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军鉴(5百年日俄博弈)
分类
作者 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的对华、对日战略

1929年底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日本也深受其害。于是日本国内的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提出实施殖民战争以摆脱经济危机,公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东北。1931年夏,日本关东军先后制造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蓄意挑起事端、扩大事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没有得到大本营授意的情况下“独走”,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并反诬其为中国军队所为且以此为借口武装进攻中国东北,仅过了4个多月便占领了东北各省。

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期间,东北军(以国内标准来看)装备精良但军事素养偏低,战斗力属于二流水平。无论是中东路事件对阵苏军还是在1928年对阵国民革命军都大败而归……东北军那帮将领对他们有几斤几两当然也是很清楚的。命是自己的,因此东北军大部分都不战而撤,这个结果实在是太正常了。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多次发表声明谴责、质询日本的侵略行为并要求其做出解释,同时表示支持中国。苏联报纸也多次谴责日方侵略行径,苏联人民进行了多次游行反对日本入侵。但这显然无法阻止日军占领东北。

对于实施抗战的马占山所部,苏联提供了一定的支援。按照日方文献,1931年10月苏联提供给海拉尔警备司令部的装备包括装甲车10辆、火炮10门、高射炮4门、机枪100挺、手枪1000把。10月21日又从苏联经满洲里向齐齐哈尔运送了高射炮2门、野炮2门、机枪12挺和一些弹药。不过苏联在公开场合并未承认这些援助,至于南京国民政府就更没有提供过支援。以至于马占山为了能够维持抗战一度忍辱负重冒充汉奸,秘密贪污日本人下发的物资以便再度抗战。在中央政府不作为的情况下,嫩江抗战的结局也可想而知。

虽然得到了各界支持和苏联的少量支援,但马占山、苏炳文、张殿九等部在关东军的进攻下还是遭到军事失败。12月4日,包括将官11人、军官322人在内的官兵2890人和平民1200人(其中妇女347人、儿童306人)被迫经满洲里六十八小站进入苏联境内。苏联拒绝了日本的引渡要求,对其进行了妥善安置。1933年1月,又有超过5000人在东北军将官李杜、王德林的带领下进入苏联境内,苏联也允许抗联指战员过境。

日本军国主义者一向将共产主义视作洪水猛兽,对苏联极其仇恨。占领东北以后自然而然地对苏联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1927—1931年,中国每年对苏贸易的74%以上都是东北的对苏贸易,但到1932年几乎完全中断,通往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航运和铁路运输被完全切断。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与19路军在上海发生军事冲突并不断升级,史称一二八抗战。由于日本实施局部侵略的压力以及苏联的积极推动,1933年3—4月中苏大使分别到任,苏联与“中华民国”正式复交。但由于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中苏关系依然冷淡。同年苏联政府也同伪满洲国建立了领事关系,同意该国在莫斯科设立领事馆。表面上看似乎苏联与这个新邻居关系还可以,但事实远非如此。从九一八事变到伪满洲国成立,日本的种种行为无不让苏联感到反感。

同时,日军也不断从事各种反苏活动。例如在中东路使用问题上,尽管苏联一贯采取退让措施,甚至允许日军使用,但日军还是不停在中东路沿线制造爆炸、武装袭击事件,逮捕、绑架苏籍员工。考虑到即使将中东路出售给国民政府,对方也完全不敢接收(毕竟九一八事变不抵抗),而维持现状又会坐实日苏合作的罪名。1933年5月2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正式向日本驻苏联大使太田提出出售中东路的建议,最后卖了个好价钱。虽然此举破坏了1924年签订的《中苏协定》,但当时并没有更好的办法。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其境内共有约5万苏联公民和6万多白俄(当时没有苏联国籍的俄罗斯人都可以泛指为白俄),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东路员工及其家属。苏联政府迫于形势出售中东路以后,在伪满的苏联公民大多数都迅速回国,一时间哈尔滨的火车站台人满为患。侨民中有一小部分前往中国其他地区定居,主要是上海。经历了这次人口变动后,在中国的俄罗斯人共计有约7.5万人,其中1.5万人在上海,剩余6万人在伪满。

比这性质更恶劣的是日本积极扶持伪满境内的白俄反苏分子团体并在边境地区制造各种冲突,1936年全年发生了40多起武装冲突。当然,与哈勒欣河战役相比还不算什么。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前来监督剿共的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苏联也积极进行了斡旋,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37年7月7日,日军华北驻屯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随后在上海又发生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虽然战前中德军事合作看似颇具规模,但战争爆发后德国迅速转变了立场,不再与中国政府商谈军火贸易,并强制在华军事顾问团回国。虽然蒋介石一向膜拜德国,在军队中推行德式编制、德式战法,甚至政治上都想复制德式法西斯体制,但德国抛弃民国的时候还是很果断的。毕竟虽然从民国可以输入一些资源(如钨矿等),但比起日本对苏联和美国的巨大牵制作用,中德合作的微小收益可以忽略不计。

P1-2

书评(媒体评论)

《日本·军鉴》聚焦各个时期的日本军事风云,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进而找到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秘径。

——作家魏风华,著有《抗日战争的细节》等

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邻为镜可知短长。我们对邻国日本的了解或许不能说不多,但永远不能说足够。期望《日本·军鉴》能够成为更多读者深入日本史研究领域的一个起点和窗口。

——纪录片《争雄三八线》、央视《互联网时代》导演郭威

作为所谓的邻邦,日本这个国度对于国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在其军事方面更谈不上知根知底。相信大家能够通过军鉴这一系列出版物,了解对面那个国家军事历史的方方面面。

——资深制服徽章文化研究者、指文号角工作室主编reichsrommel

虽然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之一,近邻日本在历史上却多次与中国发生战争,无论过去、今日,还是未来都是中国不可回避的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和军事等一切方面都加以zui深刻的研究,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开辟东亚美好未来。由指文军鉴工作室编著的《日本·军鉴》,便是读者研究日本的zui佳途径。

——战史作者王子午,著有《日本武士战争史》等

长久以来,国人对日本的观感似多有偏颇之处,其实我们更应该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日本·军鉴》了解我们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邦。

——军史作者赵国星,有《装甲司令: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等作品

目录

【事件】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

日俄关系史:从18世纪到1922年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

【记录】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

序言

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与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于2006年12月再度会面。尽管这几十年来,日俄两国首脑每次会面必谈所谓“北方四岛”问题,但依旧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日本和俄罗斯,看上去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国家。俄罗斯地大物博、人口稀疏,文化以豪迈著称;日本是个局促狭长的岛国,人口密集,文化则以隐晦为特色。日本人是纯正的亚洲民族,而俄罗斯人直到德川幕府时代才开始涌向亚洲并以“横跨欧亚民族”自居,直至今天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居住的俄罗斯人仍然很少。更不用说,细化到两国气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了……

实际上,日本与俄罗斯之间的相似点或者说是“意气相投”之处也很多,如果认真加以比较,说不定比中俄、中日之间的相似点还多。从文明形态而言,日本和俄罗斯都是“次生文明”。俄罗斯的古代源头“基辅罗斯”是沐浴在东罗马帝国文明阳光下发芽生长出来的,中世纪过后则积极打通前往西欧的出海口学习近代文明。日本的古代源头自然不用说,是中国、朝鲜源源不断跨海而去的移民,近代明治维新则使其迅速崛起。这两个地理位置上都有些“边缘化”的国家,在鸦片战争之后都开始对沉迷于“中央帝国”美梦的中国下手,也开始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

日俄两国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为什么留下这么多历史问题?每一次交锋之中又是孰是孰非?

针对这些问题,国人思路大体可分为“知日派”与“苏俄派”:“知日派”赞赏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代化成就,喜欢日本文化中细致、美好的一面,而对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国土倍感愤懑,也对二战苏联与日本之间的暧昧关系有所不满;“苏俄派”则强调苏联对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进步意义,强调苏联在二战中的伟大作用,并认为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社会存在侵略与军国主义的影子。各有论据,各有情怀,俄日双方支持者也恰好与中国现今左右两派有所重叠,一场中国境内的“舆论日俄战争”一直如火如荼。

我们《日本军鉴》第五辑,正是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日俄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着手创作了以下文章。

FourthForce所作《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关注“舆论日俄战争”中心话题,即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中国东北作战的实际形态,相信会为“舆论日俄战争”做出一个满意的解答。

本人所作《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跨度很大,从日俄两国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从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可与拙作《第〇次世界大战》一起为读者作为日俄关系的背景解读。

肇英所作《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紧承上篇,从经济发展角度重新诠释了苏联建国初期的日苏关系与外交发展历程。

施展所作《“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从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入手,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在《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赵恺所作《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以小说家模拟的战争来阐述战后大家如何看待日苏两国关系,不仅为战史界开创了写作先例,也为读者带来了有趣的阅读体验。

指文军鉴工作室萧西之水

2017年4月18日

内容推荐

从“北寇八年”到冷战对峙,日本与北方邻居俄罗斯针锋相对的战争或对抗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两国的恩怨情仇可谓是“大有渊源”。指文军鉴工作室著的《日本军鉴(5百年日俄博弈)》带你回顾那段激荡的东北亚历史,近代历史上两国在严酷北风之下钢铁、鲜血与泪水的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以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于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为中心话题,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此期间作战的实际形态,为“舆论日俄战争”做一个客观解答。

《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记叙了日俄两国从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的史实,全面为读者解读日俄关系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以日苏两国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的经济轨迹为基础,叙述了十月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及其外交发展历程。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以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为切入点,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以及《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编辑推荐

1905年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出兵西伯利亚,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又有苏军援华、张鼓峰事件、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之战),这些不断发生的日、俄两国针锋相对的战争或对抗,又夹杂着日俄战争后两帝国瓜分中国东北为“北满、南满”,一战后大量俄罗斯移民前往日本定居发展的复杂关系,可谓纠缠不清。1945年8月风暴,苏联红军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溃日本“关东军”乃至“朝鲜军”,对其后数十年的东北亚格局影响至深,也遗留下“南千岛群岛问题”等。在苏联或日本的立场上,是如何看待这半个多世纪激荡的东北亚历史的呢?指文军鉴工作室著的《日本军鉴(5百年日俄博弈)》将深掘史料,以独特视角为您带来耳目一新的历史风云画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