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浙商传奇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浙商传奇》由杨帆主编,“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句歌词唱出的正是浙商心声!叶文贵在关东时一年只能吃到3次猪肉,在倾尽家财多次试制电动汽车后留下一句话:“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试验了。”徐冠巨儿时的“怪病”让父亲费尽心神,2000元钱买来一个“盐”字让他一直念念不忘。谁能想象宗庆后年轻时曾踩着三轮车在大街小巷卖力地吆喝?李书福曾和别人顶牛:“造汽车有什么神秘?不就是4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嘛?”南存辉为了请到退休工程师而“三顾茅庐”,锲而不舍;潘阿祥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记录着客户的联系电话;邱继宝曾经背上补鞋机到东北三省“淘金”三年;汪力成第一次拿着220伏的电线带电装灯时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一定能行;因为谢晋的一席玩笑话,徐文荣竞把梦想变成现实;“鸡毛换糖”成就了翁荣金的“下海”一搏;面对神仙也难办的绸厂,沈爱琴二话不说扛了下来;许多人还在费解王建沂从邮电局辞职的举动时,他早已开始了漫漫创业之路。像这样可圈可点的故事很多,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犹如一个个跃动着的优美音符,在创业创新的舞台上奏响隽永的乐章。

内容推荐

杨帆主编的《浙商传奇》是一本“三亲”史料专辑,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口述或者撰写亲身经历和见闻,具有史料性、三亲性和一定的文学性,旨在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服务坚持文化自信,弘扬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浙商企业家凭着可贵的“四千精神”,书写了令世人瞩目的“浙江模式”,为浙江发展省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编辑出版《浙商传奇》,旨在为更好地实施“浙商回归”工程,进而为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决策部署服务。

目录

第一章 制造先行

 创业,永远在路上/王文鉴

 刷新中国光通信产业国际竞争的版图/王建沂

 波澜起伏创业梦/叶文贵

 办实业回报社会/吕文广

 我的中国梦:让世界充满吉利/李书福

 “飞跃”梦想在路上/邱继宝口述 李俊整理

 做永远的责任者/汪力成口述 孔筱蓉整理

 侨家女的家电梦/陈励君口述 章曙整理

 且歌且行不忘初心/陈爱莲

 为“天能”添动力/张天任

 活在当下行在当下/邵建英

 久立潮头弄商海/周志江

 梦想的崛起与奋进/郑坚江

 知人善任铸辉煌/南存辉

 我的“绿色交通”人生路/倪捷

 电商崛起光明路/徐世瑶口述 丁美华整理

 我的画梦之路/章鹏飞

 我是农民的儿子/潘阿祥

第二章 品味生活

 柔柔阿思家温暖你的家/王国达

 小皮革大市场/任有法

 “苏泊尔”的创业故事/苏增福口述 丁少虹整理

 做就做百年的企业/邱金元

 锦绣万事利/沈爱琴

 梦想成就事业/汪维佳

 锲而不舍“种”执着/陈立钻口述 沈晓霞整理

 爱仕达的厨房革命/陈合林口述 金宗炳整理

 引领时尚转型飞翔/张江平

 既然选择远方我便风雨兼程/林东口述 巫雪峰整理

 坚守的赢家/金景全

 从白手起家到名扬天下/宗庆后口述 郭晓玲整理

 在追梦的路上/俞锦方

 浪沙淘尽始见金/翁荣金

 我的黄酒缘/傅建伟

 小豆腐做出大文章/蔡祖明

第三章 闯荡世界

 侨领南飞故园情/冯定献

 我的中国梦/陈坚口述 胡睿娟整理

 乡情难忘赤子心/陈乃科口述 刘俊整理

 儒商鸿举耀香江/陈仲尼

 我的船长之梦/陈德松口述 陈尼峻整理

 我在意大利的这些年/季志海口述 余丽伟整理

 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兴衰亲历记/周忠阜口述 赵创华整理

 坚信抉择长袖善舞/姜际春口述 顾东东、周艳梅整理

 海纳百川志远航/闻健明

 海外创业回归筑梦/郭胜华口述 封王屏整理

第四章 文化兴浙

 我的美丽产业/毛戈平口述 刘律廷、潘夏青整理

 打造自己的传媒帝国/朱明虬

 扇文化的守护者/孙亚青口述 胡敏华整理

 天道酬勤共成长/杨宝庆

 与杭州高新开发区一路同行/吴建荣口述 高慧整理

 珍珠成就美丽事业/沈志荣

 横店影视城创办记/徐文荣口述 孙是炎、李坚强整理

 我的丝绸之路事业/凌兰芳

 向世界传播“中国主流文化”/黄永军

 我的“红鹰”梦/虞炳泉

第五章 各领风骚

 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丁列明口述 匡李聪整理

 拼搏出来的“宝宝”/丁鸿敏

 做与众不同的事业/任文达口述 何可人整理

 “舍得”赢天下/李立新

 结缘文具/邱智铭

 诚信铸就方远辉煌/陈方春口述 蒋松羊整理

 “品”得人生/张伯承

 事业久盛传承凯歌/张恩玖口述 葛辉、吴忠其整理

 厚积薄发修炼自我/郑犁敏

 “药”领风骚数百年/胡季强

 一路改革一路歌/赵林中

 做中国家具业的栋梁/倪良正

 在逆境中创造奇迹/徐冠巨口述 王丽佳整理

 左手IT右手地产/翁南道口述 杨少霞整理

 我的百年伟星梦/章卡鹏

 情满“龙元”筑百年/赖振元口述 朱南方整理

试读章节

创业,永远在路上

◎王文鉴

2007年6月15日上午10点整,伴着如潮的掌声,“恭贺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市”一行大字闪现在了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厅的圆形大屏幕上。

望着眼前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心里百感交集,创业23年的酸甜苦辣,瞬间涌上了心头……

艰难的第一步

1983年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个体企业一片蓬勃。余姚的乡镇企业也是发展迅猛,但搞来搞去都是胶木、塑料、五金等老三样。当时还是余姚市电容电阻厂一名普通工人的我,也想着能不能自己办个企业,而且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有科技含量的企业。恰巧,我得知浙江大学光仪系有位余姚籍的教授,于是在余姚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带了8个人找到了浙江大学国家光学中心实验基地,学习光学冷加工技术,当时觉得这就是高科技了。那一年,我36岁。

1984年8月,首批培训人员回来后,我借了6万元钱,租了4间厂房,办起了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舜宇的前身)。由于光学冷加工难度大、要求高、起步慢,加上我们当时的精神准备不足,刚从浙江大学培训回来就碰到了困难。一方面,离开了师傅身边的指导,又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影响,我们当时连一些简单的光学镜片加工都做不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家宏观控制影响,整个光学行业不那么景气,培训前决定由浙江大学光仪工厂提供的加工业务也泡了汤。在此情况下,如何打开局面?从哪里下手?成了我们的第一个难题。

经过市场调查,我们了解到机械工业部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情报室在1984年10月通过对全国照相机的研究而编写的《十五年长远规划背景材料》分析,预计到1990年,全国照相机产量为270万架,而市场需求量为770万架。就凭借这一条信息,我们决定将照相机镜头的生产作为我们加工的突破口。结果呢?1984年,1985年,我们都是亏损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关掉算了。”我说:“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关掉就没有任何退路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挣扎着到了1986年秋,我们听说天津照相机厂正在扩大生产,他们需要一个光学冷加工基地。我们辗转找到了杭州照相机研究所,通过他们的介绍,天津方面答应到余姚考察。当时接受考察的还有两家老牌国有企业。考察结果,论条件我们最差,仅因为我们是杭州照相机研究所介绍的,天津照相机厂勉强让我们参与试制。但试制的条件比较苛刻:1986年10月25日签合同,在1987年1月10日要提交1000套东方s4相机镜头,如果我们按时交货,质量合格,再给我们3万套。否则,“压根就不会考虑你们这样的乡办小厂”。  机会是得到了,可我们却没有丝毫把握能完成任务,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加工这种镜片的机器设备,也没有能加工这种镜片的技术人才。只是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只能硬着头皮先答应下来。

怎么办?我们紧急联系了北京的一家光学企业,买他们的旧设备,同时从上海重金请来了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磨,一片片帮我们检。经过近3个月没日没夜的努力,在1987年1月9日,我们终于将1000套全部合格的镜片送到了天津,而那两家企业都没能完成试制,我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天津照相机厂的信任,并于1987年1月17日签订了《关于天津照相机厂与余姚第二光仪厂联营合同书》,这样一来,我们的年生产任务一下子猛增到10万套,彻底摆脱了亏损的危机。

产学结合初展翼

在公司最初成立的两年里,我们只能承接国内低档照相机镜头的加工业务,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如何按质保量地完成1987年107Y套的生产任务,提升我们的经济效益,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幸福的烦恼。

通过对加工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在依靠科技进步上做文章。在当时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集资作技改投入,大胆引进了当时还无人采用的“六五”计划期间重点科研项目——光学冷加工最佳参数,用微粉精磨与高速抛光替代传统的古典抛光,使磨砂时间从30分钟缩短为20秒,抛光时间从两个半小时缩短为15分钟,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圆满完成了当年的任务。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又取得了经济效益。到1988年,公司年产照相机镜头35万套,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实现产值950万元、利税180万元,分别是前三年总和的2.42倍和2.6倍,赢得了光学加工行业“北长春,南余姚”的美誉。

第一次叩响科技之门,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与科研单位嫁接联营的迫切愿望,想以浙江大学的科技力量为后盾,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从浙江大学光科系方面看,他们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把倾注心血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题。他们想选择具有较强科技意识的企业,来发挥转化科研成果的主体作用,共同的愿望使双方一拍即合。1988年12月,我们与浙大光科系正式建立了科技生产联合体,开始闯向国际大市场。

第一阶段,是从1988年底至1991年间,厂校联合体建立后的头3年,我们在利益分配上采用额定利润分成方式,即由浙大设计的产品在我们这里生产、销售后,校方以固定额度分成。第二阶段,是在1992年至1994年上半年,采用由额定利润分成到按实际利润分成,根据双方投资比例(包括浙大的技术投入),共同承担风险。第三阶段,是1994年上半年以后,浙江大学直接成了我们的股东,直到2007年公司上市以后,浙江大学的股东地位也没有改变。

有不少人问我:浙大在你们这里分了多少钱?我总是认真地告诉他们:浙大在我们这里没有分一分钱!科技同生产结合以后,企业的效益是双方共同创造的,不存在他们在我们这里分了多少钱的问题,浙大分享的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成果。如果没有浙大的科研投入,也就没有我们企业的效益增长。

在与浙大的“联姻”中,我们双方在“名”和“利”的问题上只有让,没有争。比如在1989年,那时双方都有一本销售账,每次卖出产品各自记个数。有一次浙大的账上少记了一笔,我们还是按实际产量向浙大交付了利润,虽然只有几万元钱,双方的心却因此更近了。他们说:“你们这里是个‘君子国’。”

P3-5

序言

之江大地,春风万里。改革扬帆,洪波涌起。

有这样一个商人群体,他们出身草根,却敢于打破常规、改变命运:他们心怀梦想,尽管跌跌撞撞,却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他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一省之域,而是开疆拓土,放眼全国,走向世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商,一个彰显无穷民间力量、闪烁独特企业家精神的闪亮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独树一帜,手把红旗,百折不挠,笑看风云。

浙商是改革的先行者,浙江大地块状经济鳞次栉比,专业市场遍地开花,敢想敢干,先行先试,首创精神成为勇者的看家本领;浙商是经济的弄潮儿,走出去风雨兼程,自主创新,品牌战略,他们坚持着信念和对大势判断的执着;浙商是市场中的化蝶者,从发展家庭工商业到股份合作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身转型,突破瓶颈,需要的岂止是勇气,还得有智慧和毅力。爬坡过坎淹没了豪言壮语,披荆斩棘诠释了坚韧不拔。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近40载的奋斗历程恍如隔世,可每一个细节、每一滴汗水,每一朵泪花、每一次微笑,无一不定格在商海弄潮的历史坐标上。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风里来雨里去的摸爬滚打中,浙商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生存发展本领,让民营经济之花在中国经济的土壤中开得如此绚丽辉煌。可是,人们只看到花儿的艳丽芬芳,殊不知在芬芳背后更多的是艰难困苦。你未必能知“四千精神”对于浙商成长的特殊意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恰是一代浙商创业之初的真实写照;你未必能知“无中生有”是浙商跳出农门的外向思维,不安分的他们尽管身处贫困也想跳出来看看世界的精彩;你未必能知“先发制人”对于抢占市场的战略意义,在浙商的世界里,他们的头脑便是市场,他们比任何人更懂得机不可失:你未必能知“永不言败”在商海中释放出来的坚守与执着,没有他们为改革试错,没有他们为历次失败买单,就没有今天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民营经济螺旋式上升发展;你未必能知“诚信为本”的信条魅力,行走江湖,信义为先,从陌生人到老朋友,商海沉浮中浙商把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戒欺”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便是永恒的浙商精神。

筚路蓝缕兴百业,情怀桑梓咏新篇。2012年由浙江省政府启动的“浙商回归”工程,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崭新活力,也成为浙商回报家乡的题中应有之义。浙商是幸运的,因为政府给了他们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打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创业致富,功成名就,跳出浙江,走向全球i浙江是幸运的,每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总有浙商那游子归来、义不容辞的身影,他们不忘初心,心怀故乡的山山水水、殷殷期盼,毕竟一枝一叶总关情。  浙商之路是奋斗之路,是成长之路,是转型之路,更是回归之路。通过政协文史资料独有的“三亲”记录方式,用一个个片段和故事,具体、生动地反映浙商创业创新和回报家乡的历史,不仅能还原浙商身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独特品格,从而感性地认识与深入地解读这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家群体,而且能为更好地实施“浙商回归”工程,进而为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的决策部署服务。

为此,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2013年启动“浙商之路口述史”重点征编项目。这个项目以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海内外浙商为征集对象,重点征集各行各业浙江商人创业发展及回报祖国、回归浙江的亲历与见闻。越三载春秋,集精良稿件,在相关协作单位和各市政协文史同行帮助支持下,终得成书。

本书按照浙商从事的行业分为5个部分,共收入70位典型浙商的“三亲”史料和240幅照片,创业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小故事、小插曲生动再现了浙商艰辛的奋斗发展历程和回归回报作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句歌词唱出的正是浙商心声!叶文贵在关东时一年只能吃到3次猪肉,在倾尽家财多次试制电动汽车后留下一句话:“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试验了。”徐冠巨儿时的“怪病”让父亲费尽心神,2000元钱买来一个“盐”字让他一直念念不忘。谁能想象宗庆后年轻时曾踩着三轮车在大街小巷卖力地吆喝?李书福曾和别人顶牛:“造汽车有什么神秘?不就是4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嘛?”南存辉为了请到退休工程师而“三顾茅庐”,锲而不舍;潘阿祥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记录着客户的联系电话;邱继宝曾经背上补鞋机到东北三省“淘金”三年;汪力成第一次拿着220伏的电线带电装灯时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一定能行;因为谢晋的一席玩笑话,徐文荣竞把梦想变成现实;“鸡毛换糖”成就了翁荣金的“下海”一搏;面对神仙也难办的绸厂,沈爱琴二话不说扛了下来;许多人还在费解王建沂从邮电局辞职的举动时,他早已开始了漫漫创业之路。像这样可圈可点的故事很多,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犹如一个个跃动着的优美音符,在创业创新的舞台上奏响隽永的乐章。

凤凰涅檗,超越拐点。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