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道德现象的一个实例
以上是讨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道德现象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我们涉及了道德?我们可以从一个道德实例中引申出伦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考虑“偷钱,为哥哥交学费”这样一件真实的案例:
偷钱为哥哥交学费的弟弟叫章宏刚,河南人,他看父母为了供他们三个孩子上学历尽辛苦,16岁时决定先让哥哥读书,自己退学打工补充家用。1998年哥哥章宏涛在郑州复读的一年里,母亲替人家包饺子,父亲卖报纸、看自行车,弟弟挂广告牌、当业务员,全家人含辛茹苦来支持哥哥。
1999年8月,章宏涛终于接到华东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但9000元学费没有着落。全家人回到乡下老家,卖地卖猪,东拼西借,到章宏涛9月9日出发时,也只凑起了5000元。父亲9月7日中午给在郑州的章宏刚打了个传呼,说哥哥上学还差着钱,而明天就要上路了,章宏刚那天晚上正好看到从外面追款回来的同事小徐在宿舍点钱,他想偷不敢偷,想想又缺钱,打工挣钱又很难,反复想,还跑到楼顶上睡觉,想了几个小时还是决定从人家床头把钱偷走。他心里是想拿到钱让哥哥先顶急用,然后再还,包里面有45756元现金。
9月8日清晨郑州管城区公安局接到报案,10号三名警察就到了上海,据哥哥章宏涛回忆,他们和自己是前后脚到的。“十几个小时,就让我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里,也不说弟弟到底犯了什么事,我连和父母商量一下都不可能。他们让我呼弟弟到上海,他们说,如果弟弟成了在逃犯,就毁了他一辈子。”章宏涛最后打了传呼。
接到传呼,9月12日,章宏刚装着给哥哥交学费用的一万块钱到了上海,直奔哥哥刚刚入学的华东理工大学。等待他的却是一张警察布下的恢恢法网。此后,直到2000年6月30日开庭,他才见到了用传呼把自己骗至上海的哥哥。那时章宏刚早就不恨哥哥了,但他承认,被抓住的那一刻是恨的,“千里迢迢到上海来送钱,结果竟然是这样?!”那时候,他没有见到哥哥,连听哥哥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弟打工,挣钱供哥度寒窗;哥及第,挥泪送弟入牢房”,这样的标题赫然出现在1999年10月19日的河南《大河报》上。章宏涛骤然感到巨大的压力,他在电话中坦率地告诉记者,“最初连同学都不知道这事,我跟学校说了,弟弟是未成年人,我一手把弟弟给送进了监狱,我没法面对这件事,希望不要把这事捅出去。但报道出来后,记者来得太多了,校方开始都是帮我把记者往外挡,后来挡也挡不住。”
很多人是站在了弟弟的一边。弟弟的付出和偷钱时的动机。让人们感动的同时也忽略了他的罪行。“很多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我有一次很偶然到一个网站上看了看,发现那里大家都在骂哥哥,骂我狼心狗肺,骂得十分激烈,我一夜都没睡着。”章宏涛苦笑道。有人说,哥哥完全可以不与警察合作,另寻机会劝弟弟把钱偷偷地送回去;还有人说,投案自首也比把弟弟骗来让警察逮捕归案要好,最起码量刑要轻……章宏涛也知道,一旦判刑重些,弟弟在牢里好几年,不仅弟弟被毁了,自己也一辈子无法原谅自己。“其实面对那么多钱,如果是我弟需要,我也会动心的,只不过我懂法律,有自控力,不会那么做。但弟弟太天真了。”
2000年6月30日的审判庭上,管城区法院为章宏涛和他的父亲设置了一个特邀席。在看守所羁押近1年的章宏刚与哥哥四目相对。哥哥第一次亲耳听到弟弟一念之差下偷钱竟是因自己的学费而起,7月6日,法院宣判,“判章宏刚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处以罚金5000元”。
结果让章宏涛一家人大喜过望。消息传到上海,一直关注此事的人都激动不已。这个结果,也让争论持续。在《河南日报》社停留的一天里,记者们论及此事,看法各异。有的说“如果不是因为案子是管城区少年法庭审的,根本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管城区少年法庭是全国的优秀法庭,量刑的时候才认真地考虑了到底哪种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将来有利。”也有的记者说,“对个人倒是挺有利了,可是这样判刑的结果不是有点视法律为儿戏吗?对整个社会,对被害人公平吗?!”还有的记者意见更为尖锐,认为,“法律不能因为动机善良就忽视事实结果。感人的故事多了,多少迫于无奈偷盗、抢劫的人都有特别让人同情的理由,但是犯法就是犯法,否则谁都可以打着高尚的幌子公然犯罪。法律必须有起码的界线!”《大河报》的记者胡扬则相信,“如果不是媒体的介入,章宏刚肯定是要判实刑。”
作为管城区法院的副院长,王琦的态度倒是很坦然,“我们的判决对于章宏刚的犯罪原因考虑得微乎其微,关键他是未成年人,又是初犯,一时起意。据我们调查,他一直是个聪明、从小学习很优秀的孩子,只是父亲的教育形式太单一,对社会现实、个人价值都缺乏认识,就知道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这就造成了章宏刚的逆反心理,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够。但是这一家的态度都说明,他的家庭监护条件较好,能够起到正面帮教的作用。”面对未来,章宏刚自信而态度清晰,他语气轻松地说,“周围的人肯定还会指指点点,可我不会管别人说些什么。
P15-18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我知道把专业知识和精神用浅显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是极其困难,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的。从各种细节来看,本套丛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永续的过程,做成一个像法国“这是什么”丛书的品牌。
——河北:王紫薇 高中生
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识在当今中国比科学技术还贫乏、紧缺,适合大众、学生的文科读物就更少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文科学生办的这件好事。
——昆明:陈太微 本科生
以本套丛书的思路、文风,得益者众,何愁书无销路,文无知音!
——江苏:胡光云 银行职员
我是个罪犯,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们能把“人文社会科学”带进小学吗?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文社会科学”,最好是“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如果我从小读到这些书该多好!
——湖南:曹泽崎 服刑人员
作为人文科学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纪之初出版此丛书,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以其博大的胸怀让更多追求你的人们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知识吧!
——山西:申永军 大专生
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能让我粗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希望继续出版更多的这类丛书。
——浙江:邱芳烈 硕士生
这本书是为所有关注“伦理学是什么”、愿意反省道德问题的读者写的,它注意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知识:即介绍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以及中外哲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伦理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观点;二是分析实例:其中包括对一些最近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材料和例证进行分析,这些分析也融入了我近几年讲授“伦理学导论”和“应用伦理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可参见书中“老师”的看法)。
但更重要或者说我最希望的是在本书中始终推崇一种独立思考和深入反省的精神——包括对本书提出的观点进行反省和批评,因为这些观点并不想成为独断的教条。本书的作者愿和读者一起共勉:过一种有“思”的生活,过一种有“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这本书也是一种使伦理学原理生动和通俗化的尝试,但有些地方的叙述可能还是失之艰涩。我只能自我辩解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并且,这也许使它不仅可以作为个人的读物,也可作为切磋和讨论的材料,乃至作为教材来使用。我希望同学们有机会的话,能自己结合伦理学理论对本书提供的几个例证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第一章第三节“偷钱为兄交学费”的实例;第三章第一节“海上救生”的例证;第六章第二节“少年凶手自述”的例证。
我在本书中所表达的实质性伦理学观点,与以前没有大的不同,即它们基本还是表现在我以前的伦理学著作《良心论》《底线伦理》等书中的观点,其最简略的概括可见《底线伦理》中“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一文。本书大致遵循了这些观点,也适当采用了以前的一些叙述,这主要见之于后面的几章:第四、五、六和九章,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新写的。
我在去年8月之后,因为腰部手术恢复较慢,且有反复,一直不太能坐着工作。我曾尝试过用口述的办法,但效果不甚理想;也曾提供材料,请一些同学试写一些章节,也不是很成功。所以等到身体好些,还是自己动笔,其中有不少内容是躺在床上写出来的。
我要感谢卢华萍、孔美荣、赵正国、朝格图、葛四友等同学在协助我于病中写作初稿时的帮助,她(他)们分别试写了一些章节,虽然最后的书稿只采用了其中个别叙述和例子,但她(他)们的工作还是给了我宝贵的支持。我还要感谢赵丽君同学在一次伦理学课期末考试提交的论文中有关“凶手自述”的例证和分析(见第六章第二节),以及两年前一位不知名的、向我提供“海上救生”素材希望进行分析的同学,最后,我还要感谢蔡蓁同学为编制“伦理学概念简释”所做的工作。
当然,如果不是杨书澜女士近两年来不断的热情催促,我很可能会放弃写这本书,她的工作精神令我感动。
何怀宏
2002年3月15日
阅读说明
序一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一 伦理学的对象与问题
1 对待道德问题的两种态度
2 “伦理”与“道德”概念
3 道德现象的一个实例
4 有道德、非道德和不道德
二 伦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1 伦理学科的产生
2 伦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3 伦理学的内部划分与外部关联
4 道德与经济
5 道德与法律
6 道德与宗教
三 道德判断的根据
1 一个道德选择的例证
2 道德判断的划分
3 义务论与目的论
4 利己主义
5 功利主义
6 完善论
四 道德原则的论证
1 作为道德原则的普遍性
2 寻求共识
3 现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性
4 道德原则论证的几种可能方向
5 原则与例外
五 道德义务
1 一个反省和履行义务的范例
2 对义务的敬重心
3 基本义务的履行
六 道德情感
1 同情与怜悯
2 道德情感缺失之一例
3 侧隐之心
七 德性、幸福与善
1 什么是德性
2 德性的演变
3 德性与幸福
4 善与至善
八 正义
1 “正义”的概念
2 正义的观念与理论
3 正义的原则
九 全球伦理
1 全球伦理的一个文本
2 全球伦理能否普遍化?
3 持久和平如何可能?
阅读书目
伦理学概念简释
后记
编辑说明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啐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首先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最美好的东西;其次要以他人为参照,了解人们在这浩瀚的知识、艺术海洋中是如何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第三是要勤于思考,敏于选择,身体力行,将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因素融人自己的生活。要做到这三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会茫无头绪,不知从何做起。这时,人们多么希望能看到一条可以沿着向前走的小径,一颗在前面闪烁引路的星星,或者是过去的跋涉者留下的若隐若现的脚印!
是的,在你面前的,就是这条小径,这颗星星,这些脚印!这就是:《哲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伦理学是什么》《宗教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法学是什么》《政治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什么》,等等,每册15万字左右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这套丛书向你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有价值的精粹,它有条不紊地为你分析了各门学科的来龙去脉、研究方法、近况和远景;它记载了前人走过的弯路和陷阱,让你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它像亲人,像朋友,亲切地、平和地与你娓娓而谈,让你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要达到以上目的,丛书的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还要有丰富的治学经验和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走出精英治学的小圈子,为年青的后来者贡献时间和精力的胸怀。当年,在邀请作者时,策划者实在是十分困难而又费尽心思!经过几番艰苦努力,丛书的作者终于确定下来,他们都是年富力强,至少有20年学术积累,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有主见、有创意、有成就的学术骨干。
《历史学是什么》的作者葛剑雄教授则是学识渊博、声名卓著、足迹遍及亚非欧美的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其他作者的情形大概也都类此,他们繁忙的日程不言自明,然而,他们都抽出时间,为这套旨在提高年轻人人文素质的丛书进行了精心的写作。
《哲学是什么》的作者胡军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中、西哲学方面都深有造诣。目前,他不仅要带博士研究生、要上课,而且还是统管北京大学哲学系全系科研与教学的系副主任。
《美学是什么》的作者周宪教授,属于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最早的一批美学硕士,后又在南京大学读了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从已成的书来看,作者对于书的写法都是力求创新,精心构思,各有特色的。例如胡军教授的书,特别致力于将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人们懂得: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全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
葛剑雄教授的书则更多地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和探讨,他一开始就区分了“历史研究”和“历史运用”两个层面,提出对“历史研究”来说,必须摆脱政治神话的干扰,抵抗意识形态的侵蚀,进行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同时,对“影射史学…‘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春秋笔法”,以及清官戏泛滥、家谱研究盛行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辨析,这些辨析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对史学理论也有独到的发展和厘清。
周宪教授的《美学是什么》更是呈现出极为新颖独到的构思。该书在每一部分正文之前都选录了几则古今中外美学家的有关警言,正文中标以形象鲜明生动的小标题,并穿插多处小资料和图表,“关键词”和“进一步阅读书目”则会将读者带人更深邃的美学空间。该书以“散点结构”的方式尽量平易近人地展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西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间的平等对话;作者与中、西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之间的平等对话,因而展开了一道又一道多元而开阔的美学风景。
这里不能对丛书的每一本都进行介绍和分析,但可以确信地说,读完这套丛书,你一定会清晰地感觉到你的人文素质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正是你曾苦苦求索的境界,恰如王国维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于是,你会感到一种内在的人文素质的升华,感到孟子所说的那种“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的现象,你的事业和生活也将随之进人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伦理学是什么》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何怀宏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学界权威,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何怀宏编著的《伦理学是什么》把伦理学和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紧紧关联,使伦理学跳出了学院的狭窄圈子,成为人修身立命必不可少的向导之学;富于思辨色彩的同时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融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内含80多幅插图,其中既有经典画作,更有影视剧画面,既丰富了阅读的视觉效果,更使伦理学所探讨的人的道德困境得到了丰富立体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