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克庄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詹淑海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詹淑海著的这本《刘克庄评传》对历史上的主流评价,作者敢于提出个人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的看法,对南宋晚期的历史研究,有一定意义。附录部分,收入年谱、行状与墓志铭。作者对年谱进行了全面归纳梳理、考证,十分不易。全稿结构紧凑,章节安排有序,叙述比较严谨,考证有依有据,表述行文顺达。

内容推荐

詹淑海著的这本《刘克庄评传》介绍了,刘克庄生于福建莆田簪缨世家,是南宋末年著名的官员,仕途波折,一生被9次罢官。但他在南宋文坛、诗坛都享有盛誉,是一位高产的文人。介绍了刘克庄为官历程与生平事迹。作者是一位莆田籍人士,敬仰并数十年致力于研究刘克庄,通过大量材料,还原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好官形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庭出身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家庭出身

 第二节 社会影响

 第三节 少年刘克庄

第二章 早负盛名 晚掌书命

 第一节 以荫补官

 第二节 崭露头角的文坛新秀

 第三节 归奉南岳祠

 第四节 大将旗鼓《南岳诗》

 第五节 四六名家汉老风骨

第三章 知建阳 吏治显才能

 第一节 甲申改官

 第二节 傅伯成应诏举贤能

 第三节 崇风教表儒生如古循吏

 第四节 宰所剖决不徇私情

 第五节 聊为尔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心灯

 第六节 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

 第七节 深明大义林夫人

 第八节 岂知拙政久犹思

第四章 祸从梅花起

 第一节 爱敬古梅如宿士

 第二节 《落梅》诗惹祸

 第三节 史弥远与韩伲胄

 第四节 史弥远与理宗皇帝

 第五节 “湖州事变”与济王之冤

 第六节 断肠梅花与朱三其人

 第七节 病后访梅

 第八节 关于《落梅》诗作和废闲时间

第五章 屡遭罢官

 第一节 疏罢端平

 第二节 袁州解印

 第三节 莫名被罢

 第四节 阻罢将作监

 第五节 拒为史嵩之致仕拟诏被罢

 第六节 力阻史嵩之复出被罢

 第七节 谗罢明道宫

 第八节 如影随形“梅花诗案”屡作祟

第六章 屡罢屡起 刚介之风不改

 第一节 不信吉凶祸福之说厌挟技谄谀以求悦

 第二节 屡罢屡起,刚介之风不改

第七章 文名久著 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节 文名久著

 第二节 赐同进士出身

第八章 忠君爱国 至老不衰

 第一节 老退尚余忧国念

 第二节 谏论谋帅当以望实为主权谲不与焉

第九章 立身有本末 入朝无附丽

 第一节 平生孤立懒随群,未爱标名附五君

 第二节 刘克庄与郑清之

 第三节 刘克庄与贾似道

 第四节 《贺贾丞相启》与《剧秦美新》《劝进表》的本质区别

 第五节 《贺贾丞相启》与《南园记》

 第六节 贾似道是否秘密遣使求和及拘禁郝经

 第七节 孰忠孰奸贾似道

第十章 负一代时名的豪放派大词人

附录

 刘克庄年谱

 宋修史侍读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正议大夫致仕莆田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赠银青光禄大夫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后村先生墓志铭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家庭出身及社会影响

刘克庄出身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生长在宋金、宋元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国势日渐衰微的南宋末年。其所生活的年代距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抗金爱国民族英雄不远。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第一节 家庭出身

刘克庄的祖父刘夙,字宾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官,著作郎。刘夙为人耿直敢言,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素“以言论风节闻天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深受群臣敬仰。

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七月,时恰逢大雨,水蝗害稼,民不聊生。而当时陈兵边境的金朝侵略者正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发兵南侵的可能。孝宗皇帝竟然还在宫中设“射驰球”,纵情玩乐。朝中大臣个个相顾而不敢言。刘夙却敢于挺身而出,直谏孝宗皇帝曰:“自去夏至今,日再食,东南三地震。比又积阴弥月,所至水潦,蝗食雨中,为异尤大。在廷纷纷,谓陛下宜避殿损膳自责矣,而至今不闻德音。古者灾渗,皆为臣弭君上之忧。今一二大臣奉行且不暇,何足语此?殆左右近习盗陛下权尔。且长淮无一兵之戍,而陛下乃亲技击,骋衔辔,岂缓急欲为自将地乎?”孝宗皇帝为之改容动色,诏曰:“政事不修,灾异数见,江浙水潦,害于秋成,朕甚惧焉。”“令侍从至馆职,疏朕阙失及当今急务。”(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泽幸进,遭到朝廷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谏议大夫刘度人对,首言:“二人潜邸旧人,待之不可无度。”孝宗皇帝不但听不进刘度的劝谏,反而提拔龙大渊为知问门事,曾觌为权知门事。中书舍人张震,殿中侍御史胡沂,给舍金安节、周必大,侍御史周操和参知政事张焘等均提出反对意见。但孝宗皇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把这些人先后罢官去职。“群臣既以言二人得罪去,自是觌与大渊势张甚,士大夫之寡耻者潜附丽之。”(《宋史》第四百七十卷《曾觌传》)

龙大渊与曾觌两人从此更加骄横而不可一世。而时为著作郎的刘夙不畏惧二人为孝宗皇帝潜邸旧人,仍与时任参知政事的陈俊卿和监察御史龚茂良上疏力谏孝宗皇帝:“陛下引旧僚谋政事,得如张阐、王十朋可也,乃与觌、大渊辈觞咏唱酬,字而不名。罢宰相,易大将,待其言而后决。平严法守,裁侥幸,白宫掖近侍始可也。”“夫宴游无度,甚则有流荡戏狎之患,御幸无节,其终为人兽杂乱之祸。”力劝孝宗皇帝应“罢行前事,应天以实”。(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

南宋理学大家、名儒真德秀后来在读到刘夙《奏议》时不无感慨地说:“某少读著作公所对馆职策,未尝不掩卷叹息,今又从刘公之孙建阳令得公奏稿读之,其论对则斤,近盗权,以为阴侵阳之证,其上封事又申言之。至渭流荡戏狎,常始于燕游之无度,人兽乱杂常出于御幸之无节,呜呼,其亦可谓切也。”(真德秀《刘著作奏议跋》)真德秀《刘著作奏议跋》中所云“刘公之孙建阳令”,即刘克庄。刘克庄知建阳时,真德秀因济王竑事被罢官回福建浦城,刘克庄以师事之。

刘克庄的叔祖父刘朔,字复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试礼部第一,廷试甲科,调温州司户参军,改宣教郎,知福清县,官秘书省正字,以疾乞外除福建安抚司参议。刘朔与其兄刘夙一样鲠直敢谏被时人并称为“二刘”。

孝宗皇帝登基初始有心北伐,雪前耻,得到朝中诸多大臣的支持。刘朔却认为敌强我弱,不宜首开边衅。他在与孝宗皇帝的论对中极谏孝宗皇帝曰:“臣观今日通和未为失策,昔富弼累增岁币,今减十万矣。往时两淮不许备守,今江北诸城增陴浚隍矣。前此江上被兵,彼且呵问,今沿淮分屯,鼓声达泗颍矣,虏或示我弱,殆不可测。宜选兵将,广储峙,责成于端重堪事者,从容以待其变,若募彼人向导,挟异国济师,合中原饷赴而兵不必众,就虏人储聚而粟不必多,凭虚蹈空,过为指料,将有临危失据之忧矣。”孝宗皇帝为之竦然,不以试。(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评刘夙、刘朔两兄弟云:“隆兴、乾道中。天下称莆之贤日二刘公。著作讳夙,字宾之;弟正字讳朔,字复之。其学本于师友,理成于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居家以父母兄弟为心而不私其身。乡党隐一州之患,若除其身之疾。其饬廉隅,定臧否,公是非,审予夺,皆可以暴之当世。”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亦云:“莆有二刘先生,著作讳夙,正字讳朔,以言论风节闻天下,愉士畏其锥锷,同时名胜俱位下风,号隆、乾第一流人。”

刘克庄的高祖愿、曾祖炳均无一官半职。刘氏由刘夙、刘朔兄弟俩师事莆田名儒林光朝而登科入仕,始起家发达,成为莆田望族之一。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云:“二公及刍(黄刍)盖师中书舍人林公,事之终身。林公名光朝,莆人所谓艾轩先生者也。”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云:“自大父著作,正字峥嵘艾轩之门,声振乾、淳间,已蔚然为文章家矣。”

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连江里(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郑庄)人。年轻时曾两次入京应试不第,便游走于浙江钱塘、江苏吴兴一带访师问友,“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焯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宋史》第四百三十三卷《林光朝传》)P1-3

序言

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生于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23岁以荫补官,历任将仕郎、靖安县主簿、建阳县令、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兼侍右郎官、潮州通判、袁州太守、广东常平提举、江东提刑、秘书少监兼国史馆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兼中书舍人、直宝文阁改龙图阁、知漳州、宗正少卿、秘书阁修撰、福建提刑、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起居舍人兼侍讲、右文殿修撰知建宁府、兼福建转运副使、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权兵部尚书兼中书舍人、史馆同修撰兼侍读、权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晚年以龙图阁学士守本官致仕。逝于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享年83岁。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

刘克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罢黜。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8年),他在建阳任县令期间因一首《落梅》诗,得罪了矫诏废立的权臣史弥远和理宗皇帝而遭受到9次罢官。然其忧国虑民、忠君爱国之心至老不衰。

刘克庄在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是南宋晚期久负盛名的文坛宗主、诗坛宗主和豪放派爱国词人。他的诗数量之多,题材之丰富,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并不比陆游差。词则以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更加跌宕起伏、苍凉悲壮、疏狂的豪放风格著称于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苏轼、辛弃疾是宋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刘克庄一生的著作很多,今存《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其中有诗48卷5000多首,词5卷258首,诗话4卷、赋1卷、记6卷、序5卷、题跋13卷、奏议2卷、油幕笺奏1卷、奏申状3卷、广盐江臬二司申奏状1卷、掖垣缴驳2卷、玉牒初草2卷、内制7卷、外制16卷、表■1卷、字说1卷、讲义2卷、进故事2卷、启9卷、杂启2;-g、书7卷、上梁文1卷、祝文1卷、祭文5卷、神道碑7卷、墓志铭8卷、行状5卷、疏1卷、青辞1卷、书判2卷。此外还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22卷。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管是从刘克庄所居的官职,还是从他在南宋文坛上的声望和地位,都够得上为他立传。然而,《宋史》却没有他的传,明清以后有关的史、志、书对他的记述也少之又少,要么廖廖数语,语焉不详,要么连褒带贬对他缺乏全面的客观的评价,这对他是极不公允的。本文试从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墓志铭、行状和诗、词、记、序、题跋、奏疏、贺启、书信往来等有关文章中梳理出他的生平活动轨迹,希冀能以此稍补刘克庄《宋史》无传之缺憾。

本文阐述和评论力求都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和文字依据。但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所能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也十分有限,难免存在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16年8月15日于荔城

后记

我对刘克庄研究的兴趣源于1982年电大学习期间。此前我只知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文学家、大诗人,但不知我的家乡莆田也有一位能与苏轼、陆游、辛弃疾相比肩的大文学家、大诗人。于是,由于好奇而产生兴趣。1985年6月电大即将毕业时,我就选择了刘克庄作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对象。1985年10月,我的论文《关于刘克庄淳{;占四年前的五次罢官》获得通过后即被论文的指导老师许更生先生推荐发表在由莆田市社科联主办的《湄洲论坛》创刊号上。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论文发表不久就得到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国庭先生和已故莆田文史专家陈长城先生的肯定。李国庭先生还通过时任莆田市善学会会长的黄永亨先生找到我。李国庭先生告诉我,刘克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研究他的人不多,鼓励我能够继续发挥莆田本乡本土和年龄优势(时年35岁)深入地研究下去。陈长城先生还特地赠送我一本钱忠联先生《后村词笺注》供我参考。

1986年5月,我的论文《刘克庄的审美观和诗词创作》应邀参加在莆田召开的福建省美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受此鼓舞,以后我又陆续在莆田《湄洲日报》文史版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刘克庄的研究文章。文章又引起了莆田市市志办编审蔡庆发先生的注意。他特地找到我的办公室,建议我把刘克庄研究的文章整理成书出版。但当时我尚未退休,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因此没有可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

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9月就在我即将退休的时候,我的女儿詹俊斌帮我在网上搜得并购了一套2008年12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王蓉贵、向以鲜校点、刁忠民审订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以后我的儿子詹俊敏和侄儿张翔又帮我陆续购得1993年2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程章灿编著的《刘克庄年谱》,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由辛更儒校注的《刘克庄集笺校》以及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欧阳代发、王兆鹏编著的《刘克庄词新释辑评》等书,使我退休后才有可能对刘克庄进行更为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2014年9月和2015年10月,初稿完成后,我先后两次送莆田市图书馆馆长陈豪先生、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许更生先生和莆田市文史专家黄祖绪先生征求意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黄祖绪先生能够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本书逐字逐句进行认真的校对,并提出一些宝贵的参考意见。除此以外,本书在编写与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吴亚雄、郑香兰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顾中奇先生还特地为本书篆刻了书名,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1

2016年9月5日于荔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