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位居世界三大茶书领先,是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必须之作,凡学茶者必读此书。作者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其作品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极大。本书汇集100多幅珍贵而精美的唐代茶器图片,以图释文,图文并茂,形式新颖。本书注者日月洲为国内资深茶人,采用全新视角,精心注释,并深度解读《茶经》背后的秘密。
| 书名 | 茶经 |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 作者 | (唐)陆羽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经》位居世界三大茶书领先,是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必须之作,凡学茶者必读此书。作者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其作品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极大。本书汇集100多幅珍贵而精美的唐代茶器图片,以图释文,图文并茂,形式新颖。本书注者日月洲为国内资深茶人,采用全新视角,精心注释,并深度解读《茶经》背后的秘密。 内容推荐 陆羽著、日月洲注的这本书为古籍整理类著作,对中国茶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茶经》进行注释。《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中讲解了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既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也是精辟的农学著作。 目录 《茶经》的秘密(一):风生水起 《茶经》的秘密(二):性命相关 陆羽:从笑话到神话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史第一公案:评选优秀茶妈妈 陆羽“邢不如越”的背后 诗人、女明星和一片树叶的故事 试读章节 再一个名茶的产区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像顾渚、阳羡这些名茶,都是贡茶中的重要品种,这方面的诗文也很多,就不列举了。这个和陆羽的推广有一定的关系,陆羽主要的考察和活动范围在这个区域。当然长江中游湖南湖北、包括安徽河南这一带也有名茶,但是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起前面两个茶区,还是要弱一些。 关于名茶,大家可以看《唐国史补》、《膳夫经手录》、《新唐书·地理志》等资料,如果都列出来要超过百种,这里不详细列出了。其实还有一个茶区,唐代史料很少记载,就是云南茶区。这个我们只能从樊绰的《蛮书》里面看到些许信息。 所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一般是指景东地区,在这里也有可能指的是西双版纳地区。散受,无采造法,这是相对唐代的茶叶加工而言,实际上当地土著民族有自己的加工饮用方式。我们现在知道云南是世界茶的原生地,也是保存古茶树最多的地区,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产区。但云南在当时不属于大唐,而是属于南诏,所以唐代的文献几乎没有记载。 我们再回来说浮梁茶,浮梁就是现在江西的景德镇地区,当时属江南西道。浮梁的茶,品质不佳,不要说和那些名茶比,即使和相邻歙州的茶都不能比。但是浮梁茶有一个重要的优势,产量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内地的茶叶市场来说,浮梁茶是蜀茶的百倍以上。 而且浮梁不只买卖本地的茶,也包括周围地区的茶,比如北面祁门和婺源的茶。《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记载祁门茶的大宗,还是要通过阊门溪到浮梁然后再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阊门溪虽然凶险,但北面的山路运大宗货物太不方便了,也别无选择。 浮梁成为一个大的茶叶市场就可以理解了,一方面是种茶人多,一方面也是地势使然。对于大商人来说,玩的不是自居易的小众定制私房茶,而是需要一定的产量,所以这位茶商必须要到浮梁去采购。《唐国史补》在列举了大量名茶之后,说了一句:“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这说得很明白了,浮梁是大量批发的商货,和名茶走的不是一个路子,这是市场的分化。我们现在讲茶叶市场的细分,也是一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诗人写的时间:“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深秋时节;“前月浮梁买茶去”,前个月也肯定不是春茶季节。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一,茶商买的是秋茶;二,浮梁的茶叶市场不只春天才有,其他季节也可以购买。 唐人喝秋茶吗?诗文中提及的比较少,但不是没有。许浑《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其六》:“秋茶莫夜饮,新自作松浆。”不过这些究竟是秋天采的茶,还是秋天在喝茶,说不太清楚。 第二种也有可能,作为最大的集散地,浮梁的茶市可能是长年开放的。我们说浮梁是一个大的集散地,实际上也是由很多的草市组成的。什么叫草市呢,就是茶农茶商自发形成的小型的集市。通过这些草市,大量的茶由行商收购,再转运到大城市,经过牙人的中介交易,转到坐贾,也就是零售商家,售卖给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叶市场。当然也有茶商直接进入地方的草市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但是有一定风险。 除了大唐的子民,不拘时地都能享受茶的芬芳,唐周边的地区也深受影响。日本就不说了,我们现在能在新疆喝到奶茶,在西藏喝到酥油茶,都可回溯到唐时期茶文化的影响,不仅是茶,就连酥油的制法都是由唐传到吐蕃的。那个时候的大唐,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回鹘,吐蕃都是对茶需求量很大的地区。《唐国史补》记载一位官员出使吐蕃,在帐篷里烹茶。吐蕃赞普问他,你在干啥?他说,我在煮茶。赞普说我这里也有茶,于是给他看自己的藏品。“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淄湖者。”从蜀地的昌明兽目一直到长江下游的顾渚紫笋,各地名茶都有,这可把唐使惊到了,想不到赞普也是茶道中人啊。 P332-335 序言 寻找失落的幸福 谈到茶文化,近年来最为核心的一个话题便是:“中国有没有茶道?” 理清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很多人质疑茶道也好,推广茶道也好,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点在哪里。 作为近年来茶道传播的主要线索,日本、台湾一系的路径影响甚大。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仪式感的隔膜,再加上商业社会时风浇薄,这个“茶道”让很多爱茶人产生了不适。这种不适需要有个表达的通道。 于是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也不必有茶道。有人认为中国的茶道就是“舒服”二字。也有人试图通过科学来解构茶道。还有人通过历史的梳理证明,明清乃至民国,那些文人雅士其实完全不知茶道为何物?既然如此,何来茶道的传统呢? 这些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和很多热衷推广茶道的贤能人士一样,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喝茶需要头上安头,搞一个茶道出来呢? 要理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去现代商业的烟雾;放下学术概念的架构;也不必囿于近代的历史——“传统”两个字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们何必抓住最令人沮丧的那个? 我们唯一需要的是回到古人的情境之中,体会他们曾体会过的幸福感。看看这种幸福感,是否值得我们去探寻,去实践,仅此而已。 如果我们需要把探寻与实践这种幸福感的过程用一个名词来总结,无需新创词汇,我们可以称之为“茶道”。 这些年喝茶的体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幸福,从这一平方尺开始》。我不知和茶道有什么关系,但是确实有多个万缘放下的瞬间,我相信是和古人相通的:我能明白陆羽用竹?搅拌沸汤投入茶末时的欣喜,能体会蔡襄凝神观察茗花时的惊艳。这种心情的相通,是所谓传统延续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些,所谓“茶道”也索然无趣。 而我们顺着这条路,再前行一步,就会明白,所谓的修行,也正是引入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乃至获得全然的自由。仅仅感官片刻的舒服,并未能给我们幸福的深度与力度,而茶道的修养,让我们得窥天地堂奥;逞论证悟,仅是过程中内在的巨大喜悦与生命品质的提升,也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角度,便有了重新梳理古籍的想法,看看这里面是否有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在历代茶书中,无疑《茶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开创性的一部茶学古籍。我的梳理也自然从《茶经》开始。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当我真正烤炙茶饼,看着缕缕茶烟生起,我才明白“倪倪”并非是形容茶饼软嫩,而是茶梗芽受热膨胀的真实写照。而令人费解的“白红之色”并非是茶碗衬托茶汤的颜色,而是依唐时制法,茶色的一个自然变化,于是上下文之意豁然开朗。而“如漆科珠”,恰是字面意思,给小颗珠子髹漆,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引申。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只是空泛玄学,而在陆羽那里,这些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至于中医、丹道、方术的种种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奇思妙想,对于古人来说却可能是通识。 于是我们在陆羽的鼎的设置与铭文上,在“鍑”的形制设计上,在他的“俭”与“广”的描述中,发现了更多的秘密。不仅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理念、陆羽个人的抱负,也昭示我们中国“茶道”深沉内敛、大气磅礴的内涵。而当你真正契会古人的情志,与古人会心一笑,所谓的“茶道”之争也就自然回到了原点。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