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锦绣人生(沈爱琴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天涯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唤雕那颗缝绷的种子

时间在滴滴答答中又走过一个春秋,1975年,笕桥公社决定筹建杭州笕桥公社绸厂,沈爱琴当仁不让地成为公社书记陈太炎指定的筹建人。

丝绸,是埋在沈爱琴心底的一个梦想,一粒种子。她从没有忘记过宽敞的老屋里摆满的一匾匾蚕箩,一条条可爱的蚕宝宝,一只只或洁白或淡黄的蚕茧,还有伴随她整个童年的织机声。她没有忘记手指滑过丝绸时,那种心灵悸动的感觉。特别是在这个“灰、黑、蓝”成为主调色彩的年代,丝绸的斑斓与华贵无疑令人神往不已。在沈爱琴的认识里,丝绸代表的是美,是优雅,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现在她负责筹建绸厂,心情很是激动,她幻想着若干年后,笕桥又重现历史上“茧桥”的盛况。

有了之前那几个小厂的筹建经验,沈爱琴对办这个绸厂心里还是很有底气的。不过,虽有把握,但也不敢草率行事。当时的杭州有不少丝绸企业,如杭丝联、杭州丝绸厂、杭州第一织布厂等,沈爱琴就一一登门求教。除了本地企业,她又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去上海、无锡、常州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丝绸企业学习取经。

那段时间,沈爱琴脚不落地,四处奔波,家倒成了客栈。

经过一番选择,笕桥公社弄口新村礼堂旁几间低矮破败的平房成为绸厂的厂房。接下去就是采购机器。当时,这机器也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需要有计划指标,而资金方面又极其有限,只能用老办法,买二手货。最好是价格便宜,机器质量又不错的。沈爱琴就四处托人打探,相关企业有没有淘汰的合适机器。

终于有一天,沈爱琴得知杭州第一织布厂正在翻建办公大楼,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而她恰好有此资源,于是就找厂长商谈。提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由她来提供,用以置换他们厂淘汰下来的17台铁木织机。这样一来一回,杭州第一织布厂解决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紧张的问题,而沈爱琴则获得了绸厂所需的机器,各取所需,一举两得。

“这个不太好吧,万一说我们违规操作,责任负不起。再说,这些织绸机修一修,还是可以用的,这个价太便宜了,我们要考虑考虑。”杭州第一织布厂的领导心里有顾虑,推托道。

沈爱琴哪肯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她诚恳地说:“预制板换织绸机,怎么会违规呢?等价交换,公平合理,没有人会说。至于价格,这些机器很老了,你们不可能再去用,淘汰下来也是放在仓库里,时间久了当废铜烂铁处理,那就根本卖不到这个价。我们乡镇企业不容易,没有钱,你就当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方借口要集体讨论,不松口。沈爱琴没有气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一次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游说,最终把对方说服,同意这笔交易。

说实话,这17台铁木织机非常原始,像年老色衰的妇人,掉光了牙。可在沈爱琴眼里,只要能织出丝绸,就是宝贝。

厂房有了,机器有了,师傅请来了,笕桥绸厂终于响起了“咯吱”“咯吱”的机器声。全厂22名工人,全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看着又一家工厂在自己手中诞生,沈爱琴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第一任厂长是由公社任命的,沈爱琴则继续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她的心牵挂着绸厂,盼望着工厂能红红火火、长久地办下去。

随着沈爱琴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机会也多了起来。

那一年,杭州市将杭州市区的15个人民公社统一成立郊区,区委会设在西湖岳庙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层层筛选,组织准备任命沈爱琴为新成立的杭州市郊区区委常委,正式进人国家干部系列编制。

一条光明的仕途出现在沈爱琴面前,这可是金饭碗啊,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更何况她还这么年轻,前途无量。

正当所有人以为沈爱琴就要春风得意地去上任,她却做出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选择——放弃。而这之前,她已经数次放弃了作为工农兵学员保送上大学的机会。

沈爱琴之所以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要是考虑到家庭。当时城市的规划格局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杭州周围15个人民公社环绕整个市区,相互间距离非常远,交通极不方便。干部是在全区范围内调配,如果到职,工作地点与家有很长一段距离。那时候沈爱琴的两个女儿都还年幼,丈夫屠志良在杭州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上班,路很远,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管家里。倘若沈爱琴去当这个郊区区委常委,就意味着她也没时间照顾孩子和家庭。夫妻俩总得有一个人做出牺牲。

夜深了,沈爱琴和屠志良还在灯下商量到底要不要这个机会。

屠志良说:“爱琴,我实在没空,你看我三天两头还要跑长途,哪有时间管家里这摊事?”

丈夫不说,沈爱琴也明白,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他,平时连节假日都经常顶替外地的同事值班。你让他分出精力来管家里,太难了。

“我还是不去了吧,两个孩子这么小,家里事情又多,总不能都丢给妈,得有个管事的人。”沉默了半天,沈爱琴抬起头对丈夫说。这些年,她工作忙,家里全靠婆婆在操心。

“委屈你了。”屠志良深知妻子的抱负,让她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想想确实可惜,可现实困难摆在那里,也没有办法。

这个选择对事业心很强的沈爱琴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她从来都不甘落后于人,梦想着有所作为,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错过就意味着以后在仕途上不太可能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她没有忘记自己另外的身份,那就是妻子和母亲。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就舍弃吧!比起官位,她更看重家庭。

沈爱琴写了一封长长的书面报告,向组织说明现实的困难,并推荐其他同志担任此职务。

公社党委书记陈太炎认真地看了沈爱琴的报告,他很理解她的难处和内心的纠结,于是就找她谈话。

“爱琴,你也不要多想,我们公社10名班子成员里,你是最有魄力、能力最强的一个。公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你就安安心心在这里发挥你的作用,多为社办企业做贡献。”

P25-28

后记

采访手记

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出版了近20本书,其中也有报告文学和企业家传记,但对我来说,《锦绣人生——沈爱琴的故事》这部作品有点特别。

特别之处在于,我要写的这位女主人公已不在人世,我无法与她面对面交流,她的人生经历只能通过旁人的口述去了解,这就注定了我所得到的素材是碎片化和浅层面的。

虽然,我采访了沈爱琴身边与她有各种交集的人,人数达到了我采访史上最高值,近60位。但实事求是地说,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内容并不多。越是亲近的人,越有可能说不出具体的内容。或者,是有太多的话,又不知从何说起。就算是她最亲密的丈夫、最亲爱的女儿,过去的漫长岁月因日常而平淡,细水长流的爱,只有恒温,没有燃烧。太感性的回忆里,那些细节被时光湮没,只剩下总结性的评语。而交往不深的人,想从他们嘴里挖出很多“料”,无疑也是幻想。

这是我遇到的一个难题。

采访那么多人,听到的几乎是一边倒的评价,就是“老板是个好人,太好了”。

我知道,再多的赞美词也无法表达大家对沈爱琴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我相信那些评价的真实性。只是我多么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客观的、站在另外角度的评价。

当然,这很不容易。在我这个陌生人面前,对方即便有不同的观点,也会自动屏蔽。更何况,逝者为大,一切都烟消云散。我只能在一次次采访中追问,在只言片语中去收集线索。

写人物,最忌高大上、失真,让人感觉飘在半空,无法落地。我想写个真实的沈爱琴,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怀。她不只是个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个女人,一个爱美、爱干净、有一颗悲悯心,懂得在家庭中示弱的小女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否认,沈爱琴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她大气、聪慧、目光独到、敢作敢为,但她也有人性的弱点,有性格缺陷。我认为,这些弱点和缺陷的呈现无损她不平凡的一生。作为一名草根女企业家,她的成功既有她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才能,又有不可复制的时代因素。

沈爱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万事利,“老板”这两个字是特指,是沈爱琴专属的称呼。没有人会叫现任董事长屠红燕为“老板”,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对万事利来说,沈爱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一个时代的象征意义。

虽然众多被采访者并没有向我提供太多的写作素材,不同的人讲的主题几乎是重复的,比如老板的好;比如老板会关心人,她不是只关心你,而是关心三代;比如老板重视人才;等等。但由于时间久远,除非刻骨铭心,一般记忆也就模糊了,讲不出很多具体的内容。但有一点让我很震惊,就是我在每一位被采访者脸上看到的哀伤表情。当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在我面前号啕大哭,当一个个男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当女人们一次次涌出无法自抑的眼泪,我确信沈爱琴是个大写的人。

沈爱琴与我父母差不多年纪,在我的印象里,他们这一代人特别的勤俭,特别能吃苦。经历了各个运动时期的动荡与禁锢,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非常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沈爱琴留下的,现在已写进万事利宪章,成为万事利人行为准绳的“人生六不忘——不忘根、不忘本、不忘善、不忘恩、不忘责、不忘情”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个国家、民族的赤子之心。

慢慢地,我在心里勾勒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形象。

她的身材并不高大,胖乎乎的,有一张慈眉善目的脸,眼睛小而精神,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喜欢一切跟丝绸有关的东西。她是个行动派,做事干脆、利索,不喜欢拖泥带水。她有极敏锐的触角,关心政治,能从领导的讲话,各类新闻里发现商机。她的心肠很软,喜欢多管闲事,最见不得别人可怜,有求必应。她的心很大,目光超前,看得非常远。她是个有智慧的女人,有超高的情商。

我似乎还发现了她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指向一个终极目的——有利于企业。她是个为企业而生的人,即使在她走之前,也尽最大努力替女儿、女婿扫平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她选择离开的时间,她走之后的哀荣,回过头来看,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是她为万事利做出的最后贡献。

可以肯定,当她把万事利的权杖交到女儿、女婿手上时,内心的失落。对一个视企业为生命的人来说,失去了关注点,她会有一种失去存在价值的错觉。而这样的痛苦、纠结又不能流露出来,只能闷在心里,世人只看到她脸上的笑容,却忽略了她真实的感受,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失重感”。她是母亲,心疼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到小女儿的肩膀上,因为她清楚要办好企业有多苦多累。她是创始人,深知商海险恶,女儿毕竟年轻,没经历过多少挫折和风雨,万事利这艘大船在接班人手上能否破浪前进,再创佳绩,代代传承?她就这样日夜担忧、牵挂,看起来已放手,却又从未真正放下。

沈爱琴注定是孤独的。

她向世人展现了自己阳光、积极、乐观、无所畏惧的一面,隐藏了内心的忧虑及年华老去的无奈。

这是她最难以接受的。好强了一辈子,不信命、不认输、再苦再累再难,她都能咬着牙坚持,熬过去,走出一片新天地。可最终,历史的规律、自然的规律,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疾病和死亡。她明白,谁也逃不脱这个规律,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这不是沈爱琴一个人的悲怆,而是所有人共同的命运结果。

属于沈爱琴的那个时代已经落幕,现在的万事利在屠红燕董事长和李建华总裁的带领下,走在一条越来越宽,多元化纵向发展的道路上,创造一个个新的辉煌,相信在天堂的沈爱琴一定会非常欣慰。而我也在采访与书写她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感受到了她的意志力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我看到了一个坚韧的生命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

这是我的收获,千金难买。

最后,我要感谢万事利集团屠红燕董事长和李建华总裁,杭州文化商城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屠红霞和杭州万事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云飞对我的充分信任。在你们身上,我已深深感受到一位伟大的女企业家,一位了不起的母亲身上最优秀的品质,已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扬。你们对母亲的爱,令人动容。翻阅屠红燕董事长记录救治母亲过程的《病中日记》,满纸的骨肉亲情,不惜一切代价想挽留母亲生命的决心,抛开一切侍奉在病床前的孝顺,并不是每个子女都能够做到的。感谢屠爸爸这位善良、可爱的老人家,祝福他健康长寿。

我还要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人,由于篇幅有限,遗憾很多人的名字没有在书中出现,但从你们的只言片语里,我已读懂那份隐藏于心的真诚与怀念。另外,本书部分素材参考了《中国绸王——沈爱琴传奇》(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和《风光无限——浙商沈爱琴传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两本书,一并感谢!

谢谢你们,从去年的冬季走向今年的春天,我在写作过程中,心灵得到一次次洗涤。我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那些萍水相逢却又能彼此信任的朋友,让我如此欣喜。

感恩人世间所有美好的相遇!

天涯

2017年5月21日定稿于杭州

目录

引子

◎第一章:穿越时光隧道

 缘起

 爱,一生的承诺

 小女子的男儿风范

◎第二章:丝路寻梦

 唤醒那颗丝绸的种子

 最早的全民营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彩虹总在风雨后

 梦想的力量

 不走寻常路

◎第三章:风云她年代

 敢为天下先

 从笕桥绸厂到万事利

 时尚与美的引领者

 小甲鱼大文章

◎第四章:雄心绘蓝图

 好大一盘棋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丝绸与文化的碰撞

 丝绸女王的退隐

◎第五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强者的骄傲与失落

 G20的丝绸密码

 新万事利时代

◎第六章:侠骨柔肠多悲悯

 来世再续今生缘

 爱他就爱他的母亲

 她让我们懂得如何爱

 母亲的智慧

 命运因她而改变

 慧眼识珠的沈妈妈

 肩负使命

◎第七章:荣光与哀伤

 与疾病博弈

 艰难的抉择

 惊心动魄美国行

 在痛苦中升华

 生命的礼赞

 八月,纷飞的泪

 她时代的背影

◎采访手记(代后记)

序言

2016年12月31日上午,杭州南山陵园。

冬日,阳光散淡。空气里,弥漫着薄薄的尚未消散的晨雾,似某种若隐若现的情绪。

这里虽说是陵园,但并无阴森恐怖之感,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目光扫过去,是一排排沉默的墓碑。于我,沉睡在这里的每一个灵魂都是陌生的。

今天我之所以会走进这里,是因为想去拜祭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女士。这是一位身上有诸多光环、功成名就的草根女企业家;一位爱丝绸、做丝绸,视丝绸为生命中不可分割部分的传奇人物。我没有机会在她生前与之谋面,却在她身后以这种方式走近,这也是一种缘分。

陪同我前往的年轻女士名叫刘海明,她18岁进万事利,20岁开始被调到沈爱琴女士身边工作,一直到沈女士离开,整整16年,是沈女士的“编外女儿”,那感情虽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还有一位同行者是沈爱琴画室负责打扫卫生的大姐,路上,她反复跟我念叨一句话,说这样好的老板再也找不到了。她们都习惯称沈爱琴女士为“老板”。

我好奇地问她,老板怎么个好法?大姐告诉我,老板菩萨心肠,在病重期间,还关心她们一家。听说她儿子要买房子,首付钱不够,就让自己的先生借给她30万,还问她够不够。她感叹,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自己病得这么重,还想着别人。

是啊,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我在思索。

有人说,现在最难的就是借钱。不要说非亲非故,就是朋友之间,有时候也因为一个“钱”字而产生矛盾。而沈爱琴女士在自己备受疾病折磨的非常时期,仍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底层民众身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悯?

慢慢往上走,见广场中央有墓,墓碑上书“吴越国文穆钱王墓”。海明把带来的一只花篮放在钱王墓前的石桌上,拜了拜,嘴上说:“请钱王多关照我们的老板。”

一脸的虔诚。

沈爱琴女士的墓,就在钱王墓后面的左侧。

“到了。”海明低声对我说。

抬头,我看到了她,大理石墓碑上是用激光微雕的一张黑白合影。虽然一位已在阴,一位仍在阳,但并不妨碍这对恩爱夫妻海枯石烂的誓言。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的笑容如此灿烂,即使我与她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冰冷距离,可我仍觉得她是温暖的。不由自主地上前,像招呼一位熟悉的长辈,恭敬地招呼一声:“沈妈妈,您好!”

海明和那位清洁工大姐已开始清理祭台上的鲜花,把依然新鲜的花束留下,已萎谢的拿走。太多重叠的花告诉我,冬至前后,曾经有很多人来这里看过她。两个人在很认真地打扫、抹灰,不放过每个角落。

“我们老板最爱干净了。”海明找来一根细树枝,蹲下身去挑掉进石缝里的枯叶。她说,要找个人来把这些缝隙填满,免得脏东西掉进去。海明的神情让我感动,那是人世间最朴素的一种情感表达,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可以如此单纯与美好。

清扫干净后,我把带来的花篮小心地放在祭台上。白菊代表诚实、高尚;扶郎花的花语是有毅力、不畏艰难;黄菊花诉说悼念之情。花虽普通,但我觉得还比较符合沈妈妈的气质。

香蕉、橘子,各种干果,当然还有香烛,都一一摆上祭桌。海明说,这些都是她们老板最爱吃的。我强烈地感受到海明在做这些事时的满心喜悦——因为她一直觉得老板还在。只要是老板的事,她都欢欢喜喜地去做。这几个月来,如果谁在她面前提起老板,她的眼泪就会忍不住流下来。整整16年的相伴,她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那份恩情此生怕是难以忘怀了。

燃烛、点香,我以后辈的身份,向一位为复兴中国丝绸产业而奔波操劳的前行者,献上自己最诚挚的敬意。

一缕阳光穿过树冠洒了下来,落在碑前的那块黑色大理石上,“沈爱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丝绸产业功勋企业家,万事利集团创始人”。

我的视线再次停留在她的脸上,那么的和蔼可亲,像个慈祥的奶奶,似乎与纵横商海的女强人画不上等号。可一个又一个人告诉过我,她的创业,她的艰辛,她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的勇气,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她那让人又爱又恨、又怕又敬的脾气。

在2016年那个盛夏的8月,当她因病离世的消息传开时,社会各界民众从四面八方自发前往杭州殡仪馆,只盼着能送她最后一程。没有人说得清那天到底去了多少人,2000?还是3000?或者更多人。只知道殡仪馆内外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外面的人根本无法挤进去,里面的人也很难挤出来,创下了此馆自开馆以来参加追悼人数最多的纪录。她的不幸病逝,惊动了社会各界,关注度之高,在企业家当中恐怕也是极少的。

她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为何每个人说起她,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忍不住哽咽,甚至号啕大哭,泪流满面?我相信,这世上有一种人是带着大使命而来的,她走过的每一步,都注定了一生的不平凡。非常人做非常事,当她的身影烙在岁月的影壁上,时光带走一切时,留下的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痕迹。

把手伸向虚空,盈盈一握,我已触摸到她掌心的温度。我相信,500年前,我们曾是一家人,所以此刻我才会站在这里,与另一个世界的她,轻声对话……

内容推荐

天涯著的《锦绣人生:沈爱琴的故事》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用轻盈、深情的笔触,重现中国民营经济改革开放浙商风云人物、中国丝绸产业功勋企业家、一代丝绸女王,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在属于她的时代,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丝绸屹立世界舞台做出杰出贡献的传奇一生。

编辑推荐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中国丝绸产业功勋企业家,中国改革开放浙商风云人物!

天涯著的《锦绣人生:沈爱琴的故事》内容翔实,情感丰沛,可读性强,成功还原了一个真实、真情、悲悯,具有大爱情怀的沈爱琴形象。作为一名草根女企业家,她既是第一代浙商优秀的代表,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培养了一位极具才情的接班人,为万事利辉煌的明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是一本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令人感怀的温情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