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厚重、飞翔并灵动,他远离喧哗,致力于写作有博弈感的智慧之书。
李浩所著的《乌有信使与海边书》是一部中篇小说集。作者的作品有一致的特性,即以悲悯之笔展现当代都市人在精神世界里自我放逐和自我救赎的每一个惊险历程。由于作者强大、通灵的叙述能力,常使俗常的生活场景迸射出惊心动魄的阅读效果。
| 书名 | 乌有信使与海边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浩 |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沉潜、厚重、飞翔并灵动,他远离喧哗,致力于写作有博弈感的智慧之书。 李浩所著的《乌有信使与海边书》是一部中篇小说集。作者的作品有一致的特性,即以悲悯之笔展现当代都市人在精神世界里自我放逐和自我救赎的每一个惊险历程。由于作者强大、通灵的叙述能力,常使俗常的生活场景迸射出惊心动魄的阅读效果。 内容推荐 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李浩,其小说也独树一帜,在这本《乌有信使与海边书》中收入了作者近年创作的各个触角。从海边到内心,从亲情到人之间的交错,生生死死,亦悲亦谐,皆成练达文章。 目录 父亲的沙漏 驱赶说书人 第三者 杀人夜 鸟有信使,与海边书 监护病房的愿望 碎玻璃 丁西,和他的死亡 会飞的父亲 一个下午的火柴 跋 试读章节 父亲的沙漏 母亲病后的第三年,父亲开始制造他的沙漏。那时,我母亲已经长成了一株有昧儿的植物,除了吃饭,大小便,偶尔看两眼戏剧频道之外,就是在床上坐着,躺着,无毒无害。但她绊住了我长腿的父亲。就是出于责任和对自己名声的维护,父亲也不好意思丢下我母亲长时间外出,除非是去买菜,吸烟,种一种院子外面的菜园。父亲的时间被分成了一段一段,他必须在我母亲有所需要之前赶回来,虽然多数时候她没有需要,没有任何需要。那场病抽掉了我母亲的全部精力,使她越来越像一株茁壮的植物的样子,几乎不动,但体积却在生长。 她绊住了我长腿的父亲,但是父亲没有报怨。三年的时间,植物的母亲将我父亲变成了另一个人,之前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个人。 所以,他制造沙漏得到了我和弟弟的一致理解,我们的理解当然心照不宣。我们偶尔过去,看见父亲在院子里吭哧吭哧,他的衬衣上有一圈圈的汗渍。我们和他说些天气、体育或者其他,很快打住,然后去屋里探望植物的母亲。她多数时候会在鼾声里睡着,安祥,自然,麻木,散发着一股尿液、汗液和其他霉变物体混合的味道。给母亲洗澡很费力气,至少需要两个人,而在洗过之后两天,她又会让自己沉在种种的怪味之中。我承认我们也有了懈怠,反正母亲也不要求什么。她要的只是没完没了的睡眠,只要,在喂她食物的时候让她可以狼吞虎咽。 在母亲醒着的时候,我问她,她说就是困。没做过梦。说着她的鼾声就又起了,我实在想象不出她怎么有那么多的困倦。父亲叹口气,她只想她自己啊。 所以,父亲心血来潮,要制造一个沙漏的想法得到了我和弟弟的一致理解,他总得有点儿自己的事做,借以打发必须打发的时间。家里已有三块记录时间的、大大小小的表,尽管它们指向的时间都不尽相同,但总会比沙漏更准确一些,这点不需要怀疑——父亲制造沙漏的目的也许并不是记住时间,而是忘记,而是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看时间的流走,把时间一点点、一粒粒地打发掉。他用这种让我们感觉心酸的方式苦熬。我和弟弟当然知道这份苦,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心照不宣。在父亲做成沙漏之前,我们从未在他面前提过一句“沙漏”,也没对他的行为进行过任何追问。那显得多余。 在手工方面,父亲一直是笨拙的,尽管他有足够的细心。所以他的沙漏做了整整两个多月,好在他并不急于。我说过,母亲的病使父亲变了一个人,他的一些性格、习惯都硬生生地折断了,这种折断是内在的,别人看不出来,但可以感觉得到。当然,首先是母亲变了,她不再没完没了,不再埋怨和争吵,不再……她竟然,变成了一株越来越重的植物。我和妻子,和弟弟、弟媳来看她,故意叫醒她,她问一句“来啦”之后马上就沉人到自己的鼾声里,病中的母亲有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更让人困倦。 我们来的时候父亲并不跟我们进去。他在外面。他继续他的沙漏。吭哧吭哧。只在我们走出门时才站一站,然后……我妻子说,他的专心让她心酸。“咱爸爸变老了。”是啊,变老了。我想他自己能够更清晰地知道。 某个非常早的早晨,父亲打来了电话,他的电话让我和妻子都心里一惊。没事,没事,我没事,你母亲也没事。还是老样子。父亲说,他是想让我过去陪我母亲一天,他有事儿。他要去小山找沙子,他的沙漏基本完成了。小山距离县城有二十几公里,我说我去吧,找辆车,父亲拒绝了。不用你们。我自己去。 P1-2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的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关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制,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跋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一些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雁翎、温远辉等学友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关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孙吉民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王琁副院长等人的后勤工作保障。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邱华栋副院长的支持、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