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宫》是党益民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纵横捭阖宏阔绵长的历史为背景,跨越两千年关中历史人文长河,以凄婉、野性的笔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探索性的结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民间戏曲艺人在历史更替中的人生百态以及平凡艺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再现了阿宫腔翻高遏低、雅致婉转的艺术魅力。宛若渭北地域民间的“清明上河图”,又似关中民间艺人的浮世绘!
| 书名 | 阿宫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党益民 |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宫》是党益民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纵横捭阖宏阔绵长的历史为背景,跨越两千年关中历史人文长河,以凄婉、野性的笔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探索性的结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民间戏曲艺人在历史更替中的人生百态以及平凡艺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再现了阿宫腔翻高遏低、雅致婉转的艺术魅力。宛若渭北地域民间的“清明上河图”,又似关中民间艺人的浮世绘! 内容推荐 项羽火烧阿房宫后,死里逃生的宫女将宫廷音乐带到民间,经历两千年的传承演变,由民间说唱、皮影到舞台戏曲,逐渐形成了关中渭北独有的戏曲剧种——“阿宫腔”。作品跨越两千年关中历史人文长河,用凄婉、野性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民间戏曲艺人在历史更替中的人生百态,仿佛一卷渭北民间的“清明上河图”。党益民编著的《阿宫》既是一部民间戏曲的传承秘史,又是一曲濒临绝迹的阿宫腔千古绝唱。 目录 1.宫女 2.墨面客 3.桃花刀 4.莲子 5.观音土匪 6.银簪子 7.牛娃子 8.小生张青 9.硬弦 10.上官云秀 11.三根金条 12.半分地 13.伙计 14.曹老师 后记 试读章节 1.宫女 大娥和小娥逃出咸阳城时,阿房宫的大火已经熊熊燃烧了一个多月。惊魂未定的她们,回头嘹望远处焦黑的城郭时,长长嘘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刘邦仍然驻军在灞上。这个深谋远虑的男人,眼睁睁地看着项羽杀了秦王子婴,烧了天下最美的阿房宫殿,却始终一声不吭。他知道,秦始皇赢政当年征灭六国后,便征发俘虏刑徒数十万人,开始在渭河之南的上林苑建造阿房宫。关于宫殿的名称,据说是因为秦始皇在赵国邯郸做质子时,爱上了一个名叫阿房的女子,他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后,想立阿房为后,却遭到了众大臣的极力反对。原因只有一个:阿房是赵女。性情刚烈的阿房,为了不让秦始皇为难,上吊自杀了。为了纪念阿房,秦始皇将宫殿取名为“阿房宫”。其实关于阿房宫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但刘邦愿意相信赵女阿房的传说。因为这起码说明,秦始皇曾经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不像他的儿子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便假拟遗诏,赐死了长兄扶苏,又相继杀死了几十个兄弟姐妹。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刘邦并不惊讶。但让他倍感痛惜的是,这座恢宏无比的阿房宫尚未建成,便被项羽一把火化为灰烬。面对霸气十足的项羽,刘邦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等待。 尽管当初楚怀王让项羽去解巨鹿之围、让刘邦西攻关中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但是最先攻入关中的刘邦,并没有进驻秦都咸阳,而是将他的军队驻扎在灞上,等待盟友项羽的到来。不仅如此,为了争取民心,他还下令废除了秦朝苛法,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他因此赢得了秦地民心。而项羽的军队进驻咸阳后,斩杀子婴,火烧阿房宫,将没有逃脱的宫女配发给他的将领,把可疑的男人统统杀掉,扔进渭河,或者活活坑埋。坑埋俘虏是项羽一贯的作风。进军关中的路上,项羽便在新安城外,一次坑埋了20万秦军降卒。面对强大而残忍的项羽,刘邦只能选择示弱与等待。 大娥和小娥准备逃往渭北的频阳东乡,因为那里是大娥的恩人王翦将军的家乡。尽管此时王翦与他的儿子王贲早已去世,但王翦的孙子武城侯王离还在,他们强大的家族还在。那里或许可以让她们安全栖身。但身居秦宫的大娥并不知道,王翦的孙子武城侯王离,早在一年前的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俘获,至今生死不明。为了掩人耳目,她们装扮成小夫妻。大娥对小娥说,你这么年轻,细皮嫩肉的咋看也不像男人,还是让丑陋的我来装扮男人吧。 大娥说这话时很豪爽,但神情却有些黯然,因为她脸上有一块所有女人都不愿意拥有的伤疤。那是她从宫里出逃时为了保护小娥,被突然倒塌的燃烧着的门楣烫伤的。虽然现在已经痊愈,但却在左脸颊上留下了鸡蛋大的一块黑疤,而且因为伤疤的牵扯,使得她的左眼角有点朝下耷拉,这让原本美丽的她看上去不再那么美丽了。 其实,三十岁的大娥除了脸上的那块黑疤人,还很妖娆,很容易吸引男人的目光。所以,她用麻布一圈一圈地将自己的胸束裹了起来,外面穿件男人的黑色大襟窄袖长袍,腰间系上一条粗糙的革带,又从地上抓起一把尘土,涂抹在自己和十七岁的小娥脸上。 然后,她对小娥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男人。 天黑时,她们逃到渭北一个偏僻的村庄,歇息在村头的一间草房里。一路逃亡的她们,早已疲惫不堪,刚躺下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之中,一种声音隐约传来,但她们实在太困了,没有力气醒过来。可那声音一声接一声,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大娥终于被吵醒了,小娥也跟着醒了。这时她们才听清,那是碎娃的哭声,似乎就在隔壁。 小娥翻了个身,嘟囔道:烦死了! 她用手捂住耳朵,但声音还是从指缝间钻了进来。她赌气地闭上眼睛,冲着黑暗竟唱了起来。唱的是宫里的曲调,想用这曲调淹没碎娃的哭声。大娥怕人听见引来麻烦,摇晃着小娥的肩膀,让她别唱了。可这时,奇迹发生了,碎娃的哭声突然消失了。小娥也觉得好奇。但没过多久,那哭声又响了起来。小娥不顾大娥的劝告,又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哭声又消失了。小娥刚一停下,哭声又响起来。大娥说,看来娃儿喜欢这调调,你就接着唱吧。 可是小娥实在太困了,不想唱了。碎娃的哭声又响了起来。这时,草房门口突然一暗,月光里出现了一个黑影。她们吓了一跳,翻身坐了起来。 大娥问:谁? 我。一个男人的声音。 小娥抱着大娥,身子直发抖。 大娥问,你是谁? 男人说,我是我。你们是谁?咋睡在我家草房? 我们是过路的,在你这里歇歇脚。 刚才谁在唱歌? 我们。 你们跟我走!P1-3 后记 我的老家富平是关中名邑,建县两千四百余年,富饶膏腴,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有秦国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关学鸿儒李因笃,吏部尚书孙丕扬,一代“诤臣”杨爵;近代有爱国将领胡景翼,当代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习近平父子。 富平独一无二的戏曲阿宫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羽火烧阿房宫后,逃亡的宫女将宫廷歌舞带到了民间,历经两千年传承不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阿宫腔。我从小就爱听阿宫腔。离家三十五年,先青海,再西藏,后四川,又北京,又新疆,现在又到了东北,真可谓“东奔西走风为马,南征北战笔作枪”。但是不管我走到哪里,那“咿咿呀呀”婉转动听的阿宫腔,都时常萦绕在耳际。那是乡音,更是乡愁。所以,在我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之后,一直想为家乡的阿宫腔写一部.书。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阿宫》与我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样,书中哪个人物都不是主角,因为没有哪个人能活两千年,也没有哪个独立的故事可以演绎两千年。所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某一个人物,而是这种奇异的腔调——阿宫腔。这部书的各章节相对独立,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但章与章之间的人物相互牵连,故事藕断丝连;单章可以当作短篇来读,把这些短篇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长篇。就跟缝“百家衣”一样,一些看似零碎的布片,用针线细密地缝缀起来,就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衣裳。这部书看似在写两千年来阿宫腔民间艺人的人生境况,但却并不囿于阿宫腔,而是将阿宫腔作为一个载体,一个框子,里面装入了关中千年历史演进中小人物的悲欢沉浮,以及关中渭北的地理文化和风土人情,故事里散落着秦汉文明的碎片。《北京文学》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曾经发表过《桃花刀》《墨面客》《硬弦》等章节;《中国作家》也以“阿宫五章”为题,刊发过其中五个篇章。 这部书2011年在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2013年在台湾出版繁体版。近三年,我对一些地方又进行了修订,新增了一章《硬弦》。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小说,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阿宫腔的科普读物。写这类小说,我遵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基本史实上有所取舍,有所虚构与创造。比如,阿官腔1958年才搬上舞台,但是为了丰富故事情节,我提前了这个时间。再比如,阿宫腔20世纪中期才有女演员,之前所有戏班的旦角全由男演员扮演,但为了小说的可读性,我在历史演进中虚构了许多女艺人。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有些有原型,有些没有,有些是几个人物的组合,虚虚实实,亦真亦假,敬请各位读者不要做历史比照,不要对号入座。齐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意思是说,描绘对象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太像又容易流俗,不能给人回味与遐想。艺术是相通的,人们的艺术审美也是一致的,我觉得这话用在小说创作上也很合适。说白了,阿宫腔在这部小说里只是一把老酵头,我想蒸的其实是关中历史“浮世绘”的这锅暄腾的馒头。 我是职业军人,部队一线带兵人,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是我灵魂栖息的一种方式。工作之余,读书写作,有时也写字画画。我画画跟写作一样,都是业余水准。《阿宫》修订版里有我自绘的八幅插图。第一版里原来有“阿宫九美图”,是五六年前画的,现在回头去看有点脸红。责编申亚妮说,修订版也要插入我的画,我便画了一组戏曲人物。或许过几年再看修订版里的插图,我又会觉得脸红。但也没什么,说明咱脸皮薄;说明咱进步了嘛。 我每次回家探亲,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听听独特悦耳的阿宫腔,或找一些阿宫腔艺术家们喝茶聊天,受益匪浅。国家一级编剧曾长安先生长期致力于阿宫腔的创作与研究,先后创作了《兵撤十八湾》《两家亲》《三姑娘》等优秀戏剧作品,为阿宫腔艺术的传承做出很大贡献。著名的阿宫腔音乐家惠存孝老人,是县剧团头把“硬弦”(二弦)。他八岁因高烧失明,九岁进入民间戏班,对阿宫腔音乐独具慧根,终生致力于阿宫腔音乐的研究与创作.2006年入选国家级“阿宫腔非遗传承人”,为阿宫腔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书中新增的《硬弦》一章,写的是他,又不全是他,主要是写惠老那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硬弦精神,而并非真实的惠老。惠老只是里面的一个文化符号,小说里只有一点“影影子”。《硬弦》的主人公与惠老除了都是拉硬弦的盲人,其他跟惠老的经历迥然不同,基本都是艺术创造。惠老的爱徒杨丁旺先生是我的好友,与我同岁,去年春节,我与他以及他的妻子刘筱萍女士一起看望过惠老。前不久,杨丁旺出版了《阿宫腔音乐大全》,圆了他和恩师多年的一个梦。今年清明节后的第二天,杨丁旺突然打来电话,说九十二岁的惠老去世了,我心里好一阵难过。但我人在军旅,军务繁忙,没能回富平给老人送行,只能委托杨丁旺夫妻替我送去了花圈。拉硬弦的惠老走了,可小说《硬弦》还在。 此外,阿宫腔剧团杨建州团长,潘桃清、魏建文等老艺术家们,为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我许多帮助和宝贵资料;惠老的儿子惠新定先生也给予我许多帮助;富平县委县政府、宣传部、文化局领导和富平新华书店王爱宁经理,也给予我很大支持;太白文艺出版社党靖社长、韩霁虹总编、第一版责编党晓绒女士、修订版责编申亚妮女士,为这本书的面世做了大量编辑勘校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