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中国大地
雪的脚步总是静悄悄地,早晨起来凭窗一望,噢,下雪了!
一个人一生尽管多次看到雪,但每在下雪时还是引为奇观。最南边的人偶来北方,看到雪觉得新鲜自不必说,就是身居北方的人们,大都感到近年来雪下得比他们各自的小时候少多了,不知道是出于错觉还是确有科学依据。反正是雪对于人们有日趋珍稀之感,而且好像近些年来雪势南移,有时华北的雪还不如华东和沿江地区下得那么扑天盖地,满山堆银。
京津地区雪停了,但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的地方还在落雪。
雪落在长白山区,封杀了崎岖的山路,覆盖了山坡上错落的参园,偶能听到猎获野兔的枪声。五十多年前长白山区雪原上也有这样的枪声吗?有的,但那要密集得多,枪声沉寂后,雪地上映印着沾血的迤逦的脚印,这是抗日英雄杨靖宇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向至洁至圣的化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的雪花中还有那时积雪蒸发的水分凝结成的神奇吗?我想是应该有的,应该有的。
雪落在赣东北怀玉山区,松枝上挂满了雪团。啄食的灰喜鹊长尾一剪,抖落的雪粉被风扬至远处,扑在过路人的面颊,沁凉中又透着湿润。六十多年前,方志敏率领队伍从这里走过,那时冬天的雪下起来更紧,满山遍野的铺成,一个清贫。是一个肯于做出牺牲的忐士的清贫。当今日雪融后,才会翻做另一番生气勃发、百业俱兴的图景。
雪落在武汉三镇,更确切地说是雨夹雪。这时雾气也浓,能见度差,长江大桥和公路二桥上泛着融雪的光泽,车辆却有条不紊地南来北往,交通警的雨衣上都打上了彻夜未眠的印记——水渍在皱折处汇成细小的溪流,滴在桥面,又汇入浩瀚的大江。航轮依然繁忙,尤其是溯江西上支援三峡工程的货轮,在雪雨雾中小心翼翼地前行。雪花情有独钟地随风追逐着。这雪花仿佛提炼了当今中国人民情感的精华,伴随航轮安抵三峡工程,飘舞在巍峨的“龙口”之上。
雪落在大京九线上,串起了井冈、匡庐、大别山,又大体沿着古运河道北行。在有的地段上,雪遮掩了轨道,望那列车如在雪浪里游泳。在此时此刻,恍惚觉得列车成了开路机。速度是减慢了,但没有停止。大雪带来了艰难,艰难仍在前进。驾驶列车的人在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声中默默地运行。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带头人,但不是明星。此刻除了列车行进的声音,大地别无声息,在大静中却有力引干钧的大动,哦,真正的雪中之龙。
雪落在南岳衡山,这是南岳难得的一景。千年古树承接过千万次天上佳客,却永远是全新的;山路上落叶的腐殖气味,人们闻着也别有一种清新。冬季的登山客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没见过雪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名山、宝刹、珍物集于一身,雪景是衡山的极致。冬天正因有了雪,才不致成为一个完全萧索的季节。
但雪不仅是一种观赏物,也不仅是冬天的象征。它有思接干载的长久的生命力,也有情润八极的宽阔胸怀。它极易融化,但并不等于消失,它是顽强不灭的物种。
雪是历史。看到雪,便会想到唐代诗人卢伦诗中描写过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雪夜驱敌的动人情景;便会想起南宋陆游的壮烈抱负“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能意会明末张岱“湖心亭赏雪”的孤高情趣;更会看到李兆麟、赵一曼在风雪弥漫中的露营与篝火……
雪也是地理。它随滚滚寒流,自阿拉山口飘来,逶迤至海拔五千多米的南疆红旗哨所,又姗姗东下,连四季如春的滇池,有时也会雪自天来,一夜素装银帚所及,能扫至武夷山九曲溪,给那舴艋游艇,也平添了一些佳趣。可谓是纵横捭阖无处不到,甚至是无孔不入。南北几千,东西万里。焉知春城昆明之雪不是天山雪源的姻亲。焉知武夷九曲溪的六角奇花,不是兴安岭五大连池所赠。
雪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展示的胸怀,古今仁人志士的以雪抒志,无数征战者和建设者,在风雪中考验出的心胜精神,都在表明:
雪是激发者又是挑战者,雪是人们的亲密伙伴,又是竞技场上的对手。
2000年
P3-5
前言
散文
雪落中国大地
春之声
乡情三味
一个夜晚跨越了一个时代
忆谈判年月
我亲历的“夜不闭户”年月
村边苇席上的课堂
雷电讼
无法弥补的遗憾
未通姓名的三次邂逅
母爱
惊蛰
背影
记与一位老诗人相处的时光
梦(三章)
畜禽小品(四则)
世纪之交(三则)
中国人的饭桌上
列车——流动的生命
武夷山的雨
桃花源的魅力
武陵源的评价
黄河自有风景
天下黄河一壶收
湘西一个字
大草原,我的温床
西部沙原手记
深山净土
竹海的雨
漠风雕镂的“古城”
落日如画
井冈雕塑园
阿里山和日月潭
袁崇焕无韵歌
中原正气
浩浩乎江流
又逢“甲申”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殷墟的静
感觉中的垓下
埋下去和掘起来的……
另一种骨气与悲壮——凭吊“许都”和崖海遗址所想到的
嘉峪关真髓
空灵苍凉之美
寂寞:大泽乡的土台
朱元璋新说
汴京三咏
青石板上的脚窝
古镇夜声
国粹京剧
国粹书法
两颗文星的命运——关于王士祺与蒲松龄
莫斯科,雨夹雪
西伯利亚风雪线
未经加工的日记——写在东欧
那夜:感觉地中海的月亮
阿尔卑斯山下的夕阳
进入瑞士
罗密欧朱丽叶之城
迷失威尼斯
澳大利亚森林
非洲西南端的“八仙桌”
渔人码头遇雨
诗歌
早年诗作
历史回声
红色征程
百业千秋
情感密码
短篇小说
偶然事件
天意公园
九秩童心
不成功的碰撞
福祸恩仇
铁老公
“报应”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群众出版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出版《石英文学作品精选》的难得机会,使我得以在过去发表的所有作品中精心选优,以达到真正的粹炼之功,不负读者。
我自上世纪的1957年春开始真正的文学创作(第一篇散文和第一首诗均在此时发表),迄今正整整一个“甲子”,共出版散文集、诗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以及传记文学、散文诗集、文学评论集等七十部、一千五百万字,人们称之为“多栖作家”。此次的作品精选,为了避免烦琐,我只选了散文、短诗和短篇小说三个品种,其他品类干脆暂时舍弃(长篇小说限于篇幅自然不在选取之列)。如此也恰合我平时心之所衷,即我对出所谓“文集”素来缺乏兴趣。平时有朋友和出版社向我提及此事,我真的直言了我个人也许是不无褊狭的观点:所谓“文集”,全则全矣,但难免良莠杂陈,多而欠精;且编排整理本身就是一桩浩繁工作,实在太累。而我这人,最不乐意回头扒拉过去的“收成”,最喜向前看,琢磨新的题材,乐见新出手的篇章,探索无穷,乐趣无穷。前几年我在一首小诗中即道出了这种心理:“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嚼自己嚼过的馍也没味道/与其回头赏看自己的足迹/还不如拨开前路带刺的蒺藜”。
基于这种观点,这部精选本与文集不同。其一真正的“精”本身就有某种新的内涵,可以细品,越品越有意味;其二可以一个轻便精要的版本提供给读者,较易于使人了解这样一个作家,而不是将一大堆陈谷子推至人们面前。
本集以散文、短诗、短篇小说为序编成,包括散文63篇,短诗48首,短篇小说7篇。其中散文的分量多些,这是因为有一个时段中,我的工作与散文接触较多,业余时间散文作品也写得多些(时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出版的散文集近三十部。由于基数最大,应选的篇章自应就多些,而诗歌和短篇小说基数相对小些,选取的作品较少也自在情理之中。
当然,要在数百万字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与上千首诗的大范围中,选出几十篇散文、几十首诗和几篇短篇小说,说实在话也真不容易,而且多少还要考虑到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即半个世纪(去掉“文革”十年的作品空白期)的漫长过程,这同样是一个颇费斟酌的细活。但限于“作品精选”的版本大致篇幅所限,只能是尽力加以压缩,达到真正的精益求精,待到日后再有机会,争取稍为扩展舒放一些,以弥补遗珠之憾。
对于小说、散文和诗歌这三种体裁,我曾有一种也许是带有调侃意味的说法:小说是最有意思的文学样式,散文是最有意味的文学样式,诗歌是最有意境的文学样式。自然是很不全面,但三者中各有一个“意”字,亦可见出文学作品不能无“意”。也难怪,几十年过去,都似未细察老境已至,仍在“码字”不舍,个中动因,能无“意”乎?而况,丙申猴年即将过去,丁酉鸡年倏忽将至,当雄鸡临窗昂首一唱,面对晨曦,能无“意”乎?
石英
丙申“霜降”前夕于京城斗室
石英认为:仅就散文、小说和诗歌而言,它们之间不只有形式上的差异,也有质的共通之处。这就是:凡为好的作品,不论是何种体裁均应有诗性的因素,也即应都有浓淡不同的诗的情韵流贯其中。
《石英文学作品精选》中选取的散文、诗歌、短篇小说深谙此点,不仅在写诗时才想到了诗,即使是写别的体裁的作品,也自然会注入诗的意韵。之所以如此,并非刻意为之,主要是作家气质和美学素质使之然。
精选既是对昨天探索的认定,又为明天推开更高境界的创新之门。本书尤其难得的是,其中短篇小说的全部,诗歌的大部,散文的一部分,都是石英近年来的新作精选。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当代中国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部闪烁着熠熠星光的璀璨精品力作。
《石英文学作品精选》是著名散文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石英的文学作品精选集。本书包括作者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三种文学体裁部分作品的精选。本书中,短篇小说的全部,新诗的大部,散文的一部分,都是近年来的新作精品。作者曾在一年前出版的《石英诗歌新作选》小序中提问:“廉颇老矣,尚能新否?”答曰:“能。”只有创新,才能达到精神的提升与艺术的淬炼。前贤有云:“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作者受到启示,进一步悟道:嚼自己嚼过的馍也没味道。故而,精选既是对昨天探索的认定,又为明天推开更高境界的创新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