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犁晚作选/孙犁读本
分类
作者 孙犁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犁读本》面向大众,首次将孙犁的作品分门别类地作了归纳,包括《孙犁抗日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孙犁晚作选》《孙犁论读书》《孙犁论孙犁》《孙犁名言录》,共十种。孙晓玲、李屏锦主编的《孙犁晚作选》是该套书之一。

内容推荐

孙晓玲、李屏锦主编的《孙犁晚作选》编选了孙犁“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之后的创作,包括:芸斋小说、耕堂散文、随笔和杂感,以及《耕堂读书记》《书衣文录》等七十余篇。这一时期,《铁木前传》没有终卷,就得了一场大病,持续十年光景,基本不能或不想写作;接下来,遇到“文革”浩劫,身陷囹圄,遭遇非难,形成创作上的一段“空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仍在彷徨犹疑,“然已渐露生机矣”,有了写作冲动。此时孙犁,主动向他的读者表白,再也写不出从前那样的小说了。因为,经受了挫折和磨难,原来的激情没有了,浪漫情怀也烟消云散。这样,创作上的变化已很自然,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另一副“面貌”,就与先时不同了。于是,文坛就有所谓新、老孙犁之说。这种变化,实是他“衰年变法”,一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孙犁。

目录

芸斋小说

 鸡缸

 女相士

 言戒

 三马

 亡人逸事

 幻觉

 小混儿

 小D

 王婉

 鱼苇之事

 一个朋友

 杨墨

 冯前

 颐和园

 宴会

 一九七六年

 蚕桑之事

 小同窗

 罗汉松

 石榴

 我留下了声音

散文随笔

 伙伴的回忆

 悼画家马达

 夜思

 谈赵树理

 谈柳宗元

 老屋

 木棍儿

 告别——新年试笔

 鸡叫

 黄叶

 朋友的彩笔

 记秀容

 悼曾秀苍

 记邹明

 残瓷人

 寄光耀

读书记、书衣文录及文论

 耕堂读书记(一)

 耕堂读书记(二)

 耕堂读书记(四)

 书衣文录

 再谈通俗文学——致贾平凹同志

 庚午文学杂记(一)

 庚午文学杂记(二)

 读画论记

 欧阳修的散文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女相士

六六年秋冬之交,我被集中到机关五楼平台上一间屋子里“学习”。那时“四人帮”白色恐怖,空袭而来,我像突然掉在深渊里,心里大惑不解,所以对一块学习的是些什么人,也很少注意。被集中来的人,逐日增加,新来的总要先在班上做一些检讨,造反头头,也要对他作例行的审问。

有一天,又在审问一个新来的人:

“你自己说,你是什么阶级?”

“我是自由职业者。”答话的听来是个女人。我是没有心情去观望人家的,只是低着头。

大概过了一段时间,“反动”阶级成分都要自动提高一级。头头又追问这个女人,她忽然说:

“我是反动文人。和孙芸夫一样!”

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看看到底是谁这么慷慨地把我引为同类。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身材修整,脸面秀气,年轻时一定是很漂亮的。她戴着银丝边眼镜,她的眼睛,也在注视着我,很有些异样,使我感到:她这种看人的方法,和眼睛里流露的光亮,有一点巫气或妖气,

后来,我渐渐知道,这个女人叫杨秀玉,湖南长沙市人,是机关托儿所的会计。解放前是个有名的相士,曾以相面所得,在长沙市自盖洋楼两座。这样的职业和这样的财产,当然也就很有资格来进这个学习班了。

冬季,我们被送到干校去,先是打草帘,后是修缮一间车棚,作为宿舍。然后是为市里一个屠宰场,代养二百头牛,牛就养在我们住室前的场地里。我们每天戴着星星起来,给牲口添草料,扫除粪尿,夜晚星星出来了,再回到屋里去。中间,我曾调到铡草棚工作,等到食堂买了大批白菜,我又被派到菜窖去了。

派我在菜窖工作,显然是有人动了怜悯之心,对我的照顾。因为在这里面,可避风雪,工作量也轻省得多。我们每天一垛垛地倒放着白菜,抱出去使它通风,有时就检选烂菜叶子。一同工作的是两位女同志,其中就有杨秀玉。

说实在的,在那种日子里,我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一点点生的情趣也没有,只想到一个死字,但又一直下不得手。例如在铡草棚子里,我每天要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割断不少根捆草的粗绳。我时常掂量着这把镰刀想:如果不是割断草绳,而是割断我的脖颈,岂不是一切烦恼痛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但我终于没有能这样去做。

在菜窖里工作,也比较安全。所谓安全,就是可以避免革命群众和当地农场的工人、儿童对我们的侮辱、恫吓,或投掷砖头。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罪名”“身份”,过去的级别、薪金数目,造反者已经早给公布于众了。

在菜窖里,算是找到了一个避风港,可以暂时喘喘气了。

我和杨秀玉,渐渐熟识起来。我认为此人也不坏,她的职业,说起来是骗人的,但来找的人,究系自愿。较之那些傍虎吃食,在别人的身家性命之上,谋图一点私利的人,还算高尚一些吧!有时就跟她说个话儿,另一位女同志,是过去的同事,但因为她现在是菜窖负责人,对她说话就要小心一些。因此,总是在这位同志出窖以后,我们才能畅谈。我那时已经无聊到虚无幻灭的地步,但又有时想排遣一下绝望的念头,我请这位女相士,谈谈她的生活和经历。

她说,这是她家祖传,父亲早死,她年幼未得传授,母亲给她请了一位师父,年老昏庸。不久就抗战了,她随母亲、舅舅逃到了衡阳。那时她才十三岁,母亲急于挣钱,叫她到街上去吆喝着找生意,她不愿意去。她恳求母亲,给她一元钱,在一家旅馆里,租了一间房,门口贴了一张条子。整整一个上午,没有一个顾客,她忍着饥饿,焦急地躺在旅馆的床上。到了下午,忽然进来了一个人,相了一面,给了她三元大洋。从此就出了名。

然后到贵州,到桂林,到成都,每到一处,在报上登个广告,第二天就门庭若市,一面五元。那时兵荒马乱,多数人离乡背井,都想藉占卜,问问个人平安,家人消息。她乘国难之机,大发其财。她十八岁的时候,已经积累很多金条了。

她说:“在衡阳,我亏了没到街上去喝卖,那样会大减身价,起步不好,一辈子也成不了名。你们作家,不也是这样吗?”

我只好苦笑了起来。

我们的谈笑,被那位女同志听到了,竞引起她的不满。夜晚回到宿舍,她问杨秀玉:

“你和孙某,在菜窖里谈什么?”

“谈些闲话。”杨秀玉答。

“谈闲话?为什么我一进去,你们就不谈了!有什么背人的事?我看你和他,关系不正常!”P6-8

序言

《孙犁读本》是孙犁作品的普及本。

孙犁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风格独具的文学大师。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只有一个孙犁!

孙犁对中国革命文学的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广大作家和读者所敬爱。

孙犁的抗战小说写得最好最多,《荷花淀》誉满天下。

孙犁的《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被誉为共和国中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孙犁一生不随波逐流,坚持讲真话,愈到晚年,思想愈臻成熟,行文尤其老辣,他的《耕堂文录十种》不同凡响,其思想之深邃与节操之坚贞,最终成就为作家良心的光辉形象。

孙犁饱览群书,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是学者型作家。他的文章、题跋、书衣文录等,给予读者智慧和力量;他广泛阅读新人新作,扶植他们健康地走上文坛,有口皆碑。

《孙犁读本》面向大众,首次将孙犁的作品分门别类地作了归纳,包括《孙犁抗日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孙犁晚作选》《孙犁论读书》《孙犁论孙犁》《孙犁名言录》,共十种。

《孙犁读本》涵盖了除中长篇小说以外孙犁的全部作品,各自独立,又共为一体,言简意赅,富有新意,免除读者翻检之劳。各册编者不约而同地看中了某些篇目,不可避免地会有少量的重复;倘若完全排除重复,必有遗珠之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两难之中,我们力求协调,不使偏失。

尚祈读者、方家不吝赐教!

本书编选过程中,阎纲先生热情指点,在此深表谢意。

编者谨识

2016年3月10日

后记

本书编选了孙犁“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之后的创作,包括:芸斋小说、耕堂散文、随笔和杂感,以及《耕堂读书记》《书衣文录》等七十余篇。这一时期,《铁木前传》没有终卷,就得了一场大病,持续十年光景,基本不能或不想写作;接下来,遇到“文革”浩劫,身陷囹圄,遭遇非难,形成创作上的一段“空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仍在彷徨犹疑,“然已渐露生机矣”,有了写作冲动。此时孙犁,主动向他的读者表白,再也写不出从前那样的小说了。因为,经受了挫折和磨难,原来的激情没有了,浪漫情怀也烟消云散。这样,创作上的变化已很自然,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另一副“面貌”,就与先时不同了。于是,文坛就有所谓新、老孙犁之说。这种变化,实是他“衰年变法”,一如凤凰涅檠,浴火重生,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孙犁。

孙犁的晚作,主要指上述这一阶段的创作。而此时,他已步入生命意义上的晚年。晚年孙犁和他的晚年之作,老而弥坚,老而愈新,以创新的姿态,“一年写一本小书”的干劲,给世人带来诸多惊喜。一个明显的事实,凡读过孙犁晚作的,无不称奇,无不说好,不论老年,或者青年,都有爱它的理由。认为它是“晚年经典”。芸斋小说,一帜独秀,既有作家“主观寓意”,又“多想象描写”,并“文采副之”,看似散文,实是小说,因为,它“语言生动,意境玄远”。细读之下,小说的意绪和风神,尽在其中,与中国古代小说文脉贯通,颇得魏晋小说的真传。进入90年代,当代文学大潮中,乡土小说、笔记小说曾风靡一时,称颂文坛,然而,芸斋小说却独步文坛,与之并不同调,倒是流传下来。它在语言运用上,文白相间,长短句、询问句交替使用,古汉语词汇大量涌现,一变叙述方式,呈现了优雅美妍的语言风格。文末取用《聊斋》《史记》及《汉书》的点评格式,把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升华,使读者再次领略到我国古代汉语的风雅与美好,重温到古代汉语的深邃与古奥,并将古今现实世界打通,从而丰富了现代汉语言的表现力。这在当代作家中,也只有孙犁,如此来做,并能取得成功。所以,芸斋小说应是他晚作之首选和重头戏。

关于耕堂散文,孙犁说,这是一种“老年文体”。特点是自在与随意。孙犁晚年作品,写得最多的是散文;得心应手,繁复多变的,也是散文;佳酿美文,关不胜收的,还是散文。他一再表示,要写“中国式的散文”,又身体力行地写作,把散文写作的疆域大大拓宽(不独抒情散文一种),还将散文艺术推向极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孙犁对散文理论悉心研究,由古到今,中外兼顾,梳理与归纳,提出(散文)许多“规律性”的观点与意见,对散文创作很富有建设性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编选中,不只编选他的晚近散文,还有意编入他的一些散文理论,如《欧阳修的散文》,视为一篇突出的代表文章。  晚年孙犁,顺手写来,“诸体兼备”,不只写作散文随笔,读书记、题跋,书衣文,杂文,多种文体,都不放过;他有感便写,写出来,就是好文字,而且新鲜耐读。读书记,既要有专业修炼,还需要一定业务水准,因此这类文字极不易写,写好就更难了。孙犁的读书记,贯通古今,熔古铄今,古为今用,总与现实生活相关照,将历史成活在当下生活里,他是真正能把“死书”读“活”的人。为之,文章水平之高,连一些专攻文史的专家(如来新夏先生)都惊叹,认为,在当代作家中,像孙犁这样,能通达文史术学,与之比肩的,实无第二人。还有,他的随笔、杂感,深得鲁迅之风,尖刻泼辣,穿骨入髓,是诙谐幽默,无巧之巧。《庚午文学杂记》,即属此类,对文坛颓风的批判,直击要害,绝不留情;对文势的观察,放眼全局,很有针对性、前瞻性,许多问题不幸言中。《读(史记)记》(上)(中)(下)及(跋),这是他所有《读书记》中,最见深厚功夫的一篇,比某些教科书好读,还有阅读价值。有的选本虽已编选过,但考虑再三,不能忍痛割爱,仍旧选入本编中,顾不得其他。此外,晚年孙犁大病痊愈后,写了《读画论记》,这是他颇为满意的一篇理论文章,是在他耄耋之年、衰暮之季写作的,近万字之长,某些论点还能与大师“暗合”,令人叹服,因而也慨然选录,以慰孙犁先生。

编辑过程中,我们虽然尽力避之,仍难免与其他选本在篇目上“撞车”,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编选者

2016年春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