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伊沙//韩敬源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伊沙、韩敬源著的《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是著名诗人伊沙展现魅力教师的一面,精彩纷呈的课堂实录,独特的文学评论大集结。受网友自发追捧的文学课,新浪微博、博客超百万点击,广受好评。

怎样的授课魅力,让学生四年追听他的每一门课,并记下四十万字听课笔记?

新浪微博、博客超百万点击,妙趣横生,让人茅塞顿开、心生感动的文学课,关于阅读、写作、人生、爱情。

内容推荐

由伊沙、韩敬源著的《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韩敬源在听伊沙老师讲课时记下的四十万听课笔记,经过伊沙老师的整理润色,这四门课程的听课实录变成了熔铸他21年授课精华的一本充满创见、个性十足的大书”,关于写作、文学与人生。

目录

第一课 你写故你在

第二课 回到身体的现场

第三课 面对“9·11”

第四课 回答学生字条

第五课 语言如此重要

第六课 母语是灵魂

第七课 寻找你的大师

第八课 “国家不幸诗家幸”?

第九课 从早衰到发飙

第十课 记住:你是“科班的”

第十一课 在迷狂中忘却目的

第十二课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第十三课 商业文学的诱惑

第十四课 “第一行,是上帝给的!”

第十五课 捍卫自己的个性

第十六课 探究人性的复杂

第十七课 推荐“才子读书法”

第十八课 用写作对抗无聊

第十九课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第二十课 玩的就是心跳

第二十一课 文学从来探讨的都是规律以外的事情

第二十二课 “大诗人往往出在广义的左派”

第二十三课 关心“子曰”,而非“我认为”

第二十四课 议论文要求你深刻

第二十五课 “深挖一口井”与“日日新”

第二十六课 写作课的图腾是狐狸

第二十七课 站在历史的废墟上并不可怕

第二十八课 我们既不理性也不感性

第二十九课 我为什么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如此刻薄

第三十课 我自尊故我在

第三十一课 自己给自己动手术

第三十二课 良好的直觉脚下踩着最大的真理

第三十三课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流芳千古

第三十四课 “写”是写作课的魂儿

第三十五课 “讲道理的批评和不讲道理的创作”

第三十六课 通向郭沫若的三条道路

第三十七课 文学史是“一座等级森严的墓园”

第三十八课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

第三十九课 请大家听个故事

第四十课 像影子一样根植在你身后

第四十一课 如何做个好编辑

第四十二课 课桌上放了一张生日贺卡

第四十三课 你得研究“小说学”

第四十四课 舌尖上的诗歌

第四十五课 观赏或阅读一场战争

第四十六课 《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四十七课 《感情的时间》

第四十八课 “我敢与任何人为敌!”

第四十九课 光“教书”不行,还必须“育人”

第五十课 上帝全知全能,当不了好作家

第五十一课 “涨满乳汁的三角帆”

第五十二课 最大彻大悟的人生是主动而为的人生

第五十三课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第五十四课 荒凉沙漠中的地下水

第五十五课 你们要有文化的尊严

第五十六课 任何早慧的天才都不以深刻见长

第五十七课 散文是个突破口

第五十八课 鲁迅老是被气活过来

第五十九课 文学史是杰出者的墓园

第六十课 最可怜的是散文

第六十一课 文学家就是吃饱了撑的替人类瞎操心

第六十二课 一个文人,做好文章

第六十三课 你把小说写成什么了

第六十四课 真大师涵盖流派而不是被流派笼罩

第六十五课 “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第六十六课 通俗小说不是文学的品种

第六十七课 只有追求永恒才会步入神殿

第六十八课 原本真是大诗人的料子

第六十九课 一个诗人失去感觉就是这么快

第七十课 郭沫若学的是莎士比亚

第七十一课 胡适的功劳是开放形式

第七十二课 “小一号”的诗人更纯粹

第七十三课 唯有学者留其言

第七十四课 两弯新月:闻一多与徐志摩

第七十五课 伟大的诗人、作家大都是偏左的

第七十六课 文学最巅峰的状态就是“独语”

第七十七课 “酒的滋味在于喝的时候”

第七十八课 废名会升值,冰心会贬值

第七十九课 散文是偏向中年适合老人的项目

第八十课 上海的繁华的确存在过

第八十一课 不要跟着这个时代一起烂掉

第八十二课 老舍小说是一种真实可信的文化

第八十三课 我对巴金本人的尊敬超过他的作品

第八十四课 沈从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第八十五课 这些可怜的才女

第八十六课 形式自觉说明他们是很专业的真诗人

第八十七课 先玩通现代再说

第八十八课 说不完的鲁迅

第八十九课 鲁迅是值得你们读一辈子的作家

第九十课 年少成名遗憾多多的曹禺

试读章节

第一课 你写故你在

没有人会问你这么白痴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作?

这是一个在作家内部最不用回答也最难回答的薪闻记者采访提问式的问题。

有些人天然地去写作,就像有些人天然地去做写作之外的别的事情。这种分野如果细究起来,甚至是天赋决定的。

对于作家而言,每个人写作的开始都是秘密,并且是各不相同干差万别的秘密。写作的动机和起因五花八门——一个人的写作如何开始,会呈现出无规律可循的千差万别,但一个人开始写作的动机和起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未来写作的成色。

在写作者身上,写作联系着自身与外部世界,写作者试图借此达成自己同外部世界的特有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得越多,对写作越有帮助。

写作上的表达能力与人身体里与生俱来天然携带的能力有关,有的人天然携带的能力倾向于写作能力,并且较早地表现出来——少年天才大概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体现。

优秀的作家都是自觉的写作者。自觉写作的作家会自觉地建立起人与生活、人与理论、人与实践、人与外部世界的诸多关系。自觉写作的开始与人的身体感知、人生命的最初记忆、人生命的原始状态有着天然而本质的联系。

写作的开始和人生命的开始类似,人生命中有一段你无法还原的盲区,像个黑洞。比如你四岁之前的生命,你长大以后无法记起那段日子曾经发生过什么事,你更不会记得自己的出生,你只能依据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描述而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在此后的日子里,你或许会常常陷于这样的怀疑之中:这一切是真实的吗?是否真的存在?那段生命看起来与你无关,就像是一段不曾有过的生命,因为你毫无真实的记忆。父母用他们的描述强加给你这些——有人在日后的生活中不再怀疑,真的以为这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切——生命的开始如此可疑,那么写作的开始又会是怎样的呢?是否是出于自证的需要而对这种强加做出反抗?——我相信这是潜意识里生命最深处的动机。于是,你开始写作,你在写作中体会到自身生命真实的存在感,渐渐走出最初的自我的怀疑……一切便昭然若揭了。

写作开始于怀疑。

怀疑是很高的智慧。

在人的一生中,生命开始于一段充满幻象的生命盲区。这段盲区我只能通过我后来的身体体验去还原,当我做了父亲,当我养育我的儿子,我才会逐一明白:在那段盲区里,我就是这个样子、这种表现,原来父母强加给我的描述是真的。于是这一段经验的缺失被填补了,你生命的经验变得完满。

一道菜好不好吃,我肯定依据自己的味觉而非他人的评价。  所有的事物都面临最初: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对个体生命来说,应当完全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感觉来自于身体。因此,在写作中,经验比观念可靠。因此,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身体在场的写作才是可靠的写作。

生命的原初状态,听不见,看不见,只有吃喝的本能。无人告诉婴儿,母亲的乳头在哪里;也无人告诉婴儿,母乳能解除饥饿:这就是本能。对于一少部分人来说,写作也近乎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你生命中有这个因子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没有就没有。从人生命的原初状态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从问题到答案——事物与事物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天然的因果关系,有一种傻瓜一生都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生活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

人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开始。哭,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生命具有了表达的冲动和表达的需要时,父母教会了最初的语言,让表达成为可能。写作上的表达能力和生命诞生不久的表达冲动有天然的共通。

优秀的作家一定是最有表达原欲的写作者,当然也是最有创造力的写作者;平庸的作家往往并无多么强烈的表达原欲,他们大多是怀着某种功利目的来写作的,因此,其写作不过是社会流行观念和集体无意识的大杂烩。

P2-4

序言

自序

这是一本意外中收获的书。

它不是写成的,而是“说”成的。

它的源起可以概括为:一名职业教师在其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幸得遇一名“最佳学生”,这位学生听了他整整四年的多门课,记录下四十万言的听课笔记,形成了本书初稿。

这位“最佳学生”名叫韩敬源,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专业2001级学生,来自云南石林,他在2001—2005年间听了我讲授的“基础写作”、“现代文学”、“文学创作与批评”、“新闻写作”等四门课程(听了不止一遍)。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的他:纯朴的帅哥,班里的团支书,我“基础写作”课上站起来朗读作文的尖子,有着云南人特有的大舌头……我的朋友、诗人唐欣对其有过精妙传神的口头描述:就像《孽债》(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里那个孩子长大了。我还记得当他所在年级法定的课程结束以后,他和另外几个同学追到其他班来听我课的情景。别的同学总是提着条凳来,而他总能在第一排找到一个靠墙的空座位,在我讲课的过程中,他总是不断地发出嘎嘎的笑声,每每令低年级初听我课的同学感到莫名其妙,那笑声鼓舞我把课讲得更好……

我何德何能,得遇如此“最佳学生”?

说实话,在本书形成之前,我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名好老师。二十年来,我在本职教学上所花的心血和功夫,远不及我在业余时间的文学创作——在认知中,我将前者当作职业,将后者当作事业,似乎也分得太清了。比起那些以校为家,把上课当享受,把学生当亲人的同行(我的同事中就有),我自愧不如,凭什么得遇如此厚待?

我终于还是释然了。

是“最佳学生”韩敬源同学成长的轨迹令我释然:十年过去,如今的他已成为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优秀教师,并且成为中国80后诗人中最有才华与实力的一位——从结果方能看清来路:是人家自己有需要,对文化对知识有饥饿感!是一位注定要有所作为的青年诗人行于自己命运的轨迹,我不过是碰巧成了这个轨迹上的一个点而已。我受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了21年书,对于“教学”二字多少还是有所体会:在更多时候,是“学”决定了“教”。我永远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我在西外校园中路遇当时的校长,他劈面便说:“小吴啊,你也不能老顾着自己往前奔,你在学生里头也给咱们培养几个诗人嘛!”当时,我听了心里其实挺高兴(外语权威出身的校长毕竟还是认为一所学校出了诗人是光荣的事),但也只能有些无奈而又实事求是地回答:“诗人是培养不出来的。”——话音未落,世纪更迭,新世纪伊始,西外创设了汉语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孩子便被招来了,韩敬源便是他们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正是由于这个汉语专业的创设,西外成了新世纪以来出产诗人最多的高校,当然,毋庸讳言,我在其中也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9年前,韩敬源毕业的夏天,我在一首赠他的诗中写道:

择幽僻之径远行

在山中埋伏好自己的一生

由于韩敬源的女朋友是陕西人(也是他的同班同学),他毕业后老回陕,我们也常见面,九年前,他告诉我:他在学校里带的课与我相似,他是拿着他当年听我课时记下的笔记,当作讲义,走上了他的教学岗位的,效果好极了,他的课大受欢迎。五年前,他从中整理出五万字,发到中国先锋诗人风云际会的“诗江湖论坛”上,受到大家交口称赞,热心的女诗人安琪还把它拿到《诗歌月刊》发表了,变成了我当年的一项教学成果。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所在的学校放话说要启动一笔基金来资助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出版,让我萌生了将此听课笔记出成一本书的想法,并写信告诉了韩敬源,但却终无下文,那笔基金貌似打水漂了——不,只不过那块石头没有被投掷到我的潭子里(似乎永远都投不到)。此番无果打消了我的奢望,但却没有阻止韩敬源的顽强,他继续做着整理工作,经过前后五次的整理,将此四十万言精选出十八万字,于去年在新浪微博逐日发出,历68天发完,引起众人围观,每日围观者达数十万众,有些日子甚至突破百万,并引起广泛的热议与好评,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不满者从中读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著名出版家、诗人、我著作长期的出版人沈浩波很快拍板,决定将此听课笔记出版成书。

我的人生没有意外,所遇贵人全都符合逻辑。

当出版机会突然来到面前时,我却变得慎重起来,决定亲自动手从头到尾润色一遍,一入手才知道:光靠润色不行,于是又变成了一场写作。我每改定一课,就在新浪微博和网易微博发布一次,造成了新一轮的围观——但此时这部书稿的性质已经悄然改变:从“听课笔记”变成了“讲义”,从2001—2005年我四门课程的听课实录变成了熔铸我21年授课精华的一本“大书”,关于写作、文学与人生……

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写作”过程,当面前摆放着这样一部书稿,我可以放心地对自己说了:你,是一名好老师!

在过去的21年间,在我“基础写作”的导言课上,我都会对一年级的新生讲出这番固定不变的话:“现在,你们来到了一所二流甚至是三流的大学,但在这里也会遇到一流甚至超一流的老师(譬如在下就是),我希望你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日后成为一流甚至超一流的人才。”

在私下里我也常常用这四个字来激励自己:“庙小神大”。

此时此刻,让我感到幸运和幸福的是:我将带着这样一部“讲义”,走完我今后12年的教学生涯,我将以“讲得更加精彩出色”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

为了让这部“讲义”变成一本大家爱不释手的出版物,我特别邀请了我的另外一位高足、优秀的青年诗人、才华横溢的插图画家李异为本书插画,只有曾经在场的他能够将我课堂的美好氛围传递给我亲爱的读者。

这是我们师生三人送给世界的礼物,尤其是要送给那些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抱希望的人。

也请大家允许我保留一点私心:本书终于脱稿的这一年,适逢我儿子吴雨伦同学的高考年,我知道他十年寒窗苦读的一大动力就是为了逃离做我的学生——现在结果出来了,他考上了我和我妻子共同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与父母结为校友,真是一个美好的佳话。请允许我将本书作为一件特殊的礼物送给他,我希望有一天他会恍然大悟:没有做过伊沙的学生,没听过父亲的课,也算人生的遗憾。

伊沙

2014.7.13长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