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代,是中国哲学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时代;黄勇著的《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精)》是比较哲学的典范作品;作者采用了古今中西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哲学的“仁爱”观进行了厘清与辩护,并将其推入全球哲学舞台。
在古今中西激荡的全球化社会中,人应该如何相处。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为全世界的文明提供了这样的伦理资源——我们不仅要关心自我外在的利益,而且也关心自我的内在美德,即“为己之学”,此外,儒家伦理也关心他人的福乐康宁,使他人具有仁义礼智,即“为人之学”,即为己和为人的合二为一。在冲突日益加剧的全球化时代中,这是以“主体性”为核心伦理准则的西方伦理学所欠缺的,而中国的儒家伦理学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资源,全球化时代正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代。
在古今中西激荡的全球—地域化时代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如何相处?黄勇著的《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精)》就此提出“道德铜律”的伦理原则。传统儒家伦理为全世界的文明提供了这样的伦理资源——我们不仅要关心自我外在的利益,而且也关心自我的内在美德,即“为己之学”,此外,儒家伦理也关心他人的福乐康宁,使他人具有仁义礼智,即“为人之学”,即为己和为人的合二为一。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道德铜律作为全球伦理原则:以儒家和道家为资源
第一节 道德金律的问题
第二节 道德铜律:资源和长处
第三节 对批评的回应
第二章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第一节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第二节 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之必要性
第三节 作为为人之学的解释学之可能性
第三章 理解他者———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
第一节 宗教研究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之争
第二节 宗教理解与戴维森的第一人称的权威
第三节 宗教理解的可能性
第四章 儒家伦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百科全书》若干文章评论
第一节 美德伦理
第二节 道德知识
第三节 道德底形而上学
第四节 金律
第五章 罗蒂的进步与儒家的真理
第一节 罗蒂的儒家真理之一:扩展自我的范围
第二节 罗蒂的儒家真理之二:情感的进步
第三节 孔子与罗蒂的争论之一:差异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第四节 孔子与罗蒂的争论之二:道德的形而上学
第六章 儒家的道德知识论:王阳明的良知说
第一节 良知不同于知识
第二节 庸圣之别的起源
第三节 王阳明良知说辩难
第七章 王阳明在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间:良知(体知)=(信念+欲望)≠怪物
第一节 体知:体之以心之知
第二节 体知:体之于身之知
第三节 体知:信念+欲望≠怪物
第八章 美德伦理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
第二节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一层面
第三节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问题
第四节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朱熹的儒家回答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