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60位香港青年眼中的回归20年)/紫荆花开20年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洪锦铉、余嘉明主编的这本《见证(60位香港青年眼中的回归20年)》收录了60篇访谈。访谈对象是各界青年,当中包括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包括准备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港漂”或“新香港人”。访谈内容是受访人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感受、自身行业的发展以及香港的不足之处或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本书具有建设性,能对香港的发展产生正面作用,也能见证香港回归至今的发展。

内容推荐

洪锦铉、余嘉明主编的这本《见证(60位香港青年眼中的回归20年)》以青年访问青年的方式,让青年写出他们眼中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景象。来自各阶层各行业的景象是青年的见证。书中的受访青年只是香港奋发有为青年中的小部分,他们代表的是香港的希望和动力。当他们成为众人眼中的主角时,他们将彰显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目录

洪锦铉:治港人才,来自智库

黄冰芬:上下一心,同心网德,香港前途一片光明

张思颖:年轻人应刻苦用功读书,成为社会栋粱,为国家奉献

甘文锋:勇于思考香港人心回归之道

徐英伟:根在中国,家在香港

许有为:建立信任,减少分化

陈清庭:香潜青年应学会珍瞄得来不易的幸福

刘汉伦:滴水穿石,不放弃自己

粱智锋:承前启后,共创明天

孙蔼雯:不断增值自己,努力向梦想进发

赖凯韵:关注香港年轻人对国民身份的认同

郑 飞:团结静心解决问题

黄海量:香港应专注发展多元经济,减少社会纷争

王洛琳:放下成见,以和为贵

张笑鸿:凭双手和热诚贡献香港

黄锦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是成功的

张家健:求同存异,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粱思韵:教育需要很用心,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做得好

曾文玉:我对香港充满期待

孔永乐:香港教育需要重视中国元素

陆贞元:香港可协助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陈晓锋:我对香港来来充满信心

袁尚文:香港青年应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一展所长

梁泽轩:香港人受接受自己是中国人

陈伟平: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应共同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杨田田:内地与香港融合是大势所趋;希望香港能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

梁跃释:特区政府应思考如何减少纷争,使社会健康发展

粱浩宏:矢志要做的,便要坚定意志尽全力地去做

张瀚文:无所畏惧,迎难而上,寻找自己的天空

赖志锋:用生命感染生命,让正能量在社会健康循环

梁海宁:期望香港未来医疗体系能跟上时代发展

陈可昕:香港需要提高中医地位

邓铭心:深信香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光发亮

邵展超: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

陈健民:香港应向多方面发展,以保持优势

Ali Furhad:我爱香港,机遇无限

陈智敏:放下成见,自强不息

黄鹏:要从“香港人”转变为“中国的香港人”

于承忠:香港需要更多配套政策发展物流业

曾荣辉:中华儿女,血浓于水

Maryam Hussain:不轻青放弃

孙绍豪:认清世界在变,港人背靠祖国才有出路

吴志隆:与其怨天怨地,不如开天辟地

刘瑶:学会包容和体谅,让香港回到和谐、美好的环境

杨洁心:活在当下,努力当下,享受今日,不忘人生初衷

高松杰:改变命运,以音乐助人自助

简家铭:专注追寻梦想,为社会创造价值

朱疆霆:希望内地与香港能更融洽,互相促进发展

唐钧豪: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发展,鼓励年轻人投身创新科技行业

张达威:希望“香港好,国家更好”

吴钦武:年轻人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不怨天尤人

杨晓航:香港和内地的关系会变得更好

贾 超:全情投入,奉献香潜

陈子翔:常谦虚、常饥渴、常帮助,打造自己的未来

吴池力:积极发掘香港的真善美,未来必会很精彩

钟明新:凭着狮子山下的精神,勇往直前

罗华辉:事业的成功在于拼搏,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钟 丹:自强不息,创造未来

石俊杰:香港是一个繁荣安定、幸福美满的城市

潘俊恩: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受访人:石俊杰(以下简称为“石”)

采访人:黄锦良(以下简称为“黄”)

黄:俊杰,你好,你曾经参与学生组织,能说一下你的经验和感受吗?

石:参加学生组织使我明白,要把一个活动由无变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你必须要全心全意投入去做,才能获得成功。过程中,系会和学生会之间有不少争执,让我了解到自己表达能力的不足,这些都是很好的成长经历。而我参加学生组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想突破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我不喜欢这些会“出风头”的活动。但想到,既然这是我最后的在学阶段,之后便要工作,便觉得不妨一试,挑战自己未做过的事。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突破原来的自己,这样才不会故步自封。二是因为我当初进入珠海学院时,周围有不少学生感到自卑,也对学校有所不满。我觉得我们无须自卑。的确,我们有比别人不足的地方,但也有比别人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借着筹办一些活动,与同学们一同前进,一同改变心态,这是我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原因。

黄:你参与了不少学生活动,应该接触过很多青年学生吧?能谈一下你所接触的香港学生给你的感觉吗?

石:我曾参加过不少学生组织,发现身边有些同辈有喜欢抱怨和随随便便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生活环境的提升,令年轻人都不需担心生活问题,反而只会思考去哪玩乐,对时事的关注度减少;当然亦有关心时事的朋友,他们之中有些人也具有分析时事的独特智慧。

学生们对时事的不同意见容易造成纷争,导致早前的在社交媒体上删除好友的举动,累积的友情毁于一旦,这是我不愿看见的。

黄:说到玩乐,社会上不少人常批评香港大专生玩世不恭。你自己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石:凡事都有两面,有人会说香港大专生很懂得玩乐,但他们也有认真的时候。在我看来,香港大专生是很懂得变通的一群人,他们都很聪明,亦会勤奋地向自己的目标冲刺。

不少人会认为香港大专生很差,但其中很多人都没有亲身接触过香港大专生,了解他们的能力。这是香港典型的社会问题,就是喜欢看坏的一面,而非好的一面。

黄:说到好的一面,能谈一下你最欣赏香港的地方是什么吗?

石:香港无可否认是一个自由城市。城市居住治安环境良好,无须担心深夜会遭人打劫之类。街道上也不会堆积垃圾,整洁卫生程度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教育来说,虽然教育的内容及手法有待商榷,但认可性方面却毋庸置疑。在很多外国人眼中,香港是一个现代化的璀璨城市。

黄: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对香港的发展有什么愿景?

石:说实话,此刻我尚未找到自己的目标,但身边的人都纷纷投身公务工作或金融产业。这令我思考,香港是否真的只剩下这些出路。

香港的产业太单一化,大多数人着重于金融行业,其他行业及产业却未得到足够重视,令香港人普遍认为从事某某行业就是成功人士,却忽视年轻人其他方面的发展。假如香港特区政府可以多投资创意产业,或是多重视一些小众行业,巩固文化的根本,其收益及回报必定会慢慢回来。

黄:有人说内地与香港融合是大势所趋,你怎样看?

石:香港是中国领土是不争的事实,回归后初试与内地人接触,可能会产生一些磨擦,这是磨合的必经阶段。另外,在融合的同时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改变香港既有的习惯。我自己选读中文系,我认为繁体字以及广东话有其价值,是应当保留的。

P198-199

序言

友人来港,短聚聊天,谈起香港青年的问题。他说起曾经听我在一个研究香港的讲座上分享青年服务的经验,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香港青年真的有问题吗?”

与青年同行20年,刚好香港也回归20年了。20年的光景,我见证了爱国爱港阵营青年工作的壁变和质变,感受到大家对香港的青年发展的担忧。“香港青年工作很难做!”关心香港前景的朋友常会有如此感叹,因为香港的青年常被视为变差了。“哪里的青年工作容易做?”我会这样回问。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看待青年。

学业、就业、鼹业是青年问题吗?不。这些是青年面临的和遭受的问题。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青年或者学生他们有能力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吗?制度上容许青年参与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吗?该反省的,蓿不反省,反而把问题推到青年身上,青年必定会成为问题。

国家认同感缺失是青年问题吗?我真心希望香港的青年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为国家感到自豪。但有的青年缺乏国家认同,问题不在于他们自身。问题在于教导他们的人、引导的方法和教育的体系。

1997年,我升读大学,开始参与组织香潜的大学生团体,策划一系列活动与大学生、中学生一起学习、经历和成长,我们一起回到祖国各地体验生活,感受祖国的变化,接触祖国的人民。参加的人数虽不多,却是深度体验。2017年,笔者依然与青年相伴同行。以前做的还在做,更多的是推动为主,主角是更年轻的一代。青年该亮相的肘候,就让他们走上舞台。而我们担任配角或成为观众。在旁边、在台下与他们互动和欣赏他们,给予鼓励和掌声,我相信彼此的心才会更贴近。

当我们眼里没有青年,青年眼里就没有我们。香港有不少的青年默默地在各行各业里积极地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只是他们的故事尚未被传扬。传扬那些鲜为人留意而又奋发向上的青年故事是我一直想傲的。当他们成为焦点,香港的将来就有希望。

《见证——80位香港青年眼中的回归20年》就是以青年访问青年的方式,让青年写出他们眼中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景象。来自各阶层各行业的景象是青年的见证。书中的受访青年只是香港奋发有为青年中的小部分,他们代表的是香港的希望和动力。当他们成为众人眼中的主角时,他们将彰显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洪锦铉

2017年6月

后记

香港回归20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其实我原先没有打算安排任何庆祝活动,自然也没有想过编写这本书了。当然,相信在7月1日当日,我也会在电视前,看着金紫荆广场升起国旗的一刻。到时也许会到卡拉OK房,唱一下国歌和《歌唱祖国》。

说到这本书的缘起,其寞开始时不是由香港这边发起,而是由广东那边提出。而这本书可说是香潜与广东双方合作完成的,是“粤港融合”的成果。

我之所以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可说是因缘际会。我因工作关系,在去年再次遇上“城市智库”召集人洪锦铉议员。我跟他早在2007年认识。但因我工作太忙,逐步淡出社区,我俩也因此失联。

去年我转工了,刚好他到我的新公司做客,我们才再次相遇。他也邀请我加入了“城市智库”。意想不到的是,艰苦的任务竟然接踵而来。洪议员突然告诉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准备出版一套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丛书,约了该社的编辑于3月15曰在香港富豪酒店会面。

听到他这样说,我心里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值得参与,毕竟涉及回归盛事。另一方面,又觉得太忙。最后,终于接受洪议员的邀请出席会面,并参与编写工作。

我们原先决定好,要访问100名青年(后来调整为60名)。然后汇集成书,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见证。我们不希望这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书,而是希望这本书具有建设性,能对香港的发展产生正面作用,也能见证香港回归至今的发展。所以在问题设定上,我们要求受访者除了谈一下自己对回归的感受以及自身行业的发展外。也希望他们能说一说香港的不足之处或值得改进的地方,并勉励一下香港的青年。

在会面结束后,我们便立即制备报名表格,邀请各界青年接受访谈,当中包括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包括准备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港漂”或“新香港人”。我们亦邀请到少数族裔接受访问,希望这本书能更立体和全面地见证香港回归20年。同时,洪议员也安排了学生义工作为采访人员。我们希望那些学生义工在采访期间,能有所学习和进步,对香港当下的情况以及香港回归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编写期间,我们遇上了各种各样的“不顺利”情况,例如稿件迟了两个月才交来,部分来稿的格式出现问题(原先是一问一答的访谈。却变了访谈感想),使原本艰苦的任务更见艰苦。尽管如此,学生义工们在绝大部分时间都非常合作,在此感谢他们的辛勤和任劳任怨。此外,也非常感谢洪议员在过程中的包容。其实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有时我会因来稿质量问题和稿件迟交问题,大肆“教训”洪议员。但他并没有因此生气,也没有傲任何抗辩,只默默按照我的“要求”配合。没有他这份包容,可能在编写途中,我便跟他闹翻了,然后不欢而散。最后也感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方面的体谅,把交稿日期一再延后,并在过程中分批同步处理稿件,让本书能在7月1日1前完成,作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礼物。

虽然过程中遇上不少波折,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番潜也一样。在回归过程中,有顺境,也有困难。但无论如何,最终成果是美好的。我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也就是宥着这份精神,我相信香港明天会更好,国家明天也会更好。

在此,诚意把这本书,献给所有血浓于水的中华儿女!

余嘉明

2017年6月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