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早已发觉:原来我们的思维方式存在颇多硬伤;判断能力也并不像我们自已认为的那样靠谱;甚至于对大脑了解得越多,便越会认识到。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真正地认识自己!
然而,如果无法完全剔除这些进化机制留下的印记,那么,我们还可以相信自己吗?我们该怎样思考,又当如何决断?
罗伯特·托德·卡罗尔著的《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并不鼓励你去刻意逆向思考,进而彻底颠覆之前的某些思维习惯;也并非提供给你天马行空的开创性视角,完成超越现状的非凡创新——让我们跟随作者提供的经典而有趣的行为心理学实验,一起回到认识自己的原点,回到思考的原本状态,感知、理解、尊重那个趋利避害、冲动感性、脆弱朴素、患得患失、热衷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并不断追寻意义和价值的自己。
既然思考的快与慢、理智与武断、缺陷与天赋都在所难免,或许,你需要的恰恰是一些类似于程序补丁一样的“思维升级”,一些中肯却简单易行的建议……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作者罗伯特·托德·卡罗尔通过心理学实验总结、剖析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自己意识不到的偏见、谬误和错觉,比如稻草人谬误、归因偏误、逆火效应、群体思维、巨数法则、奥卡姆剃刀理论、事后归凶偏误等等。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都用生动的案例来介绍它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用相关心理学实验来验证,并对怎样才能通过思考或实验来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偏见、谬误和错觉提出有效建议。本书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提高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能力。
前言
作者自序
引言
1.特例假设(ad hoc hypothesis)
2.人身攻击谬误(ad hominem fallacy)
3.诉诸大众谬误(ad populum fallacy)
4.影响偏误(affect bias)
5.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6.轶事证据/亲历证词(anecdotal evidence/testimonials)
7.意义妄想及虚幻妄想(apophenia and pareidolia)
8.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9.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10.诉诸无知(argumentum ad ignorantiam)
11.归因偏误(attribution biases)
12.易得性偏误(availability bias)
13.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14.想当然(begging the question)
15.偏误盲点(bias blind spot)
16.因果谬误(causal fallacies)
17.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
18.经典条件反射及安慰剂效应(classical conditioning and placebo effects)
19.集群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
20.大众强化(communal reinforcement)
21.虚构症(confabulation)
22.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23.持续影响效应(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24.对照组研究(control group study)
25.明辨思维/明辨思维者(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 thinker)
26.去偏误化(debiasing)
27.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
28.谬误(fallacies)
29.错误暗示(false implication)
30.错误记忆(false memories)
31.福瑞尔效应/巴纳姆效应(Forer effect/Barnum effect)
32.群体思维(groupthink)
33.光环效应(halo effect)
34.后视偏误(hindsight bias)
35.观念运动效应(ideomotor effect)
36.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
37.正义错觉(illusion of justice)
38.技能错觉(illusion of skill)
39.理解的错觉(illusion of understanding)
40.疏忽性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
41.意向偏误(intentionality bias)
42.巨数法则(law of truly large numbers)
43.奇幻思维(magical thinking)
44.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45.负面偏误(negativity bias)
46.奥卡姆剃刀理论(Occam's razor)
47.乐观偏误(optimistic bias)
48.正面成果偏误(positive-outcome bias)
49.事后归因谬误(post hoc fallacy)
50.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
51.近因偏误(recency bias)
52.回归性谬误(regressive fallacy)
53.代表性偏误(representativeness bias)
54.选择偏误(selection bias)
55.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
56.牵强附会(shoehorning)
57.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
58.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59.隐藏证据(suppressed evidence)
60.德州神枪手谬误(Texas-sharpshooter fallacy)
61.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
附录一 “别想太多”所蕴含的智慧
附录二 评估个人经验
附录三 未列入本书目录的一些偏误、谬误和错觉
关于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脑瘤并因此引发公众普遍恐惧心理这个议题,始作俑者并非科学家,而是一个电视清谈节目的主持人。1993年1月23日,美国“王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邀请大卫·雷纳德(David Reynard)当节目嘉宾,后者宣布自己正和妻子苏珊起诉美国通用电子NEC和日本电子企业GTE这两家公司,声称他送给妻子的手机导致她患上脑瘤恶疾。虽然苏珊所患脑瘤的位置确实靠近接听电话的一侧耳畔,但他们的起诉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苏珊收到手机七个月后被诊断出脑瘤,向法院提出诉讼几个月后因病去世,其诉讼于1995年被驳回。之后法院又受理了十几个类似的案例,但无一例外所有起诉均被驳回。如果你认为科学家和生产企业对这类轶事传闻不够重视,一那你就错了,因为在法院驳回苏珊的诉讼要求后不久,手机业界共计投资了250万美元用于手机的安全性能研究。自1995年开始,科学家们对此做了很多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手机与脑癌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在世界很多国家,疫苗注射率均大幅下降。我所在的北加州大学城,有三分之二的华德福幼儿园2013年没有安排孩子们接受疫苗注射。在萨克拉门托地区,提交申请让幼儿不接受规定免疫注射的家长人数过去几年内上升了34%;而在整个美国,提交申请的人数同期增长了37%。《萨克拉门托蜜蜂报》2013年1月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儿童疫苗注射率下降”,指出主动选择不为孩子注射疫苗的大部分都是较富裕家庭,父母均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些疫苗对孩子的健康有害,而是基于广为流传的一些轶事传闻,担心孩子会因为注射疫苗而患上自闭症或其他神经失调疾病。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因为收到了大量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来信,于是专门邀请女演员珍妮·麦卡锡(Jenny McCarthy)担任节目嘉宾,讲述她儿子的经历。麦卡锡的儿子在注射疫苗后不久被诊断出自闭症,但经过家人不懈的努力,孩子最终恢复了健康。这就是典型的“事后归因谬误”案例;对于那些宁愿相信口口相传的说法也不愿意相信科学的人来说,这种谬误十分普遍。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一再证明,疫苗注射与自闭症以及神经失调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相对于疫苗在某种未知情况下对一些人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疫苗注射能够帮助社会成员有效预防包括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以及白喉在内的各种传染病,其好处显然远远大于没有科学根据的猜测。
实际上,公众对疫苗的恐惧心理所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一些地方爆发麻疹,出现婴儿死于百日咳的案例;而这些都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应该再发生的悲剧。在日本,百日咳疫苗注射率1974至1976年间下降了70%;与此同时,百日咳病例数量从393增加至超过13,000例,死于百日咳的婴儿人数从0增加至41。 轶事传闻即使讲述得再生动也不足采信,原因有以下几个。个人陈述一般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人信仰、过去的经验、听众的反馈、对细节进行主观选择等。大部分的故事都会在讲述及复述的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有些事实被夸大,有些事情的先后顺序被混淆,有些细节被混为一谈。毕竟,人类的记忆形成于事实发生之后,是不完整的、有选择性。人们会曲解自己的经验,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带有成见,在论证的时候对事实加以主观的选择。正因为经验是建立在偏误、记忆及信念基础之上的,因此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准确。我们中大部分都是诚实的人,有时面对欺骗也没有辨别能力。实际上,有些人的确会凭空捏造事实,有些故事完全是无稽之谈。相反,虽然有些事情看似完全不合理,但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合理性。总而言之,轶事传闻的本质就在于其不确定性,而且通常其准确性很难印证。
对于某些领域来说,比如替代医疗、超自然能力以及伪科学等,口碑和传闻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基础。关于针灸师、灵媒、通灵人、能量机的亲身经历都属于轶事传闻,在科学领域几乎没有多大的价值,均不足采信。有的人态度诚恳、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见到了天使、圣母玛利亚、外星人、大脚野人,有的孩子声称自己有前世,有人看到濒死的病人头上有紫色光环,有人声称自己能够看到矿脉,有的宗教大师能够飘浮在空中,有的人能够用意念为病人做外科手术。想要让这些事情具有令人信服的合理性,只有个人体验和个人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其他人不能在同等条件下拥有同样的体验,那么这些经验就无从论证;如果无法验证这些说法,就无法印证叙述者对自己的个人体验的阐释和解读是否正确。相反,如果其他人也可以有相同的体验,就可以设计科学寒验来对个人经验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判定其是否可信。著名超感心理学家查尔斯。塔特(Charles Tart)曾提交过一份有关超感事件的传闻报告,表示:“我们需要先做实验,了解事件发生有哪些条件。我们不能听了一个几年前的故事然后指望一切信息均准确无误。”同为超感心理学家的迪恩·雷丁(Dean Radin)在《意识宇宙:超感现象的科学事实》一书中也认为传闻轶事不能被当作超常现象的有力证据,因为记忆“比大部分人想象得还要不可靠”,目击者的证词“很容易被曲解”。
P39-42
读者随手翻阅几页内容就会发现本书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词典。虽然书中对所列词条给出了定义及应用实例,但作者并未假装保持中立,也不认为有关争议问题的所有观点均同样有理。
书中提供了一些详细的实例,有些属于明辨思维的典范,有些则明显缺乏明辨思维精神。此外还有不少背景信息,这些特点都使书中所列词条更像是百科全书收录的文章或论文。没有什么话题是神圣的或者是不可触碰的禁区,宗教、政治领域的观点的处理与科学或医学的处理方式并没什么区别。不少读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观点被用作非明辨思维的例子,这是难以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部分读者或许会欣慰地看到自己拒绝接受的某些观点或信念在书中被列入不合理类别。
尽管如此,本书的写作目的既不是想要得罪谁,也不是想要取悦谁。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明辨思维的有关知识,想要知道为什么明辨思维如此难以做到,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罗伯特 托德 卡罗尔·戴维斯
加利福尼亚
201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