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崎嵘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篇章 创业创新

对于创业创新,朱重庆和航民村领导班子有着朴素的农民式的理解:创业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创新是一切一切的关键。创业必须创新,创新包含创业,创业创新是推动发展之车前行的双轮。创业要稳,创新要狠。只有稳,才能行稳致远;只有狠,才能跨越天堑。笔者以为,他们的理解是正确的,也是辩证的。小如一个村庄,大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斯。

——采访札记

站在稍为宏阔一点的视野看,航民村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的一部创业史、创新史。

在开始叙述之前,请允许笔者先把时间镜头拉回到1978年年底。

那段时间,北京京西宾馆正开着一个后来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被历史学家们作为新时期划分标志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

千里之外地处萧绍平原的瓜沥镇航民生产大队,此时还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节奏运转着,社员们(当时叫人民公社社员)对这个会议的重要性认知不多、或无动于衷,该干吗的仍然干吗。

冬季农闲,田里的络麻早已剥完晾干,被瓜沥镇供销社收购走了。上面又不允许社员出远门赚钱,大家就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一些男人用扁担挑着自制的干菜萝卜干,沿街沿村叫卖;有的用船将沙地的萝卜运到瓜沥镇供销社,赚点运费。妇女们大多在家里刺绣萧山花边。萧山花边是以针线挑绣各种纹样的手工艺品,解放前由瓜沥镇一个大户人家从外面引进、后来传授开来的,此时在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也算是上面难得允许的一项家庭副业。航民大队有一二百名妇女在从事花边刺绣,赚的钱用来补贴油盐酱醋,维持日常生计。

离村庄不远处,就是航坞山。山的东侧,是航民大队与邻近两个大队联办的一个小石料场,有6只宕口。此时,石工们正在炸山取石,随着一阵雷管炸药爆炸声,一大堆石块夹着泥沙滚滚而下,烟雾腾腾,粉末纷飞,昏天黑地。待声音烟雾散去,便可听到那两部破旧的轧石车传出隆隆隆的轧石声。一艘艘装运石块的水泥拖轮突突突地冒着黑烟,或驶向围涂造田的工地,或卸装上火车,运到杭州上海的建筑工地。在石料场地上运石推车的人,个个灰头土脸,有时几乎分不清眉目。本报告文学的几位主人公都曾先后在这个石料厂摸爬滚打过,现在回忆起这个小小石料场,竞如自个儿家一样熟悉。

到了晚上,社员们就想方设法自娱自乐。一些人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六谷(玉米)糊,夹上一筷子霉干菜或萝卜干,走门串户,一边呼哧呼哧地喝着稀薄的糊糊,一边海阔天空地聊着闲话。还有三五个有点小钱的社员,点起蜡烛头,围着一张破桌子,吆五喝六地“柯沙蟹”(一种纸牌赌博名称)。人群围成里三圈外三圈的,站着观战的往往比坐着打牌的还着急,因此,总是爆发出一阵高过一阵的“出牌”“出牌”的催促声。

这就是当时萧山农村冬天常见的场景。

在采访中,年纪稍长的人还清晰记得,当时航民村属于瓜沥镇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航民航民,取意为航坞山下的人民。但事实上,这个颇有气魄的名称并没有给航民人带来多少幸运。航民大队本来就人多田少,人均不到半亩田。一半种水稻,一半种络麻,中间插种一茬萝卜。社员们开玩笑说,即使全部种上黄金也没有多少花头。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完全靠传统种植业进行着周而复始的低级循环。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水稻和络麻,虽说地处鱼米之乡,但有时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1978年,航民大队社员人均年收入148元人民币。一些年老体弱多病或多小孩的社员家庭,都是欠生产队粮草钱的“倒挂户”。

P5-7

后记

很早就想为航民村写点文字。

那原因有二:首先自然是因为朱重庆。笔者青年时代曾在浙江团省委任职,因工作关系有幸结识航民村带头人朱重庆,历三十年,遂成挚友。其间笔者岗位变动频繁,忽南忽北,亦政亦文。朱重庆从一村办企业厂长,而成著名企业家,财富日增,光环罩身。但朱重庆待人接物一如既往,珍视友谊、不改初衷。其人其事其情其义,可薄云天。但凡与他熟悉或接触过的人,没有不举大拇指点赞的。在朱重庆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美好品质、优良传统、独特智慧与现代企业家高尚良知、科学决策、和谐管理的完美统一,达到了现实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极致。自知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不写写朱重庆,有点愧对这份几十年的友情,更愧对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的新型农村带头人。二来源于对航民村的熟稔。因为朱重庆的热情好客,也因为笔者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笔者每年都会去一趟航民村。那时,朱重庆总会陪伴着、指点着,如数家珍般介绍这一年中航民村的新变化。那些新冒出来的厂房、农舍、农作物,总是给笔者带来种种惊喜,并留下深刻记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笔者是看着航民村在朱重庆带领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航民村有今天,着实不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裕起来的村庄何其多?五彩缤纷、各有千秋。有的如日中天、名震四海,有的如昙花一现、兴勃亡忽,有的脱离“三农”、改弦易辙……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笔者总觉得航民村在中国富裕村中有自己独特的一抹亮色,值得写出来,以资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借鉴。

在过去,上述想法仅仅是一种蕴藏于心底的奢望。艰巨的领导岗位,繁杂的事务工作,使这一美好愿望成为一种不可能。因为,要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朱重庆、一个真实客观的航民村,光靠道听途说是不行的,光是参观采风是不够的,必须沉下心来,身入、心入、情入。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再纠缠于日常事务,使得笔者有了大把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做点什么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呢?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了却夙愿,把朱重庆、把航民村写出来!再不写,实在说不过去了!

应当说,笔者对朱重庆、对航民村是熟悉的,但当真的把朱重庆和航民村作为描写对象时,却发现,现有的了解和思考是不够的。

描写中国农村改革发展致富的文学作品可谓多矣,那么,朱重庆的闪光之点在哪里?航民村之路的支点在何处?当下反映航民村的现实价值又是什么?

描写朱重庆和航民村,绝不是简单地写一个农村致富的故事。虽然,航民村是令人羡慕的浙江首富村,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老典型,笔者用大半年时间在航民村蹲点采访、深入生活,强烈意识到,朱重庆的视野和航民村的经验已经远远超出农民致富的范畴,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在这部作品中进行描写并作出回答。譬如,在一个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人才和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如何无中生有、行稳致远,保持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发展?譬如,如何伴随着农村经济富裕的脚步,因地制宜地抓好对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和文化知识教育,实现农民精神状态和现代理念的整体性转变?譬如,为什么航民村能坚持共同富裕道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内在的思想情感动力和运行保障机制是什么?譬如,一个带头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才能在富甲一方后仍保持不变的初心和清醒的头脑,避免成为“私营企业主”或“山大王”?譬如,党如何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和骨干作用,将自己的使命和影响传导并落实在村这一级基层组织中,促使每个细胞充满生机和活力?譬如,农村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化如何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相得益彰,真正建成农民所希望的那种新农村?譬如,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环境和条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有没有必要坚持致富农民、建设乡村的初心?乡镇企业的当下价值究竟在哪里?等等,等等。

朱重庆和航民村以自己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科学而完满地回答了上述问题。笔者以为,朱重庆事迹和航民村精神的精髓是:创业创新、共享共富、和美和谐。航民村的出发点和成功奥秘在这里,朱重庆的价值追求和高远目标也在这里。这个精髓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重庆思路和航民村的做法具有全国普适意义,也具有解答中国“三农”问题的独特价值。

有鉴于此,笔者将这部报告文学取名为《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力图写出笔者眼中之朱重庆、今日中国之航民村。

创作报告文学,是笔者工作和生活转型期的一次新尝试。这部报告文学得以成稿并付梓,的确需要感谢许多人。

首先,自然应该感谢朱重庆和航民人。没有他和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业绩,这部报告文学就无从谈起。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永远比文学更精彩,生活中的人们永远是报告文学的第一作者!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没有丝毫的夸张和虚饰。如果大家在读完这部作品后能说,笔者是个认真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这部报告文学还算比较真实地描摹了朱重庆和航民人的形象,那么,笔者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其次,应该感谢作家陈继光老师。陈继光老师曾于2009年初创作出版了纪实文学《有一个村子叫“航民”》,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当时的航民村。笔者在本次创作中,征得陈继光老师同意,化用了他的一些素材。当然,在这些化用中,笔者采取了不同的叙述角度和语言风格。这不是笔者懒于采访,而是有的当事人已不在世,无缘追访;有的是航民村故事的经典版本,或是陈老师的诗赋佳作,不容改动。笔者对陈继光老师的慨然允诺,表示深深敬意!

再次,应该感谢良师益友何建明、张胜友先生。建明、胜友兄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界标杆式的人物,对初学者表现出来的那种真诚鼓励和悉心指点,使笔者深深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鼓励和指点,笔者才能在犹豫时坚持,在困惑时清醒。

还有,不应该忘记感谢航民集团党办主任王丽女士和文化发展部经理陈国龙先生。在采访和创作中,他俩为笔者提供了许多具体帮助,使笔者较为顺利地完成任务。陈国龙先生还为本书贡献了他拍摄并珍藏的照片,为文本增色不少。

最后,还要真诚感谢我的同事、书法名家廖奔先生为拙作题写书名。

笔者由此感慨:报告文学作品其实是一种集体创作,笔者仅仅是一个执笔者而已,而已。

陈崎嵘

2016年10月10日初稿于钱塘江畔

2016年10月22日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7年2月12日定稿于北京沙滩

目录

楔子

第一篇章·创业创新

 采访札记

 春潮中,创业之舟启航

 上海滩淘宝记

 老母鸡孵出“印染家族”

 逼出来的热电厂

 染缸里飞出金凤凰

 敢向金融潮头立

 腾笼换鸟与振翮高飞

第二篇章·共享共富

 采访札记

 对土地的集体眷恋

 有一种选择叫百姓

 农村产权制度的“航民设计”

 航民村几代人的“共富观”

 一个结构特殊的战斗堡垒

 五村缘与五村园

 中南海离航民村有多远

第三篇章·和谐和美

 采访札记

 小村治污始末

 左边是凤巢,右边是舞台

 目标:国际品质的新式村庄

 航民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

 新航民人的浪漫爱情

后记

序言

在开始采访航民村之前,笔者特意登上航民村边上最高处——航坞山作了一次远眺。

正是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景色宜人。极目望去,远处的钱塘江犹如一条银色的带子,裹挟着一江春水,蜿蜒而来,从航坞山北面飘逸闪过,流人汹涌澎湃的杭州湾。目光收敛至近处,只见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湖泊,一条条或细或宽的河流,在春阳的映照下,水气氤氲、波光回旋,显示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婉约韵致。地处东北角的航民村,像煞一个漂亮精致的盆景: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小河两岸,是航民村民的生活区。或是一排排黛瓦白墙的传统民居,或是一个个红瓦翘檐的别墅群落。田园广场内,油菜花正在怒放,阳光下如金箔般闪烁。山前广场耸立的石牌坊,在密集的厂房区中凸显出骄人的身份标识。依稀可辨的文化中心、幼儿园、星级宾馆,似乎在提醒人们注意与周边农村的区别。热电厂高耸人云的烟囱,环村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一派热气蒸腾、蓬蓬勃勃的景象。从山上俯瞰,整个航民村地形呈现出一个大T字型,南窄北宽,活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只要您屏息静气,似乎可听见它抖动翅膀的声音。

笔者脚下的航坞山,海拔299米。在高山峻岭地区,这样的海拔高度根本不屑一提,但在四周皆为平地的萧山东部平原,这航坞山却是一峰独秀.显得突兀而奇特。

春天,站在这个位置,极容易思接千载、精骛八极。

隐去眼前的实景,思路穿越至春秋时期。相传那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举着闻名于世的宝剑,率领三千越甲灭吴,最终实现复仇兴国的越王勾践,曾在此步行选都。因而,航坞山亦名王步山。历史烽烟已经远去,但越王勾践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百代。

再稍稍举起目光,朝西北遥望。与航坞山隔江相望的是观潮胜地海盐。上世纪八十年代,海盐出了一位名动天下的改革家步鑫生。他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用一把剪刀剪开了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打破了沿袭几十年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成为企业改革的弄潮儿。一时,“步鑫生旋风”越江渡河,也刮到了航坞山,吹皱一池春水。

稍远处的西子湖畔,出现了一位自名为“风清扬”、而被别人称为外星人的小个子男人。他曾数次高考落榜,但却在上世纪末瞄准互联网商业,另辟蹊径,异军突起,一步登天,把阿里巴巴的触角伸展到天涯海角,编织起全世界最大的营销网络,创造了世界互联网上的中国神话。锋芒所向,影响所至,似乎没有哪家企业可以不被波及。

目光转向近在咫尺的萧山宁围镇,在一块不算很大的沙地上,竟然崛起两家具有世界影响的企业:万向和传化。打铁匠出身的鲁冠球,被誉为江南乡镇企业教父。他把铁匠铺变成了万向节,以铁对铁,狭路相逢勇者胜,硬是撬开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铁门。后来又把跨国并购、金融投资等玩得风生水起,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家“不倒翁”的传奇。而以化工起家的传化公司,在父子轮换挂帅的征战中,迅速扩张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产业涉及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最后,竟然与政府一起,兴建科技城核心区,成为新型城市设计者。

这是一幅钟灵毓秀、风情独特的山水画卷。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精彩纷呈的美好时代。

这是一片创造财富、创造神话的诗意热土。

这是一部改革发展、创业创新的历史图谱。

那么,航民村是什么?笔者曾无数次追问过别人,也反问过自己。此刻,笔者站在航坞山上,再一次陷入沉思。

毫无疑问,航民村是富裕的,它是浙江首富村。在外人看来,它富得流油。

航民村是个小村,全村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仅为中国国土总面积的九百六十万分之一。全村322户,1165人,但外来务工者却十倍于村民,多达11500余人。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4亿元,人均创造产值107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亿元,占全国当年税收总收入13.04万亿元的十万分之三点八三;农民人均收入48000元,为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近4倍;职工人均收人55800元,超过全国职工平均工资53613元的水平(这可是被社会称作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哦)。

航民村、企业集团现有净资产近42亿元,航民村人均占有净资产360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成美元,人均拥有54万美元。这个并不包括村民个人房屋资产在内的人均财产数在全世界也算超高。据2016年度《全球财富报告》称,全球个人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拥有170590欧元,折合为181610美元,即约为航民村人均财富的三分之一。

航民村企业每年印染各类布料10亿米。10亿米是个什么数量概念呢?假如,拿这些布把地球赤道缠绕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25圈;假如把这10亿米布做成地球到月球的彩色飘带,可以潇潇洒洒一个来回,还有剩余。

航民村企业2016年加工黄金饰品77吨,占全国黄金消费量的百分之十,位列全国第三。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蕴藏的却是一个个内涵丰富、情节曲折的故事。

笔者深知,讲述航民村,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大同小异的致富故事。航民村和他的带头人朱重庆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和高远视野,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代表中国农村农业发展方向、符合农民生活和心理需求、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这条发展之路的基本特征是:始终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把乡镇企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和途径;始终将乡镇企业与土地和农民捆绑融合在一起,建设农村命运共同体。这条发展之路的灵魂和精髓是:创业创新、共享共富、和谐和美。

领悟至此,笔者站在航坞山上,再一次嘹望天空,觉得自己豁然开朗,似乎站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找到了一个观察和描写航民村的最佳视角。

那么,就请您跟随着笔者采访的足迹,走进航民村,去认识朱重庆和他的村民们吧!

内容推荐

陈崎嵘所著的《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航民村是令人羡慕的浙江首富村,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老典型。航民村和他的带头人朱重庆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和高远视野,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代表中国农村农业发展方向、符合农民生活和心理需求、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这条发展之路的基本特征是:始终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把乡镇企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和途径;始终将乡镇企业与土地和农民捆绑融合在一起,建设农村命运共同体。这条发展之路的灵魂和精髓是:创业创新、共享共富、和谐和美。

编辑推荐

陈崎嵘所著的《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是一部真实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纪实文学作品,它的发展模式值得参考、总结、借鉴,有现实意义。

这是一幅钟灵毓秀、风情独特的山水画卷。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精彩纷呈的美好时代。

这是一片创造财富、创造神话的诗意热土。

这是一部改革发展、创业创新的历史图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