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论四个伟大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 作者 | 韩庆祥//张艳涛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党的十九大以“四个伟大”集中宣示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路径,是凝聚全体共产党人和亿万人民智慧力量的共同愿景。 韩庆祥、张艳涛著的《论四个伟大》深入论述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通过推进“四个伟大”,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明确“四个伟大”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战略、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和推进工作的总抓手。本书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学习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有关学术机构兼职教授。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力问题、结构理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出版专著有:《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能力本位》《社会阶层结构理论》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求是》《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90多篇。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7项国家级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6个。 张艳涛,黑龙江庆安人,2007年毕业于中央党校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和力量转移理论。兼任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出版学术专著5部,参编著作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获第十五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获第十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2016)、“福建省优秀教师”(2017)。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大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提出来,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新。韩庆祥、张艳涛著的《论四个伟大》紧扣四个伟大,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形成的逻辑与内涵、内在联系、实践要求,及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等方面,深入论述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通过推进“四个伟大”,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明确“四个伟大”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战略、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和推进工作的总抓手。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在“四个伟大”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根据:“由何而来” 二、标志:“从何出发” 三、目标:“走向何方” 四、意义:“由何立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历史使命 二、核心主线 三、思想精髓 四、引领创新 五、世界意义 第三章 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推进“四个伟大” 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实现民族复兴 二、在时代承接中传好实现民族复兴接力棒 三、在推进“四个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 第四章 “四个伟大”的形成逻辑和基本内涵 一、形成逻辑 二、各自内涵 三、为何“伟大” 第五章 作为有机整体的“四个伟大”及其重大意义 一、在整体框架中理解“伟大斗争” 二、在整体框架中理解“伟大工程” 三、在整体框架中理解“伟大事业” 四、在整体框架中理解“伟大梦想” 五、“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伟大” 第六章 在“四个伟大”框架中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的生长点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伟大梦想”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伟大斗争”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伟大工程” 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伟大事业” 第七章 在“四个伟大”框架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三、 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附录 关于“四个伟大”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以来关于“四个伟大”的研究文献 精彩书摘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领导主体。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内容。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肩负起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实际上,建设伟大工程,为实现伟大梦想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只有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带领人民和依靠人民而最终成就人民的事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政治保证,是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在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实现伟大梦想就有了“主心骨”。 前言/序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强国时代的逻辑”,它在实质上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的理论。一定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实际上也是实现强起来的宣言书,是实现强起来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实质上是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站在了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作为实现伟大梦想即强起来的根本路径,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四个伟大”思想。 治理国家,先立正道后得多助,再持多助更复受益。如此循环,则正道得立,民力得聚,国家得强,民族大兴旺。这即是“强国时代的一般逻辑”。该逻辑,从现实性上看,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站起来~富起来一强起来”这样一种历史走向。这是我们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趋势的基本逻辑和现实视角。以此视角,我们可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蕴。 从大尺度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经过1949一1978年近30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商品经济大区间上,摒弃了资本主义的选项,自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大背景看,在全球后工业化时代,经过1978_2018年4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形成了具有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和世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其他民族提供了现代化方案的中国选项。中华民族富起来了。总览共和国历史,可以说,我们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展望未来,应该说,我们要开启新一轮的“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立足当下,我们要冷静判断,清醒分析,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由此,以实现“伟大梦想”为目标指向,以进行“伟大斗争”为精神状态,以建设“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以推进“伟大事业”为必由之路这四项架构,最终要落脚于党的建设实践,且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首要特征。 从逻辑上说,强国时代或实现强起来时代,缘起于人民基本需求完成了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的转换。这在宏观上表现为由“解决社会温饱”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实践上说,“强国时代”的到来,根源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化大舞台上,完成了从“相对靠后的世界排位”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换。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已经在世界舞台上走上中等偏上的位置。富起来已经不再成为国家主导性对外需求,而全面强起来,日益更接近世界中央舞台,则成为主要诉求。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追求。 我们应在实现强起来即“强国时代的逻辑”中,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的重要内涵。首先,“伟大斗争”,缘起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缘起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能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意味着,如何把握伟大斗争的内涵,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即发展起来以后我们所打的铁更加坚硬,所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具备实现强起来的精神状态。在强国蓝图织就之后,精神状态问题就至关重要了。对此,我们应作出科学的判断。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基于上述科学判断作出实质应对,以有效满足时代需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提交一份新时代高质量的答卷。要言之,“如何科学判断”和“如何有效满足”,应成为我们理解伟大斗争的基本思路。其次,“伟大工程”,是推进“伟大斗争”并实现强起来的主体条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需要回答为何要加强党的领导、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为何要加强党的领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能从一般性上泛泛解释,必须从根源上、时代诉求上深入阐释,其目的是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这是因为,在“革命时代”或者说“站起来”的历史语境下,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种理论阐释是具有强大解释效力的。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是因为当时的人群经历了血雨腥风,革命的记忆成为支撑社会认同的情感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渐渐远去和社会主体人群的代际更替,这种历史印记在变化,先前基于经验性认同的“选择论”阐释,是否依然具有强大解释力,或者其解释的有效性如何,就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伟大工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党必须以自身硬,来领导好“伟大斗争”,来为实现强起来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最后,“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强起来,才能真正使大国成为强国。 文中适当吸收了李海青、陈曙光、朱辉宇、王海滨教授的某些研究成果,在这里表示感谢! 2014年初,我和张艳涛教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顺着我们共同研究的逻辑,有幸触及“四个伟大”的论题。当今,我们愿共同借党的十九大东风,把这一论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目前,这本不厚的学术著作就是我们共同研究的成果。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教! 韩庆祥 2018年1月1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