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生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复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闺房记乐

苏东坡曾说:世间际遇,如梦无痕。

我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仲冬十一月二十二日。彼时正值太平盛世,生于仕宦书香之家,居住在山明水净的苏州沧浪亭畔,上天对我的垂爱,可谓无以复加。

过往之事,若不付诸笔墨,定会渺如云烟,未免辜负了上天对我的厚待。心想着,《诗经》三百篇之首,是书写情爱的《关雎》,于是我亦将夫妇情事置于卷首,其余的依次排列。

惭愧的是,我少年读书时用心不够,文墨甚是粗浅,不过是记录当时实情而已,倘若非要考究我的文法,那便像是对着蒙尘之镜,苛责其不够明澈了。

年少时,我与金沙于氏订过娃娃亲,然而她八岁那年便夭折了。后来,我娶的妻子姓陈,名芸,字淑珍,是我舅舅心余先生之女。

芸天生聪颖灵慧,初学说话时,别人教她白居易的《琵琶行》,她很快就可以背诵。可惜的是,四岁时她丧父,与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相依为命,家徒四壁,无处凭靠。芸手极巧,渐渐成年后擅长女红,一家三口的日子全凭借她的手艺。甚至,克昌求学的费用,她也能打点妥当。

芸不曾从师,某天她从书箱里翻出《琵琶行》,因幼时己背熟,逐字对照相认,自此开始识字。后来,在做女红的闲暇,渐渐学会了联句吟诗。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便是她妙手偶得的佳句。

十三岁那年,我随母亲回娘家,与芸度过了不少两小无猜的日子。见她所作诗句,甚觉才思隽永,却又担心她福泽不深。然而,初见已然倾心,从此无法放下,我便对母亲说:“若要择妻,非她不娶。”幸运的是,母亲也喜爱芸的温婉,便以金戒指作为信物,为我和芸缔结了婚约。

那是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十六日。

这年冬天,芸的堂姐出嫁,我再次随母亲前往。芸与我同岁,但大我十个月,自幼姐弟相称,因此我仍旧称她为淑姐。宴席之上,满眼所见皆是鲜衣华服,唯独芸衣着素雅,只是穿了双新鞋而已。见那鞋子精致,问出自何人之手,得知是她亲手绣制。终于知道,芸的兰心蕙质,不止在于笔墨。

芸是个秀美的女子,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虽两齿微微外露,算是美中不足,但那缠绵娇美之态,已足以让人心动。

我向她索要诗稿来读,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有三四句,多是未成篇的零散诗句。问其原因,芸笑着说:“没有老师指点,只能随手偶得。但愿得遇知己,又能以其为师,将这些残诗共同推敲完成。”

兴之所至,我在诗稿上题写了“锦囊佳句”四字,那是唐代早逝诗人李贺的典故。题此四字,本是戏言,没想到竟成谶语。芸早亡的命运,已在此伏下。  那天夜晚,将亲友送到城外,回来时已是三更时分。我饥肠辘辘,到处寻觅食物,女仆送来枣脯,却又太过甜腻。芸悄然牵了我的衣袖,将我带到了她的闺房。原来,她为我藏着热粥和小菜。

我欣然举箸,正要大快朵颐,忽听芸的堂兄玉衡在门外大喊“淑妹快来!”芸急忙关闭房门说:“我累了,正准备睡觉呢。”没想到,玉衡挤门而入,见我正要吃粥,斜眼坏笑着对芸说:“刚才我向你讨粥吃,你说吃完了,原来是藏起来招待你的夫君呀?”芸满脸羞红,夺门逃开了。这场景引得满院哄笑,我也赌气,带着老仆人先离开了。

吃粥被嘲事件之后,每逢我再去,芸总是避而不见。

我心里清楚,毕竟未出阁,她怕再被人嘲弄。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是我们洞房花烛之日。

数年之后,芸仍如往昔般娇柔羞怯。红烛之下,揭了盖头,四目相对,我浅笑,她嫣然。饮罢合卺酒,我们并肩吃夜宵。桌案之下,我悄悄握住了她的手腕,冰肌玉骨,柔软温润,我的心狂跳不止。

让她吃东西,她说正值斋戒之日。原来,她己吃斋数年。细想之下我发现,她开始吃斋时,正是我出水痘的日子。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替我祈福。因此,我笑着对她说:“如今我已无恙,姐姐自此可以开戒了吧?”芸默然含笑,温顺地点了点头。

原本,正月二十四日,是我姐姐出嫁之日,但因为二十三日是国忌日,不能办喜事,因此在二十二日夜,便为我姐姐举办了出嫁喜宴。芸忙着招待客人,我在洞房内与伴娘猜拳对酌。结果是,我多次败北,喝得不省人事。醒来时已是黎明,晨光下,芸正在梳妆。我只记得,当日宾朋满座,宴席于上灯后开始。

二十四日子夜,我作为新舅送嫁,回来时已是灯残人静。

我悄悄进门,见随嫁伴娘正在床边打盹。芸虽己卸妆,却并未就寝。烛火下,她粉颈低垂,不知在看什么书而这般出神。我走过去,抚着她的肩问道:“姐姐连日辛苦,为何还如此孜孜不倦呢?”

芸赶忙回头站起来说:“原本正要睡,打开书橱见了这本书,读着便没了倦意。《西厢记》我早己听闻,今日得见,果然不负才子之名。只不过,有些词句未免尖刻轻薄了些。”我笑道:“正因为是才子,笔墨才能如此尖刻。”

随嫁伴娘催促歇息,便令其关门先走。然后,我与芸娘肆意调笑,仿佛故友重逢。我伸手探入她的胸口,只觉如我,怦然不止。我故意俯身在她耳边问:“姐姐心跳为何如此快?”回眸莞尔,默默不语,是她动情的模样。

蓦然间,情丝摇荡,动人心魄,我拥着她入了帷帐。

缠绵缱绻,百般温存。不知不觉,天己渐明。  初入门时,芸很是沉默寡言,却又时常和颜悦色。与她说话,也总是微笑而已。对长辈恭敬有礼,对晚辈和下人温柔谦和,行事井井有条,不曾有丝毫差池。每天日光照临窗户,她便会披衣起床,像是有人催促似的。P2-5

后记

予妇兄杨甦補明经,曾于冷摊上购得《浮生六记》残本,为吴门处士沈三白所作,而轶其名。其所谓《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仅存四卷,而阙后两卷,然则处士游屐所至,远至琉球,可谓豪矣。

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于伉俪尤敦笃。卜宅沧浪亭畔,颇擅水石林树之胜,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樽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曾几何时,一切皆幻,此记之所由作也。

予少时尝跋其后云: “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夫妇准以一生,而或至或不至者,何哉?盖得美妇,非数生修不能,而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然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天焉,何憾!正惟其寡天焉,而情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呜呼!人

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历来才色之妇,湮没终身,抑郁无聊,甚且失足堕行者不少矣,而得如所遇以天者,抑亦难之。乃后之人凭吊,或嗟其命之不辰,或悼其寿之弗永,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已泯然尽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

顾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若此语为之谶也。是书余惜未抄副本,旅粤以来,时忆及之。今闻甦補已出付尊闻阁主人以活字板排印,特邮寄此跋,附于卷末,志所始也。

丁丑秋九月中旬

淞北玉鱿生王韬病中识

目录

译文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译后记

浮生若梦

知己红颜

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只道是寻常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序

潘麐生题记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佚

养生记道(佚)

光绪三年初版跋

附录

沈复年谱

序言

所有归人,皆是过客

红尘婆娑,烟雨迷离。

所有寻寻觅觅,终将静默无语。

爱这尘世,既要爱它的山明水净,亦要爱它的流水落花。

寻常的巷陌里,繁华也好,萧瑟也好,总有故事发生着,悄无声息地堆砌在时光里,或者如酒,或者如烟。时光如陋室,无需砖瓦修葺,但放得下所有聚散离合。只不过,并非所有故事都能被时光典藏。

初夏,再次走入那段故事,落寞中仍有几分欣然。仿佛自己便是沈三白,立在往事之前,黄叶疏窗,夕阳西下,想起那女子,既凄凉,又温暖。

《浮生六记》,多年以后,仍旧时常出现在书桌上。因为独爱其恬淡之美,所以当被要求将其译作现代文时,虽有些踌躇,还是答应了。世间芸芸众生,或多或少总有私心,遇见好的事物,便想留下自己的印记,我也不能免俗。只愿,此番翻译不会让那故事之意趣有所减损。

两百多年了,许多人,许多事,早已被湮灭,成了岁月尘屑。

而他们的故事,总有人念念不忘。想起的时候,往往笑中带泪。

他是沈复,她是芸娘。浅相逢,深相知,爱似烟火。

时光深处,携手人间,走过二十余年,仍如初见。人们说,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人们说,风花雪月,敌不过柴米油盐。而他们,历经世事浮沉,执手相看,仍是深情款款,彼此说声“有你就好”。

茅庐小径,烟雨斜阳;临风把酒,对月看花。

粗茶淡饭,布衣荆钗;你为锦瑟,我为流年。

日子原本是这样。无需富贵显达,无需华服广厦,只要彼此携手,过万丈红尘,看流年似水,茅屋陋巷,箪食瓢饮,亦觉得幸福。就如芸娘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然而,情深意笃,缱绻缠绵,终究敌不过世事无常。

沈复的笔,画得出山河日月,画得出冬夏春秋。但他,画不出天长地久。真正执笔作画的,是无垠年光。悲喜浮沉,画得清清楚楚,人们称之为命运。

很不幸,沈复与芸娘,再幸福,也逃不开命运多舛。于是,日子有了缺口,西风透了进来,许多美丽的过往,渐渐风吹云散。只有深情,始终不改。若只是如此,也罢了。他们是这样,纵然清贫,也能将日子过得恬淡。

莳花种草,烹茶写诗,仍是意趣横生。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红颜薄命,书生多情。

她去了,他的世界只剩荒烟蔓草。

他能做的,只有将往事诉诸文字。枕着回忆,就着浊酒,将那些甜苦交织的从前,描摹成画面,想必也是,黯然中有温暖。我们该庆幸,失去芸娘后,沈复虽然悲伤,却不舍得让他们的痴情流落于沧桑,这才有了《浮生六记》。

我在想,若无沈复,芸娘纵是温婉可人,也会被时光匆忙掠过;若无芸娘,沈复纵有诗情画意,也终究是寂寂无名。但是两百多年前,他们恰如其分地相遇了,于是世间,有了那场凄美的爱恋。我们才知道,日子原来可以那样过。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幸福二字,很奢侈。

世间之事,少有圆满。多的是,尘缘散尽,人去楼空。

或许,所有归人,都是过客。

随园散人

2017年6月,于丽江

内容推荐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记述与妻子芸娘从初见倾心,情投意合,结为连理,举案齐眉,二人虽着布衣却过得诗情画意,羡煞神仙。后遭逢家庭变故,芸娘离世,沈复作《浮生六记》以慰藉思念芸娘的相思之苦。《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生活光景,无不透露出“趣”和“美”,其中的神韵魅力一直影响着世人。

编辑推荐

文笔极佳的白话版《浮生六记》,后附沈复原文。《浮生六记》被誉为“满清小红楼梦”,描写沈复与妻子芸娘情投意合,举案齐眉的布衣生活,让人不禁感叹“只羡鸳鸯不羡仙”,后因封建礼教,生活贫困,理想生活最终破灭。

著名主持人汪涵力荐“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林语堂曾评价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