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村那人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岁月无痕,沧桑有迹

王志国主编的那村那人》一本反映下洋浦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书籍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全体村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要事。

村史从下洋浦村开始有人居住的那天写起,一直写到今天,即1891年至2015年,涵盖124年的历史,分11个篇章,叙述了村庄演变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五块内容。

内容推荐

王志国主编的那村那人》是一部以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下洋浦村为背景而展开论述的文学作品,既是村史,又是由村史演绎而来的故事,它描写了下洋浦村从有人居住至2015年这124年间发生的事情。

目录

概况

第一篇 落地生根

第二篇 艰难跋涉

第三篇 靠海吃海

第四篇 轶闻遗事

第五篇 口头文学

第六篇 传统工艺

第七篇 春风化雨

第八篇 乍暧还寒

第九篇 扬帆起航

第十篇 社会和谐

第十一篇 儿女争辉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村庄初始的名字

“盐”字,是指人们在此立足后刚开始时从事的一种行业——烧盐、晒盐。为了养家糊口,他们把制盐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开始用柴草烧制煨盐,后改成利用日光晒盐。这个行业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经营时间近30年。

“舍”字,是指这里的人们住的房子。人们来到这里后总得安个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是没有造瓦房那个经济能力的,便利用本地丰富的芦苇、茅草、黏土资源,再买些廉价的稻草、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简易的住宅,房子的四壁由芦苇和茅草围成,房顶由稻草和茅草盖成。人们把这类房子形象地叫作草舍,或者简化为一个字——舍。就这样,下盐舍这个村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只是这草舍虽建造成本低,但低矮、潮湿,光线又不好,还易引发火灾等不测事件。平时人们最怕的是遇到大风大雨,雨大的时候会漏水,风大的时候更不安全,房顶的稻草、茅草常常被风卷走,遇到台风时,甚至整个草舍都会被推倒。

建瓦房既亮堂又美观,抗风雨的性能强,只因成本大,人们没这个经济实力,不得不长期住在草舍里,而且一住居然住了60多年,这足以说明当时的人们生活有多艰困。

草舍是村民们居住的房子,是人们遮风避雨的港湾。自下洋浦村这个地方有人定居开始,人们就一直住在草舍里。然而草舍并不是没区别的,根据用料的不同,草舍也有多种不同类型,有穿榀舍、乌鳖舍、竹木草舍、地舍、歇舍、瓜舍、和洞舍等。

从质量和用途看,草舍还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档次。一是穿榀舍和乌鳖舍。穿榀舍的骨架比较坚实,梁和柱的用料都是由杉树木料组成的,而且梁与柱的交叉结合处是先用凿和锯加工成凹凸形构件后套上去的,相互衔接紧密,稳定性较好,抗风能力较强。下洋浦地处海边,泥土中盐分大,为防止盐分侵蚀房子的柱子,进而导致木柱子腐朽,人们把柱子接地的一端,放置在一个南瓜似的石墩上,使之与泥土隔开。石墩中间凿有一个凹穴,立柱末端加工成凸形后插入石墩内,使木柱子避免了直接接触到泥土地面,有效防止了盐分浸入木柱。穿榀舍主架坚固,为盖瓦房打下了基础,一旦经济条件许可时就掀去茅草,增添一些椽子后盖上瓦片,便成了当时人们年复一年梦寐以求的瓦房。只是这瓦房的步伐姗姗来迟,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才首露真容。

乌鳖舍也有叫乌舍鳖的,有的农家住了一段日子穿榀舍后,生活条件有所改观,但经济实力仅够买瓦片的钱,于是在穿榀舍的上面铺上一层瓦片,上层瓦片下层稻草,这类住房还不能称瓦房,村民们叫它乌鳖舍。只因瓦片的颜色青灰,远远望去,似一只鳖趴在那里,故有此名。与瓦房不同的是它节省了许多椽子和砖片,省了不少成本。这乌鳖舍其实是从草舍到瓦房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建筑物。当然没有瓦房干净利落、美观漂亮。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冬暖夏凉,因此可以说它是舍中之王了。只是这样的乌鳖舍在1949年前也只有几户。

二是地舍和歇舍。地舍和歇舍其实是同一种性质的草舍,只是不同地域的人们称呼不同。地舍不是农民长住的房子,而是离农田较远的农友,为了干农活时有个吃饭、歇脚、避雨挡风的地方,便在农田的一角建的简易草舍。地舍比一般农舍要低矮一些,质量也不太好,来干农活时才打开用一会,农忙时也会过个夜,有时还会住上几天。平时大门是关着的,里面也有些少量的生活设施留下,那时的人们厚道,无人去拿。

三是瓜舍与和洞舍。瓜舍的含义很清楚,就是当瓜类进入成熟期后,在瓜地的一边搭个简易草房,用于看瓜人休息。这种舍结构简单:用几根竹竿捆绑成一高一矮两个人字架,再用一根长3米左右的竹竿或木头架在人字架上,三面围上些芦苇秆或稻草、茅草即成。没有窗户,没有后门。P10-11

序言

岁月无痕,沧桑有迹

一本反映下洋浦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书籍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全体村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要事。

村史从下洋浦村开始有人居住的那天写起,一直写到今天,即1891年至2015年,涵盖124年的历史,分11个篇章,叙述了村庄演变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五块内容。

一是第一至第三篇,说的是村庄形成的初始阶段,讲述当时人们艰难困苦的生活,分“落地生根”“艰难跋涉”“靠海吃海”三个部分。读后使人感慨万千,尤其是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二是第四至第六篇,反映的是文化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也分“轶闻遗事”“口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章节。尽管当时的村民们全是文盲,但通过口耳相传,以口头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留下了许多文化成就。

三是第七至第九篇,反映了村民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扬主人翁精神,团结协力,向着同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村民们碰到挫折不灰心,遇到困难不退缩,遭受失败不动摇。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下洋浦村终于获得回报,于2013年被宁波市评为“全面小康村”,是新浦镇第一个迈入宁波市全面小康行列的村庄。

四是由第十篇独自组成的一个章节,主题是认真构建和谐社会。村民们在创建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探索,村委会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干群关系,二是党群关系,三是新老村民之间的关系,四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章立制,村委会组织新老村民普法学习,理清了上述几个关系,并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村里出现了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干群、党群关系融洽,新老村民如一家人的可喜景象。

最后一篇是儿女争晖。全篇又分成“奉献集”“闪光集”“雨露集”“传统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奉献集讲的是众人为办村公益事业捐款的事,参与人员有200多人次,其中有本村村民,也有慈溪各界人士,还有外来打工者。

雨露集记述的是各级政府及各级领导对村庄建设的支持和对村民的关怀。如果没有各级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洋浦村不可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闪光集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的干部群众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从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其中有村干部,也有普通村民;有奋斗几十年的耄耋老者,也有胸怀大志、永不自满的后起之秀,彰显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可喜局面。

传统集说的是下洋浦的儿女是好样的,胸怀报国大志,每当风云突变、需要青年人担当重任的时候,他们不惜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从军路,把青春献给国防事业。有的人因公负伤,有的人积劳成疾,有的人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此外,村史还有四个特色。

一是村史的写作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写史书与写小说不同,需用事实说话,不能随意进行艺术加工。然而缺少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描述,往往使文章缺少趣味性,读来乏味。但编者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散文形式写村史,使村史增添了可读性。如,赏纪田投奔三五支队与母亲告别一段写道:“临别时向母亲告别,一步一回头,走了十多米后见母亲一脸茫然若失的样子,忽然又跑了回来,双膝跪在娘的面前,磕了个头,随后起身向海晏庙方向走去……”这样的文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比“赏纪田告别母亲参加了三五支队”这样简单地平铺直叙要生动得多,且又没离开史实情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是村史选材粗细结合,从细微处入手,又注重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相结合。如讲到。移民形成村落一节时,先交代移民的缘由:清政府被甲午战火烧得摇摇欲坠,造成社会持续动荡,游民如云。这样一衬托,告诉人们如果国家不强大、社会不稳定,普通百姓就会遭殃。讲到村里的青年人纷纷报名参军、保卫祖国时,前面交代了当时的大环境: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1958年两门(金门、厦门)军队对峙,用隆隆炮火“交谈”时;1962年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我百万雄师云集东南沿海时;1969年珍宝岛上空硝烟弥漫时……这样一衬托,不仅写明了青年人应征入伍这件事,也写出了应征青年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思想境界。

三是组成村史的材料较充实,编者在编辑前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走访包括已迁居外乡镇的八九十岁的老人有20多人次;查阅了众多市、镇、村保存的不同时期的档案资料,说不清共有多少万字,就资料重量来说就有26斤之多,从中筛选出了有代表性的事件。且有些资料是弥足珍贵的,如村庄形成初始阶段的9户原始村民,不但有名有姓,还有来此落脚时的具体时间及来自何处。资料能交代得如此清楚,实在不易。

四是村史是由下洋浦人自己书写的。主编是土生土长的下洋浦村人、一位已退休十多年的古稀老人。他曾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把村史抓紧写成,再过几年,以前发生过的许多事就要被彻底遗忘了。凭着这种历史责任感,他不分日夜,奋笔疾书,忙碌了两年多。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昨天,才能懂得和珍惜今天,懂得今天更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愿下洋浦的村民们进一步发扬爱国爱乡、爱村爱民的传统,齐心合力,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争取早日把村庄真正建设成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人民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尽了力,我们就会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子孙,也无愧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下洋浦村党支部书记冯先焕

村民委员会主任沈宝惠

2015年12月

后记

去年春节后,下洋浦村的书记冯先焕与副书记岑恩乔两同志要我写个村史。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虽是喝洋浦水长大的,只因自1961年应征入伍便离开了村庄,转业后也一直在其他乡镇工作,直至退休。离开村庄已五十多年了,故对村里的情况并不很了解,觉得困难不少。经再三思考后,我还是未敢推托,原因有三。

首先我认为村干部们决定写村史的举动说明,这是一个很有历史责任感的班子。我了解到现任这套班子是由一些热心为村民办实事的同志组成的坚强集体。

书记冯先焕自2007年任职以来,对工作认真负责,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处处以身作则,六次被评为市优秀党员。

村主任沈宝惠是热心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典范,村里开展河道清淤、修建道路、地震救灾、尊老敬老、慰问贫困户等公益事业,他都会慷慨解囊。每次捐款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副书记岑恩乔工作踏实,被评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兼任和促会主任后,他深入了解情况,提出了通过和谐促进会这个平台,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调动和促进了新老村民间的团结。

自2007到2015年的八年中,下洋浦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被评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

我感到很激动,然而自己作为下洋浦村的儿子,没有为此添过一块砖、一片瓦,没做过一点实事,有点愧对父老乡亲,愧对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觉得在有生之年理当尽点绵薄之力。

其次我还认为,写村史与写别的文章不同。从时间节点说,这是件很紧迫的事,越早动手越主动。有许多具体事件,今天不注意记录,再过几年或几月,就会白白流失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村里昨天或前天发生的许多故事,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个概要的资料留给后来人,即使叙述粗糙些也比没有要好,如果我们不作为,让后来的人们再去写,困难会更大。

最后我觉得,现在写村史还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一是本人时间充裕,可以静下心来写。二是自己脑筋退化还不算很严重,思维虽已迟钝了许多,但尚能慢慢地回忆起来。特别是孩童时代爷爷阿婆们讲的许多故事还储藏在脑际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不少事件仍历历在目。三是村里还有不少年长的老干部及多位我的叔叔婶婶辈的寿星健在,不少人记忆力仍很好,他们可以给我提供许多信息。

考虑到这些有利因素,我便有了几分信心。

在书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同志和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

岑恩乔经认真调查,整理出村里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5年的组织史资料。  应仕锦提供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洋浦村的部分原始档案资料,及最近十几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的有关统计数据,资料重量逾10斤之多。

胡尧芳提供了1997至2011年任村委会主任期间的会议记录、工作纪事,资料重达16斤半。

以上这些材料,使村史后半部分的写作可以有大量的史实作支撑。

村史初稿形成后,王先尧、胡尧芳两人多次进行审阅、修改、润色。王先尧曾长期任下洋浦小学的校长,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又多次任村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等要职,任职年限跨度达40年之久。胡尧芳60年代就任民兵指导员、队办厂会计,进入21世纪后连任12年村主任。故两人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有了他俩的审阅把关,使村史中的谬误成分减少了许多。

在村史勾勒过程中,《百年新浦》的副主编、新浦镇《海地》的主编杜松根先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20世纪50年代前的村史书写,没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可参考,也缺少实物,主要是根据一些老年人的回忆。这些回忆是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人,包括由于婚嫁等原因已在外乡镇工作与生活多时的几位老人获得的。

接受采访并提供宝贵信息的有下列人员。

91岁以上:丁杏珠 王忠泗 沈仁富 章杏梅

80~90岁:冯琴聪 华香菊 许荣华 罗德万 钟钊友 钟彩英 郁金灿郁乾堂 高亚良 蔡桂花

79岁以下:王志根 杜仁尧 何长贵 范绒娥 钟钊宏 金钊根 郑尧法胡方幼 胡芳林 徐云华 施秋芳 凌张安 龚钊来 谢招芬

由此可见,这部村史实际上是集大家的智慧,由众人出力共同写就的。对以上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提供的种种信息和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还有位叫陈香凤的老婆婆,编者叫她“周家姆妈”。她于1904年出生在下洋浦村,她的爷爷陈明学一家是来下洋浦落脚的第二户家庭。编者于1983年她79岁时,有幸采访过她,她讲述了下洋浦村村庄形成初始阶段的许多事件。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平时少言寡语,从未与邻居红过脸的宽厚老人,讲起往事来思路却是那样的清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要不是她的记忆力特别好,村史的前几篇就没办法写得这么具体,真该谢谢这位已在天堂安息多年的周家姆妈。

由于村里缺少20世纪40年代前的文献资料可做参考,也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本书存在许多不足,甚至有不少错误,诚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5年12月3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