暗社会的阶段。阿廖沙这一世界经典文学形象,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中,并始终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这三部小说虽然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但并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作者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所见所闻,另一方面又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小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例如外祖父的形象,代表了俄国小市民阶层的典型——吝啬、贪婪、专横、残暴。他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剥削手下工人,还暗放高利贷。尽管他有时也会流露出温情的一面,但在作者笔下,他就是丑恶势力的化身,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龌龊。阿廖沙所处的环境也不仅仅是狭小的活动空间,而是整个俄国社会的缩小版。例如,外祖父的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因此,作品充满了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
这三部作品创作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是高尔基对当时的俄国社会、俄国革命、俄国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等众多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种反映,是对俄国未来的一种探索。1905年,俄国发生了第一次民主革命,但是很快便被沙皇尼古拉二世扼杀。不仅如此,他还将俄国带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声疾呼革命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俄国的诸多问题,高尔基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这三部曲自传体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俄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深刻思考。
高尔基以娴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刻画出阿廖沙、外祖母等一系列经典的艺术形象,并赋予了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这三部作品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扛鼎之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