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秘密
1 敢闯才有路
赵匡胤是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赵弘殷的儿子。由于工作失误,赵弘殷失宠后家境一落千丈。21岁的赵匡胤将一个父亲的无能为力看在眼里,他知道自己的前途靠拼爹是不可能了——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威风八面风光无限的爹。与其被动啃老不如自己创业找饭碗,他相信直觉,只要不服输能吃苦,想干的事儿肯定能干成。于是结婚三载的赵匡胤毅然听从内心召唤,向爹提出闯世界。
那时除了皇宫,没有点来头,基本上找工作的概率相当于中彩票。对未来,赵匡胤不敢想那么多,想太多容易被拴住。趁梦想还有温度,他匆匆告别爹娘和妻子。没有“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的潇洒,一匹瘦马半壶白水,赵匡胤踏上了江湖。尽管兜里揣着爹的亲笔信,可有什么用呢?不能带给别人利益,谁肯给你温暖?昔日的老友都被时光打磨成了冰人,千姿百态的门里,千人一面的脸:两道寒光,一副生冷,剩下的一半儿是狐疑。赵匡胤天性乐观,虽然遭遇的全是横眉冷对,但总不至于所有人全不待见吧。当敲门声惊到湖北复州防御使王彦超的耳朵,赵匡胤做好了被呵斥的准备。王彦超摆着架子,强忍着听了他的求职意愿后面无表情。为免纠缠,他极不情愿地拿出10贯钱塞到赵匡胤手里,说了些养家艰难为官不易之类的咸淡话后将他拒之门外。赵匡胤一点也不计较,还礼貌地道了谢。不管怎么样,这位总算给了钱。
赵匡胤一溜烟儿跑到小馆儿,狼吞虎咽地吃了求职路上的第一顿饱饭。
好不容易有了银子,不能坐吃山空。布衣刘备从摆地摊卖草鞋一直做到穿龙袍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能?他用剩下的钱买了副象棋在大街上摆开了龙门阵:输者付钱,赢者倒给钱。世间哪有坐地生财的好事儿?正幻想着钱钵满满时,一伙凶神恶煞的人挥舞着长枪短棍,硬说他强占地盘,好一顿“松骨踩背”,然后抢光钱扬长而去。
赵匡胤欲哭无泪。怀里只剩最后一封信了。思来想去,就到爹的老同僚随州刺史董宗本麾下碰碰运气吧。此行不虚,董宗本总算肯收留。只是他那儿子董遵诲见赵匡胤仪表堂堂、谈吐不凡,马术又很高超,羡慕妒忌恨之后对凭空而降的赵匡胤百般刁难。这一路领略了多少世情冷暖?再坚强也抵不住伤心,可又有什么办法?每个人都有难处,把自己的事业基点建立在别人的困难之上是不道德的。既然小董容不下我,又何必死皮赖脸地在这里死挺?
赵匡胤安慰自己一番后,经随州、襄阳来到河北邺都,于公元950年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从此正式参军。
2 得到柴荣赏识
郭威是后汉一员颇有野心的大将,很欣赏勇武有谋的赵匡胤,提拔他当了军中一个小头目。有了用武之地,赵匡胤心情舒畅。就在他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兵变推翻后汉,成功建立后周,当上了周太祖。4年后,郭威患病去世,皇位由他的养子,时年33岁的柴荣继承,是为周世宗。
柴荣最了解赵匡胤,他们曾枪林箭雨并肩战斗。赵匡胤侠肝义胆、重情重义、勤俭为人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都为柴荣所喜欢。如果有赵匡胤辅佐,一定会如虎添翼,柴荣很果断地把赵匡胤调到中央掌管禁军,他的事业拉开了崭新一幕。路途虽然充满波折,但他从来不知愁为何物,不灰心、不抱怨,不管什么样的绝境都能乐观面对,这就是赵匡胤的长处。所以每到关键时刻,贵人、恩人总是轮番出现。这当然和他的真诚宽厚、乐观豁达大有关系。一个具有英雄气质的好汉气场是强大的。这样的人最容易获得口碑和人脉,从而推动事业发展。
不过,赵匡胤的人生气象壮大了,身后的国家却弱不禁风。这时的后周就像孱弱的婴儿:皇帝驾崩,新帝继位,四周强人虎视眈眈。北汉瞅准这个时机与辽联手,妄图将后周一口吃掉。公元954年,赵匡胤随柴荣在山西高平和北汉军队陷入激战。北汉采取打鸡血政策:开战前向士兵许愿,若打赢这场战争必记头功,奖现银五千两。士兵们被巨大诱惑裹挟着,犹如猛虎下山以一当十。后周大将纷纷怯场,指挥樊爱能率先逃跑。军心涣散之际,赵匡胤明白,越是动荡越要沉稳,越是人心涣散的时刻越要团结。眼下只有冲锋,放手一搏才是扭转战局的唯一灵丹妙药。他挥舞长矛扯着嗓子狂喊:“主危臣亡,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兄弟们,冲啊!”北周士兵一听这激昂有力的口号,瞬间雄起。一直处于上风的北汉冷不丁遭遇重创,一下乱了方寸,丢盔卸甲,夺路而逃。
本来这一仗对北周并不有利,但赵匡胤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适时给士兵精神充电并且率先冲锋陷阵,使战局瞬间扭转。他的勇猛沉着及非凡号召力,柴荣都看在眼里。战争一结束,即提拔赵匡胤为以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赵匡胤是凭真功夫,从一个小小的士兵跨进高级将领行列。(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