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家大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红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休绵山,静升王氏,由农而商,由商及官,声名日隆,家资渐厚。奋数世之功,始成王家大院。治乱之间,大院见证着王氏家族的发展壮大,演绎着几代人的爱恨纠缠,诉说着晋商群体的盛衰传奇和商道谋略……

江红著的《王家大院》透过历史,以晋商灵石王家发展壮大为主脉,描写了王家大院以及晋商的兴衰,集鲜明的文化交融和丰富的演义传说,再现了康乾盛世下,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之前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以及深深沉淀的商道精神。

内容推荐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异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建筑艺术珍品,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美称。

江红著的《王家大院》以晋商灵石王家的发展壮大为主脉,集鲜明的文化交融和丰富的演义传说于一身,再现了“康乾盛世”下,清政府闭关锁国之前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以及深深沉淀的商道精神,道出了灵石王家兴旺发达的经商、处世秘诀,塑造了以王家为代表的晋商群像,反映了晋商遵崇祖训、报国富民的不懈追求,讴歌了勤奋、进取、团结、敬业的晋商精神。

目录

第一卷 贞元之道

 第一章 万物资始之风雨归人

 第二章 动乎险中之石破天机

 第三章 发蒙养正之花开并蒂

 第四章 刚健有孚之持家教子

 第五章 做事谋始之世事如棋

 第六章 师出以律之鸣凤古道

 第七章 原筮亲比之乱世商机

 第八章 牵复在中之侠女悲天

 第九章 素履独行之红尘缘浅

 第十章 拔茅遐遗之官商附会

 第十一章 大往小来之仗义扶弱

 第十二章 伏戎吝道之执念相随

 第十三章 攸往交如之深闺道心

第二卷 河山之德

 第十四章 卑以自牧之幽谷一线

 第十五章 志行顺动之渡口落日

 第十六章 随求弗兼之月满西楼

 第十七章 承考中道之对境玄机

 第十八章 咸临教思之险象环生

 第十九章 观而不荐之患难未平

 第二十章 刚柔分明之碧云寻人

 第二十一章 白贲无咎之借令脱险

 第二十二章 顺止盈虚之因寻武当

 第二十三章 反复其道之巧计救人

 第二十四章 无妄有眚之恃才交锋

 第二十五章 养贤畜德之江宁葬心

 第二十六章 自求口实之小试真功

 第二十七章 枯杨生华之多情虚付

 第二十八章 习坎行尚之京城藏迹

第三卷 利物之仁

 第二十九章 突如其来之花开两处

 第三十章 咸亨无悔之茶乡奇遇

 第三十一章 日月得天之神往绵山

 第三十二章 不往何灾之恶语杀机

 第三十三章 羝羊触藩之草原商旅

 第三十四章 晋如中正之真情难抒

 第三十五章 明夷利艰之知音凭吊

 第三十六章 风火家人之望蜀劳思

 第三十七章 交孚辟咎之离人旧曲

 第三十八章 蹇蹇无尤之台中犯险

 第三十九章 攸往夙吉之智胜倭夷

 第四十章 已事遄往之琴瑟和鸣

第四卷 抱柱之义

 第四十一章 益动偏辞之节外生枝

 第四十二章 有戎无恤之苦海争渡

 第四十三章 品物咸章之虎口脱险

 第四十四章 永贞悔亡之佳会如梦

 第四十五章 勿恤有庆之决绝以诺

 第四十六章 困不失所之快意江湖

 第四十七章 往来井井之草原烽烟

 第四十八章 水火相息之故梦成真

 第四十九章 鼎实慎所之火中取栗

 第五十章 震来修省之魂牵梦往

 第五十一章 敦艮有序之远虑近忧

 第五十二章 渐进顺保之午夜惊魂

第五卷 九锡之礼

 第五十三章 归妹知敝之花落无声

 第五十四章 有孚发若之杯酒销魂

 第五十五章 怀资旅贞之君圣民安

 第五十六章 重巽申命之西行志治

 第五十七章 和兑未疑之商妇多怨

 第五十八章 涣亨得愿之四喜临门

 第五十九章 安节承道之德披后代

 第六十章 中孚虞吉之相知恨晚

 第六十一章 往厉必戒之秦淮风韵

 第六十二章 水火既济之思患预防

 第六十三章 火水未既之辨物知极

 第六十四章 含弘光大之周而复始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万物资始之风雨归人

“大德癸卯,厚坤失载,殿宇倾颓,鞠为茂草……”(介庙《重修洁惠侯庙碑记》)

元大德七年(1303),晋中洪洞县赵城发生八级地震,余震月余不止。房屋简构,土泥为之,毁坏不计其数,伤亡十余万人。其时惨烈之状,堪比七百年后川北汶川大地震。

灾后,这片土地上幸存的人们重拾泥瓦,铸石塑材,如搭积木一般,很快排列就位,继续繁衍生息。日出日落,炊烟凫凫,有地不愁种新苗,孩子们会长大还会变老。

唯有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元朝皇庆元年(1312)寒食后。

柳初发、杏初芽,春风悄然唤醒沉睡的汾河谷地,蒸腾的晚霞为远山镀上祥和的金绦。山峦积雪衬托着岩崖彩色的悬雕,壁阁层楼在光芒中庄严着古老的神话。飘忽的云雾聚散无着,宛若挥舞的白袖,刹那间,将一幅山川美景完美呈现。一群自由的鸟儿唱着归巢的歌,东南而去。仔细听来,仿佛汾河水正欢呼奔流而至。

山自何时在,水从哪里来,望也不及边,谁将秀色差。

好一幅美卷,慢慢展来,细细画来,再看那村、那堡、那田、那人……

“吱吱吱”,好不协调的声音由远及近。循声,山路上行来一驾马车。赶车的年轻后生,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浓眉大眼正眯着,魁伟结实正坐着,马鞭不扬正抱着。人是一副观自在,马儿悠闲甩着拂尘,更任木轮懒洋洋地随意转着。

“水是眼泪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后生摇头自语,似乎记不清这首小诗吟得是否够准确,随即“噗”地笑出来。

“驾!”后生兴起扬鞭,在空中打个脆响,马蹄哒哒,踏碎晚霞。

马车行向村庄。

天色渐渐暗下来。后生并没有注意到这一暗与往日的不同。一阵晚风吹过春寒,后生打个冷战,无意望向天空,已然风云突变。

“这个时候怎会有如七月的天?说变就变的?”后生如悬胆般的鼻子吸吸空气中的味道,是水气,没错!不是始于奔流的汾河,而是源于遥远的天河。

“看来我王实果真生就与这雨水有缘啊!”王实回身取了斗笠、蓑衣,穿戴好。马儿似乎感到这一时刻的紧迫,无需扬鞭,加快了速度。

“你看着点,等等!”王实勒住缰绳,跳下马车,点起马灯。“驾!”准备妥当,重新扬鞭,“这个时候还不至于打雷吧?”王实自言自语,话音未落,但见一道闪电撕裂长空,紧跟着一声响雷贯耳,雨下了起来。

“还是住嘴吧,怕什么来什么!指望这十五刚过,好趁一回月光,当真应道长的话了,雨说来就来了。”王实拉紧衣服,想也想得到,简易的车篷里再无衣服可加了。

山里的天,风雨生寒。这一片山川,顿时恢复了史前的沉寂,只那一道道闪电照亮了方向,撕裂的云头仿佛一个庞然大物正摇摇欲坠。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时更是不见人影、鬼影,不对,应该是神仙影。想想刚刚下得绵山,人杰地灵,总当有山神、土地护佑吧。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王实心中嘀咕着。此时当求云峰寺的空王佛保佑还是大罗宫的天官、水官、地官保佑呢?

又一道闪电中,王实睁大了眼睛,他看到前方有个黑影摇晃着倒下去。“是什么?”王实大惊,这一顿祈祷,没有看到神仙,没有盼到雨停,“唉呀呀,那是什么?莫非是传说中的山怪?”

雨水冲起泥泞,行路变得艰难。王实跳下车,拉着缰绳,马儿感受到主人的气息,感动得更卖力气。行近,王实勒住马首,在又一道闪电中,他看清了,躺在地上的是一个人。

王实松开缰绳,上前将陌生人的头靠在自己怀里,伸手鼻下,探探还有气息,急呼道:“醒醒!醒醒!”

王实感到这陌生人是一位老者。此时,他四顾无人,无暇深思是否该救人,尤其是一个老人,在这个风雨交加得无以复加的夜晚……

王实抱起老者放到车上,敝篷勉强遮雨:“老伯,提住精神,坚持一下,前面就到小生的家了。”

放好老者,王实迟疑一下,用力拍拍脑门,确认这不是梦,然后拉着马,继续向前行走。雷雨渐渐消失了,只有闪电像天眼一样不停眨动,远去。王实似乎来不及体会此时天象的变化,终于转过弯,进了一个村子,再到一个小院前,推开小栅栏门,带马进院。行到屋前,停下马,他抱起老者,推门进屋,摸索着放在小土炕上。此时,王实才发觉雨停了,月光正洒满小屋。听着屋檐的雨滴声,王实憨憨笑笑,点亮烛火。门外马嘶不安,王实赶快出门,将马带进马厩。马儿一程惊险劳碌,此时吃到夜草,便心满意足了。

这间小屋实在算是简陋,但是应有还是皆有。王实关好门,快速解下身上的斗笠、蓑衣,挂在墙上。回身将老者身上的衣服解下,擦干他身上的水气,换上自己的干净衣服,盖好被子。昏暗的灯光,照到老者胸前的翠玉佩,而王实并未留意。

“有点烫啊,不会病了吧?先暖和了再说。”王实摸摸老者的额头,再摸摸自己,又一番嘀咕。

王实生了火,就着屋内里的小水井轧了几瓢水,放进锅里,再喝个水饱,然后又轧些水添缸备下。他找到几块姜,大手搓碎,放在碗里。

“这雨来得可真怪。”王实下意识地望望炕上昏睡的老者,火光映着他凝重而焦急的脸。在短暂的遐思里,水烧开了,王实盛出一盆,就着剩下的水,煮了姜汤。

王实端着盆,兑些许冷水,试了水温,浸泡面巾,放在炕沿上,趁着温度,给老者擦脸和身上。王实注意到老者身材胖瘦适宜,皮肤保养较好,再望望刚脱下的衣服。

“看起来,这老伯是个有钱人啊!”王实不禁摇头感叹,“嘿,有钱人这么晚还自己出来,也不跟个人。”王实放下老者,再掩好被子,起身盛了两碗姜汤,又添了水,撒了面糊。

“要救人得先活了自己。”王实试试姜汤的温度,一口气喝下一碗。老姜带着驱寒的功力,王实立刻觉得身上暖流涌动,充满了力量。

“老伯,喝口姜汤,暖暖身子。”王实将另一碗姜汤放在土炕的小桌上,扶起老者。老者的嘴紧闭着,毫无反应。

王实放下碗,任老者靠在怀里,想了想,搓热了手,试着运运气,“得了,就这么办。”王实扶老者坐好,屏住气,手放在老者的背上,将体内那一股暖流引向老者。稍候,轻拍轻挼,老者“噗”的一口气缓上来。王实赶紧拿起碗,就在老者的嘴边。

“老伯,快喝两口,暖暖身子。都道这晚不食姜,小生正热着面糊,再吃个些,御了这寒气。”王实大声道,欲唤了老者的神识。

“小伙子,小老儿不碍事的,讨扰了。”老者显然身子底够厚,喝下几口,展露笑颜,感激中带着几分雍容气度。

“老伯,说哪儿的话。看您老是身份尊贵的人,不嫌小生这里寒酸才是。”王实松了口气,扶老者坐好。老者轻咳几声,清了清郁气,目光敏锐地扫视过这简陋的农家小屋。

“这样的天气,老伯怎么会独自在路上,可是与家人走散了?”王实盛了两碗面糊过来,与老者对面坐下。烛光闪烁,王实看清了老者五官端正,目光炯炯,虽然刻着岁月的痕迹,但是神清气定,显得坚毅干练。老者又吃下几口面,嘴角挂上深刻的笑容。

“小老儿姓尉,就这灵石地界的人氏。早年住在太原,因家族诛难连累,被流放北部草原边地为奴。主人看我读书识字,就让我跟着跑生意。这些年走南闯北,直到新帝登基,一族才得以赦免。年老了,更念着当年匆匆托付的一双儿女,便想回来看一眼。”尉伯说着,语气渐缓,似乎陷入遥远的沉思。

“晚辈王实,字诚斋,源出太原王氏。后来搬到这沟营村,种地为生。也因早学得做豆腐的手艺,便这般度日。又到寒食了,给绵山上的大罗宫送些豆腐,逗留数日回来,紧赶慢赶,赶上了一场雨。没想着春天就有这么大的雨。嘿嘿,这才遇到了老伯。”王实注意到尉伯凝神倾听的表情,憨笑一下,一边收起自己的碗筷,一边报上身家要事。  “王家?王家曾是太原大户。王氏之祖王子乔可是神仙般传奇。王实,字诚斋,好名字啊!”尉伯又仔细打量王实,似乎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致。

“老伯也信这成仙之说?”王实重又坐下,心生好奇。

“这成仙之说,即使是传说,也是有意义的。人说天堂好,神仙乐逍遥。其实是人们希望有神仙品质的人能驻世长久。留不得身体,便好留下这精神,这济世助人的能力。”尉伯眼睛闪动烛光,黑暗中仿佛幽灵一样的鬼火,“一念天堂,一念天堂,倘若这世上尽是些神仙品质的人,人间就是天堂喽!何必羡慕神仙乐逍遥。”

“听老伯的话可是学问很深,老伯可找到家人了?”王实望望窗口透过的月光,赶紧转了话题。P2-5

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作品,以晋商灵石王家的发展壮大为主脉,集鲜明的文化交融和丰富的演义传说,再现了“康乾盛世”下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之前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以及深深沉淀的商道精神。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晋商文化即是山西商人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利润和经营经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它融会计然提出的“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平籴齐物,关市不乏”的经营思想,范蠡提出的“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经营方针,猗顿提出的“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的经营经验,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之术,以及“务完物,无息币”的经营道德,“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的经营作风。晋商文化具有重视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荣誉价值,重视人才培养和敬业教育的内涵,在政治上博大宽厚、兼容并蓄,在经济上求同存异、自强不息,成为晋商文化的完整体系和晋商群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明清时代,晋商不畏艰辛,敢于冒险,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米,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他们拉骆驼走沙漠,进蒙古,到边俄,远贾安息;他们御舟楫溯急流,渡东瀛,涉南洋,汇通天下,特别是走出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再至恰克图,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商路,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陆上国际商路。

“学而优则贾”,明清以来晋商大贾早年都有读书应举的经历,各门各支都设私塾,或集资修建家族书院。徽商靠智慧,晋商靠关系。著名的“八大皇商”皆热衷于捐官,打下鲜明的官商烙印。一些商人捐官以跻身仕途,一些朝官投资或直接经商,于是便出现了亦官亦商的现象,垄断行市,富可倾国。在明清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晋商大多走出了捐输助饷、置地建宅、善行义举、奢侈没落的轨迹。晋商-虽然在争矿运动中彰显爱国之举,但未能及时反省到传统商业与正在崛起的现代工业的必然联系。他们累积的大量财富没有完成向资本时代的转换,甚至希望以窖藏传世:更有在西方列强发起的鸦片战争中烟消云散者。王氏家族与其他晋商家族一样,有着繁华如烟云的风光历史和世代相传承的文化积淀。

晋商普遍有着眷恋故土的传统,即使称雄四海、富甲一方的商人也把大量财富投资在自己的家乡。他们广置田产,大兴土木,祁县的乔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和常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山西大地上拔地而起。王氏家族在风光秀美的绵山脚下,建立起几乎相当于北京故宫两倍之大的王家大院。然而,王家大院这个民间紫禁城亦走出了与真正的紫禁城相同的命运,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朝阳的热烈和夕阳的落寞里诉说着盛衰的沧桑,同时,成为晋商精神的鉴证,悠悠青史上一卷商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书突破了在商言商的局限,而是将晋商文化置于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将商道选择置于理性的梦想追求中,着眼于康熙至嘉庆初年王家发展壮大的历史原型,因循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准噶尔、驱逐沙俄,雍正肃贪和乾隆下江南等历史脉络,交融儒、释、道的传承和传奇,贯穿王家大院五堡的形成过程,华丽展现了商道所经过的北京、山西、福建等二十余省(区、市)的秀美风光和人文特产,旨在透过商业文化反思“交换”规律,将鲜明的正能量融入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中。从正面讴歌了勤奋、进取、团结、敬业的晋商精神,反映了商人尊崇祖训、报国富民的追求,充满了传统文化的丰厚哲理和面向未来的深刻反思。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本书精览博采、淬砺致臻,不仅是祖国大地上一幅亘古通今的优美画卷,亦是浮躁尘嚣中一款精火细焙的心灵鸡汤。

后记

收笔之处,我还是深深感到这是一部文化题材的作品。特别感谢靖烨投资集团董事长吴靖宇先生、灵石县靖烨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君宇先生为本书写作和出版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拳拳故土情,浓浓家文化,烈烈正能量!

在王家大院,走着青石路,看着青“三雕”,第一感觉这里果真像《红楼梦》,却无法东施效颦地如此写作。虽然没有大观园那般细致的绿水亭台,没有黛玉葬花的春感和寒塘鹤影的秋怀,但是那里曾经活跃的富丽堂皇、曾经庞大的七世同堂、曾经交织的爱恨情仇,俨然一部真实的红楼梦。而那颗从天而降的灵石,无疑使这样的红楼梦了无缺憾。

徜徉在历史长河中,透过明清那个特殊的朝代更迭,触摸静升文庙、文笔塔、忠义祠、资寿寺,品读饱韵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的楹联壁画,体会浓缩在王家发展壮大之中的朴素、坚忍、孝义和博爱,心中肃然起敬。思绪飘过高高庭院的围墙,因循《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万里商道,绽现泱泱中华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传承悠悠青史的中国规矩和中国自信。

在撰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不由得深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儒教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国教,其最鲜明的特征是礼,更加强调秩序。君臣之纲、夫妇之纲、父子之纲,其核心体现为遵守和顺从,人君、丈夫、父亲则相当于圣人的地位。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斗争里,失败意味着服从或毁灭。明朝与宋朝不同,其疆域之广阔、强国之盛况远非宋代可比,却走出了相同的命运,八大皇商、吴三桂等亦青史留名。近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出现了数目庞大的汉奸,其中同样有商人、有军人,他们甚至如敌人一样残害同胞。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是否足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灵魂?复兴的含义是什么?是否有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那种概念?显然文化不是能够简单地定义复兴,文化必然要发展的、要前进的,那么重要的就是发展方向、前进引领。

儒、释、道三教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宗教文化可以培育道德、唤醒艮知、净化心灵,是人类意识领域的自我和秩序,是人类调节自身和环境关系的一种内在需要与外化形式。文化在包容中前进,那些殊途同归理念下的宗教没有绝对的对立。传统儒学的仁爱理念,“仁者,爱人也”“天下归仁”;佛教的慈悲之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道家强调“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老予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孔子讲“无执”,放下功名利禄之心才可脱凡,放下道德仁义之心方可入圣。佛教的因果之说、老庄的朴素理念、《周易》的“大易者不易”,有一个突出的共性,就是“无执”,破除迷信,充满朴素的辨证思维。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就是强调自我成就。“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儒教追求当世为圣,道教追求离世为仙,佛教追求证果为佛。在许多儒家经典里,诸如《素书》《军谶》《易》等充满了赤裸裸的趋利避害的利己思想和制胜谋略。呈现出窝里斗、看客和趋利表象,催生急功近利。

“攘外必先安内”出自宋代赵普“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至晚清后内忧外困下被统治阶级引用为“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诚然,崇洋媚外现象亦是出现在晚清以后。回望历史,强敌或利欲之下,确有一些“识时务者”弃家国大义谋求金钱甚至独活、独强、独大、独圣,我们的传统理念或缺一种能够达成共识并引领共识的利他意识和利世意识。任何文化在发展中都有不断吸收精华、摒弃糟粕、日臻完善的需要。天主教的天国、道教的天堂、佛教的极乐世界,都有对美好国度的描述,但不能简单理解为追求生命终结的归宿,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虚无向往,而是一种存在、经历和超越的规矩与规律。在狭隘的追求自我成就里,可以把考验、磨难当作对境,成长心灵,同样也易生出修4-i-~冷漠,比如修忍而放纵了恶行,趋利而忽略了致害,客观上制约了共同秩序的维护和共同利益的成就。

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基本共性是修身。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足以畅心怀、放眼量、谋大同。《金刚经》里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优秀传统文化教人智慧地思想过去、现在和未来,温和地看待成长,平静地承受荣辱,豁达地对待聚散,安详地担当劳逸,泰然地取舍得失。势极当知利显实危、达不骄奢、慎守善终;困境尤需放眼长远、穷不丧志、安贫乐道。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任何宗教与其他哲学一样因秩序需要而生、而存在,而要对人类的心灵秩序和现实秩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发挥好教育的客观引领作用。宗教教育不是要把大德自说加于众人,更不是以大德自居把众生说晕。伪教邪说在对人们信仰的绝对牵引下容易形成盲动,危害极大。躁生百端,困出妄念。越是在迷茫困境中。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健康的心态,科学理性地对待心灵修养、生命成长和社会大同,勤以立身、俭以养德、信以处世,温良包容,从善如流,可怀“畅无呈碍”心,须知寻常有限身,不可执着成愚。在这点上我更推崇研究学习传统经典,激发自性,温故知新。修行有规矩,但不是一种拘泥。这不是实用主义,倘若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这便是修行的递进。天有好生之德,地有育人之灵,佛有慈悲之怀,人有向善之心,正念本身是殊途同归的。证严法师提出,回归心灵的故乡。印能法师讲到,佛法并不是要脱离现实社会,真正的修行是要更积极地、更好地做有益国家和社会的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服务好整个社会和家庭。芸芸众生,在为物趋役、为色堕落、为权疯狂,在图生失落、图情困惑、图存忧郁,在诚信无据、发展无序、摄取无度里,需要心灵的回归、品德的培养、人性的提升、生命的和谐,不改初心,见素抱朴。

2015年出版的《永乐大帝之倾城赋》融入了我十年来研读传统国学的收获,反复强调“受伤也不要变坏”,即身是船,生是航,不管生命经受过怎样的打击和伤害,只要坚持住正知、正觉的方向,心灵修养的光芒终会修复所有的伤,复船以航。本书中反复出现一句话,“人生是一场交换”。我们初始的交换本钱并无分别,即是健康和岁月,但是经过不同的历练和加工,就收获了不同的人生,每每想到佛教《心经》里最后一句梵文,“经历,经历,超越经历”。是以挖掘一段盛世历史沧桑商歌中人性的碰撞和发展,在塑造若干传统文化修养正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反思文化的与时俱进,努力呼唤理想社会秩序正念,正确看待得失,互助互利,扬善济弱,爱护环境,让人间充满光明、温暖、正义、诚信、友善,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生命家园。

能不能去描述美丽的故事、塑造善良的人群、播种优秀的思想、传承深远的文化,即使充满起伏抑扬,仍然鼓励着人们坚定地向美好努力——这也许才是写作的意义。

为尊重历史和科学,本书关于重要史实及茶、酒工艺常识借鉴和参考了有关权威资料,特作说明并诚致谢忱!

谨以此书感恩为传承历史著书立论的前辈,谨以此书报答为发展文化矢志耕耘的尊师,谨以此书致敬为奉献社会进德修业的人们,并致绵绵的敬爱与祝福。

书评(媒体评论)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所立家训

(王家大院是)“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 “百来不厌、百看不厌”。

——著名建筑学家 郑孝燮

走近王家大院,便是走近了封建时代中国百姓的梦幻家园。 走近王家大院,便是走近了昔日晋商的一段辉煌历史。 走近王家大院,便是走近了积淀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殿堂……

——温毓城主编《作家眼中的王家大院》

一桩跌宕起伏、情深意满的晋商传奇,一个淡雅幽静、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一阙意蕴丰富、文化厚重的古典史诗,一曲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儒商赞歌。

——著名煤矿诗人 郭安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