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资治通鉴(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全彩珍藏版)》精选了《资治通鉴》具有代表性、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并对全书进行了精编精校,保证了原文、注释、译文的严谨性、准确性。
| 书名 | 资治通鉴(全彩珍藏版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精)/全彩珍藏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北宋)司马光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资治通鉴(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全彩珍藏版)》精选了《资治通鉴》具有代表性、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并对全书进行了精编精校,保证了原文、注释、译文的严谨性、准确性。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民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入学士的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然而,读完3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坚强的毅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资治通鉴(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全彩珍藏版)》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并绘制了大量精美插图,力求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书中增设了导语、注释、译文等辅助性栏目,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深入体味作品的内涵,方便快捷地掌握原著精华。 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历史博物馆,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科学简明的体例、精彩丰富的故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围魏救赵 胡服骑射 即墨之战 长平之战 秦纪 李园乱楚 王翦伐楚 荆轲刺秦 汉纪 韩信破赵 四面楚歌 诛灭诸吕 飞将李广 大将卫青 巫蛊之乱 昆阳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魏纪 政归司马氏 晋纪 桓温废立 淝水之战 宋纪 刘裕受禅 元嘉之治 齐纪 魏迁洛阳 梁纪 侯景之乱 陈纪 杨坚篡周 隋军灭陈 隋纪 杨广篡位 唐纪 玄武门之变 贞观治道 中宗复辟 韦后乱政 李林甫为相 安史之乱 马嵬事变 张巡守城 子仪破吐蕃 元和中兴 雪夜袭蔡州 甘露之变 黄巢进京 后梁纪 朱温之死 后唐纪 后唐灭梁 后晋纪 割让幽蓟 后汉纪 严酷之政 后周纪 高平之战 世宗征淮南 试读章节 【译文】 太子丹听说卫国人荆轲贤能,便携带厚礼,以谦卑的言词请求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乘势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逼近赵国;赵国无力对付秦国,那么灾难就要降临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又小又弱,多次被战争拖累,哪里还能抵挡得住秦国啊!各诸侯国都屈服秦国,没有哪个国家再敢合纵抗秦了。我个人的计策很愚鲁,认为如果能获得一位天下勇猛的勇士,让他前往秦国,劫持秦王,迫使秦王将兼并来的土地还给各国,就像曹沫当年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丧失的领土一样,如此当然是最好的了;假如不行的话,便乘机杀了秦王。到那时,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那么君臣之间一定会相互猜疑,趁此时机,各国如果能够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打败秦国。希望你留心这件事情啊!”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太子丹安排荆轲住进上等客舍,他天天亲往舍中探望,凡是能够供给荆轲的东西,没有不送到的。等到秦将王翦灭了赵国,太子丹听说后非常害怕,便想送荆轲出行。荆轲说:“我现在前往秦国,但是没有令秦人信任我的理由,不一定能接近秦王。倘若能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把它们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召见我,那时我才能刺杀他来回报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时投奔我,我不忍心杀他啊!”于是,荆轲私下里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你,可以说是残酷至极了,你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或没收为官奴!现在听说秦国悬赏黄金千斤、万户封地来买你的头颅,你打算怎么办呢?”於期流泪叹息道:“能想出什么办法呢?”荆轲说:“希望能得到你的头颅献给秦王,秦王见此一定高兴而召见我,那时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他的胸膛,那么你的大仇就可以得报,而且燕国遭受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说:“这正是我日夜渴望实现的事情!”于是,樊於期拔剑自刎。太子丹听说后,急奔而来,伏在尸体上痛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于是就用匣子装起樊於期的头颅。太子丹已预先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命令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中,又用这染毒的匕首试刺人,只渗出一丝血,没有不立即死去的。于是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又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阳做他的助手,让二人作为使者前往秦国。 【原文】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荆轲至咸阳①,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②。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③,因把王袖而椹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④,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⑤,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日:“王负剑⑥!”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⑦。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⑧,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⑨。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⑩,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注释】 ①成阳:泰国都城,今陕西成阳。②九宾: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要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③图穷而匕首见:地图打开到最后,里面藏着的匕首露了出来。图,地图。穷,尽。见,同“现”。④卒:同“猝”。⑤兵:武器。⑥负:背。⑦股:腿。⑧擿:投掷。⑨徇:示众。⑩王翦:秦著名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荆轲事件之后,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在易水西击破燕军主力,逼迫燕王逃到辽东,平定了燕蓟。 【译文】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荆轲到达秦国都城成阳,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用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秦王非常高兴,穿上朝会时穿的礼服,安排朝会大典接见荆轲。荆轲捧着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后,匕首现了出来,荆轲乘机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秦王;没等荆轲近身,秦王已惊恐地跃起,挣断袍袖。荆柯随即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大吃一惊,事发突然,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秦目法律规定,在殿上侍从的群臣不得携带任何武器,众人只好徒手上前搏击荆轲,并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上去!”于是秦王将剑推到背上,随即拔出剑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肢体受伤,就把匕首向秦王投了过去,却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己经无法完成,就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来报答燕太子!”于是,荆轲被分尸示众。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到赵国,同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败燕、代军。 P37-38 序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加在一起,共有294卷,其中数隋唐五代的部分所占比重最大。 《资治通鉴》全书约300万字,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人物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所取材料除了正史以外,还有不少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周密而完备。和司马光一同编写该书的刘攽、刘恕、范祖禹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中刘攽负责战国、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负责隋、唐、五代部分。他们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辨析、选择,然后再交由司马光取舍要点、编辑定度,制成初稿。这样,在保证全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又让彼此独立的材料系统化。 《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数百种,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但因为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它又并非一部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有很强的政治功用。这还要从《资治通鉴》诞生的背景说起。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中唐以后开始的战乱局面,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北宋的君主、大臣都十分清楚,于内,国家政治积弊甚多;于外,边疆地区又极不稳定。对此,司马光、范祖禹等大臣心急如焚,他们试图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1066年司马光献给宋英宗一本书——《通志》,即《资治通鉴》的前身。该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195年的历史,讲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国的兴亡。司马光希望宋英宗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治世启发。 宋英宗对《通志》非常满意,遂命司马光写作《历代君臣事迹》。为此,他特地下诏设置书局,拨出专款,要司马光白选助手,专事编写,并允许司马光阅览皇家图书。司马光大为感动,用了19年的时间,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将该书编写完成。不过,宋神宗并没有沿用当年英宗所定的书名,而是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为该书定名“资治通鉴”。 由于这个缘故,《资治通鉴》的选材非常讲究,它“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即使不抱任何目的地阅读它,人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以善为法,以恶为戒。而其在叙事之后,还有议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议论了解司马光所在时代的价值观。这些议论共186篇,司马光所作的占102篇,为“臣光曰”。历史学家陈垣认为,司马光“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 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资治通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宋元之交的史学家胡三省称它:“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它:“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自《资治通鉴》后,以编年体为形式的史书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参考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方法考辨史实,选取史料不限于正史实录,注重史据和史事的情理,掀起了一股考辨之风。而南宋的史学家袁枢更是从《资治通鉴》中得到启发,取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创造了新的写史体例——纪事本未。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只可以帮助人们知悉过去,它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作了解自己的镜子,也可以以身涉河,如渔夫捕鱼一般,于其中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许还会得到自己想都未曾想过的宝藏。而纵览它的奔流之貌,人们还能借它来推求未来。 当然,读完3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既需要坚强的毅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本书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最精彩的篇章,让人们能够以精达全、深入浅出地体悟整部《资治通鉴》的精神。由于在精选的同时,本书完好地保留了《资治通鉴》的通史体例,就确保了整部作品灵魂的完整性。 此外,阅读古代经典,语言文字是一大难关,古人的行文方式和今人有很大区别,再加上《资治通鉴》的语言虽然简繁得宜,飞扬生动,却并不通俗浅显,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因此,本书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并对全书进行了精编精校,保证了原文、注释、译文的严谨性、准确性。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充盈思想、陶冶身心的过程,也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的过程。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插图以及图注,有机地结合起来,层次清晰,赏心悦目,将阅读古代经典由一件枯燥耗神的事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美好体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