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危机的迹象首先出现在爱尔兰。爱尔兰银行体系受到来自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问题的共同冲击。在政府全面担保、纳税人为大型银行注资,以及之后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紧急财政援助的情况下,爱尔兰银行体系才得以稳定下来。
到了2010年1月,希腊对外部援助的需求开始变得迫切。一旦希腊请求援助,欧元区成员国就知道,它们将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没有现成的金融工具。《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禁止欧元区成员国相互直接提供财政援助,即“不救助条款”。条约还禁止使用欧盟预算为任何一个欧元区国家提供财务支持。尽管在之后的6月找到了绕开这一法律限制的办法,但是在希腊问题讨论之初,该法律条款有绝对的约束力。
因此,欧元区政府和领导人面临着一个令人不快的新抉择,要么违背“不救助条款”,要么创造出新的融资手段,或者也可以请求外部援助,而援助实际上只能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对匈牙利和拉脱维亚产生了很大影响,而这两个欧盟国家并非欧元区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计划严重波及欧元区国家和大型跨国银行,其影响有持续蔓延的风险。欧元区的大型跨国银行在匈牙利和拉脱维亚银行系统中占有很大部分股权,并大量持有这两个国家的政府债券。在第一次“维也纳行动”(Vienna initiative)中,所有欧洲新兴市场国家跨境银行的私营及公共部门控股人都被召集在一起。2010年,欧洲政府将上述三种手段全部付诸实施,宣布“不救助条款”无效,创造了新的融资工具,同时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援欧元区国家政府。
相较于地区性的援助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备两重优势。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遵循既定的流程,从而降低了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并且不太可能由于当事国的不作为导致事态恶化,从而引发代价高昂的国际救援行动。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行动能够免于某些政治因素的干扰。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对墨西哥实施的双边援助项目,让人们回想起美国对墨西哥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政治干涉。20世纪70年代中期,意大利寻求国际支援。意大利本可以直接与德国达成协议,但是德国更希望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参与和罗马的谈判。以上两个例子说明,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多边谈判可以缓和政治局势、减少政治冲突,尤其在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公正因素造成局面敏感而复杂的情况下。
不过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参与也遭到很多欧洲国家的反对。反对首先源自政治原因。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同时也是法国总统萨科齐2012年大选的潜在对手,萨科齐不希望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获得重要影响力。但是,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欧洲的保守传统。这关乎欧洲的身份和威望。欧洲人担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会给外界造成欧洲人没有能力处理家务事的印象。并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的时机可能太晚,不能及时控制和解决危机,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代价或许更大。再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介人可能会向市场发出负面信号,导致国家或者机构的信用评级下调。类似的,在1997年,日本政府也提出过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sian Monetary Fund)的计划。当时这个计划遭到美国财政部的阻挠,不过,该组织的设立或许本可以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起到阻止恐慌情绪蔓延的作用。
P21-22
经济政策上的国际差异大多源于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思想差异。此书阐释了过去十年间国家之间经济理念的关键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制约政策选择,极具价值。
——本·伯南克(Ben S.Bernanke),前美联储主席
欧洲人早已失去方向感,多数人从不考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真正需求,而盲目要求增加主权。产生不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巨大的利益分歧,导致我们无法继续躲在无知之幕背后。此书从全新的第三视角对欧洲的危机提供了补充解释,即危机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各国透过其世界观解读自身利益,这本结合了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巨作还论述了其他欧洲国家和多边组织的愿景,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所有想了解欧洲未来何去何从,以及世界观如何阻碍国际合作的读者来说,都值得一读。
——让-梯若尔(Jean Tirole),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欧元的诞生是货币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书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实为迄今为止同类书籍中的佳作。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前美国财政部长
此书致力于解释欧洲高度多元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并力图促成一个共同战略,深得我心。若文中所述能够在现今的欧洲成功实现,一定会收获颇丰。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uble),德国财政部长
《欧元的思想之争》一书的引进出版,幸得中信出版社的积极努力争取,以及对我的充分信任。在此我谨对吴素萍、马媛媛等诸位编辑的大力支持和悉心帮助,致以诚挚的谢意,对她们辛勤而又高效的工作表示由衷的钦佩。
2016年6月,我收到原著书稿后,即邀请了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翻译工作。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并根据公投结果宣布正式脱离欧盟。原书作者随即决定对书稿进行补充修改,8月成稿,随后我们得以重新启动翻译工作,并根据最新书稿对译文进行了认真修改。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回顾欧元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参与翻译的人员都工作在银行监管的最前沿,一直关注欧债危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而本书的三位作者从历史、文化和思维的角度对欧元区问题的根源进行了详尽分析和阐述,有助于我们从更加长远和深刻的角度去理解欧元、欧盟和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欧洲、欧盟和欧元所发生的一切。
本书翻译的具体分工如下:丛阳翻译第一章;包璐翻译第二章和第三章;徐雯婷翻译第四章和第五章;王晓翻译第六章和第七章;张楚天翻译第八章和第九章;张海鹏翻译第十章;许晓骏翻译第十一章;包璐翻译第十二章;郭浩翻译第十三章;范颖翻译第十四章;寇宏和吴晓婧翻译第十五章;廖岷翻译第十六章。全书由廖岷、丛阳审校并定稿。我们的翻译团队真诚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对此书译稿提出的宝贵意见。
全书译文虽历经三审,但由于涉及面广,历史事件与人物众多,翻译中不免有不准确甚或错漏之处,在此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廖岷
“比较译丛”序
第一章 前言
经济传统并非一成不变
马斯特里赫特谈判:歧义和总体规划
本书的结构
第一篇 权力的转移与德法差异
第二章 权力的转移
嗜睡的欧洲机构
第一次权力转移:从布鲁塞尔到成员国首都
第二次权力转移:从柏林到巴黎,最终到柏林
权力转移之后
第三章 德法差异的历史根源
德法文化差异
联邦制和中央集权制
中小型企业和国有冠军企业
工会的合作与对抗
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 德法两国经济哲学的差异
变动的传统:转到对立面
德国的经济传统
法国的经济传统
国际经济学
第二篇 货币和财政稳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幽灵
第五章 规则、灵活性、信誉和承诺
时间不一致性:事前与事后
外部承诺:货币挂钩、货币联盟和金本位制
内部承诺:声誉和制度设计
管理当前危机与避免未来危机
第六章 责任与团结:“不救助条款”和财政联盟
“不救助条款”
财政联盟
欧洲债券
政策建议
第七章 清偿能力与流动性
不平衡的积累和“裸泳者”
清偿能力
流动性
孤注一掷:违约
主权债务重组和破产机制
财政刺激: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及欧洲稳定机制持续扩大的
规模和范围
货币刺激
政策建议
第八章 紧缩与刺激
财政乘数之争
产出缺口与不可持续的繁荣之争
政治将结构性改革和紧缩措施联系在一起
欧洲关于紧缩与刺激的政策之争
教训及政策建议
第三篇 金融稳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继子
第九章 金融部门的作用
传统银行业
现代银行业和资本市场
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第十章 金融危机:发生机制及管理
金融危机的机制
危机管理:货币政策
利率政策
危机管理:财政政策和监管措施
自救:塞浦路斯
其他资本补充方式
事前政策:预防危机
第十一章 银行业联盟、欧洲安全债券以及退欧风险
货币联盟中的银行业
经济外部性与经济扭曲
作为解决方案的银行业联盟
超越银行业联盟:资本市场联盟
安全资产:逃往安全之地的跨境资本流动
计价货币变更风险与退出风险
希腊退欧威胁
政策建议
第四篇 其他国家的视角
第十二章 意大利
意大利内部不同的经济哲学之争
意大利南部地区:转移支付联盟内部的趋同或分化
意大利面临的经济挑战
政治和衰退
第十三章 英美的经济学和全球视角
迥异的传统
美国寻求复苏的政治之路
英国:脱欧及“局外人”政治观
中国和俄罗斯
结论
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理念和危机管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欧元危机的前期介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三驾马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变动
失去信誉:胡乱应付,希腊私营部门参与计划延期
第十五章 欧洲中央银行
危机前的欧洲央行:制度设计和经济理念
欧洲央行早期的成功和失败
欧洲央行和限制性条款
贷款和资产购买计划
2011年12月:三年期超长再融资操作
欧洲银行业的单一监管机制
总结:如何评估欧洲央行的位置
第十六章 结论:是黑?是白?还是二十八度灰?
迈向“经济思想联盟”
克服民族主义思维
“莱茵分歧”:四个重大区别
地缘政治威胁: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和难民危机
英国脱欧公投
欧洲的诸多危机和莫内的失误
寻求最优平衡
注释
致谢
译后记
2010年10月18日是改变欧洲政治的一天。德国总理默克尔前往诺曼底的海边小镇多维尔,与法国总统萨科齐讨论欧洲债务危机。新闻照片中,他们穿着黑色雨衣,漫步在潮湿而清冷的秋日木栈道上,萨科齐指手画脚地争辩着,而默克尔则显得一脸茫然。事实上,为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世界观完全不同的德法两国不得不捆绑在一起,达成戏剧性的妥协:德国将放松法律规定,并对法国做出让步,作为回报,法国将同意允许“私人债权人适度参与(债务重组)”。默克尔总理认为(她在德国拥有相当高的公众支持率),银行对过去不审慎的信贷发放负有责任,并应承担其成本。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对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救助,这种不得不进行救助的心态需要有一个终结。这场“法德协议”中的一些基本要点,在两个星期前布鲁塞尔召开“北约首脑会议”期间,两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谈时就已经达成,并一直处于保密状态。
当其他欧洲领导人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得知以上结果时,都大吃一惊。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以下简称欧洲央行)负责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份协议是一个错误,而美国财政部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则对此感到愤怒,他警告欧洲政策制定者:“如果你们要重组希腊……你们必须有能力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保证接下来危机不会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市场对此亦有同感。就在多维尔会谈之后,欧洲外围国家政府债券的利率迅速上涨。德国对市场纪律作用于欧洲外围国家表示欣然接受,而法国评论员则认为,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利率上涨是不合理的——这纯粹是流动性效应。
首先,多维尔会谈明确显示,在寻找欧洲金融危机解决办法的艰苦过程中,德法两国对“适当的经济政策”持有不同观点构成了困境的核心。这一事件还突显出有多少权力已经从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和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转移到德法这两个很难有共同语言的大国手中。
欧元危机在欧洲大陆引发了一场思想观念之争,使权力在欧洲内部大范围转移。2009年底,以欧洲最小经济体之一的希腊财政问题为导火索,一场酝酿已久的关于适当的经济哲学和欧盟未来设计理念的争论,终于沸沸扬扬地爆发了。这场争端是欧洲南部和北部之间的理论之争,尤其是在作为北部代表的德国和作为南部代表的法国之间。但争论并不局限于德法两国:芬兰、奥地利,有时还有斯洛伐克和波兰,它们的行为有时候甚至比德国更加德国,而法国则通常被视为欧洲地中海地区的领袖。这场争论,在日后推动英国脱欧的公投辩论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这场冲突常常被认为是莱茵河两岸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战。意大利被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看起来在思维和经济上类似于德国,而南部则更多地对法国式理论表示赞同。在这里概述的法国和德国的立场,应当被理解为“思想类型”。这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概念,旨在思考事物截然不同的特性,来更好地理解问题、争论以及制度。韦伯及其后的每一位优秀分析师都深知,现实情况混乱不堪,但他们认为,概念性澄清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独特性的来源。
本书的核心就是思想之争。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对导致德法两国经济理念相互对立的长期历史、知识和文化根源提供一种解释。有人可能会认为,每个国家都完全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而斗争。这种狭隘的观点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利益是通过思想观念持有者对未来展望这一透镜来诠释的。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传统和经济学派,由于历史发展道路不同,欧洲各国遵循着不同的经济哲学,由此也派生出有关如何应对危机事件的不同政策描述。以前,这些差异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总被一带而过,从来没有得到深入讨论。欧洲一体化进程按理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和平举措之一,但在面临危机时,表现出一种“过分乐观”的倾向。事实上,各国之间的差异往往深植于国家政策制定者的思想深处,导致相互之间的不理解接踵而至。政策制定者们使用的同一个词有时指的是不同的概念。举例来说,“经济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对德国来说,意味着朝向一个共同的稳定文化不断靠近;而在法国,它意味着共同指导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同样,德国人把欧元作为旧汇率机制的改良版本,是仰仗德国马克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而法国人则把欧元视为崭新的全球货币,以及实施更有效的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渠道。
……
本书第十四章将讨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经济理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通过债务重组使债务负担可持续,它同时也带来了急需的专业技术和外部纪律约束,其贷款条件和对结构性改革的重视,与德国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财政刺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法国放松财政规则和增加政府支出的观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2008年秋和2009年春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短暂而成功的刺激政策合作插曲中的一部分。对于政府合作能力的盲目自信,导致零和思维再次回潮,上一次出现这种政治形态还是在大萧条时期。
第十五章分析了欧洲央行,它是唯一一个在危机期间权力得到急剧扩张的欧洲机构,但是,通过采取非传统货币政策和新的银行监管法令,这个机构(像全世界的中央银行一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欧元危机中,欧洲央行和各国政府之间上演了“懦夫博弈”(game of chicken)。欧洲央行认识到,如果它太慷慨,各国政府推动改革的努力就会放缓乃至停滞不前。各国政府也知道,如果它们什么也不做,当危机出现时,寻找出路的责任最终会落在欧洲央行肩上:它将被迫慷慨出手。欧洲央行对债务重组的经济立场是抵制的,其主要论据是,债务重组会破坏货币的作用和功能。结果就是,欧洲央行也倾向于将债务作为一个暂时的流动性问题而不是偿付问题来处理。
本书通过不同的视角,即“条顿人的视角”和“拉丁人的视角”,来审视危机并发掘出其中的差异性。其目的是通过差异性分析,寻找共同点,或至少加深对彼此立场和观点的理解,从而尽可能加快对危机的反应速度。
在接下来的章节,本书就如何才能找到这个共同点进行了探讨。本书的三位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也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经济学、经济史和公共服务。接下来的章节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随处可见的最基本的经济困境,它们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在由货币联盟引发的复杂状况中,问题的严重性有增无减;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思维差异和政治传统差异,以及这两方面差异所反映出来的政策讨论(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果)。在开始合作撰写本书时,我们确信,倘若能够战胜所有的分歧和差异,就有可能在欧洲层面实现协调合作。我们不想失去希望,同样,我们也不认为欧洲应当这样。
过去几年中,希腊、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社会对欧元区未来的担忧。《欧元的思想之争》回顾了欧元国家的危机应对过程,着重描述了欧元区两个主要创始国德国和法国之间的相互斗争与合作如何影响危机的进程,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局势。
在作者马库斯·布伦纳梅尔、哈罗德·詹姆斯、让-皮埃尔·兰多看来,欧元区危机背后其实是一场思想之争,主要表现为德国和法国之间的观念差异。无论是在欧元创建之初的制度架构设计还是在危机应对中,两国关于规则与自由裁量、国家责任和欧洲团结、偿付能力与流动性、紧缩政策与刺激政策等方面,都持有相当不同的看法。这些观念上的差异导致欧元区的制度架构从一开始就有根本性的缺陷,危机应对也时常矛盾重重,并在欧元区内部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国际经济的紧张局势。然而,幸运的是,即使长期以来存在这样的经济思想差异乃至政治传统差异,德法两国依然致力于建立欧洲层面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来解决欧元区面临的问题。
此书是一本跨国和跨学科合作的产物,三位作者分别来自法国、德国和英国,其学科背景分别为经济学、经济史和公共政策。因此,全书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多维度、多视角的欧元区经济全景图。
希腊、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的一系列经济困境,让观察家们怀疑这个货币联盟能否渡过难关。
《欧元的思想之争》提出,欧元的核心问题在于欧元区创始国在理念上的差异,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但如果对这些不可调和的差异进行协调,能够确保欧洲的生存。
作者马库斯·布伦纳梅尔、哈罗德·詹姆斯、让-皮埃尔·兰多认为,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拥有强大的地方政府,它将确立欧元框架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视为一套可循的规则。而相比之下,政权相对集中的法国则将该条约视为受政府监督的灵活性规则。作者探讨了欧元问题为何导致其成员国更加关注国家反应,而非集体反应,并通过固定规则与自由选择、责任与团结、偿付能力与流动性、紧缩与刺激等经济思想之战的复苏来解释上述反应。本书将经济分析与历史反思相结合,为欧洲的未来提供了辩论性研究和发展路线图。
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