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学风上要求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的学问大家,是精益求精的建筑大师;他是几十年来对一座座古城极度眷恋和痴迷的匠人;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是梁思成。
她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她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她是当年乃至今日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女神。她是林徽因。
张立辉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画传》讲述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
,一对学者伉俪,一段激荡历史
,几十年峥嵘岁月,铸就不朽的历史丰碑。
张立辉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画传》是一部全方面阐述梁思成和林徽因人生经历的历史人物画传。作者通过大量照片和插图,以客观、严谨的文字叙述,展示了他们的学业事业、社会成就、奋斗足迹和传承精神,以及两位先生与身边亲朋好友的相互往来,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整体风貌。
从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近距离地感受两位先生的精彩人生、奋斗精神、优良传统和可贵成就,更能感同身受这对著名夫妇青春洋溢的青年、颠沛困顿的中年和孤勇坚韧的晚年。
出生东京,就读横滨
1901年,梁启超28岁,梁思成出生
为躲避清廷的抓捕,梁启超的父亲携全家人避居澳门,第二年李慧仙携女儿梁思顺赴东京和梁启超团聚,住在东京小石川区久坚町。1901年4月20日,梁启超次子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梁思成出生之前本有一个哥哥,但刚出生就天折了,所以在外面大家都称梁思成为梁启超的长子,而家里的子侄却称他为二舅或二伯。梁思成从小体弱多病,两条腿有点颠簸,梁启超请日本的外科医生给他矫正了过来。
梁思成四岁上了横滨大同学校的幼儿园。这个大同学校可不一般,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世界上第一所华侨学校,地处横滨中华街,当时中国的两大政治集团都在这里活动,一个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一个是康、梁为首的保皇党。孙中山在此创办兴中会,梁启超则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党时分时合,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也经常来往。大同学校就是在戊戌年(1898年)以前在孙中山和康梁大力协助下,由横滨华侨出资创办的,等到戊戌年以后康梁去了东京,这里就成了康梁的大本营。苏曼殊和冯自由即是大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大同学校改名为横滨中华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该校由台湾管理,校长从台湾委派。
横滨的中华街是亚洲最大的唐人街。当年横滨与上海、香港之间的定期航班,带去了大批中国人,并居留了下来,在这里建造了关帝庙、中华会馆等。现在中华街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区,从东京乘地铁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这里游客量已经超过了东京迪士尼乐园,假日高峰时每天超过20万人。
中华街东西南北各有一座中式牌楼,分别叫朝阳门、延平门、朱雀门和玄武门,走进中华街,就可以看到中餐馆林立。广东、江苏、四川、台湾、香港等各地风味的餐馆都可以找到,中国的四大菜系应有尽有。除中餐馆,中华街还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店、杂货店、药店、工艺品店等。整个中华街充满了中国风情,就连路灯都是中国红灯笼的造型。
童年时代
1906年梁思成5岁
旅日华侨麦少彭,原籍广东新会,与梁启超是同乡,在日本开办怡和洋行,经营火柴贸易。他邀请梁启超到神户,建立同文华侨学校。1900年3月,神户华侨同文学校校舍落成,由日本政治家犬养毅任名誉校长,麦少彭任校长。神户的同文学校和横滨的大同学校一样,是中国华侨在海外历史悠久的百年华侨学校。
1899年,逃亡在澳门的梁家和李家的族人纷纷到日本投奔梁启超。1906年,麦少彭把神户须磨海滨的别墅借给梁启超一家住。这里依山傍海,可以听到海涛和松涛之声,梁启超便将此处起名为“双涛园”。
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的有《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政论》《大中华》《晨报》等17家报刊,共撰述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他写出了一批堪称中国史上重要文献的文章,形成了自己的报刊思想,提高了报人的社会地位,是将中国近代政治报纸发展到顶峰的人物。
梁家搬到横滨须磨双涛园后,虽然解决了一家人的住房问题,可是孩子们上学却很不方便。同文华侨学校位于神户市内,距须磨还很远。梁思成晚年时曾回忆说,当年孩子们每天要带着饭团子乘小火车进城上学,天黑了才能到家,火车站上的路警都和他们熟悉了,有时候他们迟到了,路警就会让火车等几分钟再开。康有为一家则住在不远的须磨六十番游存别墅,叫“长懒园”。
P12-15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经历,可能最吸引读者的是他们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故事不只那么简单。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是这样的趣味主义者,他们一生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满了激情,他们的精彩故事不仅是爱情,还有建筑、美术、戏剧、文学、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
在那个时代,他们始终无法脱离现实与环境。梁思成出生在流亡的日本,林徽因出生在客居的杭州,他们的一生几乎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虽然战争和政治一直伴随着他们,但是他们并没有被纷繁的困扰所影响,或者避之于国外,而是在祖国危难之际,依然和祖国共同承担沉痛的命运。
他们在事业上选择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只是因为喜爱,更是满怀着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爱。
从他们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的生命却可以无限延伸。最精彩的人生也许并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而是最有故事的人生。
很多民国大师都是有故事的人物,如热血的政客、名校的教授、留洋的博士,抑或连中学都没上过的才子。其中,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生,不可否认是足够有故事的一生。
他们有浪漫的爱情,有挚爱的事业,有美满的家庭,有满腔的热血,有精湛的学术,有文学和诗意,有政治和战争……
他们环游世界,走遍中国,他们有对东方传统深入骨髓的热爱,有对西方文明学习借鉴的体验……
他们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他们演戏、画画、讲课,他们考察、设计、建造……
他们的人生丰富而精彩。
谨以此书,致敬梁思成和林徽因,致敬所有有趣而向上的灵魂。如有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