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平洋的荣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P.T.多伊特曼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P.T.多伊特曼著的《太平洋的荣耀》以极其恢宏的笔调、极其惨烈而真实的战争场面,再现了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两军的机械化大搏杀。既有战舰间的生死搏斗,也有战机对机对舰的生死一击,还有落水逃生者在茫茫太平洋中与大自然相抗的求生之旅,同进也有战时真挚动人的战地浪漫曲。作者本人身为一名美军驱逐舰舰长,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作品除了对战争场面有着细腻的描写外,还对战争给人类心理带来的创伤作了深刻的描述。译者对舰船和飞行知识比较了解,大量机械术语的翻译都很准确,文笔流畅,是一部较好的战争类作品。

内容推荐

P.T.多伊特曼著的《太平洋的荣耀》是一部有关二战太平洋战场中美国海军的故事。作品的主要部分,以太平洋战场著名的莱特湾海战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描述了美国海军中的两个战斗英雄米克与马什的故事。米克是一位俯冲轰炸机飞行员,性格强悍而任信,有“野兽”的绰号,在中途岛战役中服役于航母约克城号上。米克把炸弹直接投掷在一艘日本航母上,可由于违反军事条例,在约克城被炸毁沉没后被“发配”到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做陆战队飞行员。一次执行“疯狂”的夜间轰炸行动后负伤,转移途中又因运送伤员的飞机被日军击落,成为整架飞机中唯一的生还者。随后他被暂时调到珍珠港治疗;有“美人”绰号之称的马什与米克是海军学院的室友,性格温和而有些怯懦。马什在温斯顿号驱逐舰上做机炮长,在瓜达尔卡纳尔海域一次作战中战舰被击沉,漂在海上死里逃生,生还后也被送往珍珠港等待另行分配。在这里,他遇到了米克,同时还遇到了在海军医院做护士的他们共同的偶像葛罗丽。葛罗丽的丈夫汤米当年与米克和马什同为室友,三人情同兄弟,学生时期共同追求美丽的葛罗丽,最后汤米摘到了这枝鲜花,可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中死于他正当值的亚利桑那号中。两位当年的室友为追求葛罗丽生产激烈冲突,最终性格强暴的米克占得先机,而马什在过程中又遇到了护士萨丽,在葛罗丽撮合下二人产生了感情。随后二人一同来到了莱特湾,米克在一艘护航航母上作轰炸机飞行员,而马什在航母舰队群中一艘名叫埃文斯号的驱逐舰中作副舰长。此时,大战爆发,日军以大和号为首的三艘战列舰及一群重巡洋舰突然出现在没有主力航母的护航母舰群面前,米克驾着未曾装弹的轰炸机紧急升空,用机关炮同日舰作战,而马什率领着埃文斯号驱逐舰以小孩对职业拳手的悬殊实力冲向日舰,最终发射鱼雷击伤了大和号,而米克的飞机因重伤后为掩护埃文斯号的最后发射而直接撞向一艘日军重巡洋舰……失去了左手与左腿的马什在海上漂泊了两夜三日后获救,最终回到珍珠港,遇到了萨丽。葛罗丽日夜思念的人依然是汤米,却生下了米克的孩子,寄养于修道院中,她在闻知莱特湾海战中无一人生还的恶讯后,自己最后的两个“亲人”也消失了,不堪重负的葛罗丽殉身于亚利桑那号残骸中。马什与萨丽喜结莲理,并收养了葛罗丽与米克生下的孩子,完成了对两个战争英雄的最后塑造。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他梦到自己在飞,然后突然在一阵剧痛中醒来。他的头撞到了床边的钢板上,爆炸的巨响压迫着他的耳膜,同时船体向右倾斜,然后又晃回中立位。零散的小物件、纸张甚至椅子都压在了他身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雾。他试图从杂物下挣扎出来,但刚要爬起来时,船体再次受击。钢板突如其来的冲击力作用在他的手腕和膝盖上,他倒向一侧,禁不住叫出声来。这一次,船体并没有太多倾斜。他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儿,但因为刚刚醒来,大脑还很迷糊,无法进行思考。随后他便听到有人在通道里叫喊,紧接着便是来自船艉方向的蒸汽泄漏声。在雷鸣般的蒸汽声中,战斗警报的军号声隐隐作响。

他的双手已经无法用力,膝盖也疼痛难忍。他只得用手肘把自己撑起来,然后伸出手去抓木棉布救生衣和战盔,却发现双手像热橡胶一般疲软无力。马什知道前上方的8英寸主炮正在开火,不过与其说他听见了炮声,不如说他感受到了主炮那熟悉的节律性震动,因为船体中部蒸汽喷发的声音几乎把炮声完全掩盖。主通道里大声呼喊的人更多了。他把胳膊挂在一张倒在地上的椅子上。这才挺直身子。他忽然意识到“温斯顿”号并没有回到中立位,而是不祥地倾向左侧,随着海水缓慢地浮动。一阵恐惧袭来,他的内脏仿佛化成了水。主船体梁在他身下咿呀作响。

马什的战位在天台一号,他负责操作舰艏的一台5英寸舰炮射击指挥仪,指挥仪坐落在舰桥之上的高楼上。他一只胳膊摽着椅子,挣扎着穿上了救生衣,然后用另一只相对来说要好一些的手,在牙齿的辅助下系上了绳扣。战盔不知去了哪里,他也不打算找了,索性推开帘子,走进了通道,结果却一头撞进了匆匆赶去船艉的维修兵队伍中。维修兵都戴上了面具,手中抻着浸湿的帆布消防水龙带。他这才发现自己脚上只穿了袜子,只好又钻进卧舱,套上长筒靴。他在8英寸主炮的一连串轰鸣中,辨别出了5英寸二级火炮的声音。那群日本混蛋就在附近,他心中恨恨地想。他清楚自己必须迅速赶到上层甲板,但是要想就位,就得爬一段船梯,而这对他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他的双手已经报废,膝盖也在他穿过倾斜的甲板时碾压般的痛。

他尾随着维修兵的队伍走向通往上层甲板的防水舱口,走着走着,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上坡,而且脚下都是海水,不禁吃了一惊。这意味着“温斯顿”号既向前倾,又向左倾。他一直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直到看见甲板上的一盏应急灯,灯光从海水中折射出来。

天啊,他心想,如果第二层甲板进了水,这船就完了。

“全体人员注意!弃船!弃船!”战舰的广播系统传来指令,声音在蒸汽的咆哮以及舱口附近愈演愈烈的嘈杂声中勉强可以听见。所有的维修兵都扔掉手中的灭火设备,爬上船梯。但由于顶端的圆形小舱口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他们随即堵在了那里。马什感到海水漫上了小腿,灌进他的长简靴里。他不得不将前臂绕进一根缆索中来保持平衡。一串炮弹呼啸着穿过上层甲板的上空,所有人都怔了一下。几颗炮弹击中了装甲带,一颗击中了上层甲板,爆炸产生的剧烈颤动使他们面前的船梯咯吱作响。然后,人们都如大梦初醒般互相推搡,争先恐后地涌向小舱口。船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朝舱门爬去。

“妈的,把大舱盖打开!”马什听到自己大声喊道,“下一个钻进去的人,把大舱盖打开!”

梯子最顶端的人转过身朝他看了一眼,点了点头,然后钻了进去。又是一阵爆炸声,船体跟着晃了几下,他们可以听到钢片呼啸着穿过上方船舱的声音,上层甲板上传来一阵令人心惊胆战的尖叫。通道中的红灯熄灭了,只有梯子附近的两盏应急灯还亮着。又有两个人钻进了小舱口,马什决定站在一旁,等待这些惶恐不安的水手们艰难地爬上梯子。所有的人都在催促前面的人快点,快点。他的双手已经没了知觉,单单是保持站立,就耗费了他很多体力。舱盖终于打开了,人们可以三三两两并排着通过舱口了。此时第二层甲板上的海水已经漫到了大腿,船身向左倾斜了至少十度。他很怕轮到自己爬梯子之前船会倾覆。大舱口打开之后,光线亮了很多,但射进来的全是汽油燃烧时灼热的黄光,并不是应急灯的光芒。P7-8

后记

我还是从父亲那里,第一次听说莱特湾战役中,美军驱逐舰奋勇杀敌的故事。战斗打响之时,父亲分管指挥哈尔西快速航母特混编队里的所有驱逐舰。1927年,父亲毕业于海军学院,之后在军中服役42年,最终以海军中将的军衔退役。正如那个年代的众多军官一样,对那场战役,以及至今有关莱特湾甚嚣尘上的种种争论,父亲都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见解。

1963年,作为海军军校的一名大四学生,我专门研究了莱特湾这场战役。记忆犹新的是,我曾把父亲的一些观点讲给E.B.波特教授(他是军校的历史学荣誉教授,同时也是尼米兹、哈尔西以及伯克等人的传记作者)听,却因此遭斥责为异端邪说。但在我看来,战争发生时父亲就在那里,所以他的说法可能会相对更准确些。

1964年,我搭乘着军旅生涯中的第一艘驱逐舰,访问了旧金山,船就停靠在金银岛附近。得知五星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就住在山上的大营区里时,我记起父亲早先嘱咐过,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和尼米兹见上一面。所以,我打电话给营区,跟副官说我是丢特曼少尉,希望能与上将谋个一面之缘,哪怕五分钟也好,寄希望于尼米兹还能记起我的父亲。或许从前从来没有处理过类似请求的缘故吧,副官在惊讶之余竞忘了如何回绝。一个小时后,我换上了整齐笔挺的军装,手上拿着名片,前往拜谒这名功勋上将,正是他的高瞻远瞩,才有了太平洋战争的辉煌胜利。

乍眼一看,尼米兹上将跟每一张宣传照片上的样子别无二致,但仔细看去,却平添了几分沧桑:在此之前,我对“庄严”一词不甚领悟,会面以后才算有了切身体会。他先是庄重地招呼我坐下,管事端了一杯咖啡给我,我尽力控制住内心中激动的情绪,不让它洒出来。随后,尼米兹上将说了一个有关我父亲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之前闻所未闻。最后,他询问我有什么问题想问。于是我便问道,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之中,海军最辉煌的一场战役是什么?

也只有一个少尉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但尼米兹上将偏偏又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回答说自己想到了两场战役:中途岛海战和萨马岛海战。萨马岛海战正是1944年10月26日那天。美军驱逐舰面对实力数倍于己的日舰大和号及其护卫舰时,毅然决然地发动攻势的那场战斗的别名。中途岛海战的当选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可当接下来我问上将为何会发生像萨马岛那样的意外时,端坐在椅子上的副官的脸瞬间僵住了,可尼米兹本人却只是苦笑了一下。“我做了一个假设,”他说,“那是一个失误。我的失误。”

他并没有把责任归咎于哈尔西。他当时只是说:“是我搞砸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的高尚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我永远不会忘记。

之所以写这本书,更多的是源自于对那些担任过英雄驱逐舰的指挥官们的浓厚兴趣,并非是为了重述战争。我自己做过驱逐舰的舰长,也担任过驱逐舰中队指挥官。我曾时常设想,当收到击退三艘日本战列舰的命令时,当18英寸的炮弹散落在船上时,我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以及最重要的是,我会做些什么?

在有些情况,我会选择给那些舰船换用一个名字,例如“温斯顿”号,以免触及那些曾任职于真实军舰上的军官和士兵们内心深处的伤痛记忆。一旦这么做,我就不得不对真实历史中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做出相应调整。随着对近期作品的耕耘阅读,我的认识相较于1963年又有了新的扩展,我总结得出,即便是小型护航航母上的飞机飞行员们,也能让日本海军上将看走眼,进而发挥出和驱逐舰同等重要的作用。有些历史学家和历史作者就认为,正是因为栗田上将当初在迫近莱特湾的时候吃了哈尔西的亏,后来才错把眼前的美军战机解读为哈尔西驰援已到,最终决定了战斗的走势。

栗田本人就在大和号(武藏号的姊妹舰)上坐镇指挥。当时,这两艘庞然大物是有史记载以来人类所建造出来的最大战舰。战斗前夕,吕宋岛的日军飞机场方面曾向栗田上将许诺将派出飞机增援,但真正到了战斗打响,却成了空头支票一张。原本想要越过圣贝纳迪诺海峡奇袭护航航母编队的前一天。栗田亲眼目睹了美国航空飞行员击沉武藏号的一幕。回想起武藏号巨大的舰体上冒出滚滚的浓烟,自己的头上美军战机越聚越多时,我可以想象,栗田那时已经心生退意了。这也是促使我创作“野兽”米克·麦卡迪的原因,通过这一角色,我可以叙述护航航母舰载机飞行员们在那个慑人心骨的早晨的所作所为。“野兽”这个角色在书中发挥的作用比我预测的要大得多,但那正是航母飞行员的本性,上帝赐福于他们。

为了读者能够大致掌握莱特湾当年的战事,我特此推荐以下四本书,其中有两本是最想出版的:第一本是詹姆斯·D.霍恩费舍尔的《莱特湾大海战》(The Last Stand of the Tin Can Sailors),书中详尽描述了驱逐舰上所发生的事;第二本是埃文·托马斯的《霹雳之海》(Sea of Thunder),书中结合了日本人和哈尔西上将的视角,进一步提升了故事的饱满度。第三本是托马斯·卡特勒于1994年出版的《莱特湾战役》,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场战役,这里面就提供了广泛详尽的文献资料。最后,当然还要提到西奥多·罗斯科1953年的经典作品——《二战美军驱逐舰行动纪实》,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本书我看了不下百遍。

说到这里,我必须请求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们能够原谅我。当他们看到我书中一些对历史的曲解时,他们定然会嗤之以鼻。例如,在珍珠港,我把医院、基地军官俱乐部和军官宿舍之间的距离描写得十分相近。可实际上,医疗点是珍珠港海军造船厂的一部分,与军官俱乐部或军官宿舍之间其实并不接近(医院早就没了)。还有,我把太平洋国家纪念公墓的建成时间写成了1948年——可事实上它是在1949年后才建成的。马什·文森特的船被命名为埃文斯,这是借用了“约翰斯顿”号的舰长欧内斯特·埃文斯的名字。在萨马岛海战中,“约翰斯顿”号是在与敌舰交火过程中不幸被击沉的众多驱逐舰之一。埃文斯指挥官是个纯正的切罗基①族人,因其英勇奋战而获颁荣誉勋章。当然,这是他死后的事了。其实美国当时并没有什么“约翰斯顿”号战舰。因为最后一艘以此命名的美国海军军舰,根据租借法案已经在战争开始时“借”给英国了。

还有一点会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自1941年12月7号“亚利桑那”号覆灭之后,已经有超过二十多名海军老兵选择在死后埋葬于军舰的残骸之中。这是因为,海军有这么一条政策:任何一名当时从珍珠港袭击中生还的服役人员,均可以在死后葬入到那艘军舰里。而其他没有在那个可怕的周日登上“亚利桑那”号的老兵,他们死后,骨灰可以洒在沉船上方。

写完这本书,我仍然会想,若是设身处地,我是否也有勇气像那些舰长一样,做出同样的决断。特别是像埃文斯指挥官,他再次投入战斗的决定无异于将已然残损的船只、遭受重创的士兵和他自己全都送上绝路。我总结得出,一个人,在海军服役26年并当过三次指挥,不到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不到危险逼近的那一瞬间,都不会知道自己会做什么。那些萨马岛附近的驱逐舰舰长,对于他们必须要做的事都毫不怀疑。以“光荣”这个词来描述战争是不合适的——战争是人类可怕的行径,但那些飞机和驱逐舰那天的表现都绝对堪称光荣,英勇无比。

书评(媒体评论)

两个男人铮铮铁骨,一个女人难以忘怀。这是一部情节紧张刺激、视角多元化的二战小说。内容涵盖太平洋战场众多扣人心悬的海空战斗。

磅礴宏大的情节视角,爱恨交织的浪漫往事,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交织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太平洋的荣耀》无愧为作者载誉无数后的又一全新巨作。

本书荣登《图书馆杂志》“2011年度最佳历史题材小说榜”。

《太平洋的荣耀》,对于任何热爱历史或军事冒险题材类小说的读者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多伊特曼笔下的海军浪漫、英勇、敢于牺牲,令人难忘。翻开小说的第一页,你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在作者的引导下穿越到过去,与那些让人难忘的人物一同生活,最后又返回当下。

——道格.斯坦顿(《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骑兵队》和《火海情涛》的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