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主编的,萧菁译的《伯希和北京日记(精)》是作者第一次印度支那和中国之行的记录。当时伯希和年仅20岁,他来北京的目的是为远东学院收集书籍及史料,不曾想遇到了义和团对使馆区的围困。在这期间,他凭着他的年轻无畏,多次参与营救被困外国人及教徒,并始终作为志愿者守卫法国公使馆。他在北京的所为为年轻的他赢得了法兰西骑士勋章。
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伯希和留下这本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使馆区被围困期间的一些细节。通过他的叙述,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列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利益之争。希望这些能为相关的历史研究提供佐证。
周振鹤主编的,萧菁译的《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伯希和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录。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法兰西学院的编者将日记手稿详加辨认、整理,原样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位学术大师青年时代充满冒险性的东方学术之旅。
+[53]
裴式楷(Bredon)问托尔曼(17homann)上尉奥地利军队会不会保护公使馆。托尔曼答:不会,而且海关已经撤离。——
11点。卫理公会的妇女们和几个男人连同一个躺在担架上的伤者一起回来。那伤者可能是柯达士。德国人将武器佩戴得很低,仿佛参加葬礼一般。伤者身上盖着席子。
看来我们又不准备走了。长官们决定如果我们留下来,女人都撤到英国使馆,那里有军事工事,也是使馆被攻破的最后防线。
[54]
城外又起火了。
克林德先生并不是代表外交团(去总理衙门)的。他曾写信给总理衙门说他那天九点要去总理衙门,于是他就去了。其他公使要求衙门接见但没有得到回复,克林德于是向其他人提议他可以去问衙门将如何回复公使们的要求。他的勇气和冷静非常人可比。
+20日上午。英国人放弃了他们在桥上的据点。——
+三点半。重新夺回奥地利公使馆。——
四点。24小时的期限到了。奥地利公使馆的工事遭到三四十发子弹的猛烈扫射。为了保护法国公使馆,我们起初放弃了工事,冈0刚又把它夺了回来(以至于枪炮声再起)。再次撤离海关大楼。这时生还者和妇女们都在英国公使馆,只有能作战的人留在工事和
[55]使馆。一名奥地利海军士兵在第二次撤离奥地利公使馆时/=丧生=/轻微受伤。
将近下午五点的时候,军械师如勒尔(Julard)①在法国工事被子弹射中头部当场丧生。
晚上八点。义和团(以大刀和红巾等为标志)想要烧毁奥地利公使馆。火势蔓延到法国工事,又横扫到日本工事,英国人将火势阻断。火被扑灭了。
整晚不时有枪声向着我们的方向而来。有时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子弹从工事上飞过。
我们又给总理衙门写了信,告知他们法国水兵阵亡和
[56]奥地利士兵受伤的消息,并说:“今次中国军队对公使馆的攻击应该有些误会,衙门在了解情况后应该将误会解除。”这是多么有力的抗议啊!
[6月]21日。从五点到九点几个联军士兵断断续续地射击。义和团挥舞大旗带头冲向奥地利公使馆。死伤惨重。有两个人好像是假人。
英国人和日本人也开了枪。有些中国民众在远处指手画脚。
/=马夫=/一名教徒从北堂带来一封信。一切都还好,他们并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事。看来总理衙门并没有把
[57]叫他们撤离的转信交给他们。我们于是回信叫他们哪儿都别去。此事更加说明衙门在与哈德门教会沟通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多么不靠谱,就正如他们确认收到的信函也没有传送出去。
两点。搜查海关。联军占据肃王府:+40多名联军士兵向义和团开火。——
三点。埋葬了水兵。公使回到公使馆待了一阵,但葬礼前又离开了。
另有一名英国人和一名俄国人遇害。(英国人是秀耀春[James]先生,大学堂的教习,我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四点。奥地利公使馆起火。
[58]
五点。意大利公使馆方向有激烈的枪声。+英国公使馆那边可以听到很清楚的“杀!杀!”的叫声。奥地利放弃了德国公使馆方向的工事。错误的信息:其实只是清军在射杀义和团。奥地利卫队五点零五分放弃了他们的工事。我们又把它夺了回来。庆亲王写信给德国人称:(他的军队)会守住城墙,保护欧洲人和中国人,剿灭义和团。
八点之后。整晚都比较安静,只有奥地利公使馆被火烧(第三座[楼]未被烧毁)。
让俄国人前来是不切实际的。
6月22日上午。枪声重新响起。“泽塔号”的军官作为卫队指挥官错误地命令撤退。之后又回来了。后来由于美国人从肃亲王那里得到衙门传来的错误消息而再次撤退。+(意大利的工事被烧毁)。——+由窦纳乐爵士一人负责发号施令。——
再次夺回使馆。
P42-45
1900年,西方列强与中国发生着一场荒谬的冲突。在困境中迂回的清王朝不愿面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仍然相信能够依赖庆亲王、端郡王这些王爷及重臣(如刚毅、赵舒翘、李秉衡等)的力量,利用以排外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加之清朝的军队,并寄希望于俄国能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出友善的中立态度,将被称为“洋鬼子”的欧洲人驱逐回海上。
5月20日,北京的大街小巷贴出了农历五月初一将屠杀外国人的告示。同一天,各国的外交使臣开会商讨对策。但除了法国公使毕盛(Stephen Pichon)外,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派遣欧洲的军队来保护在京的外国人。另一方面,5月28日,总理衙门也向各国保证这种秘密组织的屠杀活动将会被镇压。
5月29日,北京火车站被焚烧,市区附近的铁路被破坏。在一份电报中,毕盛描述了这些事件的细节并通报说各国外交使团已决定以最快的速度调遣欧洲或日本的军队到北京。
(5月)31日,联军到达北京。各国的外交使团尚不知清政府已与义和团达成(联合开战的)协议,以为从此无需再有任何担心。
然而事件发展得更加迅速:6月10日,端郡王被任命为总理衙门总管;6月11日,日本书记官被暗杀;6月13日,开始了针对中国基督教徒的大屠杀,宗教建筑也被烧毁。
由于发生了这一连串事件,6月16日,一支由海军将领西摩尔(Seymour)指挥的联军从天津出发,但不久便被迫撤退并且遭受了重大损失。与此同时,停靠在大沽口的联军海军向驻守大沽口炮台的清军指挥官发出了最后通牒。交火中一艘军舰被炮火击中,(联军)海军登陆,第二天清晨攻占了炮台。
这些事件之后,总理衙门照会外国使团,称鉴于战争状态,外国人必须在24小时内(即6月19日)离开北京。此间德国公使克林德(von Ketteler)在前去抗议的途中被杀。(6月)20日下午四时,即24小时的期限届满后,(清政府)对使馆区开火。
之后的历史大家都有所了解。而伯希和的日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细节,并通过他的记录、通过他的所见所闻重现了使馆区被围攻期间的风风雨雨。
8月13日,首批联军攻入皇城。14日,使馆区解围。对使馆的围攻从6月20日开始直至8月14日,共计55天。
伯希和将这些事件记录在一些小纸片上,而纸片的大小刚好可以放进他制服上衣的口袋。笔记是用铅笔写的,并且通常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所写,常常只能抽零碎的时间随事件的发展逐步记录。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笔记令人读起来有时会觉得有些粗暴甚至是赤裸裸的。但我们仍将这些笔记原样呈现出来,因为这才是它的独一无二之处。这些笔记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且有助于我们评价这位当时年仅20岁的作者。 就在两年前,一位赞助者和他的朋友找到了这些笔记,以及一批伯希和批注过的书籍及其他一些文件和照片。这些资料现保存于法兰西学院。在此非常感谢他们不仅提供了这些笔记,而且对今后这些书籍的再版作出了贡献。伯希和对这些书籍做了批注,直至他1945年逝世。由于伯希和的这些批注,这些书籍将来再版时将会有非常全面的修改和补充。
法兰西学院图书馆的杜伟德(Duverdier)先生和我一起编辑这些笔记,辨认一些很潦草及很难读懂的文字,同时他还负责将笔记中所提到的人物进行鉴别。我们在此还加入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这是对北京日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只有几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杜伟德先生无法找到他们的出处。此外他还找来了一些文件、平面图、地图等,使我们能尽可能形象地了解围攻时的情形。
韩百诗(Louis Hambis)
1975年10月22日于巴黎
《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作者第一次印度支那和中国之行的记录。当时伯希和年仅20岁,他来北京的目的是为远东学院收集书籍及史料,不曾想遇到了义和团对使馆区的围困。在这期间,他凭着他的年轻无畏,多次参与营救被困外国人及教徒,并始终作为志愿者守卫法国公使馆。他在北京的所为为年轻的他赢得了法兰西骑士勋章。
任何一段历史都会因讲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诠释,1900年发生在北京的这段历史也不例外。当我们看待一段历史的时候,听取不同的声音,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便是对历史的尊重。
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伯希和留下这本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使馆区被围困期间的一些细节。通过他的叙述,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列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利益之争。希望这些能为相关的历史研究提供佐证。
我虽为法语专业毕业,但从事法文历史书籍的翻译还是第一次。在此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此次翻译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过程,不止对语言,对翻译,更是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翻译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特别是历史书籍的翻译。有时为了寻找一个人名或历史事件,需要花费数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但当找到答案的那一刻,那种喜悦是难以用文字形容的。即便如此,此书翻译中仍有些人物、地点等细节无法确认,对此我在注释中做了解释。翻译中也会有不少有待推敲和改进之处,希望得到读者和专家的指正。
萧菁
2016年5月于新加坡
历史的研究不能不注意于搜集台前之外的幕后史料,主角之外的配角表演,政治军事外交以外的经济文化往来,正式使节会谈之外的私人交往与接触,典籍公文记载以外的私人信函日记,冠冕堂皇演说背后的流言蜚语,只要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披露,就无一不是可用的史料,就无一不可以用来使历史显露其本来的真相。
——周振鹤
伯希和的日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细节,并通过他的记录、通过他的所见所闻重现了使馆区被围攻期间的风风雨雨。
——韩百诗(Louis Hambis,法国著名史学家、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