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作者吕正理以一人之力全面梳理东亚三国历史,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历史书写传统的特点和魅力。书中涉及深层的文化思考,对国家兴衰的分析,总结历史动乱的规律,挖掘历史遗产对经营管理的启发和帮助,表达出一个普通人的现代见识,一种人格平等的现代精神。
| 书名 | 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吕正理 |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作者吕正理以一人之力全面梳理东亚三国历史,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历史书写传统的特点和魅力。书中涉及深层的文化思考,对国家兴衰的分析,总结历史动乱的规律,挖掘历史遗产对经营管理的启发和帮助,表达出一个普通人的现代见识,一种人格平等的现代精神。 内容推荐 吕正理编著的《东亚大历史(从远古到1945年的中日韩多角互动历史)》是一部客观而简要的通史,以全局视角讲述中国、日本、韩国三个东亚的长程历史,包括各个民族的起源、朝代兴衰,并重点展现历史上的双边或多角互动关系,以及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影响。除此之外,作者还专门从“历史的借镜”的角度,总结中国历史上十四次大动乱,分析国家为什么会灭亡,评判历代改革者的成败,探讨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宗教和价值观如何产生和发展壮大,如何冲突,及其与历代政治和社会演变的关系,希望能够帮读者回到过去,从而掌握到历史发展的脉动。 目录 第一卷 历史源流篇 第1章 远古的中国:黄河文明的历史源流 第2章 远古的中国:从春秋、战国分裂到秦朝统一 第3章 远古的中国:从两汉统一到三国再分裂 第4章 朝鲜半岛的历史源流 第5章 日本的历史源流 第6章 远古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源流 第7章 远古的中国:台湾原住民的历史 第二卷 交错的历史(公元四至十世纪) 第8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五胡十六国 第9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南北朝 第10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隋唐、五代及突厥、回纥、吐蕃的兴衰 第11章 韩国的三国时代、新罗统一及高丽王朝的建立 第12章 日本的大和、飞鸟、奈良及平安时代 第三卷 交错的历史(公元十至十八世纪) 第13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宋、辽、夏、金及蒙古帝国 第14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明朝、北元及清朝建立 第15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清初盛世及中衰 第16章 日本的平安、镰仓、室町及南北朝时代 第17章 日本的战国及江户时代 第18章 韩国的高丽王朝及李氏朝鲜时代 第19章 中国的治乱循环:台湾历史的开始 第四卷 思想及宗教篇 第20章 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 第21章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第22章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演变及影响 第23章 佛教及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发展及影响 第24章 神道、佛教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及影响 第25章 基督教在中国、日本、朝鲜的传播及影响 第五卷 近代篇 第26章 西方威胁下的东亚巨变 第27章 从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 第28章 中国的革命及列强的干涉 第29章 中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章 日本统治下的韩国及台湾 第31章 二次大战后东亚的分裂及后续变局 第六卷 历史的借镜——论兴亡之道 第32章 从中国历史上的十四次大动乱说起 第33章 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第34章 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中借镜 第35章 从成吉思汗的成功之道论组织及变革 第七卷 历史的借镜——论人物、思想及价值观 第36章 从历史记载及小说论曹操、关羽及诸葛亮 第37章 清谈、玄学及竹林七贤 第38章 从岳飞及袁崇焕的两出悲剧借镜 第39章 谈武士道 第40章 论战争及侵略思想 附录:东亚及世界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有关远古中国的历史记载 中国记载远古历史的书籍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尚书》、《诗经》、《山海经》、《史记》及《竹书纪年》等。 《尚书))据说是中国最古记言、记事的书,年代包括远古时在黄河流域发展出来的几个朝代,如传说中的唐尧、虞舜,和比较可信的夏、商、周,内容则包括了征伐、诏书、祭典、君王言行等。记录这些的人应当是史官,但不一定是记录当代,而有可能是后代史官根据传闻追记的。有人说孔子曾经删削、编辑《尚书》,不过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说法。 《诗经》据说是由周王朝派官员在全国各地采集远古时代以来的诗歌或歌谣,年代从商朝到春秋时代中期。《诗经》至今仍然留存了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些是各国的民谣,称为“风”;有些是在庙堂上或宴会用的乐歌,称为“雅”;又有些是国君在祭祀祖先时所用的,称为“颂”。风、雅、颂因而不但是文学,也是翔实的古代历史。也有人说孔子曾经删削、编辑(《诗经》,不过同样无法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孔子教导学生时引用了许多《尚书》和《诗经》的内容,在后来这两本书的版本都找得到。 一般认为《山海经》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而在西汉时才成书。《山海经》里充满了神话故事,例如盘古开天、神农采药、黄帝大战炎帝和蚩尤、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许多历史学家争论《山海经》的来历,对内容也存疑,可是这些传说在后世已深入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国文化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史记》是由西汉时的史官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7年)单独撰述的,从黄帝开始写起。 《竹书纪年》是一本极为奇特的书。晋武帝时(约在公元279年)在河南汲郡有一个名叫“不准”的盗墓人挖开战国时代魏襄王(死于公元前296年)的墓,发现大量的竹简,后来经过分别整理、发表,统称为《汲冢书》;其中有一部分是魏国史官所撰述的历史,称为《竹书纪年》。这书采用编年体,而从夏朝开始记载。 综合古代的传说和史书记载,中国在远古时候曾经有许许多多的部族散居各地,其中神农氏一族被推为共主。但神农氏逐渐衰败,各部族对神农氏的领袖炎帝十分不满,并且开始互相侵伐,其中由蚩尤所领导的部族集团尤其强盛。这时有一个有熊氏的部族领袖轩辕氏(即是黄帝)起而联合其他各个部族,一举击败炎帝,吞并了神农氏。黄帝接着调集各部族,与蚩尤在涿鹿(有说是在河北涿鹿,也有说在山西解县)决战,杀了蚩尤,将蚩尤的部众赶出黄河流域之外。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在中国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并且分别传承,至少有四条清楚的脉络。 其一,在河南省中部发现有裴李岗文化,在其北方也发现有磁山文化,距今大约都是八千年。这两个文化都已经发展出农业,一般相信就是后来仰韶文化的前身。仰韶文化在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之间发展,其特色是遗址中有很多涂上彩绘的各种红色陶器,所以也称为“彩陶文化”。据统计,至今中国全境挖掘出来的仰韶文化遗址超过五千处,东起河南,西至青海,共分布在九个省,而以陕西、甘肃、山西、河南为最多。仰韶文化的代表,除了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之外,还有在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而在甘肃省临洮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二,在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的赤峰市附近有兴隆洼文化,距今也有八千年;在同一地区后来又发展出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并且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其三,在长江下游有一个河姆渡文化,有七千年的历史;在大致同一地理位置上,距今五六千年又有马家滨文化及良渚文化接连发展出来。但良渚文化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却突然消失了。 其四,在山东泰安有大汶口文化,出现于六千五百年前,持续了大约两千年,然后又发展成为著名的山东龙山文化,其特色是遗址上发现有许多胎质很薄的黑色陶器,所以又称为“黑陶文化”。事实上,这种黑陶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已经出现了。 P6-7 序言 收到《东亚大历史》,展读之下,颇多感慨:一则看见,有个历史专业以外的知识分子,愿意花费精力,写出这么一部书,讨论历史的问题,这是令人欣喜的。由这本书的出现,足以反映,历史这个学术项目,有其学术圈以外的生命。有眼光的人,还是会从历史变化中,寻求智慧,寻求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另一方面,当然,也不无感叹:今天学术分工细致,使得任何行业的专家,都只能专注于非常专精的题目,作深入的分析;专家们却又往往忽略宏观的大格局,难以将自己的专题,在大环境中,取得定位。这一部书的出现,对我史学界的同仁,应当既是刺激,也是鞭策,使他们警觉到,还有许多应作的事情,等待我们的努力。 作者吕正理先生,如本书自序所说,希望在讨论中国历史的时候,也能考察到中国圈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才能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了解。从了解别人,使自己反省,也许可以说,“以邻为鉴,可以自知”。 从本书论列,举例言之:讨论到唐朝的历史时,吐蕃历史中呈现的对唐关系,和中国官方历史中唐蕃的关系,截然不同。吐蕃是当时相当强大的帝国,横跨山地、草原和高原,其盛衰和唐朝几乎同步,绝不是唐朝旁边的藩属。唐朝与吐蕃会盟的碑文,呈现的是两个国家的平等条约,并不是一个藩属向天可汗屈服的情况。这个强大的国家,绝对是一个当时世界历史上很重要的强权。吐蕃接受印度文化的成分,远高于接受中国文化。文成公主和亲,在吐蕃历史上,恐怕只是一个边缘事件而已。不拿吐蕃历史和唐朝历史平行陈述,我们许多人还是会以为中国的天可汗是君临整个东亚的。 另一个例子,从日本历史陈述,才能理解到儒家政治的性质,也能理解到明治维新以后,军人专政的传统。也必须了解这一特殊的传统,我们才能理解到军阀、财阀、官僚集团的三合一,如何在军人的暴力挟持之下,把日本带向侵略战争,带向败亡。这段日本史发展过程之中,中国当然是受害人。但是若不了解日本本身历史的发展,我们很难了解它只有中国十分之一人口,居然挑战庞大的中国,而且还同时挑战美国这么庞大的海上强权。只有在读了日本历史,才了解到日本人本身的近代发展过程之中,不幸出现的盲点。 吕先生这本书的叙述,基本上是将几个不同地区历史分成几个不同时代平行陈述,并明确指出其间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互动。假如其他有志者要做同样的工作,其间还有更广大的天地可以开拓。吕先生也注意到佛教及儒家思想在各处传播的现象。其实任何国家,跟它四周邻居之问思想、价值观的流通,是无可抵挡的。在东亚地区,佛教及儒家思想经传播之后,在各地产生不同的改变和转换。此外,近代西力东渐,西方思想传播的,就是基督教和现代文明。近代西化的过程,在东亚各国,经过回旋曲折的途径,彼此互相激荡、影响。凡此种种都是许多有志者可以着墨的空间。 本书中包括的台湾历史部分,对于三四百年来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迹,有相当扼要的陈述。固然这几章还不能单独成书,却已够清楚地勾勒了大纲,而且立场相当中肯。台湾历史书籍,坊间不多,有本书的这几章,一般读者已可对台湾经历的种种曲折而心酸的历史,及目前台湾人民的许多取合抉择,可有基本的了解。这也是一件学术功德,可钦可佩。 我与吕先生并非素识,承蒙他寄下这一部好书,并且希望我为本书的简体版作序,我展读之下,先将这意见,送奉作为短序。不写长序原因,乃是不愿耽搁他们出版的时间。 我很感谢吕先生和出版社,让我有机会阅读这一部好书。 书评(媒体评论) 吕正理先生愿意花费精力写出这么一部书,讨论历史的问题,真是令人欣喜。有眼光的人,会从历史变化中寻求智慧,寻求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吕先生希望在讨论中国历史的时候,也能考察到中国圈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才能够得对自己有更清楚的了解。从了解别人,使自己反省,也许可以说,“以邻为鉴,可以自知”。 ——许倬云 历史学家 过去有几本“东亚史”之类的书,大体上是以一国一章的方式铺陈,而《东亚大历史》则是以中、日、韩诸国及周边世界交织互动的方式进行,故比一般东亚史更具特色。吕先生写这样一本书,在我看来,除了对历史的爱好以外,似乎是有一种使命感在背后驱策。清代学者提出了“以浅持博”的呼声,今天在史学方面,我以为“以浅持博”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让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很快掌握相当程度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是让读者能较快速地掌握一个大致的历史架构。就这两个标准来说,《东亚大历史》已经做到了。我要特别指出,吕先生试图从研究思想和社会价值观演变的角度来剖析历史的过程和脉动,这是一个有意义而值得鼓励的方向。 ——王汎森 历史学家 我很早就说过,不仅要站在中国内陆,更要站在太平洋上,来看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历史。我们关于东亚历史综合研究的成果太少了,躺在朝贡国家体系的旧梦里,我们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缺少“同情之了解”,这些地区的政权更替和人民生活,似乎与我们无关。 我多年前就期待的孔子、司马迁式的个人历史写作,我期待的立足于个人和人类的历史叙述,在吕正理先生的笔下多少得到了实现。我尤其喜欢吕先生在本书表达的一个普通人的现代见识,一种人格平等的现代精神。这种历史写作有助于读者夯实真正的文明理性,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尤应平实地看待自家和他家的恩怨,从历史中学得真正的教训。 ——余世存 著名知识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