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斯乐著的《蒙医五疗器械(曹德木加木苏)(精)》以蒙医五疗器械传承人曹德木加木苏为主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 书名 | 蒙医五疗器械(曹德木加木苏)(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呼斯乐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呼斯乐著的《蒙医五疗器械(曹德木加木苏)(精)》以蒙医五疗器械传承人曹德木加木苏为主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曹德木加木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氏,1948年生。1969年拜王爷府银匠亲传弟子华斯尔为师,开始学习金银制作手艺。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银匠师傅后,应内蒙古医学院之邀研制失传的传统蒙医五疗器械,经23年呕心沥血潜心钻研,终于寻回传统蒙医五疗器械的工艺精髓,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实用型专利,为蒙古族文化弥补了一个重要的缺口,也是用法律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成功典型。2013年,其代表作“蒙医五疗器械”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德木加木苏是阿鲁科尔沁旗金银技艺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其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呼斯乐著的《蒙医五疗器械(曹德木加木苏)(精)》主要介绍蒙医五疗器械传承人曹德木加木苏从艺人文环境、曹德木加木苏的艺术人生与手艺传承、曹德木加木苏的蒙医五疗器械制作与工艺流程、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蒙医五疗器械与曹德木加木苏 第一节 蒙医五疗器械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及其传承意义 第二节 名人对曹德木加木苏先生的评述 第二章 曹德木加木苏生活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曹德木加木苏生活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银匠曹德木加木苏家乡的人文环境 第三节 天山镇金银加工作坊现状 第三章 曹德木加木苏的手艺人生 第一节 曹德木加木苏少年遭遇 第二节 曹德木加木苏现在的家庭情况和婚姻往事 第三节 心受净土之惑——少年“郎中梦” 第四节 身受现世之约——宿命“匠人” 第五节 天公开运——“幸运”的流放 第六节 银匠活儿的初步实践和结缘“蒙医五疗器械” 第七节 卖艺琐事 第四章 传统蒙医五疗器械和曹德木加木苏的蒙医五疗器械 第一节 传统蒙医五疗器械 第二节 曹德木加木苏的蒙医五疗器械及其革新 第三节 银匠用专利证书保护自己的成果 第五章 曹德木加木苏的手艺绝技和蒙医五疗器械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 原材料及原料加工 第二节 工具设备 第三节 制作手法运用及其工艺流程图 第四节 蒙医疗法和蒙医五疗器械使用 第六章 曹德木加木苏的代表作及传承情况 第一节 曹德木加木苏的代表作 第二节 曹德木加木苏的手艺传承 第七章 曹德木加木苏访谈实录 附录 曹德木加木苏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曹德木加木苏少年遭遇 荣华富贵虽好,一生郁悒,只是昙花一现。 学而及至虽难,一世悠闲,与上苍比高低。 曹德木加木苏 曹德木加木苏老先生,1948年12月24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阿民温都嘎查一组,家里共有四个孩子(图3—1),曹德木加木苏老先生排行老大(图3—2),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曹老先生的个头算不上高,66岁的他头发虽然已经花白了,但梳理得非常整齐,从气质上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内在有一种犀利以及与其截然相反的平和沉稳在里面,或许是岁月的沉淀让这种看似矛盾的两种气质反而结合得浑然天成了。曹老先生衣着简单干净,第一次见面时是寒冬,那时候他穿着一身黑色皮衣皮裤,里面大概穿着厚厚的棉衣裤,更显得干练。皮衣是草原儿女喜欢的衣料,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依旧沿袭着蒙古族很多古老传统的人。如果不是他那双由于长时间和金银器打交道而长起厚厚的老茧的手,我会说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教书先生,而不是一个银匠,况且任谁也无法忽视在与他交谈中他眼中时而闪现的敏锐和犀利的光芒。 曹老先生祖上是奈曼旗的大户家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局动荡,举家搬迁至阿鲁科尔沁旗。每一次政权的变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时代的模样,也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家庭给予的教育和那种大户出身的骄傲亦是无法从一个人身上轻易抹去的,这是一种集体记忆在个体身上留下的缩影,而这种记忆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形成。而个性,我们知道个性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曹老先生身上有一种执着、坚定,一种对自身和民族的骄傲,在我和他的多次接触中越来越感觉到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在这个人类精神浮躁的时代,曹老先生所呈现出的内在品质,我想,只有在父辈身上可以感受得如此明显了。艺人的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生不断探索的品质,可以说往往决定了他这一生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足以让他在泯然众生中脱颖而出,这种集体记忆留下来的性格是成就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稳定的精神或者说情操,是属于一个家庭的集体记忆在个体身上的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DNA的实质我想就是传递一种精神力量以及传递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人类经历的种种磨难要考验的或许就是这种集体记忆所传递的效果。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曹老先生失去了他慈爱的父亲。“文化大革命”这10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原本无忧无虑的少年,一夜之间失去了父亲,生命出现了一个大缺口,这不是乔布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是生命的遗憾。少年不懂人生悲剧何以存在,但他终究用草原儿女朴素而宽大的胸怀包容理解了这个他当时还读不懂的时代。 曹老先生在失去父亲的这段回忆当中,并没有描述他的心情,我想真正的伤痛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他和我说的这一段故事,正如我所提及,在后几次修正校对稿件的时候,他的态度还是不愿意那么直接地表述出来,他还是希望以一种对历史宽容的态度去平衡自己内心的伤痛的。我是可以理解的,写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无法逃脱人性的客观和主观之间的矛盾,尤其在权衡第三人的故事当中,当你越是靠近你要阐述描写的对象,你往往越是觉得需要小心斟酌各种字眼,以免对艺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机缘巧合,当时年轻气盛的曹老先生认出了那个曾经迫害过他父亲的一个人,他说,那是一个极度炎热的夏天,他打听好这个人的家庭住址及回家的路径,一段时间他一动不动地埋伏在“仇人”要经过的草丛和庄稼地里,任凭蚊虫的叮咬,仿佛蚊虫叮的不是他,躺在酷暑里的躯体也仿佛不是他的。那时他只有满腔的恨意,三天两夜,等待着迫害父亲的人出现,那是一条仇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他回忆说,本有下手的机会,但是他发现那“仇人”家中还有尚年幼的孩童嗷嗷待哺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遭遇以及这遭遇带来的如草原般无边无际的痛楚;又想到此人家中也有比他兄妹还小的十多岁的两个孩子,他就无法拿着匕首扑向他。他说,此人曾酒醉归家,那时候真的是无法控制内心的恨意,就想这么扑向他给自己的父亲报仇。远处孩子天真的笑声让他控制住了自己野马般的情绪,他立刻转念想到会伤害到的是在家等待父亲回家的孩子们,孩子们是无辜的,正如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何必让人间多一个悲伤的家庭呢,就此罢手。这是曹老先生痛苦的记忆,这种痛苦在他的生命里一直回响了很多年,这种失去父爱的疼痛、被“文革”批判的疼痛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事业和人生。 曹老先生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人,他是家中的长子,失去了父亲,而母亲体弱多病,因此家庭的生计问题就这样全落在了他的身上了。时至今日,他都在照顾着兄妹三人,并且和自己的弟弟、弟媳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时代可以说真的是太少见了。曹老先生的妻子和弟媳相处得也非常和睦,仿佛姐妹。 P30-32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潘鲁生 甲午芒种于历山作坊 后记 传统“蒙医五疗器械”世代传承,一直以来由草原上的金银匠或木工匠按照蒙古族医生的口述要求打制,未曾在文献上对其系统详细地整理。经过曹德木加木苏先生23年的潜心研究,并在国家专利局的认可下获得了专利而弥补了这一历史空缺。笔者能够在编写“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契机下有幸采访曹德木加木苏先生并为其撰写此书,是莫大的荣幸。 “蒙医五疗器械”是曹德木加木苏先生毕生的代表作。虽然他只是金银加工的匠人身份,但是从他一生的经历来说,无不与蒙医结缘。自小他是想做一名受人爱戴并得到人尊敬的好大夫的,可是历史的洪流击碎了他的梦想,即便是想屈就成为一名兽医,这样的机会也不肯给他。但是这份与蒙医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打住,正是他对蒙医的热爱以及最终成为匠人的道路,这两者的结合,使他成就了“蒙医五疗器械”,并载入了文献。草原上金银匠人众多,木匠更是数不胜数,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金银匠人按照当地医生的嘱托基本上都做过各式各样的蒙医传统五疗器械,也有匠人与我提及用“银大洋”熔炼后做成医用器械最好,因为其质坚硬不易折断,其色泽亮。由于曹德木加木苏曾有做“赤脚医生”的经验,虽然他知道有此做法,但是他明确地告知笔者这样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因为“银大洋”里面的化学成分对身体没有益处,这种做法只是匠人追求其质地坚硬不易折断而想到的简单制作方式,这对于当今的医学体系是完全不适应的。点点滴滴、呕心沥血23年,使得曹德木加木苏对其蒙医五疗器械如数家珍,六次重大革新最终制作出令全世界蒙医界瞩目的手中“利器”。 “器”之谓“美”,首先在于其功用。笔者在接到负责蒙古族聚集区寻找传承人的任务的初期,也在思考“蒙医五疗器械”是否属于“工艺”,是否应该侧重写金银首饰及其制作工艺。但是若从“造物”的初衷来讲,没有比“蒙医五疗器械”更加恰如其分的写照了,其“器物”之功用远大于其“美”的装饰功能,我们都把护士比喻成“白衣天使”,但是这些天使们如若没有了手里的医疗器械,何以为“天使”呢?穿着白大褂只是类似于我们把藏传佛教又称为“黄教”一般,不过源于其高耸的黄色帽子罢了,我们要歌颂的是他们的救死扶伤的“功”和“德”。 其次,由于此书的撰写必然涉及“蒙医”,按照曹德木加木苏先生的“蒙医五疗器械”,这不仅是涉及传统蒙医的五疗术,亦涉及现代蒙医,加大了撰写的难度。不同于金银饰品,蒙医五疗器械的撰写需要用科学的医学理论作为其基础,器械制作需要考虑到传统器械的弊病、器械改良后如何使用的手法等都是要严加斟酌其字句的,但由于笔者的研究领域的局限,撰写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能够指出不足与海涵。若有再版的机会定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矫正谬误。 最后,此书是笔者第一次撰写传记类文献,寻求了多名专家学者的帮助,笔者在文中皆做了注释,再次感谢。特别感谢曹德木加木苏老先生拿出大量作坊做活儿的时间,误工误时地协助笔者完成了此文,并提供了大量个人信息及各类影像材料,仍然有大量图片由于撰写框架局限而未能发表,尤其是曹老先生反复叮咛才上传的图片,但也由于重复题材等原因未能如曹老先生所愿发表,望曹老先生谅解。 通过此次丛书的整理撰写,笔者收获颇丰,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蒙古族文化又有了不同的认识与体悟,为中国工匠技艺之绝妙、造物之美感到折服。望读者诸君也获得欣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