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者的惬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红坤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3.不一样的恋爱,一样的婚姻

何止那些少男少女在虚构着未来的婚姻,即使曾屡遭婚姻挫折的人,仍然对婚姻的幸福充满了畅想,这才不断产生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

经历了恋爱的起起落落,人人都在为追求最后的幸福生活而与生活中的琐碎抗争,战胜恋爱中所有的阻碍,比如时间与空间的阻隔、父母的反对、性格的冲突、竞争者的觊觎……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而婚姻并不是恋爱的终点,原本那些发生在恋爱中的浪漫故事,随着日渐贴近的现实生活渐渐远去。家庭关系的处理,柴米油盐的算计,孩子的哭声及孩子未来的教育,生活的种种纷扰,使得原本建立的爱情信念动摇了。于是,婚姻变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并不像在恋爱中所希冀的未来那般如愿。

人们就是常常这样为虚构的婚姻的幸福而陶醉,而真正婚姻来临的时候,却没有能力去营造婚姻的幸福,甚至连设想也没有,就开始慨叹婚姻的不幸。每当这个时候,人们就十分赞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婚姻就是个围城,在外面的想进来,而在里面的就想飞出去”,这种对婚姻的认知几乎使人人自危。

婚姻是如此深奥,常常始料不及地发生在恋爱阶段里难以想象的曲折,让人们对幸福婚姻报怨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婚姻应如人们常说的“要懂得经营”,婚姻为什么如此深奥?

记得几年前写的《结婚十年间》的纪念文章,其中被编辑删掉的一句话是:“我将永远渴望爱情,如果有上帝,就让他救赎我这颗向往爱情的心灵吧。”不知道编辑当时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我一直非常疑惑,是不是编辑认为这样的渴望是很奢侈或者很虚假呢?

少年时代如此渴望,青年阶段如此渴望,中年、老年一直都会在这样的希冀中生活下去,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拒绝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人只有在爱情的滋润中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人们因为怀着这样的理想,而踏上红地毯。

殊途同归吗?可是被人们屡屡称作“坟墓”的婚姻,为什么不能变成殿堂呢?而高居殿堂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不可以永远都是女皇和帝王呢?

心态决定幸福,如果我们渴望幸福的婚姻,渴望爱情永在,那就欣赏我们的爱人,欣赏他(她)的优点与缺点,些微的残缺正是美丽所在。恋爱阶段的美好,正是因为彼此都夸大了对方的优点,充其量欣赏和感受对方美的一面,而近距离的婚姻使彼此看到了对方的缺点,就以为婚后自己的爱人变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变,而变化的是自己的心态。

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对方,用发现美的眼神去欣赏对方;不用苛责的语言抱怨对方,而用温婉的话语感化对方;不用冷漠的心疏远对方,而用激情去融化对方;把对方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把对方的爱好当作自己的爱好,把对方的朋友当作自己的朋友……生活何处不幸福呢?

看看恋爱时的那些信,回忆恋爱时的那些情节,仍然让人怦然心动,一起回忆过去,一起重新体验过去的浪漫,难道不是对婚姻的修复和充盈吗?

和朋友聊起婚恋,很多人是一脚坚实地踏在幸福的红地毯上,一脚在门外徘徊,追忆恋爱阶段的甜蜜、忧伤。无论恋爱阶段遭遇了多少迷惘和困惑,多少难言的忧伤和痛苦,却总让人有挥之不去的怀念。人们总愿意用过去的美好对比现有的生活,发现原来的忧伤也是美丽的,而现在日常的幸福就是生活的不幸,因为它过于庸常。

我每每和先生发生了不愉快,离异的朋友都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吵架也是幸福的,好好地珍惜你们现在的生活吧。”离异往往是不能忍受对方的不得已的选择,可是他们仍然郑重地向我抛出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我想,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要分开呢?或许他们有不得已的理由。他们在分手之后一定承受了我难以想象的情感的折磨,最折磨人的或许就是后悔了——后悔不曾善待对方,后悔没有宽容对方,后悔自己轻易做出的决定,后悔对孩子心灵的戕害,使得两个人都无法回头。那些曾经的温情,那些曾经的甜蜜,那些曾经共同承担的困难难道不足以让两个人言归于好吗?

我怀着这样善良的愿望,期待那些恋爱中的人好好把握现在的幸福,我更期待那些“围城”中的人调整心态,权且把自己当作十分平凡的人,用我同事的一句话与所有向往幸福的人共勉:“因为我们是平凡的人,就让我们感受平凡人的幸福吧”。

P5-7

后记

一本书的命运

编写完一本书,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因人而异。我梳理完了以往的这些文字,就如同数查过去的日子,让它们一个个在眼前跳过,重温旧梦与过去。意识流使人放松,也使人变聪明,多做白日梦真是个美妙的行为。一本书的命运也许是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许是一段时光的流逝。而流失的岁月在我脑海里总会形成一种重逢感,告别昨天是为了明天与它再相聚…… 生活是立体的,没有仪式的仪式才更具有仪式感。从来没有人规定,生活要脱离工作,更没有人规定,生活与审美是两分离的。生活、工作、审美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些许文字的记录,本来就是原生的情绪,原生的感受,来源于生活和工作本身。佛经言“悟道”,我觉得真正能够悟清楚的“道”,恰恰隐藏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不是大道理,不是高深的文字,不是烦琐的求证,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审美和洋溢于工作和生活的平凡中。

这些文字始于2006年的新浪博客,它方便快捷,让我拣拾了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数不清楚的午后、倦怠的下班之余的零碎时间。刹那的记录,短暂的自省,片刻的安宁,这些小篇幅就是这样不失时机记录下来。十年后,再次翻看,却发现了以前不曾细细感受的东西,关于那时的情景、那时的情绪、那时的人物、那时的事件、那时的一切……却也融合了那时的幼稚和纯真。有位长者曾评价我“身上纯真太多”,当时觉得这个评价并非完全褒义,而今也并没有成熟多少,到了快“知天命”的岁月,性格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了,纯真又何妨?不去故作高深,不去故作姿态,只保持生活的原生状态,纯真的工作,纯真的人际关系,纯真的生活……纯真便是审美。

纯真的状态,应感恩于工作的环境本身,始终与学生为伍,始终保持育人的情怀,做什么就去关注什么,尽管没有沉迷于专业的研究,却也从来没有脱离教育和文化。个人认为,教育的至高境界便是审美,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教育,善待教育对象,并从中发现美,感受美。生活的至高境界也是审美,生活无处不审美,这里包含着生活的态度和信念,更包含着对理想的追求。

天下苍生,很多人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承受着更大的磨难,体会着更加深刻的快乐,我却简单地前行,认真地承担着并不繁重的责任。一次次的工作变更,一次次的适应,一次次的转换,恰与内心寻找安宁背道而驰,却不由己地去背负、去爱,直到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信息广泛并无限延伸,感知他人和世界来得更加快捷和方便,总有人不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别人看。而以文字的形式的释放首先是自我内心的表达和释放,不背离灵魂,不背弃生命,更好地体会那时生命的质感。

感谢大灰狼对这本书的编辑,他放弃了自己做学术的宝贵时间,催促我,鞭策我。夫妻往往在生活琐事上纠缠,但是专业的相同也多少擦出一些火花,彼此影响,彼此感知,对方的存在也成就了一些生活与工作的感受。感谢工作和生活本身,还有出现在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他们是这些感想和文字的基础。

2017年10月10日

目录

第一篇 生活之美

 1.博客心情

 2.永远的小乌龟

 3.不一样的恋爱,一样的婚姻

 4.回家归来

 5.不得不说

 6.那些书香飘飞的日子

 7.初冬广场的恋爱

 8.处处是爱

 9.春节漫忆

 10.从《后记》想到的

 11.从春天到冬天

 12.粗人、毛人、蠢人及我

 13.大哥大嫂的浪漫往事

 14.大雪及其他

 15.到农村去

 16.丢了从此就没有了吧

 17.冬天的菠菜

 18.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生的永恒的追求

 19.您在天上飞

 20.又是母亲节

 21.与母亲有关的只言片语

 22.告别

 23.更见温柔的眼神

 24.关于婚姻

 25.何以幸福

 26.怀想让我如此欲罢不能

 27.欢愉

 28.婚礼小记

 29.坚持将购物进行到底

 30.漫步在我的后街

 31.赶集去

 32.善到极致

 33.他者的惬意

 34.昙花这般羞涩

 35.天冷了想到的

 36.为了回家

 37.为了忘却的纪念

 38.阳台上的吊兰

 39.杨和平的幸福

 40.永别

 41.小票书签

第二篇 教育之美

 1.文而化之的长效教育策略

 2.共享教育理念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3.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4.悲壮的教育

 5.餐桌教育

 6.调整孩子的心态

 7.分享孩子的快乐

 8.高考前家长该做什么

 9.孩子大了,我却很不安

 10.和孩子一起滑旱冰

 11.孩子对我的评价

 12.孩子渐渐长大

 13.“我们换妈妈吧”

 14.孩子进入青春期,母亲该做什么

 15.家庭教育何在

 16.妈妈有什么用

 17.那年那月

 18.S:从退学到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19.国学沙龙兼教育思考

 20.如果我是心理医生,我能拯救她吗

 21.塞翁失马之后

 22.树下无助的哭泣

 23.跳起来摘果子

 24.为什么要读高中

 25.学生厌学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26.雪花飘及格丽娅

 27.只因为我有了这么多学生

第三篇 审美之美

 1.从属者女人的悲歌

 2.凸显“丑”的美之境

 3.海宁,那些浪漫的小街和房子

 4.到时间的另一边去

 5.对于痛苦的思索

 6.凡人的悲哀

 7.感受名画

 8.感悟青春

 9.关于浪漫爱情之一

 10.关于浪漫爱情之二

 11.花事

 12.恍若隔世

 13.灰姑娘

 14.回味周末

 15.惊异

 16.流年似水

 17.美丽的下午

 18.像雄狮一样活着

 19.穿越百年的诗意

 20.秋天与阅读

 21.生命如阅读

 22.生命是用来度过的

 23.诗意的生活

 24.文化是个啥东西

 25.文学培养爱情的疯子

 26.一杯苦咖啡

 27.由哲学笔记想到的

 28.与漫谈等朋友漫谈文学与爱情

 29.阅读迟子建

 30.阅读杂感

 31.遭遇阅读的困境

 32.做独特的女人——克里斯蒂娃印象

结语 —本书的命运

序言

人类从事的一切正当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生命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他的生存环境如何,也不管他的生活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种,都会成为他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无法回避。当代社会。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社会的分工与社会的大融合两种趋势并存。一方面,由于社会行业的复杂化、精细化带来了难以计数的分层、分众、分类,传统农业社会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再是单纯的耕种,而是催生了生态农业、深加工农业等。传统工业社会更是如此,原来一件产品可以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完成,现在则要众多的部门专业性地完成,以生产线方式分别生产,最后组装。网络虚拟化空间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分工,网络数字传播背景下的商业等服务行业、物质生产、精神文化生产、科技业等异彩纷呈,分工极其精细。教育行业同样如此,传统社会的蒙童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专业相对较少,而现在的层级行业类型化学校各式各样,专业更是繁多。另一方面,各行业各分工单元彼此之间又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特别是全球化、数字化、大数据发展。使得各种分工成为相对的独立个体,一个部件的生产线相对独立,而对于一件完整产品来说这种独立性就不存在了,各部门处于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总体看,人类处于一个融合的大集体、大时代,存在于麦克卢汉说的“地球村”中,彼此都是近邻。

我们作为单个的生命个体,生存其间,都有自己的位置、角色,就如宇宙星辰,各归其位。不同的是,我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面对外部世界、内心世界都会有情感反应、价值判断。个体的情感、价值、喜好又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大学毕业已很满足,有的人读到博士还有更高的追求;有的人满足于温饱,有的人追求奢华;有的人在平凡岗位尽职尽责,有的人不断追求晋升……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多彩的生活世界、崎岖的人生旅程。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特的,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所有的、所经历的是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不能用一句“我想要他那样的生活”来整齐划一地要求自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人生就显得至关重要。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面对生活的顺与逆、利与弊、好与坏等问题,不同的人采取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可能就不同。对此有这么一种说法:乐观主义者认为世界前面一片光明坦途,可以自由走过;悲观主义者认为世界前面有无数堵墙,阻碍重重无法逾越;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前面既有不少墙也有无数可以通过的门。乐观主义者盲目乐观,悲观主义者过于悲观,现实主义者的头脑是清醒的。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生活时,应当采取现实主义者的态度,当处逆境时不气馁、不失望,处顺境时不得意、不忘形。从人生美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把生活当作审美的对象——生活审美化,同时要把审美的境界生活化——审美生活化,形成诗意栖居而又不脱离现实的和谐状态,这样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快乐与不快时才会从容、潇洒。

1.生活审美化

自从人类有了思维意识,审美活动就开始了。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审美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从用贝壳装饰到现代多样的化妆术,从古人留下的壁画作品到现代技术复制的艺术品,人类的生活由简单变得复杂,由野蛮变为文明。人们在生存、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除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与内心活动,它们虽然是无形的,却与外部世界紧密对话、相连。

贝壳的装饰作用一开始是不存在的,人们把它们用于生活记事或记录,最初是作为工具的,其审美功用是有意无意间形成的,是时间与人类思维进化的结果,正如原始人的结绳记事一样;原始的农耕图、狩猎图、捕鱼图……都是生活的写照与记录,其实用性是突出的,其审美价值与意义主要是后世考古发现不同时代人赋予的产物,掺杂了新的文化解读与误读;原始的歌舞最初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劳作之后的生活释放,是高兴之际的即兴表达,是悲伤之时的哀号,是愤怒之间的咆哮,是两性喜悦的肢体反应。口语语言出现之后,人们的交流更方便,他们或云集或两两相对,直接面对面交流生活经验,讲生活故事、自然故事、他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久而久之,生活变成了审美对象,神话传说、自然传说、英雄传奇等口头艺术形式就走出了生活,又走进了生活。生活是审美的,审美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口头讲述成为人类交流与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人类艺术综合性的栽体,它包罗生活万象:文字传播时代开始之前,人类最重要的传播交流方式是口语传播——口头传统就是口语传播的重要内容,它以活态与动态的方式记载传承着各民族先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性、思想情感和追求,兼备历史、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等多重价值。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更是后世文化、思想、艺术发展的源泉。

集歌唱、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活动是口语传播时代人类生活审美化发展的必然形态,口语的各种复杂表达是人类模仿各种动物、自然界声音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而产生的音码语言,是人类直接而有效的交流、传播信息极为方便的手段,现在我们文明社会的交流,口语传播仍然是主导。古代人的生存经验、神话传说、游戏等都是依靠口语与记忆代代相传的。但是由于口语说完就消失,无法保存与记录,而不同的人记忆力又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遗忘,还会因不同的人进行信息再传播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有个性特色的讲述,往往改变了信息内容,由此产生了不同版本的信息,如神话传说在不同地区、不同部落人群中就有较大差别。这也就产生了不同地区、人种、民族审美多样化,同样是关于太阳神的传说,不同地区的内容不一,甚至审美观、自然观截然相反。而无论怎样变化,这些事实都证明审美是源于生活与艺术的。“生活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游戏起源说”“模仿说”“灵感说”等,都表明生活是审美化行为的前提与基础。

符号及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交流方式,也是人类生活记录与审美的重要发明。人类世界是由符号构成的,人通过符号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交往,客观世界也只有通过符号才能为人所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符号。换言之,有了符号、文字,人类生活审美行为变得更加可见、可感、可存。恩格斯早就从劳动学说的角度对人类文字等符号的发明做了明确说明:“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去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育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以致像施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恩格斯的“劳动说”,为我们科学认识理解符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为劳动不仅锻炼了人的肢体,还训练了人的大脑,从原始的本能中催生了意识。从人类学会劳动、记事的角度讲,意识的产生对人类能动地使用符号、创造符号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最早的精神生产形式,不过这时的符号运用还是原始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在没有语言符号之前,人类与动物一样依赖动作、表情、叫声传播信息,而劳动催生的人类能动的意识,使人类摆脱了单一的信号传播,创造出了比动物更复杂的符号,他们变换自己的声音,或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叫声传递信息。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意识的复杂,人类声音符号的创造、动作的使用逐渐形成了规律化的符号体系,如打猎时的叫声、一般劳动时的“杭育”声、游戏时的笑闹声……预示了口头语言的产生。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威尔伯·施拉姆总结了口头语言产生的几种说法:一种是“汪汪”(bow—wow)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如狗叫、雷鸣或波涛)而形成的:一种是“叹息”(poo—poo)理论,认为讲话是由偶然地表达感觉或感情所产生;还有一种“唱歌”(sing—song)理论,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而来的;一种是“吆—嗨—嗬”(yo—heave—ho)理论,认为语言是从用力时发出的呼喊声演变的;还有“哟克—哟克”(yuk—yuk)理论等。

以追求生存物质产品为目标的劳动,改变了人本身,进而产生了人类表达的声音语言,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经历了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语言的产生是人类文明最巨大的飞跃,它使人完全从动物本能传播状态下脱离出来,进入了真正的人类传播时代。

但是,口口相传的音码符号表达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口头语言是即时性的、无形的,只能依记忆保存在人脑,原始人大脑不发达,自然更容易忘记;口头语言传播距离有限,这是由于人的发声力量与听力决定的;口头传播还具有随意性、易变性,一件事经过几次传播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产生大量的错误。因此,寻找创造有形的记事、交流方式成为客观必然。

从无形的、易变的音码符号到具形的、稳定的图像符号,人类又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最终人类还是从劳动生存实践中,从大自然中找到了能够代替声音、动作表示某种意思的东西。如一个原始人打了三条鱼和两只野兔挂在木棍上,摘了六只野果放在石头上,自己的影子被太阳照到地上或映在水中,观察到树叶的形状以及太阳、月亮的形态。这些实物符号成为人类学会使用有形符号的客观基础。起初原始人对这些实物符号只能以声音语言表达,或用手势比画,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石头或木棍在墙上、地上画出它们大致的样子,由此学会了原始图画记物记事。与声音是模仿大自然一样,图形记物当然也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人类用图形或绘画来传递信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将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各种石器上,这时的图画符号与所表现的自然界事物是一对一的关系。比如原始人甲捕了四条鱼则画了四条鱼在墙上记下,原始人乙打了三只鸟则在树干上画三只鸟。

到了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原始人发现这样的画法太费时费力,于是就省去了对事物细节的描画,只绘大致标志性的形态也可表现事物,这样早期绘画就发展成了一种简易图画,具有了象征性、代码性,原始人使用符号的增多与想象创造的增多,图像符号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表达复杂的事物,结绳记事或画线记数就是象征性表达的开始,简化之后的图像符号就是原始的文字。这样声音符号与物化的图像文字符号形成了更为系统复杂、表现力更强的传播符号体系。文字符号与声音符号的结合,丰富了人类语言,也丰富了人类传播符号系统。

文字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人们运用象征手段表达更复杂的想法或观点,促使了各种专业符号的产生。人类不断地使用符号、创造符号甚至研究符号。我国的“仓颉造字”传说,可以说是人类较早的符号创造记载。

人类创造与作用的符号是多样的,如语言符号包括口头符号与文字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物体符号、肢体符号、时空符号、伴生符号、网络符号等,这些是人类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人类生活审美的载体。相比较而言,人类生活审美更多地使用象征符号,这是人类获得巨大进步之后的必然结果。

从生活审美角度看,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与活动都具有象征意义。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物质性的东西表达非物质性的东西,比如用贝壳表达对美丽的追求、对交换行为的标志以及作为礼物表达友好态度等。西方的“象征”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来就是把两块东西“Put Together”(放在一起)之意。后来引申到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象征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与方法。在文学中,作家们经常通过某种具体形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和思想,或寄托某种特定的情感,采用的就是象征手法。这种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的。从理论上讲,按照任何确定的标准都可以对符号进行分类。在符号学思想史上,符号学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对符号进行了形形色色的分类。其中皮尔斯关于符号的“三分法”思想,影响最为深远。虽然他所运用的分类标准前后曾多次改变,而且他的符号分类系统也没有最终完成,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对符号学尤其是符号分类理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中,最重要的还是把符号分为图像符、指索符和象征符三大类。由于这一分类体现了符号的不同表征方式,因而最有价值、最为实用,影响也最为深远。

象征符的符号形体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相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它们的表征方式仅仅建立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之上。例如,语言就是典型的象征符,语言与它所表征的对象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语言符号来表征什么事物,仅仅建立在一定社会团体的任意约定的基础之上。不同民族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约定,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例如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爱斯基摩语等。与之相关的文字、手语、旗语、鼓语等都属于象征符。一些抽象的概念、情感等,本来就很难找到可以模仿或直接联系的感性特征,因此也多用象征符来表征。例如,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城徽是城市的象征,图腾是氏族的象征等。其他诸如姿势、表情、动作、衣着、服饰以及方位、数字等,只要把它们与另一事物人为地约定在一起,并得到一定社会群体的认可,它们都有可能成为象征符。在人类的符号活动中,对象征符的运用和讨论最为普遍,以致许多人把“符号”一词狭义地理解为“象征符”。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物间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符号化表现,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内在的象征意义,即文化是符号化的,且具有象征性。正如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所言: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他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在消费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这都是由生活审美化的天然特点决定的,文明社会人类只要与生活发生联系,就会有审美与象征意义的存在。换句话说,人类生活本身就具有审美特质,这正应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著名判断——“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因此,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可以称得上生活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人类通过符号表达的人类思想情感活动,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审美对象,而其中的关键是人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一颗体验美的心灵。这种生活审美化的追求在西方现代美学研究中已经表现出来,英国的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做了三个方面的说明:“我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谈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他们追求的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第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这种既关注审美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艺术与知识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应该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对新品位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联系起来。第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在这个社会中,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费瑟斯通论及的这三个方面表明艺术家的创作与现实思想行为合一,把生活直接当作艺术品或运用到艺术创作与表演中,或者消除生活与艺术的界限,特别是网络生活、消费等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使得这一趋向更为明显,生活网络直播、数字化、影像化的即时分享与传播,使得日常生活随时随地成为审美对象,至少成为适应不同阶层的审美对象,这些生活审美化实践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的生活常态。

2.审美生活化

人类通过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同时也创造了一系列审美成果,总结了一些审美经验,凝结了一批审美思想。人类的审美活动也随着社会分工的复杂化而独立出来,形成了多学科多种艺术门类的审美行为。这些又必然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人类以审美理想观照生活,把审美生活化。人类审美理想生活化的征程是人类自身进化与完善的必然追求,在这一征程中充满理想与崇高的审美悲壮感、成就感、自豪感。这是由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追求的因子决定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避免这一进程。

从发生学角度看审美生活化与生活审美化,这两个运行方向是相对立的,而在具体的生活与审美实践中,二者总是难以区别,特别是在人类文化审美大众化阶段,更是交叉混杂、共生、混生的。有人追求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有人追求气势磅礴的人生境界,有人心怀阳春白雪的生活理想,有人乐于下里巴人的热闹,更有人希望过上诗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同的人群或个体,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与理想建设或谋划生活。正如人们也把生活创作为或谋划为审美艺术品一样。无数人接受了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来的艺术审美思想,并把其定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柏拉图在古希腊的对话争鸣中为时人规划“理想国”的蓝图,托马斯·莫尔设想的人类“乌托邦”,郭德文等的空想社会主义,马恩的共产主义思想等,是从社会理想审美层面,建构审美生活世界;萨福、湖畔派诗人、陶渊明、梭罗等田园文人则从个性化的审美生存体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庄子、王阳明、卢梭、海德格尔等人则从哲学角度探寻生活与世界的意义。

不少人对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不认可,其实它是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新认识,是老子思想的新发展。它之所以一直能影响到宋代中期,说明其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从审美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理想追求,更是一种审美生活化的哲学表现。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有自己参照的审美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当作审美的对象。正如农民收获的成果成为他对劳动成果的自我肯定与欣赏,此时对他来说生活是美的。而他同时也会把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审美理念与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并在现实中按照这一理想去实现它。过一种理想田园式的生活。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从事社会科学行业的人更加明显,总是以书本中、理想中甚至幻想中的审美来选择生活或从事生活行动,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就明确指出:生活审美化涵盖了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两方面内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指以审美的态度来改善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美的元素,日常生活以美的姿态呈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指以人类艺术与审美理想中的美好境界要求生活,高雅艺术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二者之间界线消失了,艺术的生活方式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和实用化。而随着审美艺术形态的多样化、方便化、技术化,审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影视、网络、微媒体、自媒体等新兴载体传播的艺术作品,与青年群体的生活休戚相关,很多年轻人以影视剧中的方式生活,以影视剧中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他人,特别是家庭生活与爱情理想。审美世界成了人们模仿的对象,人们按照艺术作品中的东西塑造了生活、要求着人生,本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纷纷被现代消费社会当作消费的对象、模拟的对象。传媒技术载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使我们进入了“传媒时代”,现代传媒孕育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又借助传媒的传播技术和功能,将艺术审美形式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去,使文化成为一种商品,进而发展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一方面依托市场和传媒批量制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审美产品;另一方面也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审美需求,将大众培育成符合文化产业要求的消费者。将审美的态度和标准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态度和标准,这是审美生活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生活与审美之间融合又冲突的表现。

但是二者之间关系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等同,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传统意义讲的艺术与审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等同起来,就会产生极端功利主义或极端避世主义。生活与审美距离的落差会产生不满足与苦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通俗的说法还是很有深度的。完全把审美与生活等同,还会产生对现实的无视,出现鸵鸟精神,沉浸在一种自娱自乐的境地,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走向了艺术与审美理想的反面,审美的因素转化成了麻醉剂。

3.生活、教育与审美

生活、审美离不开教育。我们在与自然、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一般教育,我们在学校中接受专门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美……可以说这三者是人类生活的三重奏,少了任何一者都会不和谐、不完整。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欣赏美离不开生活与教育,教育是为更好地生活与审美,生活当然与审美、教育也密切相关。生活美、教育美、艺术美三者也自然成为人们思考的三个重要领域,生活美学、教育美学、艺术美学也成为重要的美学学术分支。本书的着眼点不是探讨这些美学理论问题,而是就生活、教育、审美的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描述、讨论、表现,进而思索生活的意义、审美的价值、教育的方略,自然分成了生活篇、审美篇与教育篇。虽然不能成体系,但也是思想、观点的火花,如能够照亮师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隅就足矣。

内容推荐

《他者的惬意》是一本散文集。作者王红坤通过对日常小事的记录和剖析,传达了这样的理念:要把生活当作审美的对象——生活要审美化,同时要把审美的境界生活化——审美生活化,形成诗意栖居而又不脱离现实的和谐状态,这样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快乐与不快时才会从容、潇洒。

编辑推荐

《他者的惬意》是一本散文集,作者王红坤将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丽记入文字,结集出版,让读者共同分享日常生活之美。作者还分享了她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心得,有理有据,值得读者借鉴学习。全文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优美,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给人以美的体验。

本书语言优美,汲取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和审美体验,具有正能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