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怪杰》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
本册为《章太炎(大偏至正)》,由黄乔生编著。本书主人公章太炎,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家和革命家。书稿对其个人经历和新路历程做了细致叙述和剖析,再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大才傲物又有其狭隘一面的真实章太炎。
| 书名 | 章太炎(大偏至正)/文化怪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乔生 |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怪杰》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 本册为《章太炎(大偏至正)》,由黄乔生编著。本书主人公章太炎,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家和革命家。书稿对其个人经历和新路历程做了细致叙述和剖析,再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大才傲物又有其狭隘一面的真实章太炎。 内容推荐 《文化怪杰》丛书包括晚明至民国的国学文化名人:徐渭、章太炎、袁枚、辜鸿铭、郑板桥、刘文典、李贽、李叔同、黄侃、林纾。尽管时代有所差距,但人物个人相近,徐渭的佯癫真狂、李贽的赤子童心、郑板桥的傲骨奇才、袁枚的悠游随性、林纾的忧国忧民、辜鸿铭的中西撞击、章太炎的怪异大成、李叔同的看透红尘、黄侃的苦读乐道、刘文典的狷狂骨气,将一众文化怪杰集聚一堂,“旨在使人们从庸俗的文化认同中走出,增强一种独立的人生品格,以史为鉴,去创造别一类的生活。” 本册为《章太炎(大偏至正)》,由黄乔生编著。章太炎论人,有时候很受情绪影响。某一个地方的人与他有了矛盾,他可能会把这个地方的人说得一无是处。例如说广东人好利,湖南人“朴气衰矣”,是正与孙中山、黄兴交恶的时候说的。其他还有:“上海人眼光如豆,无论爱我忌我,其识见皆卑卑,无一语可听也。”等等。 目录 一、汉学启蒙 二、诂经精舍 三、山雨欲来 四、在时务报馆 五、武昌碰壁 六、流亡 七、急迫之言 八、革命檄文 九、《苏报》案 十、乾坤只两头 十一、佛性与国粹 十二、驳保皇 骂稚晖 十三、《民报》被封禁 十四、学问家 十五、与孙中山的矛盾 十六、民国初创 十七、宋案 十八、“章疯子”大闹总统府 十九、囚禁生涯 二十、周游列国 二十一、品评人物 二十二、晚境 附录 章太炎年表 试读章节 一、汉学启蒙 章太炎(1869—1936),出生在浙江省余杭县,初名学乘,改炳麟,字梅叔,枚叔。后又倾慕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本名绛)的为人,改名绛,号太炎。章家原来家境富裕,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有百万资产,热心办教育,在海盐县教儒学时,曾出一万多缗钱设立南苕书院,又拿出千余亩地办“章氐义庄”,设家塾,招收家族子弟。章太炎的祖父童鉴继承家业,勤苦读书,家藏宋元明古书五千余卷。 不过到祖父这一代,章家已显出衰落气象。父亲章睿虽然做到过县官,但也不能挽回颓势。造成家道衰败的~个原因是太平天国军队的占领。这场战争使富饶的杭嘉湖地区田野荒芜,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1860年,太平军打到余杭,章太炎的祖父率领全家逃亡。为生计所迫,他用平时读医书所得知识给老百姓治病,太平军也愿意用他,还曾任命他为乡官。有一次,他为太平军一个军官治好了病,军官很感谢他,他乘机提出辞去官职,专门行医,太平军答应了他的要求。作为一个大地主又受过正统教育,章均内心里把太平军视为造反的匪徒,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可以想见,他这个乡官如果做下去的话,后来太平军失败,清朝官府卷土重来,绝没有好结果。 章太炎的父亲忠君思想表现得更明显。太平军进驻他们家所在的仓前镇时,他匆忙中也不忘了带一本家谱。若干年后,左宗棠的军队攻打余杭,他专程迎接“王师”,献上地图和计策,被左宗棠采纳不少,后来得到了任用。因此说,毒睿身上也溅上了太平军将士的鲜血。章太炎后来追述家世时,对这一节的记述几乎没有,其时他已是个反清革命者,应该是感觉到这段历史的不光彩了。 经过这场战乱,章家只剩下一顷田。 世事难料。章太炎的父亲返回故乡后担任余杭县学训导,是当地最高学府的负责人,将来很多读书成才的人都要出自他的门下,因此也算得上一个头面人物。可借因为该县的知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童太炎的父亲帮助知县伪造证据,被清政府查办革职了。随后的日子,父亲闲居在家,以行医和教授儿子读书排遣时日。 章太炎的两个哥哥读书都很用功,而且也都挣到了功名——中了举。父亲对小儿子也寄予厚望。章太炎九岁那年,外祖父朱有虔来他家居住,父亲便请老先生教章太炎读书识字。 章太炎一开始受教育,就和在清代曾盛极一时的汉学有密切的关系。 汉学的“汉”字,不是汉族的意思,如果单单是包含汉族的意思,在清朝是绝不会被允许发展成一门学问的。汉学也称“朴学”,其研究对象是先秦和两汉的文献,所用的方法是以训诂和考据为基础,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诠释。这种方法在汉代比较盛行,成为汉代学术的显著特点,因此称为汉学。它的复兴时期是在明清之交。明朝的学术是理学占统治地位,理学发源于宋朝,理论上讲系统,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往往自出机杼,意在证明自己的感想和观念,因此不免有穿凿附会的地方。明朝追随宋朝,又掺杂了佛学学说,使理学更显得空泛玄远。这两朝的学术被总结概括为“宋明理学”。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夏,世事剧变,引发许多汉族学者的思考,其中包括对学术的反思。 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