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劝儒花(文化乡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文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桐山周边山峦叠嶂,自然景观颇为丰富,亦为名胜。

桐山之北有御屏山,横展如屏,清郡守李拔有《御屏积翠》诗句:“古嶂如屏合,晴光积翠分。”

往东北有山叫“阮家尖”,相传,古代阮侍郎兄弟卜隐于此。东部有南阳山,“俯睇长江,潆洄如带。”

西北有大冈山,“峰峦秀拔,林木葱蔚。”龙山在城的西部,“蟠结数里,矫若游龙。”

桐山风景秀美,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最为著名的是“桐山八景”,并有留咏,成为具有文化的地方古迹。载于《福宁府志》的桐山八景诗有石湖春涨、莲花曙月、玉塘秋色、龙山霁雪、绘坪渔火、御屏积翠、双髻凌云、栖林烟雨。以清福宁知府李拨、福鼎县令萧克昌、光泽县知县吴名夏、福鼎县训导童珩的同题诗共三十三首组成。其中玉塘秋色增补桐山书院山长黄瑞鹤、绘坪渔火增补福鼎举人张为霖的同题诗各一首,栖林烟雨没有收录吴名夏的同题诗。

后来的文人雅士,还增补了昭明夕照、圆觉晓钟两景,这样桐山八景其实有十景了。

桐山八景诗是福鼎弥足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寻访历史遗迹,吟诵诗篇,仍能感受桐山秀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石湖“燕影、鹭浴、鱼游”的自得其乐,有“渔郎”宿于“棹舟”,忙于“举网”,荷泽深处传来阵阵渔歌。

在绘坪听“渔童”吹笛,看“渔歌晚唱”。清幽的埠头渡口,灯光明灭,“兰桡泊”“芦花吹”“新火雨中残”。

在双髻山,春雨绸缪,晓雾升腾,打湿了衣袖。

可以穿过林中去采明前茶了,仍感倒春寒的威力。栖林佳景嫣然,古木扶疏。“烟雨残”“一树白漫漫”,有樵夫踏着暮色归来,“清磬出幽檀”,是另一番景致。

北雁南归,秋高气爽,最忆是玉塘,“露后黄橙熟,霜前晚稻香。”

冬日,龙山下雪了,次日天晴,那是“山家银作瓦,岭树玉为林”的世界。

在这组诗中,还出现“柳浪、桃花、碧莲、菡萏、藕船、稠桑、菊黄、绿杨、丹枫、芙蓉、紫荆、梅花”,众多的花卉林木,色彩斑斓。

“堤上、问津、渡口、桥面、远浦、渔庄、田畴、湖堤、池塘、村墟、远壑、飞瀑”,传统村落,自然生态景致,依然令人向往。

根据民国《福鼎县志》载,福鼎县名,取于《易·杂卦》“鼎新”之意,即在福宁府增设一个县而得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县名得意于太姥山覆鼎峰,“覆”音同“福”,故以“福鼎”名县。

福鼎居于闽浙边界,陆路北达分水关,水路东通烽火门,有“全闽锁钥”之称。西北有叠石山、分水山,雄秀一方。叠石隘、分水关为闽浙分界地,蜿蜒磅礴。

桐山形胜,合山前、龙山两溪总名桐山溪,两溪左右夹城,又名“夹城溪”,《福宁府志》称“群峰环拱,两水襟流”,水汇后胆港人海。境内分布桥梁十余座,行旅往来,络绎不绝。

桐江溪长水阔,每年端午,龙舟竞渡,持续三日,江岸观者如潮,成为桐城一大习俗。巽城、前岐、秦屿等埠头,每年也都上演划龙舟。

在《福鼎县志·风俗》就有记载端午节习俗“数日内,尤尚龙舟竞渡”,桐江划龙舟在水头美,上通桐山渡,下达小巽渡,一时龙舟争流,蔚为壮观。现存光绪九年(1883)《重修神宫碑记》载,桐江水头美划龙舟始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时有盐仓前的田租作为竞渡费用,以资助这项民俗活动,形成“每逢端阳竞渡,颇具水头之胜”。

康熙时,桐江只备有两只龙船,在埠头专门设有船厂制作。直到光绪以后,民众还抽取埠头、水磨例年租金及捐金,开展龙舟竞渡。端阳竞渡成为桐江上盛大的一道民俗,现在参与竞渡的龙舟规模扩大到四五只,习俗一直保持延续至今。

桐山物产丰饶,农产品最为出名的是桐山芋,也有叫“山前芋”,以荷溪、何坑一带所产芋头大、品质好,最为称道。

福鼎沿海产制紫菜,上好的有“石兰紫菜”,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开始已等身贡品。如《宋史》所载,建炎三年(1129),福州府就上贡有荔枝、鹿角菜、紫菜。

境内又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分布有玉林银场、盐场。在《清史稿》中载,东路福宁府属五州县,南路闽侯二县,归商办,号“商帮”。包与商办,名“朴户”。至清末民初,福鼎盛产烟叶、茶,走贩海运,靠渡轮直达各埠。

桐山历史人文积淀丰厚,著作灿然。自桐江往南,海水波痕相接一百海里处,即秦川湾。清乾嘉时期,这处天然良港培育了金向水、余双髯、郑光天、陶自超、王孙扬、林元燮、陈一田、叶信祥八位先生,人称“苍葭八君子”。

桐江哺育一代代学术名士,在著作上,经类的主要有: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高昙撰三卷《易说》《乾道会要》,宋孙调撰《易解》《书解》《左氏春秋事类》《尚书发题》《诗口义》《中庸发题》,元泰定元年进士林仲节撰《书经义》。

史类的主要有:清人邱椿撰《太姥指掌》、王孙恭撰《太姥续志》、余耀撰《才山草木志》、县知事谭抡修《福鼎县志》、知事黄鼎翰监修《福鼎县乡土志》。

另外,还有子、集无计,无不闪烁历史人文智慧。

P15-17

目录

出版自叙

耕读草堂

流寓石湖

福祉桐山

“海丝”帆影

缔造城堡

千年潋城

巍巍石兰堡

云阳城

繁华流水石矶津

书院时光

塾堂兴学

关隘处处

山寨谈说

村落遗风

几家老厝

赤溪古韵

多彩畲族

“山哈”居

镇塔留迹

人间风雨桥

矮墙篱落深

“曾经沧海”图

碑刻赏析

俯仰笔墨

盎然儒风

道中传奇

此间禅院

感受妈祖的光芒

太姥娘娘传说

平倭伟业

开鼎县令

风雅知府

解甲归田

戍海情

一生花里活

姥山流传长溪茶

守望白茶

绿雪芽

草木味

品花香

收获蛙鸣

不老的海岸

序言

在太姥山以及滨海山区,可以找到几处由石块砌墙的圆状或墩状的古老建筑,那就是城堡。它们承载着一份厚重的乡土,历史往往也从这里开始。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依靠土地,也依赖海洋,从事航海、捕捞、造田。经久沉淀,境内农渔商贸,形成渔村集镇,留下滨海文明遗存——五里、十市、十八渡:

擢秀里、望海里、遥香里、育仁里、廉江里

前岐市、潋城市、沙埕市、店头市、白琳市、南镇市、黄岐市、店下市、秦屿市、后岚亭市

水北渡、桐山渡、流江渡、钓澳渡、店下渡、澳腰渡、店头渡、后胆渡、关盘渡、小巽渡、狭衙渡、牛矢墩渡、屯头渡、八尺门渡、石龟渡、巽城渡、塘底渡、南镇渡

旧志书上有一页“福鼎县海图”,绘制几处地标性建筑——城堡、关隘、岛屿,处在海岸周围。无论是历史视野,还是身临其境,俯仰之间,波澜壮阔。

类似这样的手绘图纸,制作都非常简单,仅白描勾勒而已。我犹为喜欢,悉数藏之。

黑白、曲线,许是解说历史的最好方式。

本书封面右上角嵌一帧“龟峰讲学图”,是清代画家陈九苞所作,绘制朱子在一览轩与两位弟子讲学的情景。画面场景也极简单,仅此而已:一角轩台,一株松柏,一丛青草。

然观此作,儒风气息,扑面而来。

龟峰隶属于双髻山,距桐山之北五里,一览轩就建在峰顶。有古代隐逸高人徐公履、卫子坚曾游憩于此,但没有资料显示这两位前辈为何许人也。此山还有容斋、无余堂两处古迹,或为隐居、讲学之所,或因帝王御笔所赐而载于志书。室名都有深意,仿佛融入了主人的精神境界。

那时候的人向往山林,不奢求功名,即便身居高位,也能急流勇退,淡然世事。居庙堂也好,处江湖也罢,只在志书上一笔轻轻带过,唯有山河,还是山河。

时光大浪淘沙,奔流不息,一个地方本土文化逐渐积淀形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人文精神、人文追求,成了我们仰望一个时代的星光,以致追随者,且心生崇敬。

果然,这座山不仅入图,还入诗,美其名“双髻凌云”。当时看来很平常的一座山头,因文人的歌咏,现在形成一处人文景观,让历史记住了这段宝贵光阴!

太姥山就是最好的说明,它蕴涵丰富的人文色彩,闪烁古今。还有不少默默无闻的名山,诸如草堂山、黄岐山、白云山,虽不为人所知,然环境清幽,人文辉映,独自成景。

我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寻找,独自前往一处遗迹,踏寻一座山川,自我感觉是一段惬意的乐途。常往古道走,临关隘,渡津梁。看落日余晖,涂满斜坡,远处河流东逝。踌躇迷途,怅然而归。

古村落是人文最为密集的区域,行走其间,这里庭院、瓦墙、门坊,古香古色,堆积一层厚厚的年份。雨季里的水滴,翠绿的苔藓,延伸的古道,迎面花红柳绿,把人们带入一段好时光。

在古老的村庄,农舍炊烟袅袅,田野稻浪层层,草木花香,如闻在嗅,这是很温暖的色彩。但现在不免令人感伤——上几代人不同的生活境遇、人生经历,风物的变易,时光的流失,以及生命的奈何。温润的故人,最不能忘怀。

不断地行走,体悟自然,向自然学习,也沉于古籍,向古人学习。自然意造,汲古纳今,是我积蓄创作的主要源泉和途径。观其大略、意气自若、涵养胸襟,是最受益也是最喜欢的一组词汇。

也采集地方志书和文献资料,如一位功名人物、一组旧体古诗、一座旧建筑物、一处荒废渡口、一个口头传说,甚至一篇序文、一通碑雕。将它们连串起来,就是历史的足迹,历史的乡音,历史的情怀。

我把这些年来写的文章,给予精心梳理,并结集出版,只为读者朋友更好地阅读到地方乡土人文。书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作者

岁在丙申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春分

修改、定稿于七月初五日立秋

内容推荐

《劝儒花(文化乡愁)》所写“劝儒”,为乾符二年(876),唐僖宗敕赐长溪林嵩登进士的乡名,区域涵盖闽浙边界的福鼎。自宋以降,朱子文化在域内广泛流播,传统耕读文化逐渐形成,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冯文喜通过实地考察,参阅文献,用纪实手法,对劝儒文化进行有益的发掘与审视。书中描述村落、城堡、交通、山海、物产、教育、民俗、艺术诸多方面的历史遗存,反映境内的社会、自然、人文状况,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区域大致的传统风貌与变迁。

全书共43篇幅,26万字,文章结构统一,笔触细致,语言清新,情感朴实。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本书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劝儒花(文化乡愁)》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作者冯文喜写的散文作品42篇,包括《耕读草堂》、《繁华流水石矶津》、《“曾经沧海”图》、《感受妈祖的光芒》、《姥山流传长溪茶》等。文章内容涉及功名人物、旧体古诗、旧建筑物、荒废渡口、口头传说等等,呈现了稀有的地方乡土人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