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湄洲湾春潮涌动
一
1980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北京,中南海。
项南赶到怀仁堂时,发现胡耀邦、习仲勋、宋任穷、万里等同志都在,还有中组部陈野萍副部长。他预感到这次中央召见非同寻常,但很快就平静下来,毕竟是扛过枪,见过大世面的。
万里先开口:“福建南下干部很多,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有一个问题……”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就是福建省是一个侨乡,有几百万华侨在海外,但是现在福建省的省委书记、福建省的省长,没有一个是福建人,华侨感到很遗憾。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所以中央考虑呢,要找一个福建籍的同志,会讲福建话的、了解福建情况的人,到福建去主持工作……”
项南一听,心想:“大概是在打我的主意了。”
接着,宋任穷同志说:“项南同志啊,中央想叫你到福建去工作,怎么样?”
项南心里有准备,委婉地推辞:“我到哪里工作都没有意见,问题是万里同志讲的那几条啊,跟我都沾不上边。我是福建人这一点倒是不错,算是福建籍的同志。但是,我很小就离开家乡了,解放后也没有在福建工作过,不会讲福建话,对福建情况也缺乏了解……”
在座的几个人一听都愣了,项南同志怎么这样一根筋呢?顿时,大家都没有话说了,安静得能听到心跳。
过了一会儿,胡耀邦突然拍起沙发扶手,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笑道:“好,那更好,更超脱!”
几个人一听,都愉悦地大笑起来。
屋外,雪花飞舞。屋内,笑声朗朗。
项南也不好再推辞,欣然接受了中央的决定,时年六十二岁。
项南动身南下之前,胡耀邦、邓颖超、李先念、廖承志等分别约见了他,谈了对福建工作的看法和意见。
胡耀邦殷切嘱托:“为官一方,要认清省情,抓住特点和优势才能做文章。多年累积的问题要想短期内理清,必须得有个突破口才行……”
邓颖超主要与项南谈了对台工作:“对台工作是八十年代的三件大事之一。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加上血缘相亲、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台工作中央已有既定政策,工作主要靠你们福建去做。这方面福建可以做许多工作,福建应该成为祖国统一的基地……”
项南深感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担子的一头是改革发展,一头是和平统一。
1981年1月12日下午,北京火车站。刚刚被中央任命为福建省委常务书记的项南,谢绝了福建省委盛大的欢迎仪式,静悄悄地登上了前往福州的列车。第45次特快列车缓缓驶出车站。内燃机发出低低的轰鸣声,划过旷野,久久地回荡。车轮飞转,白底黑字的车标“北京—福州”一掠而过。
此一去,有分教,从此难做平凡人。
1981年1月14日早晨7时30分,第45次特快列车经过四十余小时的奔波,抵达福州车站。
从这一天起,项南的名字便和福建的改革开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改革难,走在改革前列更难。初来乍到的项南压力山大。
1981年1月20日,是项南到福建的第七天。这一天,福建省委召开党代会。会上,福建省委常务书记项南第一次公开亮相,做了题为《谈解放思想》的讲话。
1981年1月23日上午,项南征得福建省委常委会同意,开始了上任后的第一次调研。他从福州向闽南进发,途经福清、莆田、泉州、厦门,再到龙海、漳浦、东山……
项南在全省走了一圈,对福建省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天然良港湄洲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