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就恋这把土--西吉草根作家作品选集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栖居在中国“文学之乡”西吉的十一位草根作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那片黄土地上自已人生的履痕和心音,以及父老乡亲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是他们心灵田地长势喜人的“庄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释放着灼人的力量。张旭东、陈静主编的《就恋这把土--西吉草根作家作品选集》汇集这11名草根作家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张旭东、陈静主编的《就恋这把土--西吉草根作家作品选集》是中国“文学之乡”西吉的草根作家的作品汇集,共收录了11名作者的100多篇(首)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等多个体裁,记录和讲述了他们人生的履痕和心音,以及父老乡亲的故事,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释放着灼人的力量。

目录

王雪怡

002.村事

051.雾里看山

康鹏飞

055.二嫂

060.夜班车

068.仪式

071.有人生万物

077.寂寞的老屋

081.麦子

085.糜子

089.心中的圆

093.碾场

杨秀琴

099.父亲的忍让

105.飘荡的红头绳

111.情思难舍

122.扫婆婆

125.双面镜

单小花

132.欢欢

136.那只黑头羊

140.桃姐

144.怀念母亲

148.父亲和牛

152.在文字中升华自我

李多勤

158.月夜

160.相遇

162.老人与羊

164.母亲

165.神州大地颂党恩

167.黄土地·故乡情

168.父亲

169.乡村一位军嫂的守望

墨玉

173.望萧关

173.长征感怀

174.梅兰竹菊

174.西吉

感赋

175.塞上风明四季天

175.大美西吉

176.水调

歌头·塞上咏怀

176.浪淘沙·固原怀古

176.望海潮·中

华崛起

177.满江红·打虎记

178.轮回

179.听戏

179.农事

180.罐罐茶

180.如果我是一粒种子

182.今年第一场雪

183.黄河大秧歌

184.这道儿……

185.巴蜀女人

186.马帮汉子

187.等

188.父亲的旱

烟锅

189.哀悼诗人汪国真

191.六盘山上高峰

194.我问佛

冯进珍

199.九月的华夏

199.家乡的狗尾巴花

201.被遗弃的

村庄

202.金秋里的糜子

217.秋的惆怅

203.初秋

的第一场雨

204.黄土地之夜

205.红色的足迹

206.初秋的夜

207.胡麻花

208.秋天的田野

209.荞麦花儿开

210.碾场

211.用镰刀写诗

212.追赶

岁月

212.塞北的河是母亲河

213.给我一点时间

214.雨雾

215.七月的田野

215.夏夜

216.麦趟里的情歌

黛叶

219.无声的世界

220.深夜的时间

220.灯光

221.枯草

222.冬天的朝霞

222.冬天的清晨

223.最好的机遇

224.念

224.要善待自己

225.坚强

226.重复性

226.春的声音

朱庆毅

229.父亲的拐杖

229.那年的山妹子

232.选个好日子出嫁

233.我的童年

234.独坐雪地

235.一颗心走在村庄

237.陪娘铲苦苦菜

238.村头那棵树

238.父亲

239.方言

240.麦子黄了

241.村庄

242.失眠

242.像风一样

243.移民

244.送寒衣

245.母亲的叹息

王敏茜

247.起风的夜晚

248.雨声

248.空

249.生病

250.月光

250.四月

251.请深爱这片沙漠

252.明媚

253.秘密

254.聚散

254.别离

255.生命

256.选择

257.一首旋律

257.傍晚

258.清晨

259.窗外飘雪

259.暖阳坡上的那簇绿

260.走进春天里

261.迷恋

261.昨夜梦里梅花开

262.一窗雪

263.迷路的孩子

崔建忠

265.初冬夜雨

266.春雨

266.倒春寒

267.母亲

268.秦长城

269.情人谷

269.送葬

271.萧关

271.须弥山

272.爷爷

274.后记

试读章节

村事

楔子

故事并非虚构,只是尝试着用写小说的叙述手法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写一写我们村里的两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郭万有,一个是张老大。张老大其实是他的绰号,他和别人一样,也是有名字的,但村里没有一个人喊他的名字,不管当面还是背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叫他张老大。仿佛他的那名字只是写在户口本本上的三个字而已,与他张老大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似的。因此名字在这里也就没必要提了。

要说这两个人,除了同年同月同日生之外,再也没有啥联系,不过这在一个不大的村里也实属罕见。平时他俩各走各的路,各活各的人。但村里人不知为什么总是爱把他俩往一搭里扯,说起这一个就自然想起另一个,这或许自有村里人的道理。既然村里人都把他俩放到一起去评说,自然我也就将他俩放到一块儿去写。

先说说张老大。

张老大是上世纪50年代生的人,其实到现在已不年轻了。长相很普通,只是现在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看上去枯瘦如柴,身子有些佝偻,倒像一棵风烛残年的歪脖子柳树,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让人有些担忧,担忧他会突然倒下去;然而他却活得很自在,很精神,甚至于活得很开心。张老大与人见了面总是笑呵呵的,说起话来,本来没有啥可笑的,但他却笑得很爽朗,倒让听话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他那有些滑稽的脸,于是就忍不住也笑了。所以他在哪里,哪里就有笑声,但究竟因何而发笑,大多不得而知,不过笑总比哭强,只要大家开心就好么。人不就活着个乐和吗?

在旧社会,张老大父亲的日子过得很是凄凉,真可谓地无一垄,房无一间,仅仅靠给富户人家放羊、打长工过日子,给谁家干活就寄住在谁家。这样居无定所,一年苦到头,穿衣吃饭没有保障的苦日子,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解放了,张老大翻身了,终于过上了有家有舍、有田有牛的好日子,老婆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这儿子就是张老大。这几件让人开心的事情着实让张老大的父亲因此而喜出望外,不知几辈子了,都是因为穷,张氏一门没有出过一个念书人。老人心想:现在村里有了学校,而且基本不要学费,娃娃长大了,让他好好去念书,再也不要像自己和老辈儿人一样当睁眼瞎了。好不容易等到张老大长到上学的年纪,老人便将儿子送进了学校。然而三年后,和他一起进学校的娃娃一个个都升到二年级三年级了,可张老大依然是一年级。张老大的父亲因此很是焦急,就到学校找老师去打听:得到的答复说是娃娃太笨了,读了三年书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算术更是学得一塌糊涂,知道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但把两个手上的指头加到一起是多少总是搞不清楚。没办法,笨就笨吧!张老大的父亲虽然因此很懊恼,但还是没有让儿子辍学,老人心想,或许过几年会醒悟些的。没指望他当官为宦,识上些字总是有好处的。

然而一年之后,张老大说啥都不念书了,任凭老爷子拳脚相加他就是不去了。一气之下,张老大的父亲一病不起,不出仨月,便一命呜呼。祸不单行,不到一年妈妈也抱病而终。张老大一下子成了孤儿。因此村里人对他很是关照,他倒也没有遭多大的罪。

张老大十六七岁的那时候正是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年代。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在生产队里混得可精神哩!不管是斗张三,还是打李四,他都一马当先,表现非常好;不论是哪一次运动来,他都是村里冲锋陷阵的人,红得滴溜溜的。那些年,大多数人活得很艰难。你想想,今天斗这个,明天打那个,翻来覆去,日子在提心吊胆中度过,说不定哪天就大难临头了,日子能过好吗?可张老大没有这方面的担忧,怎么找也给他找不出麻烦来。所以在那样的年代他的日子却过得很滋润,衣食无忧,就连花钱也不用自己挣,那救济款每一回都少不了他的。

要说这人本质也是不错的,特别是对领导说的话他都很听从。所以那么多年不管谁当队长都很重用他,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次,队长突然问他:“咹!张老大,你说这风是从哪里吹来的?”他挠挠脑袋,不知怎么回答,只是傻傻地笑,好大一会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队长似乎有点儿生气,骂道:“哑巴了?连这都不知道?风是从屁股下面吹出来的。”于是他便很释然地大笑了起来,说:“对着哩,对着哩。你是队长么,自然知道得比我多。”队长于是又问他:“你知道风是啥颜色的?”这回他却出入意料地回答说:“这个么,你说他是啥颜色他就是啥颜色。”队长似乎很赞成他的回答,看了他好大一会儿,说:“你娃娃还算聪明。”他听了这话感觉心里很热乎,忙不迭地给队长把旱烟点着。P2-4

序言

西吉吉祥

郭文斌

2016年6月,应县长武维东先生之邀,前去给全县领导干部讲了两天课,课下,跟他有过深聊,我说“西吉”二字本身就是寓言,预示着这是一片吉祥之地。远的不说,就长征在这里胜利会师,就足以证明。当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这是一片吉祥之地。接到为本书写序任务后,再次想到这个问题,在阅读书稿的过程中,来了灵感:吉祥是因为大气。古人讲,量大福大,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基于大气,表现大气,也许是西吉文学走向更远世界的方法论。

这种大气,表现在民族情谊上。在我的人生记忆里,珍藏着许多困难时期来自回族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和同学同事呵护扶助的温暖和情义。我也无数次地讲过我的两位作家好友,一回一汉,当年睡同床、读同桌、相激相励的故事。2015年夏天,我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剧组的委托,和宁夏电视台的同志带央视编导杨华和赵志勇先生到单家集踩点,村支书单云平先生的气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位回族村干部,在介绍村上情况时,时时处处都在讲汉族同胞的好处,口气十分真诚,一时间,我被他的大气深深感染了。但两位编导在看完村子后说,和前几个点一样,实在不是乡愁形态,没有集束型的古建,拍出来会很另类。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里一定能够拍出一出具有人类意义的好片子。就使劲游说他们俩,最终打动了他们,第二天回头再去采,果然如我所料。片子拍得很棒,把审片领导都看掉泪了。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四套、一套、九套和一些地方卫视播出后,受到了领导和全国观众的好评。在接受中宣部党建网党建电视采访的时候,我把这个过程讲了出来,编导们几乎没有剪辑,全用了。从当时发生的一个插曲上,大家可以看到我是多么看重这出节目。采访当天,我接到上级部门的电话,说是第二天有个电影投拍项目申述会,让我当天就赶回申述,是根据我的长篇小说《农历》改编的同名电影选题。我思考再三,还是放弃了,决心留下来促成这出乡愁节目的投拍。果然,在我一个劲的游说下,第二天,两位决定再去采访,终于成功了。我之所以如此看重这出节目,就是想借助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让世界人民看到西吉回汉人民的美好情谊,这对人类走向和谐,有着多么重大的示范意义。

这种大气,表现在上上下下互相补台上。前去讲课时,听到县长在充满激情地推进工作,就向他表示敬意,他却一再讲那是书记班长当得好,信任他,支持他,包括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领导对他的支持,还有广大干部群众,有敬业精神。一口气讲了许多细节,听来让人感动。这种风景,让我相信古人讲的“家和万事兴”“和气致祥”“和气生财”这些古话。现代科学也证明,和气产生同频场,同频场是建设性能量,正是这种建设性能量,让人喜悦、健康、拥有好运气。果然,近年来,西吉好事连连。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踏上这片土地。就连央视春晚录制,都落户这片土地。

这种大气,表现在继往开来上。在去年自治区召开的全区繁荣文化事业经验介绍会上,固原市委常委、西吉县委书记马志宏先生的发言很精彩。有许多宝贵经验,在全国都有典型性。下来有人问我,为什么西吉能够把中国“文学之乡”的牌子捧回来。我说这里面有创作成绩的因素,有作家群良好文风的因素,有文联负责人积极争取的因素,更有县委、政府的支持的因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几任领导,都是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文学之乡”工程具有难得的延续性。终于让文学的列车开出西吉,开出宁夏,一直开到中国,最终把第一个中国“文学之乡”的牌子摘了来。这本书能够在《西吉文学丛书》出版的基础上被隆重推出,正是这种延续性的体现。

这种大气,表现在文学群像上。中国作协把中国“文学之乡”的牌子授予西吉之后,有不少媒体质疑,我就给他们解释,从作家的知名度来讲,我们当然比不上鲁迅、茅盾的故乡,但是从群众性来讲,也许还真可以称得上文学之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里,作家们视文学为神圣,视写作为庄严,扶老携幼,守望相助,薪火相传?还有哪里,老百姓像西吉人一样过着晴耕雨读、早诵晚课的日子,过着白天荷锄劳作?夜晚伏案写作的日子?在哪里,能够看到农家媳妇在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抚育孩子、侍候老人之余,在丈夫和孩子进入梦乡之后,在灯下窗前,悄然读书写作?在哪里,能够听到,一位诗人,把诗作贴在门板上,用架子车推到大街上,让人们品读?在哪里,能够听到,一个浪子因为窃了两本书,而金盆洗手重新做人最后成为道德模范的故事?在哪里,能够听到,一个中学生,他渴望做一个作家,其目的是为了赞美他的母亲这样的话语?等等。

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的耕读精神的延续,有人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是和这种知行合一的耕读传统分不开的。因了这种传统,让中国人活得安详、自在、踏实、不浮、不躁、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有生气。读书让人明理,耕耘让人实在。既明理,又实在,人生的道路,自然天宽地阔,吉祥如意。

一次会议上,当我和哈若蕙老师把以上情况给铁凝主席汇报后,她当即表示要到西吉来看看。去年夏天,她终于来了,还把全国公益大讲堂的第一讲放在西吉。临行,她非常动情地说:“在西吉,真的是生活照亮文学,文学照亮生活。文学是西吉最茁壮的庄稼,西吉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粮仓。”

在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自治区主席刘慧等领导会见铁凝主席时,她再次重复了这句话。说实话,作为西吉人,在陪同现场,我既感动又惶恐,“中国文学最宝贵的粮仓”,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话。它是鼓励,更是期待,还是压力。

想必,我的同道们,面对如此荣誉,会和我一样,在心里暗暗给自己说.一定好好做人、努力写作,来回报这一份难得的信任和嘱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当时视察时所说,我们一定要走好新的长征路。

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是为序。

2017年2月21日匆匆草于北京《记住乡愁》剧组

后记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文学是西吉最茁壮的庄稼,西吉是中国文学宝贵的粮仓。”自铁凝看望了西吉农民作家后,西吉农民作家群体深受鼓舞,信心倍增。他们左手庄稼,右手文学,勤事稼樯,生产粮食,注重精神生活,用文字记录和抒写人生。将这个特殊群体的作品辑编成册并予以出版,一来可和他们共同分享所取得的成绩的喜悦,二来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品的水准无论高低都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他们的精神始终让我们产生敬意。

在西吉,这些草根作家或许还在为生计发愁却仍然坚持写作。对他们来说,文学和写作不但是一个爱好,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改变生活的方式。他们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西海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至关重要。

1997年的一天,还是街头“小混混”的康鹏飞从一个书摊上抢走一本《平凡的世界》,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生在西吉县将台乡明星村的康鹏飞初中上了一学期就辍学在家,游手好闲。“当时抢书也没想着要看,而是想卖几个钱。”康鹏飞说。但是偶然翻到这本书里的一段话,一下使他惊醒。“一个人一生中总得有个觉悟的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时隔十五年,康鹏飞仍然能把拯救他的这段文字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文学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对文学始终抱有感恩的心情。”康鹏飞因为文学而改变了人生。后来他开始打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写作,人生开始走上正轨。他2005年创作的小说《夜班车》还获得全国鲲鹏文学奖。2016年8月,康鹏飞当选为固原市文联副主席。宁夏文学历史上,一位真正的农民在文学方面获此殊荣,全国也不多见。

“自己识得几个字,书、报纸、老黄历……家里凡是带字的东西都让我看了个遍。”双腿残疾的新营乡农民作家王雪怡说,“我们农民搞创作也没想着要发表,拿稿费,就是通过文学创作填补内心的渴望。”农民诗人马建国的家境虽然清贫,却满壁诗词。这个腿脚残疾的农民白天捡破烂,晚上就在家中创作。找不到展示作品的地方,就把作品贴在自家墙上或门板上。“我希望和人交流,希望有人能修改我的作品,提高我的写作水平。”马建国说,虽然妻子总是念叨:“写出来一首诗能当馍馍吃吗?”但是马建国自己却说:“写出来一首好诗比赚一百块钱还要高兴。”“回首家园月弓残,惜别故土赴秦川。愁心一片托云雁,苦泪两行湿青衫。”这是马建国外出打工时写的一首诗。他说:“把自己心中的苦通过诗词写出来,心里会舒服很多。”

农民单小花的写作以涂鸦文字的形式,倾诉生活的艰难。她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初中都未能读完。她说,是文学挽救了她。

像他们一样,在西吉,还有数位这样的草根作家,他们写自己苦涩的童年,写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写身边可爱的乡亲。他们的作品以乡土见长,故乡的山水人文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因此,他们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朴实,耐人寻味。

结集出版《就恋这把土——两吉草根作家作品集》,全书共辑选十一位农民作家的文学作品,共二十万言。

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成都郭俊伽女士、山西太原赵婷婷女士大力支持,再这里深表揖谢!同时感谢西吉县委、政府相关领导,西吉县委宣传部、文联的同志们不断给予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陈浪、宁夏精捷彩色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战旗,对本书的编辑设计、印刷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本作品集,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集成,更重要的承载着希望和追求。祝愿西吉文学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西吉草根作家群茁壮成长。

编者

2017年2月于银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