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周边山峦叠嶂,自然景观颇为丰富,亦为名胜。
桐山之北有御屏山,横展如屏,清郡守李拔有《御屏积翠》诗句:“古嶂如屏合,晴光积翠分。”
往东北有山叫“阮家尖”,相传,古代阮侍郎兄弟卜隐于此。东部有南阳山,“俯睇长江,潆洄如带。”
西北有大冈山,“峰峦秀拔,林木葱蔚。”龙山在城的西部,“蟠结数里,矫若游龙。”
桐山风景秀美,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最为著名的是“桐山八景”,并有留咏,成为具有文化的地方古迹。载于《福宁府志》的桐山八景诗有石湖春涨、莲花曙月、玉塘秋色、龙山霁雪、绘坪渔火、御屏积翠、双髻凌云、栖林烟雨。以清福宁知府李拨、福鼎县令萧克昌、光泽县知县吴名夏、福鼎县训导童珩的同题诗共三十三首组成。其中玉塘秋色增补桐山书院山长黄瑞鹤、绘坪渔火增补福鼎举人张为霖的同题诗各一首,栖林烟雨没有收录吴名夏的同题诗。
后来的文人雅士,还增补了昭明夕照、圆觉晓钟两景,这样桐山八景其实有十景了。
桐山八景诗是福鼎弥足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寻访历史遗迹,吟诵诗篇,仍能感受桐山秀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石湖“燕影、鹭浴、鱼游”的自得其乐,有“渔郎”宿于“棹舟”,忙于“举网”,荷泽深处传来阵阵渔歌。
在绘坪听“渔童”吹笛,看“渔歌晚唱”。清幽的埠头渡口,灯光明灭,“兰桡泊”“芦花吹”“新火雨中残”。
在双髻山,春雨绸缪,晓雾升腾,打湿了衣袖。
可以穿过林中去采明前茶了,仍感倒春寒的威力。栖林佳景嫣然,古木扶疏。“烟雨残”“一树白漫漫”,有樵夫踏着暮色归来,“清磬出幽檀”,是另一番景致。
北雁南归,秋高气爽,最忆是玉塘,“露后黄橙熟,霜前晚稻香。”
冬日,龙山下雪了,次日天晴,那是“山家银作瓦,岭树玉为林”的世界。
在这组诗中,还出现“柳浪、桃花、碧莲、菡萏、藕船、稠桑、菊黄、绿杨、丹枫、芙蓉、紫荆、梅花”,众多的花卉林木,色彩斑斓。
“堤上、问津、渡口、桥面、远浦、渔庄、田畴、湖堤、池塘、村墟、远壑、飞瀑”,传统村落,自然生态景致,依然令人向往。
根据民国《福鼎县志》载,福鼎县名,取于《易·杂卦》“鼎新”之意,即在福宁府增设一个县而得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县名得意于太姥山覆鼎峰,“覆”音同“福”,故以“福鼎”名县。
福鼎居于闽浙边界,陆路北达分水关,水路东通烽火门,有“全闽锁钥”之称。西北有叠石山、分水山,雄秀一方。叠石隘、分水关为闽浙分界地,蜿蜒磅礴。
桐山形胜,合山前、龙山两溪总名桐山溪,两溪左右夹城,又名“夹城溪”,《福宁府志》称“群峰环拱,两水襟流”,水汇后胆港人海。境内分布桥梁十余座,行旅往来,络绎不绝。
桐江溪长水阔,每年端午,龙舟竞渡,持续三日,江岸观者如潮,成为桐城一大习俗。巽城、前岐、秦屿等埠头,每年也都上演划龙舟。
在《福鼎县志·风俗》就有记载端午节习俗“数日内,尤尚龙舟竞渡”,桐江划龙舟在水头美,上通桐山渡,下达小巽渡,一时龙舟争流,蔚为壮观。现存光绪九年(1883)《重修神宫碑记》载,桐江水头美划龙舟始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时有盐仓前的田租作为竞渡费用,以资助这项民俗活动,形成“每逢端阳竞渡,颇具水头之胜”。
康熙时,桐江只备有两只龙船,在埠头专门设有船厂制作。直到光绪以后,民众还抽取埠头、水磨例年租金及捐金,开展龙舟竞渡。端阳竞渡成为桐江上盛大的一道民俗,现在参与竞渡的龙舟规模扩大到四五只,习俗一直保持延续至今。
桐山物产丰饶,农产品最为出名的是桐山芋,也有叫“山前芋”,以荷溪、何坑一带所产芋头大、品质好,最为称道。
福鼎沿海产制紫菜,上好的有“石兰紫菜”,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开始已等身贡品。如《宋史》所载,建炎三年(1129),福州府就上贡有荔枝、鹿角菜、紫菜。
境内又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分布有玉林银场、盐场。在《清史稿》中载,东路福宁府属五州县,南路闽侯二县,归商办,号“商帮”。包与商办,名“朴户”。至清末民初,福鼎盛产烟叶、茶,走贩海运,靠渡轮直达各埠。
桐山历史人文积淀丰厚,著作灿然。自桐江往南,海水波痕相接一百海里处,即秦川湾。清乾嘉时期,这处天然良港培育了金向水、余双髯、郑光天、陶自超、王孙扬、林元燮、陈一田、叶信祥八位先生,人称“苍葭八君子”。
桐江哺育一代代学术名士,在著作上,经类的主要有: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高昙撰三卷《易说》《乾道会要》,宋孙调撰《易解》《书解》《左氏春秋事类》《尚书发题》《诗口义》《中庸发题》,元泰定元年进士林仲节撰《书经义》。
史类的主要有:清人邱椿撰《太姥指掌》、王孙恭撰《太姥续志》、余耀撰《才山草木志》、县知事谭抡修《福鼎县志》、知事黄鼎翰监修《福鼎县乡土志》。
另外,还有子、集无计,无不闪烁历史人文智慧。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