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思成与林徽因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立辉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在学风上要求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的学问大家,是精益求精的建筑大师;他是几十年来对一座座古城极度眷恋和痴迷的匠人;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是梁思成。

她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她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她是当年乃至今日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女神。她是林徽因。

张立辉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画传》讲述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

,一对学者伉俪,一段激荡历史

,几十年峥嵘岁月,铸就不朽的历史丰碑。

内容推荐

张立辉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画传》是一部全方面阐述梁思成和林徽因人生经历的历史人物画传。作者通过大量照片和插图,以客观、严谨的文字叙述,展示了他们的学业事业、社会成就、奋斗足迹和传承精神,以及两位先生与身边亲朋好友的相互往来,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整体风貌。

从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近距离地感受两位先生的精彩人生、奋斗精神、优良传统和可贵成就,更能感同身受这对著名夫妇青春洋溢的青年、颠沛困顿的中年和孤勇坚韧的晚年。

目录

第一部分 梁启超与梁思成

 梁启超家谱

 万木草堂

 喜结良缘

 戊戌变法,流亡日本

 出生东京,就读横滨

 童年时代

 游览奈良

 载誉归国

 中学时代

 清华之缘

 半生在清华

 赴巴黎和会

 参与五四运动

 入住清华园

第二部分 林长民与林徽因

 林长民家谱

 终身挚友

 童年时代

 中学时代

 梁林初见

 游学欧洲

 遇见徐志摩

 北平雪池斋

 有缘无份

 晨报副刊

 新月沙龙

 陪同泰戈尔

 饰演奇德拉

第三部分 婚前婚后

 飞来横祸

 在协和接受治疗

 初到美国

 求学宾大

 宾大同窗

 梁母病故,林父过世

 确定职业生涯

 求学哈佛

 求学耶鲁

 梁林成婚

 赴欧旅行

 回乡省亲

第四部分 事业的奠基

 东北大学任教

 在沈阳安家

 投入教育事业

 基泰公司

 大师离世

 在香山养病

 才女林徽因

 总布胡同

 加入营造学社

 前人李诫

 搭档刘敦桢

第五部分 太太的客厅

 太太的客厅

 挚友金岳霖

 知己徐志摩

 好友沈从文

 青年萧乾

 故友常书鸿

 美学家朱光潜

 好友费氏夫妇

 法学家钱端升

 好友周培源

 学者张奚若

 房主叶公超

第六部分 寻遍中国古建筑

 走出北京

 蓟县独乐寺

 宝坻广济寺

 古城正定

 大同之行

 云冈石窟

 应县木塔

 赵州桥

 洪洞广胜寺

 发现晋祠

 烟雨江南

 山东之行

 龙门石窟

 陕西之行

 永寿寺雨花宫

 中国第一国宝

第七部分 流亡岁月

 告别北平

 千里运镭

 漂往长沙,逃亡昆明

 西南联大

 梁林旧居

 考查川滇

 李庄岁月

 弟弟捐躯

 病困交加

 破译天书

 著建筑史

 返回北平

第八部分 誉满世界

 创办清华建筑系

 在耶鲁讲学

 当选院士

 设计国旗

 挽救景泰蓝

 战友陈占祥

 规划北京

 “梁陈方案”

 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九部分 永别亲友

 死是安慰

 设计革命公墓

 相伴林洙

 感情错综复杂

 姨娘王桂荃

 梁思成离世

 林母何雪媛

 金岳霖去世

第十部分 身后人与事

 女儿梁再冰

 儿子梁从诫

 梁思成建筑奖

 营造学社纪念馆

后记

试读章节

出生东京,就读横滨

1901年,梁启超28岁,梁思成出生

为躲避清廷的抓捕,梁启超的父亲携全家人避居澳门,第二年李慧仙携女儿梁思顺赴东京和梁启超团聚,住在东京小石川区久坚町。1901年4月20日,梁启超次子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梁思成出生之前本有一个哥哥,但刚出生就天折了,所以在外面大家都称梁思成为梁启超的长子,而家里的子侄却称他为二舅或二伯。梁思成从小体弱多病,两条腿有点颠簸,梁启超请日本的外科医生给他矫正了过来。

梁思成四岁上了横滨大同学校的幼儿园。这个大同学校可不一般,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世界上第一所华侨学校,地处横滨中华街,当时中国的两大政治集团都在这里活动,一个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一个是康、梁为首的保皇党。孙中山在此创办兴中会,梁启超则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党时分时合,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也经常来往。大同学校就是在戊戌年(1898年)以前在孙中山和康梁大力协助下,由横滨华侨出资创办的,等到戊戌年以后康梁去了东京,这里就成了康梁的大本营。苏曼殊和冯自由即是大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大同学校改名为横滨中华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该校由台湾管理,校长从台湾委派。

横滨的中华街是亚洲最大的唐人街。当年横滨与上海、香港之间的定期航班,带去了大批中国人,并居留了下来,在这里建造了关帝庙、中华会馆等。现在中华街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区,从东京乘地铁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这里游客量已经超过了东京迪士尼乐园,假日高峰时每天超过20万人。

中华街东西南北各有一座中式牌楼,分别叫朝阳门、延平门、朱雀门和玄武门,走进中华街,就可以看到中餐馆林立。广东、江苏、四川、台湾、香港等各地风味的餐馆都可以找到,中国的四大菜系应有尽有。除中餐馆,中华街还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店、杂货店、药店、工艺品店等。整个中华街充满了中国风情,就连路灯都是中国红灯笼的造型。

童年时代

1906年梁思成5岁

旅日华侨麦少彭,原籍广东新会,与梁启超是同乡,在日本开办怡和洋行,经营火柴贸易。他邀请梁启超到神户,建立同文华侨学校。1900年3月,神户华侨同文学校校舍落成,由日本政治家犬养毅任名誉校长,麦少彭任校长。神户的同文学校和横滨的大同学校一样,是中国华侨在海外历史悠久的百年华侨学校。

1899年,逃亡在澳门的梁家和李家的族人纷纷到日本投奔梁启超。1906年,麦少彭把神户须磨海滨的别墅借给梁启超一家住。这里依山傍海,可以听到海涛和松涛之声,梁启超便将此处起名为“双涛园”。

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的有《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政论》《大中华》《晨报》等17家报刊,共撰述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他写出了一批堪称中国史上重要文献的文章,形成了自己的报刊思想,提高了报人的社会地位,是将中国近代政治报纸发展到顶峰的人物。

梁家搬到横滨须磨双涛园后,虽然解决了一家人的住房问题,可是孩子们上学却很不方便。同文华侨学校位于神户市内,距须磨还很远。梁思成晚年时曾回忆说,当年孩子们每天要带着饭团子乘小火车进城上学,天黑了才能到家,火车站上的路警都和他们熟悉了,有时候他们迟到了,路警就会让火车等几分钟再开。康有为一家则住在不远的须磨六十番游存别墅,叫“长懒园”。

P12-15

序言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经历,可能最吸引读者的是他们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故事不只那么简单。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是这样的趣味主义者,他们一生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满了激情,他们的精彩故事不仅是爱情,还有建筑、美术、戏剧、文学、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

在那个时代,他们始终无法脱离现实与环境。梁思成出生在流亡的日本,林徽因出生在客居的杭州,他们的一生几乎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虽然战争和政治一直伴随着他们,但是他们并没有被纷繁的困扰所影响,或者避之于国外,而是在祖国危难之际,依然和祖国共同承担沉痛的命运。

他们在事业上选择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只是因为喜爱,更是满怀着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爱。

从他们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后记

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的生命却可以无限延伸。最精彩的人生也许并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而是最有故事的人生。

很多民国大师都是有故事的人物,如热血的政客、名校的教授、留洋的博士,抑或连中学都没上过的才子。其中,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生,不可否认是足够有故事的一生。

他们有浪漫的爱情,有挚爱的事业,有美满的家庭,有满腔的热血,有精湛的学术,有文学和诗意,有政治和战争……

他们环游世界,走遍中国,他们有对东方传统深入骨髓的热爱,有对西方文明学习借鉴的体验……

他们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他们演戏、画画、讲课,他们考察、设计、建造……

他们的人生丰富而精彩。

谨以此书,致敬梁思成和林徽因,致敬所有有趣而向上的灵魂。如有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