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的达兰喀喇(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侯志明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却是坚强的。

大学毕业时,年轻气盛,信奉四海为家,便抛下父母,来到了东北。走时兴奋得竞没有理会母亲好几个夜晚的叹息。

在外闯荡了四五年,自己也为人之父了,不再那么冲动,才觉得应该回家看看父母了。于是去年夏天,带着四岁的儿子回到了老家。

离别四年后,见母亲头发已经花白,皱纹又添了许多,而衣服依旧是那几件打了补丁的,我的心便立刻难受起来。而母亲第一次见到孙子,却是喜上眉梢。她老人家一边乐着一边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纸笸箩。笸箩里盛着一半花生一半瓜子。母亲兴奋地跟我说,瓜子是去年自己家收的,花生是过年时买的,知道今年夏天我们要回来,因此过年时全家人只吃了一点点。母亲端着这些东西宝一样地径直递给了孙子,满以为孙子会喜欢,不料孙子抓了一把尝了尝,便很不高兴地全扔了。但见母亲忽然愣在了那里。

看见这一幕,我一把拉过儿子,说:“非非,奶奶的瓜子好吃,来爸爸给你嗑。”可儿子不买我的账,硬着嘴说不好吃不好吃!在我和儿子僵持的过程中,母亲的脸上艰难地掠过一丝笑容,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我看着母亲难过的样子,便在儿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拧了一把,儿子号啕大哭起来。母亲见我打哭了孩子,自己的眼泪已先流到了腮边。孩子不吃,我便一边捡孩子扔掉的,一边吃了起来。母亲说:“时间长了,怕是有了霉味,不好吃就别吃了。”可是我却连声说好吃,挺好吃,只是外边有点霉味,里边没发霉,还挺香。我这样说,母亲自然知道我是在安慰她,但她仍然还是显得有点高兴。

其实,从我上学起,家里只要有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要留给我一份。当然在当时最多和最好的也只有花生和瓜子,因为在北方的农村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但是以前的我也没少像儿子那样,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无情地扔掉这些东西。那时,我何曾想过,这些小小的东西包含着母亲一颗滚热滚热的心。俗话说“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我有意识地去咀嚼这些带霉味的瓜子,并能仔细地品出其中的味道,竟然是在我为人父后。因此,当我面对这个坏了一层被母亲补上一层的笸箩时,我忽然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我也忽然觉得我实在没有资格打我的儿子。因为我在比他大二十岁的时候,还仍像他一样不懂事。

那天夜里,我一直没有睡着。越是感到愧疚,越是有许多有关母亲的事于脑海浮现。

那是上高中的最后一年的夏天,我住在离家十多里的学校里,因为家里没有按时把每月二十斤面和五元钱交到学校,我便被学校点名回家取面。为这件事,我回家后满腹委屈地向父母发了很大的脾气,甚至说了父母根本不关心我之类的气话。父亲很生气,但是母亲只是说,“这两天家里太忙,明天你去和老师说说,下午妈就给你送去。”第二天下午,快放学时,母亲冒着盛夏的酷暑,跋涉十多里路,把二十多斤面给我背到了学校。我不知道,瘦弱的母亲是怎样负重走来的。我只记得,那天,汗水湿透了母亲的衣衫,也斑斑驳驳地印在了粮袋上。然而,这件事先前在我的心中并没留下什么痕迹。后来,我上了大学才知道,当时并非是家里忙,而是家里没有一点粮食了。这二十多斤面,是母亲冒着酷暑在村里借了一个中午才凑够的……

于是,这件我满以为发泄了一下自己委屈的事,不曾想却是一件愚蠢透顶的事。而母亲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也正是因为母亲如此宽厚慈爱,使我愈发不能原谅自己。

这之后,我便常常想,该调回老家去,守在父母身边,尽点儿女的孝道。然而有妻子有孩子,一则思想不易统一,二则回去可不比离去时容易,纵有想法也很难实现。但是不管怎么说,好好孝敬一下父母的念头还是在我的心中萌生了。于是这年探亲回来后,我便给母亲第一次寄了五十元钱,并为她老人家买了一件很讲究的上装和一双呢子面料的鞋。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的心里坦然了许多。

可是,这年冬天,当我又回到老家时,发现母亲并未穿我为她买的新衣服和新鞋。我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母亲接到我寄来的衣服和鞋,试都没有试就拿到商店托人代卖了。

我没有就这件事问过母亲,因为我已经懂了,对于一生中只为别人、而从来不为自己的母亲来说,在这个贫穷的家里,她要努力多攒点钱,好让仍在上学的她的最小的儿子尽量宽裕点。对于母亲来说,这是她唯一的选择。

这便是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

1991年于沈阳p3-6

书评(媒体评论)

文风朴实无华、文笔流畅潇洒、文字言简意赅,颇具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精髓。我认为,志明同志正是抓住了文学的本质: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渊源,而真情是文学的命脉。倘若有报刊开设一个专栏,也定会有读者在读过了一篇之后,还会期待着读到下一篇。

——吉狄马加

刚读了前几篇,我就情感上涌,双眼一次又一次湿润。我在志明的散文集里读出了两个字:感恩。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的心必是一颗敏感的心,真诚的心,善良的心,悲悯的心,忏悔的心,知恩必报的心。我突然悟出来,人类的感恩之心,原来是世间一切文章的文心啊!

——刘庆邦

当文学写作日渐成为专业化竞技时,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另外一个方向的思考。这就是作者自己在跋中提到的“非专业写作”。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种更接近文学表达本意的写作。这或许是更真切,更具生命本真意义上的表达。

——阿来

后记

写作不是我的职业,但是写字写东西却是我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从我结束了忙碌的高考那天起。

我没有多少业余爱好。记得大学生活结束时,每人要按留言册上设定的内容写几句话,其中,有一栏是“兴趣爱好”。别人写得很多,让我羡慕,但实实在在都与我无缘。想来想去总也想不起什么是我的兴趣爱好,于是,我便只好在这一栏中写了四个字“胡思乱想”。三十多年来, “胡思乱想”过多少东西记不清了。但凡是“胡思乱想”后自觉有理有据的,都将其记了下来。于是林林总总竞有了百十来篇。忙里偷闲,从这百十来篇中选了四十多篇,编成一本小书样,并将其定为散文集。对这一定名,于我是不安的,一则深恐辱没了散文这一文体;二则这毕竟只是我“胡思乱想”的记录。好在如我等之流的作品,即使正式付印也绝不会有多少人阅读,最多不过是自我欣赏把玩罢了,恐怕连“辱没”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又自觉无碍。

另外,我决定要出这本集子的理由还有:一、我生性木讷,不善言表,而我又恰恰写了许多感激父母、师长、朋友的东西,出出来算是表达对他们的一种感激和感恩之情。二、我深信一个人的成长史发育史就是他的思想史,出出来也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来成长发育的一个回顾和梳理。三、我这些年当过记者,当过国企的老总,也忝列行政官员行列,当记者虽然也出过一些作品集,也获得过这样那样的一堆奖,但终是没有成器;好不容易当了个“官”,人家又说我是个无官腔、无官气、不像官的官,于是我便觉得,活了五十多年了,原来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人。于是我想出本书,以此来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四、我早就知道,如我等凡人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但凡人也应该有凡人的人格,贫家净拂地贫女净梳头,虽然不算风雅,但也是凡人应有的气度。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妻儿、对待朋友、对待尊长,认认真真地做点凡人应该做的事,尽量将其做好,也算是对关心帮助支持我的人的一个交代,也算是对晚辈的一种引导。

生我养我的内蒙古大草原,虽然我是走西口的后代,但我的生命是从这里出发的。辽阔的草原,正是因为你的这份宽广与博大,使我终生多有感激之情,少有不平之叹。

我十分感激将我由一个农民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的安徽。虽然我的母校不是名校,但我生命的转折是从那里开始的。厚重的相山,奔放的淮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一个平凡而渺小的生灵健康成长。

我也十分感激让我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的沈阳,虽然那十二年痛胜于乐。但你使我在今后的人生中慢慢懂得,对一个人来讲,痛,不一定是成长与进步,但成长与进步不能不痛。

我更十分感激能够在我三十几岁后容留我的天府之国四川。虽然我对它的贡献是那样的少之又少。  在所有这些地方,不管苦也罢乐也罢,不管伤也罢痛也罢,他们都养育了我。我没有理由不感激。借用大诗人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实,2007年,这个集子就基本编好。当年,我冒昧地将作序的事交给了刘庆邦先生。感谢他的欣然接受。刘庆邦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是他第一个教我如何写作,并将我的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如果说在我的身上还有一点做人的优秀品德,那完全是他们启蒙的功劳和言传身教的结果。

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她不但对我频繁变动的工作给予理解支持,而且一生中总在不断校正我的不良习气,不惜委曲和牺牲自己,鼓励我向着优秀努力。

我还要感谢我的儿子。他在和我的通信中多次向我表示,一定要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教导他的儿女做一个正直的人(其实他的这句话深深地鼓励了我)。

我还要感谢大新仁兄、罡夫好友,多少年来他们给了我很多关爱,且对此书的出版十分关心。

我还要感谢四川省作家协会的同事们,为了这本书他们提了不少宝贵而真诚的建议。

我还要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同志,没有他们也不会有这本书。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吉狄马加先生,他是著名诗人、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在我的书即将出版时,我请他写几句话、提提意见,他居然在出访的百忙中全部读完后写了长长的一篇文章给予评价并提了殷切期望,令我倍受鼓舞并深感惭愧。

我很荣幸此生有缘与阿来同事。阿来是大作家、大名人,我在去年来作协前就仰慕已久。我在忙里偷闲修订文稿的过程中,数次想到让阿来主席写几句话,但一直怕耽误他宝贵的时间而使他为难,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眼瞅着书要付印了,我总觉得缺了阿来这个身边的名人、同事是个很大的遗憾,于是¨月29日我跑进他办公室,说出了我的希望,没想到他不但欣然答应,而且30日一早,就写了一篇不短的文章,既令我十分不安(估计他一晚上没睡觉),又十分感动。

最后,我还想交代一下,我原来把书定名为《无家可归》。就在我取定这一书名时,“5·12”特大地震发生了。作为人类灾难的幸存者,我和许多幸存者真的无家可归了。我很后悔取这个名字。于是,我决定,将这本集子改为现在的名字。

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这可能是看到这本书的读者的第一反应。这里请允许我稍作解释。“达兰喀喇”是蒙古语,意思为“70个黑山头”的阴山。它是中国北部东西向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古老的断块山,是农牧交错地带。它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在阻挡了南下的寒流的同时,也阻挡了北上的湿气,因此,也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它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南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长约1200千米。据史料记载,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记载的就是阴山的风光和人类的活动。

我的家乡就在达兰喀喇中部大青山北麓的草原,是达兰喀喇生育了我,养育了我。虽然,我在它怀抱里生活的时间远远少于离开它的时间,我甚至以为忘记了它,但其实不然,只要我一闭上眼,一有空闲,就要想到它,我的许多回忆都和它有关。它像一座行走的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始终和我如影随形,因此才有了这个书名。

为什么选择现在公开出版呢?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大概还有两点:一是现在进了这个“圈子”,写点东西,出本书,也算职业吧;二是可能像我一个朋友说的,“以前走得太快了,忙,灵魂跟不上,现在没那么忙了,终于又等到了自己的灵魂”。

但我还得老实交代,尽管我尽了最大努力,由于缺乏良好的写作训练和艺术才能,文中的错误和缺陷是很多的。我之所以明知故犯,敢将这样一个东西公开示人而不知汗颜,绝对是因为太多太多的感激。希望读她的人能看在这一分上原谅我的鲁莽。

2008年4月1日写

2017年11月30日改定

目录

感恩

母亲

父亲

无家可归

师恩难忘

感谢母亲

月照相思

写在第十八个纪念日

感情

想吃一碗馄饨

母校杂忆

给儿子的信(一)

给儿子的信(二)

伤情苦旅

乔迁之痛

煤矿,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感念擦鞋子的

感物

尘埃里的花

爱你,哈仙

送险亭,一个血泪之亭

拜谒报恩寺

止于STOP的联想和启示

肯尼亚,你的名字叫神奇

走近“高贵的野蛮人”

一张特殊的贺年卡

熬糖饧

老屋

怀念家的粮仓

老树

老井

感言

跳蚤的启示

夏之短章

冬之短章

小草·狗·骆驼

父亲有句至理名言

人生不过“出”与“进”

,感事

医愚

说“酒”话

吃节

难得不糊涂

荒谬的逻辑

期待儒商

篇外

痛定还痛

序言

侯志明同志送来即将出版的书稿,希望我能写几句话作为序言,作为相知的好友和文友,我为他高兴,自是欣然应允。

志明同志出生于内蒙古,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今淮北师范大学),在东北沈阳从事多年的新闻媒体工作后,于1999年调至四川,与天府之国结下不解之缘,从此足迹踏遍绵阳、内江地区,洒下一路人生的豪迈。如今,志明同志将其多年来行诸笔端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汇集成册、付梓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他将文集取名《行走的达兰喀喇》,亦颇有深意。 读志明同志的文集,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这从他的书目中可见一斑:他将全书分为感恩、感情、感物、感言、感事数辑,及至最后的篇外、跋文,也无一不是以情字为重。翻开他的文集,可谓文风朴实无华、文笔流畅潇洒、文字言简意赅,颇具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精髓。

在本书的开篇——感恩辑中,每一篇可谓短小精悍、却又情感深厚,袒露了作者情深似海的感情世界,每每读之眼眶湿润。在《母亲》和《感谢母亲》两篇散文中,我记住了名叫王梅女的一位母亲形象,她慈祥而善良;在《父亲》《无家可归》等篇什中,我又记住了“当我从疼痛的睡梦中哭醒时”,“发现自己却被坐着的父亲紧紧地搂在怀里”的情节,那一位不善言辞的父亲,仿佛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父亲形象——可以说,志明同志的文笔是朴素的,他笔下的父亲和母亲形象也是亲切、真实、淳朴,栩栩如生的。志明同志的文笔也是细腻生动的,我会不时地被他文中的细节描写所触动,比如在《想吃一碗馄饨》文中,他描写道:“若明若暗的火光正舔着锅底,一缕细细的烟气飘出来散在空气中”,我仿佛也嗅到了馄饨的味道。我们都是为人之父,读到他写给儿子信中的文字,其父辈对于下一代的殷殷情愫,便跃然纸上,也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来。我认为,志明同志正是抓住了文学的本质: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渊源,而真情是文学的命脉。

除了表达亲情、恩情的散文外,志明同志还有一些文字,有因一事一物引发的感慨,有旅行途中的见闻,有奇思妙想的小品文,还有如《夏之短章》《冬之短章》《小草·狗·骆驼》等散文诗短章,莫不是以情寄物、以物抒怀,这些文章之所以好读,还是贵在于“真情”至上。

志明同志的书中,有一篇分量很重的《痛定还痛》,这是一篇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后的记录,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的关系,文字虽略显仓促,但是它恰好真实地再现了那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地震:“灾难是可怕的,但灾难中的一些奇迹也往往令人惊叹。”我想,志明同志文中描述的大地震发生的故事,一定会给读者带来灵魂的拷问。

纵观全书,志明同志的散文、随笔、小品,应该说篇篇好读,倘若有报刊开设一个专栏,也定会有读者在读过了一篇之后,还会期待着读到下一篇。因为,我正有此愿望,希望再读到志明同志其他更多的文字。

志明同志出生于六。年代中期,正值年富力强,乃是人生事业与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如今身居四川省作协领导岗位,他一生以文学为追求且默默耕耘多年,我们期待他为广大四川作家做好服务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奉献给文坛。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首府成都,曾是诗圣杜甫的寄居地,志明同志有幸赴诗圣之后继,正所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愿志明同志胸怀国家民族与天下苍生的大情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创造出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是为序。

2017年8月8日

内容推荐

《行走的达兰喀喇(精)》是一部以“感恩”为主题的散文随笔集。书中所写既是作者侯志明离乡求学、报效祖国的人生轨迹,也是一段情系故土、行走南北的乡愁心迹。全书分为感恩、感情、感悟、感言、感事、篇外数辑,围绕“真情的流露”,表现了一个多年从事行政工作的公务人员,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游子、公务员角色时,对父母妻子、母校恩师、故乡故土、国家社会的深切感恩之情;记叙了个人在人生旅途中发人深省、引人感慨的事,物,言。本书寄托的真情实感,由朴实、精练的文字表达,更加凸显了文学之根本、生命之本真。

编辑推荐

《感言》、《跳蚤的启示》、《夏之短章》、《冬之短章》、《小草·狗·骆驼》……《行走的达兰喀喇(精)》是一部以“感恩”为主题的散文随笔集。书中所写既是作者侯志明离乡求学、报效祖国的人生轨迹,也是一段情系故土、行走南北的乡愁心迹。“篇外”特别收录作者亲身参与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实录,以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