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开始之前
分类
作者 陌上桑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陌上桑著的《在开始之前》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内心独白,亲情、友情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往往被放大,你会看到曾经的死党,你会看到焦急而关心你的父母,还会看到啰嗦的各科老师,你看到的是绝对的青春与真实。如果你想提前了解高中生活,如果你想重拾青春的记忆,这本书你绝不能错过!

内容推荐

《在开始之前》是一部文学随笔,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散文、杂记和诗歌,其中散文主要是作者陌上桑对自己高中生活的记录,杂记是作者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而诗歌则是以身边小事为题材创作的。三个部分各有侧重,从三个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既包含亲情、友情,又有懵懂的爱情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目录

上篇·高中的天空

 在开始之前

 高中的天空

 盛夏的味道

 泡面,洗澡水

 推倒艺术

 水杯·牛奶瓶子

 食货记

 飘

 八刀杀人

 羽毛球,羽毛球

 白玉楼

 “斯基曾说过……”

 别说话,深呼吸

 高徒

 合群之马

 十三天

 没有,太多故事

中篇·杂札

 青春不可承受之轻

 清风,明月,酒

 爱情和感情说

 成瓷

 长安

 才和性

 琴师

 诗与谁

下篇·诗歌

 诗和词

 醒

 碎念

 长大

 一定

 考试铃

 茶楼

 母亲

 凰

 信徒

 荷马

在结束之后

试读章节

高中的天空

中考从我们当中筛出了一批上不去的瘦骆驼。多亏了在重点班待了小三年,我想我应该是这批骆驼里身材比较接近马的。

当时的中考成绩是基于原始分五百分,按市里排名换算成标准分最高九百分,全市第一独占九百,往下就像分蛋糕,人越多分到的越少。

没记错的话我考了五百九十六分。

填报志愿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填完志愿的那天晚上躺在床上也不知道想些什么,摆开大字一躺,就睡着了。

录取结果一出来,我被第二高级中学录取了。

暑假我搬了家。到了假期第二个月,我想起应该去看看学校。

学校很新——当时建校不到五年,校内还有一栋艺术大楼正在建修。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混杂着工地的尘土味,吹开了我的高中时代。

我们时常来不及留下太多回忆,就得和过去的自己匆忙作别。只不过在父母眼里你长大了,在自己眼里则是“我过去怎么傻成这样”。

九月一号,新生报到的日子,家长们大车小车带着大包小包,新生们在父母的簇拥下陆续进了校。

来到学校大门口,还来不及感叹一句这学校真大,就被涌动的人群裹挟着进了大门。

没有什么自豪地站在蓝天下,自信地宣告新生活的开始——很多人的高中就这么匆匆忙忙地翻开了第一篇。

找到宿舍楼,进了六楼的宿舍,六人一间,有个阳台,还比较宽敞。和未来的舍友们打个招呼,收拾了衣柜和床,就此告别父母和家一周。

我被分到了十四班,在此之前有个开学考试,也分了几个重点班。

班主任海哥是历史老师,总是一股热血青年的感觉。由于高一没有分文理科,每个人都要面对除语数英外的六科——政史地和理化生,九科的书和练习册摞起来高度够得着矮个儿女生的腰。

分文理科这东西确实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表面上看起来一刀切,理性思维强去理科,感性思维强去文科,实则不然,有的人理性思维强但是确实喜欢去读和分析历史,有的人感性思维强却接受不了政治和经济强大的逻辑性。高晓松在清华读了几年电子工程发现不行就转去学了导演,但很难想象在高中阶段就把人分成两类,如果一类男人一类女人那无可非议,可惜还有一类文科一类理科。

于是很容易地,一部分人听说了分科之后,就开始有选择性地听课。第一个学期大家认认真真地学完了一本书,结果发现考试题目和书上写的难度相去甚远,有些科目完全掌控不了。于是到了第二个学期,这部分人就只带着耳朵去听文科或理科的课,偏科就在这个时候冒出苗头。  第二学期的期末是分科考试,严格上讲是参考九科的成绩区分文理班。可是许多人到这个时候已经只知道夏商周不识氧化钠,又或者是看得懂元素表背不下年代表。

由于我打小就对理化生有所畏惧——这种对建立在数学之上的科学的敬畏持续到高中也没有散去。就算考试拼尽全力也还是抱着“去了普通班也好,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过去了。

结果是我以几分之差被分到了两个重点班之间夹着的十九班。

“踩着重点上重点”,这是我进班之后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不少人花了三年时间去证明这句话可以是一句笑谈,也可以再正确不过。

我的班主任有两任,第一任是我高中后两年的数学老师,因为和张曼玉神似所以外号曼玉,第二任是同样教我两年的地理老师倩倩。

也是在这两年里,我对数学的态度从敌视到接纳,最后宽心接受。

P9-11

序言

开始之后,结束之前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它包含了我对高中生活的回忆。

谁没有青春呢。

我们都曾站在青春的玻璃橱窗前,看着柜台上琳琅满目的梦想,却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想要的。

很多人喜欢看故事,可我却没有太多太好的故事可以讲。有位专业写故事的朋友曾开过一个玩笑:如果学生们读过的的书本和写过的试卷能变成故事,那它们连起来可能绕地球不止一圈。

可惜不能。

而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既不能算小说,也不能算散文——思来想去,就暂且把它们当作一些对高中时代的细碎记忆吧。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共鸣,但我相信只要有那么几句话让你发现,“原来我也曾这么想过,也经历了这么一段时光”,那就是莫大的幸运。

经历过高中的人,都会把对这段时光的爱与恨转变成记忆,即使嘴上百般不愿意再提及,心里也没有真正后悔过。

在提及高中生活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在上高中之前的日子,以及之后的那些时光。

我以中考倒数第十的成绩进入了我的高中。

高考之后,我作为全校的第二名,进入了暨大最好的学院之——。

现在的我正坐在暨南大学的校园里,写下这里的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

三年前的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考进这所大学。

现在再回头环顾高中的校园,这里几乎就是高考前我们生命的全部。

不大,也不小。大得似乎框住了每个生命里不住萌发的躁动,小得可以低头抬头对一切都熟视无睹。

有人说,语数英不能决定你以后买菜时要买什么,但它们很可能决定你以后在哪儿买菜。

是啊,高中生日复一日地考,没日没夜地学。

可就算是没日没夜的生活也能有所抉择。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在高中这座青春的熔炉里,不论真金白银还是废铜烂铁都会被锻打焚烧,熔化再造。

那驱赶着每个人的火光,炽烈似盛夏。

至于最后锻造出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也从未真正知道过。

这里强调对与不对,是或不是,能和不能。但这里也同时存在着秩序和反叛。

如果意志不够坚定,又不够机灵,这里就会变成青春和希望的坟墓。

也许高考本身除了分数之外不能带给我们什么,但是冲过这个终点前的任何一秒——坦途大道也好,坟墓也罢,都是人生中再不会有的记忆。  只有愿意不愿意,没有可能不可能。

因为,在那一天真正到来之前,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值得改变。

三年,九千四百六十万零八千秒。

青春很长,也很短。

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你愿意去经历。

只要从开始之后,坚持到结束之前。

恰似席慕蓉在《青春》里写到的那样: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后记

在结束之后

青春不代表没有故事,只是不少故事到最后都成了事故。

因为有这些事故,我们往往还没有感受多少青春的美好,它就带着种种不完美凋敝了。

到底哪个青春才是一丝不苟的完整的呢。

在中国,经历了三年时间准备的青春,在迈过高考的一瞬间,似乎就昭示着某种意义上的完整。

可这真的是完整吗?

现实和希望总是在难产的边缘挣扎,最后只能留一个。

除去分数,除去校服,中国高中生几乎剩不下什么称得上优秀的地方。被分数逼出来的学习能力也会在随后的几年里消失殆尽。

至于如何变成一个优秀的高中生,很抱歉,我不能回答,因为我不知道。不少人眼里的我是优秀的,我眼里的我从未优秀过。

而这本书只能揭开我所认知的,中国高中世界的一角。我也尽我所能地把随着这一角的揭开而倾泻而出的情感和现实平衡起来,以故事或事故的形式呈现。

它并不是一本高中修炼手册,它是一本带着些妄想的回忆录。

高中生没有理想,或者说对理想没什么概念。未来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一本厚厚的录取指导书和录取分数线。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很多人怀念高中最后的时光,那时候没有过多的欲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高中生一考上大学就开始疯狂地自我释放。

经历过高考的人至少可以回想着当年,再感叹一句:“我也曾经纯粹过。”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那些画面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渐渐破碎消散,而这种侵蚀是来自外部的,迟早的事。

如若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突然有了很多细碎的,断裂的回忆,伴随着这些回忆的是连绵的思绪——说明你开始变老了。至少你长大了。

然后,没有什么愿时光不老,青春不散。我们在学校里看着彼此的青春一点一点燃烧,在未来的生活里从生活必需品变成奢侈品,只不过有人努力抓着它的尾巴,有人默默地放了手。

那么,在一切都结束之后。

有人说高中到了最后就是成王败寇,考不上985、211的学生就会低人一等。很多人害怕了,拼命了,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学而优的少数人。

成功的方法有很多,高考仅仅是其中较公平的一种。我的同学们有的选择了出国,有的选择了复读,有的选择了创业,而更多的人选择了接受这个游戏的结局。

在我看来,所有的选择都不分好坏。因为从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此之前,我们的青春太相似了,以至于分不清哪个是你的,哪个是我的。

高考结束之后,我留了一套校服。

那是我们曾经穿过的青春。

到此为止,青春是被汗水浸透的,皱巴巴的,干净好洗的,带着荷尔蒙和洗衣液的味道。

而这些青春的见证者是水泥楼道,桌椅板凳和球场跑道。

前不久看到“影响中国人一生的十本书”排行榜,其中《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赫然位列第三。

多少人看见这本巨大的紫色教辅后会回忆起,彼此的青春被知识和试卷所支配的,九干四百六十万零八千秒的时光。

很讽刺吗,很无奈吧;很辛酸吗,很值得吧。

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朋友圈里出现了很多感慨。

“想到马上就不会回去了就想要逃离,想到再也回不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一场考试,七张试卷,散了三年青春。”

“感觉此生再也不会为了一个目标如此燃烧。”

……

我不愤恨,也不感激涕零。这一切都是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证明。

这场考试究竟有多么大的力量,使得无数青春放弃了自我,燃烧着为它迈出一部又一步。

结束之后,等青春的火焰散尽。

许多人始终找不到自己。

但是啊。

有人告诉我,青春在迈过高中的天空后并没有停下。

它早晚会在这火焰里重生。只要你坚定地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它就会抖落灰烬,慢慢走向远方朦胧的光亮。

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

只要从开始之后,坚持到结束之前。

……

如果让我说最后一句:

关爱高中生,他们太苦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