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纸札记/开卷随笔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学勇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学勇著的《故纸札记/开卷随笔文丛》是作者近年研究现代文学史上人和事的一部极富学术性、史料性的随笔集,集中不少文章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这些文章大多已发表在《文汇报》笔会副刊的专栏中,刊发后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者文笔老辣,行文流畅,文章可读性极佳。

内容推荐

陈学勇著的《故纸札记/开卷随笔文丛》是作者在《文汇报·笔会》版撰写的若干系列文章副题,现移作书名。书里更多篇什并未缀以“故纸”副题,其实也是同属一类的札记;还有一些篇章,内容离书名似远了许多,或讥讽之拼凑,但也并非远得与“故纸”毫无关系。

目录

第一辑

 林徽因诗别有主题

 唯真、唯理、唯情、唯美——漫谈林徽因创作

 李庄的濡沫之士

 凌叔华与日本;

 凌叔华的佚剧《月宫女神》

 不是翻译家的凌叔华;

 凌叔华情绪的不同侧面

 “山友”与“教婆”——兼说沈从文与林徽因及冰心

 方令孺的前期诗和后期文

 陆小曼译作及徐志摩佚文

 陆小曼何故如此——校读她的三种版本日记

 大陆的作家张秀亚

 虞岫云亦曾激扬

 意会错了的“无灯无月”——闲说周竦霞

 作家冯铿

 聊以悼念梅娘

 杂文家姚颖的性别

 曹诚英曾经是位诗人

 何止是佳人——读王映霞七绝诗

 八十春秋文学路一女作家罗洪创作述评

 杨绛任校长

第二辑

 不是纪念胡适

 释一封沈从文佚简

 陈西滢的《作家杂话》及其他

 诗人这般褒贬徐志摩l。

 “全集”不易全——补徐志摩一段重要佚文

 “三月司寇”清风袖

 一封李健吾谈自己剧作的信

 “老上海”李君维先生

 任政书法及闻一多篆刻

第三辑

 回眺民国女性创作

 不可再现的文学风貌——关于民国才女的对话

 答深圳晚报记者问

 遗忘的文学角落——《太太集》序

 《太太集》作品点评

 关于轻性论文、学术随笔的通信

 关于文史题材写作尚实的通信

 关于编辑职守和素质的通信

 关于传记作品文学性的通信

 好选题的书还得好好编著——读《中国创刊词》

 传记还是小说

 史剧与“戏”剧

 对于学术随笔的放心与不放心

 诚信之失贻害大矣

 可嘉学风

后记

试读章节

同样,这份私人情感无碍凌叔华小说创作表现抗日主题。她总共五十来篇小说,至少五篇涉及日本题材(且不计长篇《古韵》里相关章节)。若说《晶子》只是着力刻画两三岁日本女孩的天真可爱,无染时事色彩,其余几篇则反军国主义主题异常鲜明。《千代子》里日本少女受当局舆论蛊惑,本着办件“爱国大事”,要去羞辱到澡堂洗浴的小脚支那女人,听说她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当她看到支那女人抱着的白胖娃娃,小嘴如樱桃,小牙如雪白的洋玉米粒儿,众人逗哄娃娃又说又笑,千代子不知不觉融人逗乐人群,完全忘了自己为何而来。十二岁的千代子童稚未尽,在她,感性胜过理性,事实胜过宣传。深谙世事的成年人却不同,《异国》写中国姑娘蕙患流感住院,日本医生护士无不给以体贴爱抚,蕙感动得潸然泪下。但一份淞沪战事“号外”彻底破坏了友善氛围,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冷若冰霜,看蕙全变作憎恶目光。《千代子》是人性化解了仇恨,《异国》是人性屈服于仇恨。不论前者抑或后者,都不失凌叔华小说风貌,仍如写巨族淑女一般的温婉。细处取材,侧面表现,她的短篇小说在民国女作家里最是短篇小说的,不像许多激昂的抗战作品,很别致。不及战鼓式作品令人警醒、振奋,也就容易为激愤的读者忽略。其实,一是烈酒,一是陈酿,各自因特色而在不同历史时期起不一样作用,当下激励士气,和日后共同反思。待到“七七”事变举国同仇敌忾,洪流里的凌叔华一变以往创作风格。此刻她创作了五万言的中篇小说《中国儿女》,正面揭示日寇残暴,歌颂中国人民英勇。敌人蛮横搜查、监禁北平民众,京郊游击队机智俘获皇军、汉奸,抗日小说里通常出现的情节,几乎能有尽有。它体现了民族存亡之际凌叔华小说的可贵突破,不过,也付出了艺术代价,即失却了女作家自我,湮没于大量同类作品不为人瞩目。凌叔华搁笔小说四十余载,一九八四年出人意料地发表《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这个早晨,东屋弥留的老人急催寿鞋寿帽,说今天一定见阎王了;西屋的儿媳独自临产,丈夫投奔抗日队伍在外。当婴儿一声出世呐喊,老人精神陡增,大声宣告,他孙子将来就是义勇军。“老头子说完话,他灰白贫血的脸,忽然光润起来。”凌叔华又回到侧写,但兼有豪迈之气。不同于《异国》,也不同于《中国儿女》,《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为她一生小说创作画了精彩句号。

鲁迅称道凌叔华小说:“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这话学界很熟悉的,它无异凌叔华小说标签,将凌叔华这般定格于文学史。鲁迅说此话,正宏观检阅新文学头十年的成果,并非给某位作家做全面定论,只针对他(她)的显著特色。说此话时,鲁迅没有也不可能预料凌叔华创作的发展,还没有读到凌叔华三十年代中期的《千代子》《异国》,更不必说鲁迅逝世后的《中国儿女》。  凌叔华最长的小说(不计英文写作的《古韵》)和最晚的小说竟都是抗日题材。她的创作立场、态度,大体可看出中国人的共识:侵略者是侵略者,人民是人民;原则是原则,感情是感情。凌叔华作古二十余载了,倘若今日她健在,会发出什么声音呢?温故知新,不难推测的吧。

P21-22

后记

现在的出版,好像没有后记不成书;又有读者是先睹前言、后记为快的。就随大流,不能没有一则后记——无非几点简单说明,顾不得读者如何失望了。

我兴趣偏在民国文学,它正是中国文学现代化之始。如今才子遍地,作品应接不暇,文坛太像应该“删繁就简”的“三秋树”,那么民国文坛便有如“领异标新二月花”了。初春小花,难免幼稚,其“合为时而作”的态度屡遭今日才子哂笑。文学诚然不宜完全致力载道功能,但也不必完全排斥。民国前辈,以文学启迪民智、变革社会,他们信仰执着,开拓勇猛,气度恢弘,那精神,那锐气,在改革的当下,令人感慨尤深。

民国文学这短短三十多年,巨匠辈出,思潮迭起,景象很是壮观。叹我学力不逮,无能鸟瞰、把握它整体,只是零零碎碎地一颗颗拾穗。史家遗漏的穗粒,日积月累拾它起来,若有助他们审视全局,做些微调,愈加真切地认识那一时期的文学,则聊以欣慰。

书里相当数量的引文和附录,皆不大为学界所熟知,其值得一读,远胜于我的闲谈,甚至只读引文和附录亦未尝不可。故不避文抄公之嫌,希读者格外关注它们。

“故纸札记”是我在《文汇报·笔会》版撰写的若干系列文章副题,现移作书名。书里更多篇什并未缀以“故纸”副题,其实也是同属一类的札记;还有一些篇章,内容离书名似远了许多,或讥讽之拼凑,但也并非远得与“故纸”毫无关系。

继《浅酌书海》《民国才女风景》《旧痕新影说文人》之后,这是第四本集子,愿还能有第五本。

有些文章发表报刊时署笔名“陈老萌”,不少朋友、读者知道这个笔名为我常用。这里再交代一下,为那些还不知情的读者。

“札记”的写作、发表,出书,得多方支持、相助,恕不一一致谢。

没有话说了。

著者

二〇一六年岁杪于秦淮新河寓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