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其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他的“一超直入如来境”,离不开禅学思想的启迪。

姚亚平编著的《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图文并茂,从八大生平讲起,继而分析八大的书法绘画的艺术特点,并对八大与禅宗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书是对八大生平、思想和艺术的一次全面的挖掘、整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以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引入八大山人的世界,让读者愿意跟着作者姚亚平的思路阅读下去。书中开篇就写到,“八大山人的知名度很高,可清晰度不够。到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多半是稀里糊涂进去,一头雾水出来……”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两者沟通的桥梁因此而建立。

本书采用了系统的手法,将八大山人的作品做了一种串讲,对于每部分不同类别的作品都加以详细阐述,帮助读者理清思想脉络,让读者阅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本书就像是进入八大山人世界的一把钥匙,打开这扇门,就读懂了一个文学艺术的新世界。

目录

前言:现在我们应当怎样读八大?

 01.八大的研究不能“玄”

 02.八大的研究要从理解、分析、欣赏其作品开始

 03.八大的研究方法:不能简单比附、演绎推理

第一篇:说说八大这个人

 01.青云谱这个地方有气场

 02.从《个山小像》看八大山人的身世

 03.从《个山小像》看八大的身份

 04.三月十九日:易代之际的天崩地坼

 05.《个山小像》上的四首自题诗

 06.八大的出家逃禅与思凡还俗

 07.八大为什么等了多年才剃度和拜师?

 08.知识分子的不合作

 09.八大山人与易堂九子的遗民文化

 10.说说八大的两位老祖宗:朱权和朱宸濠

 11.八大的真名叫“朱耷”?

 12.“八大山人”

 13.“个山”

 14.“雪个”

 15.“驴”

第二篇:八大山人的情绪与性格

 01.反清:八大的《古梅图轴》

 02.《鹌鹑散页》的敌意:八大花鸟画的取材

 03.不合作的那只鸟

 04.《荷花》:八大的倔傲性格

 05.无奈:《绳金塔远眺图轴》

 06.《眠鸭图轴》:那股郁结不化的气

 07.《鱼鸟图卷》中的冷漠、静寂与善变

 08.八大的《孤鸟》

 09.憋屈窝火的《鸟》

 10.懒得理你的《鸟》

 11.《孤鸟图轴》:枯枝尽头一只小小的鸟

 12.淡定、清朗的《荷花小鸟》

第三篇:八大山人的人生态度

 01.八大的《荷花屏》:向往气韵生动、摇曳多姿的清凉世界

 02.《墨荷图轴》:清风徐来阵阵香

 03.《荷花双凫图轴》的优雅摇曳、灵动空间

 04.巨幅长卷《河上花图卷》

 05.八大绘画的生命气象与绘画意象

 06.《荷花翠鸟图轴》的平和与清新

 07.《秋花危石图轴》:险恶环境下的从容、平和、宁静

 08.《湖石双鸟图轴》中的人生困境

 09.《柯石双禽图轴》的险峻与安宁

 10.六月《鹌鹑》何处家

 11.《双雀图轴》赏析

 12.《巨石微花图》的心灵对话

 13.《双鹊大石图轴》:家已丢失情还在

 14.《快雪时晴图轴》的树与人

 15.《双松》图中的双人舞

 16.那只《鸡雏》的生命尊严

 17.八大的那条鱼:自信逍遥、自足圆满

第四篇:八大山人的禅学思想和意味

 01.《荷鸭图轴》的禅定修心

 02.《荷花水鸟图》赏析

 03.曼妙优雅的《水仙》

 04.“个相如吃”与“口如扁担”:从佛门走出来的不语禅

 05.《芋头》与《鱼》:一即一切无分别

 06.变形:《鳜鱼》的奇怪眼神

 07.《猫》与虎:不执着于名相

 08.《安晚册》里的那只《猫》

 09.《猫石》《猫石图轴》

 10.“时人莫向此图夸”:《鱼鸟图轴》的自信

 11.《鱼石图轴》的小与大

 12.《山水鱼鸟册》中凌空飞来的《鱼》

 13.八大的《西瓜》三破:破执着、破差别、破区别

 14.《瓜月图轴》的两个圆

 15.《花果图卷》:人世沧桑青门瓜

 16.《莲房小鸟图轴》:机心与天心

 17.《鱼鸭图卷》的怪诞气息

 18.《山水》中的“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19.《安晚册》里的《小鱼》

 20.《鱼石图轴》的宇宙意识和时间意识

第五篇: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01.《芋》头画中的芋头禅

 02.《瓶花》《瓶菊图轴》的生活气息

 03.《玲珑石》的圆润剔透

 04.《柳禽图轴》的悠闲、无念

 05.《杂画册》里简洁的《鱼》

 06.《渴笔山水》的慷慨啸歌

 07.《鱼乐图轴》里的小生命与大空间

 08.《枯木寒鸦图轴》中的虚与实

 09.《杨柳浴禽图轴》:地老天荒鸟理羽

 10.《藤月》:藤蔓坠明月

 11.《荷花》:两丛水墨情

 12.相互顾盼:《双鹰图轴》

 13.《芦雁图轴》的“中断”结构

 14.尿天尿床:《墨花》

 15.温润中和一胖鱼

 16.《鱼鸟图轴》的混搭组合

 17.八大与石涛

第六篇:八大山人的书法

 01.八大的书法与绘画

 02.《传綮写生册》中的《书法》:八大最早的书法作品

 03.《梅花图册》九开之四:《书法》

 04.《行书刘伶酒德颂卷》《个山小像》中的书法

 05.《临河叙》和《兰亭诗画册》

 06.《行书五绝诗轴》

 07.《行书醉翁吟卷》

 08.《书画册》之《书法》:用篆书的笔法写行草

 09.《行书王世贞诗轴》

 10.《书耿沛五言律诗轴》

 11.《行书宋璟五言排律诗轴》

 12.《行楷五言联》“图书自仙室,山斗望南都”

 13.《草书五言联》“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

 14.《草书卢鸿诗册》

 15.《为镜秋诗书册》

 16.《西园雅集卷》

 17.《草书题画诗轴》

 18.《行书孙逖五言排律诗页》

 19.《临兴福寺半截碑册》

 20.《书送李愿归盘谷歌》

 21.八大晚年的信札:老僧入定、禅意盎然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07.八大为什么等了多年才剃度和拜师?

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上吊自尽,清廷入主北京。史称“甲申之变”。同年,清廷下达剃发令。而八大是在1648年才剃度出家、1653年才拜耕庵老人为师。为何八大等了这么多年之后才正式剃度出家和拜师呢?他在犹豫,他在等待,他在观望。那么,他在犹豫、等待、观望什么呢?

崇桢的死,标志着明朝灭亡。但中国地方很大,北方皇权朝廷交替了,南方仍然是明朝的臣民,抗清的烽火仍然此伏彼起,抗清的力量东窜西跳,既有败撤于陕西、湖北一带的李自成,又有盘踞在成都的张献忠,尤其是明王后裔在江南各省建立起自己的小朝廷,困兽犹斗。于是,中国历史出现了20来年的南明史。这段历史对八大来讲,不但决定性地影响了他当时的人生抉择,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他毕生的创作。

1644(明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经过一番明吵暗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这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崇祯死后,从血统上来说,应该从福王、惠王和桂王中选,而福王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两藩都居长,而朱由崧又是其长子,是崇祯的亲堂兄,同一辈,所以无论是论长幼还是依嘉靖继位的“兄终弟及”先例,加上他又身在南京附近的淮安,各方面都显然优于惠、桂二王,就因为福王是第一顺位,他才好不容易登上弘光的帝位,但是,他即位前不容易,即位后史不容易。

首先,消极无为,内讧不断,腐败严重。弘光昏庸无明,成天浑浑噩噩,而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结帮营私,又贪赃枉法,卖官鬻爵,、中饱私囊。

第二,形势判断严重有误。弘光和马士英、阮大铖坚信清军不会南下,即使南下,也有史可法大军可以抵抗,更有黄河、长江天堑以为屏障。阮大铖身为戏曲作家,写过《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等10来部传奇戏曲,才华出众,可是,为人反复,品格低下,而且他一生只当过两年的官,从政阅历和执政才能十分有限,可他自己却十分自负,号称“知兵”,高谈“强弱何常永守”之说,还以“赤壁三万,淝水八千,唯有一将何须多之”为例,认为满清已经得到黄河以北,这可算是对他们围剿李自成的酬劳,满清应该知足而止,不至于再犯江南。

第三,又心存幻想,走绥靖路线。弘光一方面生怕史可法抵御清军的军事部署会得罪满清,严令不许史可法北伐抗清。同时,竟然幻想与清廷结盟通好,于1644年九月派人携带白银10万两、黄金1干两、缎绢1万匹到北京与清廷议和,提出4个条件;一、割山海关以外之地于满清;二、每年给清廷白银10万两;三、请清廷退回盛京(今沈阳);四、清廷的国号则听其自己之意见。这种意见,清廷当然不会予以理睬。1644年十月,努尔哈赤第15子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自山东南下,进攻在南京的弘光政权。

此前,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为防御清军南下,严密布防,在江北设立四镇:一、总兵刘泽清辖淮(淮安府),海(海州,今连云港),驻淮北,防御山东东部方向;二、总兵高杰辖徐(州)、泗(指山东南阳至徐州一段,泗水故道沿岸),驻泗州,防御徐州、开封方向;三、以总兵刘良佐辖凤(阳)、寿(今寿县),驻临淮(今临淮关),防御陈(今河南淮阴)、杞(今河南杞县)方向;四、以靖南侯黄得功辖滁(州)、和(州,今和县),驻庐州(今合肥),防御光(今河南潢州)、固(今河南固始)方向;另外:还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守武昌,防守长江中游。另以福建总镇郑芝龙部将郑鸿逵率水军守镇江,总兵吴志葵驻吴淞口,守长江口。史可法自己则端坐杨州,节制四镇。

可惜,刚刚部署停当,南明统治光政权就发生内讧和内战。当时南京弘光政权最有实力是驻防武昌的左良玉,拥兵80万,正因为手握重兵,故飞扬跋扈,骄亢自恣,偏偏又受到马士英猜忌和排斥,军需还被克扣,左良玉更是大呼小叫,极为不满。

1645(清顺治二年、明弘光元年)三月,李自成失去西北,在清军的追击下经陕西商洛、河南西部邓州一带进入湖北襄阳地区。左良玉曾经和李自成交过手,被打得大败,听说李自成十几万人马南下,不敢应战。于是,就以“清君侧”、扑灭弘光身边的马士英为名,于四月,顺江东下。左良玉抗外敌闻风而逃,打内战却威风凛凛,军队自汉口达蕲[qi]州,200里舳舻相接,好生了得。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走到半路,左良玉竟突然病死。他的儿子左梦庚秘不发丧,率师继续南下,直逼南京。

马士英闻讯大惊,大为恐慌。为了堵截左军南下,打乱史可法已经布置好的防线,调动江北四镇的军队来迎击左军,急调靖南侯黄得功驻师于芜湖荻港,以扼左军,又以兵部侍郎朱大典为尚书,与阮大铖巡防江上,再加上前些时1645年正月中旬,高杰在睢州(河南睢县)被已与清军有秘约的南明睢州总兵许定国诱杀,这样,史可法部署的四镇江北防线就不复存在,江淮防线陷入了空虚。清军乘机进逼徐州,南明总兵李成栋登舟南逃,清军遂连陷颖州(今阜阳)、太和。四月初一,弘光朝廷再急调史可法督军驰援南京,以抵御左良玉军。此时清军进入亳州,进逼邳州(今江苏睢宁西北),徐州、泗州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还扬(州)、泗(州),但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兵力仍然被调到芜湖和江北对岸,以抵御左军,拱卫南京。清军一路陷亳州,陷砀山,于初九日占领徐州。泗州守将李遇春降清,史可法只好退守扬州。清军渡过黄河,于17日距扬州20里列营。四月十八日,多铎的清军兵临杨州城下,史可法严拒多铎的劝降。可是,他的部下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风却于二十二日率部降清,扬州防守大弱。四月二十四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陷落,守兵坚持巷战,全部壮烈牺牲,史可法自杀不得,被清军抓获,不屈而死。清军因攻城时遭到顽强抵抗,伤亡惨重,攻入扬州后,竟屠城十日,杀死百姓80余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外梅花岭a后来全祖望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五月初二,多铎率清军从扬州出发,抵达瓜洲,“谋渡江”。他“令军中每人具案(长桌子)2张,火十把”,又令“众兵掠民间台几及扫帚,将帚系台几足上”。初八夜大雾,清军以备好的几案扫帚“沃油燃火”,“放入江中,顺流而下,火光彻天”,以其为疑兵之计。南明军队错以为是清军,以炮轰击之。几案遂一一沉没江中,于是向弘光帝报喜,弘光帝在与群臣饮宴至夜半。这时,清军主力已抵镇江,从七里港渡江,翌日清晨尽抵南岸。惊闻南京门户镇江、扬州已失陷,南京已是“燕巢危幕,朝不保夕”,满朝文武一个个大惊失色,城内城外秩序大乱。弘光朱由崧遇到这种事倒还是亦有经验。当年,他还是福王的长子的时候,随父亲住在洛阳。李白成造反攻打洛阳,他父亲老福王朱常洵因体胖不能翻过城墙,被抓被杀,而他朱由崧却在大臣的护卫下越城而逃,他也世袭福王爵位,住在了淮安,更因此在后来被推上了弘光的帝位。这次,他又如炮制,抛弃宫眷,于“五月初十二鼓,出通济门”,“僧帽青衣”,怆惶驰马逃奔太平(今当涂)。五月十二日,弘光逃到芜湖,总兵、靖南侯黄得功把他藏于军中船上。

P55-57

序言

现在我们应当怎样读八大?

01.八大的研究不能“玄”

说起八大山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几点:

他的名气了不得,清初画坛上有四个很有名的和尚画家:石涛(朱若极)、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还有一个,就是八大,史称“四大画僧”,八大为四僧之冠,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身份了不得,身世奇特。他活了80岁,做了19年的王孙贵族,好吃好喝。但1644年甲申之变,改变了他的一切。国破家亡,从赫赫皇族沦为前朝遗民,5年的逃乱亡命,30多年的削发为僧,55岁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郊,一方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艺术杰作,一方面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

他的画了不得,好看耐看。八大山人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他的花鸟画,取物造形,形神兼备,超凡脱俗,浑然天成;他的山水画,笔简意赅,干净利落,宁静纯洁,奇情逸韵,气象高标。他的书法淡墨秃笔,含蓄内敛。

八大山人的知名度很高,可清晰度不够。到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多半是稀里糊涂进去,一头雾水出来。他的经历扑朔迷离,他的作品奇特难懂。看他的画,幽深宏远;读他的诗,幽涩古雅;看他的字,好看,有说不出来的意味和韵味,可就是不懂、难懂;他的名字、别号也是一大串:朱耷、个山、雪个、刃庵、传綮、八大山人……令人费解,也稀奇古怪。

看有关八大的研究文章,也有这种感觉。人们讲八大的身世、八大的经历、八大的故事,讲八大的画、诗,讲八大的题款,讲八大的名与号等,都有一种云遮雾罩、雾里看花的感觉,这种感觉又为八大山人塑造出一种刻板印象:是一个白眼向天、单足独立的“愤青”,是一个满腔愤怒、反清复明的斗士,是一个“身影模糊的狂僧”,甚至是一个虽有才有艺却酗酒癫狂的酒徒。其实,八大的作品笔简意密,构图精审,态度严肃,意匠独运,观于象外,得之寰中,境界高远,他绝不是一个狂人疯者,更不是一个烂醉如泥的高阳之徒。

这就引发一个问题:在现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八大。研究八大山人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八大山人的目的和基准点应以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为主,围绕他们的思考、疑问、关注点、要求点来展开,要以大众为中心,而不是以专家为中心(当然大众与专家不是对立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八大山人。不能把八大神秘化,对八大的研究、欣赏不能钻牛角尖。

现在研究八大山人的论著比较多,多半是专家关注的问题,过于冷僻,过于专业。比如:他结没结过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还的俗、娶的妻,一生疯过几次?他晚年是否由佛入道?是否到过青云谱?青云谱里面是否有八大和牛石慧的墓?南昌北兰寺在哪里?他在城郊筑的“寤歌草堂”在哪儿?他和石涛见没见过面?介冈灯社在哪里:在进贤县?还是在南昌县?

研究和弄清这些问题是了解八大、欣赏八大的一个基础,是必要的、应该的,但是还不够。一般大众、青年学生、老百姓关心八大山人,喜爱八大山人,是不是也认为研究和弄清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呢?现在的研究很深、很专,但要防止过于钻牛角尖、过于铺排演绎,更重要的还是要站在当代人的需求角度来介绍八大,让当代人更清晰地了解八大。

八大山人的美术展览也是这样。美术馆、博物馆不仅是绘画艺术的高雅殿堂,不仅是考据其身世人生的学术场所,更是人民群众接受知识普及、文明传播和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八大山人美术馆、纪念馆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普通大众,应立足于传播文明,要让读者、游客、学子了解八大是一个什么人。我们的专家往往不屑做这些,认为这个很浅,但我认为这反倒是比较难的。如果一个对八大山人知之甚少、甚至对美学都不太了解的人,当他翻开一本八大山人的作品集,或带着孩子、或陪着朋友来到八大山人纪念馆,怎么让他了解八大山人呢?如果他看了研究八大的论文专著,参观了八大的纪念馆,对八大山人的生平、魅力还是茫然无解,那我们的研究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是很隔膜吗?

我们研究八大,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八大山人,了解八大山人,欣赏八大山人,能跟八大山人对话。所以,应该围绕现代大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来确定八大山人研究的出发点和着重点。朱良志先生说,他是从弄懂开始研究八大山人的。现在我们也要从弄懂开始。大众看八大的作品,会产生什么疑问,我们就研究这个疑问,解读作品的意思,挖掘作品的意义与魅力。

……

03.八大的研究方法:不能简单比附、演绎推理

八大和八大作品的研究,不能从概念出发,不能想当然,不能简单化。我们要反对那种假想式的、推理式的、铺排式的、演绎式的研究:因为他是前朝皇族,他当然就会反清;既然是反清,当然就要复明;既然要复明,就会有行动,于是,就说八大在何时何地进行了反清复明活动,组织了义军。或者就断定八大的性格、言论和行动就是暴躁刚烈的、剑拔弩张的、怒发冲冠的。这种铺排就不够严谨,也引发更多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八大的研究本身、对江西文化的研究、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

毫无疑问,八大具有明显甚至强烈的遗民意识和倾向,这在八大的画、诗、印中都多有表现,但八大的这种遗民意识和倾向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为八大的反清行动。我们不能把八大的作品都涂上浓厚的反清复明的色彩,认为他的每笔每画都表现对清人的怒火,他画中所有动物的古怪眼神,都是一种对新朝的憎恨。如果这样,那就太简单化、机械化了。

我们要把八大的研究置于明末清初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多视角地进行研究。要注重影响八大思想和作品的各大因素:

一是1644年的那次甲申之变。清兵入关,血洗扬州、嘉定三屠、攻占南昌,明清之际的天崩地塌,确实给八大造成极大的心理震荡,引起撕心裂肺的巨大伤痛,但是,随后几年南明王朝的无力抵抗和内部的勾心斗角,更让八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心灰意冷。所以,既要从国破家亡看到八大的遗民情绪、王孙情怀,也要看到八大的那种无边的失望和彻底的绝望。

二是他本人在这易代之际的人生遭遇。他从王室成员、王孙贵族沦落为蛰伏山林的亡命者,逃亡,出家,逃僧,癫疯,流落街头,孤独,与中国其他艺术大家相比,八大的个人身世确实是大起大落,历经坎坷。

三是在这易代之际的整个社会、特别是士人阶层的言行风尚对他的影响。当时有抗清复明的,有战死或被俘被杀的,有自杀的,但也有逃避躲开的,普遍的是去做和尚,做道士,做隐士,做“山人”,誓不仕清,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对八大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是他的家世和身世。八大出身于皇族王室,但朱权的遭遇和朱宸濠的反叛,对他这个家庭的影响很大。

五是江西文化对八大的影响。自1403年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到1626年八大山人出生,八大山人的家族在南昌已经生活220多年了,然后八大的80年一直生活在江西,八大山人可谓是纯粹的江西人。

从八大自己的诗和题跋等来分析,他十分熟悉江西的文化名人包括来过江西的文化名人,如:陶渊明、王羲之、黄庭坚、苏东坡、王安石、陆九渊……

八大去过两次临川,那里不但是以益王为代表的抗击清兵南下的主要战场,也是江西文化的一个重镇。因此,八大在那里不但感受了当年的抗清烽火,甚至还和方以智等人有过交往。除此之外,八大实地考察过王羲之、王安石、汤显祖、陆九渊等人在这里的文化活动和思想。

1679年(康熙十八年)八大有咏《陆象山祠》诗一首,八大认为陆九渊俨然是一位先驱者,在“南宋诸儒”中“负大名”(南宋诸儒负大名),程朱理学的精髓必定“有后生”相传(鹿洞传经有后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八大的敬仰之情。在《洗墨池》中,他赞美了王羲之“江左才名江右闻,乌衣子弟美将军”;在《玉茗堂》中,他称道汤显祖“汤家若士真称做,南国斯文尔正狂”;在《王荆公故宅后即故宅为祠》中,他凭吊王安石,“野老耕耘话相公”。

考察八大所赞美的江西的文人,大多是具有浓郁的江西文化特点的人:文章、气节、倔强、梗直、心高、气傲等。

八大还有一幅书法作品《行书王文成公语轴》,是抄录王阳明的语录:

文成公与人书:“后生美质,须令晦养深厚,天道不翕,聪不能发散。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英华太露耳。余尝与门人言:人家酿得好酒,须以泥封口,莫令丝毫泄漏,藏之数年,则其味转佳,才泄漏便不中用,亦此意也。”

这样来看,尽管王阳明是朱宸濠叛乱的平定者,但八大对他似乎并无恶感。往深里说,王阳明的心学和江西文化、江西的禅学似乎还有着某种相通和沟通,而八大对王阳明的心学也应该并不陌生。

在书画艺术上,八大受江西文化的影响很深。江西产生了野逸花鸟画之父徐熙,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创者董源,山水大家巨然。初唐,滕王李元婴开创了滕派蝶画,他的蛱蝶图至今还在滕王阁上彩蝶飞舞。八大山人还与江西画派的创始人罗牧共同组织过“东湖书画会”。

八大的研究与分析还要揭示八大山人、八大作品与江西文化的关系,比如与江西诗派、江西画派,特别是与江西禅宗、江西心学的关系。有些先生对此进行了解释,但还可以深入挖掘。只有考虑到各种因素,我们才能深入理解八大作品的深邃与魅力,才能把握八大思想的复杂与多样。

后记

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江西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个人物。我是南昌人,很早就知道八大山人,去过青云谱多次,但是,一直到2008年,看到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全集》,以前的那些对八大的喜爱才一下子涌现出来,于是看了许多研究八大的书,慢慢地作笔记、写体会、谈心得,最后,用了几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书。

我并不是画画的人或写字的人,更谈不上是美术研究者,我也不会,也不想成为画家、书法家,也不会不想成为书画的研究者,甚至不会成为八大的研究者。这部小书只是把我学习、阅读、鉴赏八大作品的一些笔记、想法、心得记录下来,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一下。

八大和八大作品吸引我的地方有五点:

首先当然是他写的字、画的画好看。虽然是300多年前的作品,但现在看来似乎很前卫、很现代。

第二是八大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而且,这是在明清易代的天崩地坼的历史转变之中的人生,因而,八大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思考就有了许多的时代印记和历史纵深。

第三是八大作品的思想内涵特别深厚,尤其是和中国文化的儒、释、道的思想、特别是和江西禅宗的思想结合得特别紧。

第四是八大作品中的那种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底气十足。八大画的鸟呀、鸡呀、鱼呀,都能给人力量、尊严、自信和淡定。

第五是八大的作品具有一种当代价值。虽然过去了几百年,但八大作品却具有一种浓郁的现代感、时尚性,甚至还有些前卫,更重要的是,八大作品中那种洋溢四射的中国风格、中国意味、中国气派,那种美丽隽永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能引发当下的人们深深的思考和久久的回味。

八大和八大作品有着中国的文化基因、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而这些东西并不是由八大说出来的,而是在八大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无处不在地呈现出来、洋溢出来、散发出来的,这种呈现、洋溢、散发出来的气息、气韵,在现在来讲,还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来源之一,还是当代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底气,还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对话的软实力。所以,我写了这部书。

在本书中,八大作品的名称、出处,统一都以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八大山人全集》为准。现在,往往有这种情况,同一幅八大的作品,名称不一,也难找出处,如果八大作的画或写的书法不和鉴赏的文字在一块儿,就造成一种后果:说者说的、听者理解的很难一致。

本书的写作体例一般是先出一幅作品,下面注明它在《八大山人全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年版)的出处,以便读者寻找参照;然后就是解读、赏析;最后是就八大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进行评说。

在体例上,想做成类似“串讲式”、训诂式,一字一句地压茬过去。使一个外行人对八大的画、八大的诗有一个了解和理解。

每幅作品,首先注明创作的年份,这一年作者的年纪,然后交待画面上的文字、款识、自题诗是一些什么字,并对这些文字、款识、自题诗进行解释、赏析和评论,然后从结构、笔墨、物象等几个方面“图解”“讲解”这幅“画”、这幅“字”。最后谈思想、谈意境、谈其他。

本书中所有纪年,基本不用天干地支,一般是公元纪年在前,,皇帝的年号标在后面的括号里,或只用公元纪年。似乎这不太符合现行规范,但考虑到本书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因为要适应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所以采取现在这种做法。举例说来,我们表述八大山人“逃离南昌城、剃度、正式拜耕庵为师、画《个山小像》、回南昌作《绳金塔远眺图轴》”这五个时间点,如果说这五个时间点分别是“乙酉、戊子、癸巳、丁巳、辛酉”,现在一般的人根本搞不懂是哪一年,更不要说这一时间点到那一时间相隔多少年。如果表述“顺治二年、顺治五年、顺治十年、康熙十三年、康熙二十年”,那么一会儿顺治,一会儿康熙,也很难一眼看出这五个点的时间关系,而如果表述为“1645、1648、1653、1674、1681年”,前后的时间关系一目了然,人们很容易看清这分别是八大的20、23、28、49和56岁。

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我所研究的八大作品主要参考了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全集》。由于八大出生于江西,是江西的文化名人,江西美术出版社当然对八大山人格外关注。多年来,江西美术出版社孜孜不倦,在八大的作品出版和学术研究领域,下力甚勤,功绩卓著,已在全国成为这方面的出版高地。期间,我与江西中文天地老总傅伟中、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汤华,以及青年编辑李国强等同志多次讨论交流。他们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许多真诚的鼓励和宝贵的建议。

在长达三年的写作过程中,我阅读、吸收并引用了许多先生的研究成果,不敢掠美,我都尽量一一注明。如果还有未注明清楚之处,还请见谅。我还得到了胡迎建、叶青、陈政、方志远、孙家骅、王凯旋、欧阳镇、毛静等先生的读稿、讨论、指教。在此一并鸣谢。

由于八大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本身有不少见仁见智、模糊不清的地方,所以,在各家观点之中,自然会有取舍不同,或有自己的某些见解,也算是各家观点中的一种吧。

姚亚平

2015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