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间房民宿
1758书吧躲在青芝坞最隐僻的地方,要穿过好几个七拐八弯的小巷,才能找到它。书吧主人名叫大地,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常带一些朋友出去徒步。书吧早上开门营业后,任何人都可以坐下来,喝一杯茶,茶费随意。你若来了,开水自己烧,茶自己泡,来去自如。
有一次,书吧组织去爬灵隐寺边上的北高峰,在那次活动中,我认识了曾就职于阿里巴巴的A-Ken。
A-Ken的爷爷当年在杭州斗富二桥一带,颇有声望,家道殷实,但由于历史原因,只留下一栋老宅子。老宅子被分割成几小套,分给A-Ken的叔父们,他继承父亲的房子,也有一小套,就在斗富二桥的小河边。因为宅子太古旧了,有安全隐患,政府按原形状、原面积、原风貌免费翻修。A-Ken微信跟我说,他叔叔要出租一套。想起上海田子坊格子男的描述,以及自己对一间房民宿的向往,我欣然租下了河边的这套房子。
这座翻修过的古宅有四十多平方米,大约五米高,斜顶的最高处达到六米。经过与设计师的讨论,我把房子分成两层.做成了,两个小套,倒也不显得局促。一楼是客厅和敞开式厨房,还有一个卫生问和淋浴房。二楼开了两个窗户,从外面看起来遐迩一体。躺在二楼靠窗的床上,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河中的游船,而雨天更是别有意境。
一问房民宿的装修施工,找专业的大牌装修公司不太划算,找路边闲散的装修工人又不放心,这个时候,能找到专门装修民宿的施工队.是最好的。房子租下后不久,经朋友介绍,我就找到合适的施工队开始施工了。
正是惊蛰时分,春雨伴着隆隆的雷声,畅快淋漓地滴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唤醒了这座体眠了一整个冬天的城。运河里的船,本来主要服务于城里人上下班,现在载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政府在河对面修建了一间干净明亮的公厕,把河里的淤泥也清理了一次。清理后,河水清澈见底,恍如山里汩汩流过的清泉,叮咚作响。
我的一间房民宿已基本硬装完毕。在靠近河边的小客厅里,我计划安装一个开放式厨房平台,可能是设计时没有交代清楚,结果没有装水池和水龙头。我这个民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给住客回家的感觉。所以,又额外花了钱,请工人从外面接一根水管进来,在操作台上挖一个口子,装上洗菜洗碗的水池。
在我看来,硬装如织,软装如梭,两者缺一不可。硬件装修快结束时,软装就得花心思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只碗,一双筷子,一盏灯具,一个挂件……都需要精挑细选。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寻找这个城市里是否刚好有可以分享的人。 软装在即,我在朋友圈发布内容如下:万能的朋友圈啊,我在装修一套日式的小房间,如果你刚好有类似多出来的物品:床、椅子、凳子、电视、小挂件、茶具……是否可以让我收留。
如此,我幸运地得到以下物品,基本是免费的。
洗衣机:网友“花部落”送的。她说,家里刚好买了一台洗衣机,尺寸没量好,买的太大了,需要重新买一台。正愁没地方放,刚好做个顺水人情。
P9-12
有一种诗和远方叫民宿
年少时,有一个画面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在一望无垠的山坡上,满山遍野的油菜花热闹地绽放着。阳光下,蜂飞蝶舞,美景让人沉醉。在整片花海里,有一栋小房子,白墙黛瓦,安静地坐落在那里。
2000年后,我开始游历中国古镇,郭庄、平遥、阳朔、光福、涞滩、凤凰、角直、周庄、宏村、塔川、云水谣、木渎、同里、千灯、龙门、朱家角、西递、乌镇、丽汀、大理……累积约有30多个。寻寻觅觅,却发现无一处与梦境中的场景相符。
一年春天,我与同事去婺源,才算了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周公解梦”之路。在婺源,井然有序的坡式梯田里,油菜花开满山野,蔚为壮观。在无边的油菜花之间,错落着徽派高高低低的农家房子。虽然不是梦里独立的一栋,却与梦里定格的画面,基本吻合。站在油菜花丛里,我欣喜若狂:哦,原来你在这里。
婺源虽在江西,却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仍有很多人在这里开采、加工徽砚石料。我喜欢纯粹的乡村民宿,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平衡的平台,给予了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在山村阡陌间,抑或城市的特色一角,寻得一所房子,用自己的方式装饰,做成了民宿,接待那些理解自己习性的客人。过云山居民宿的三位主人是设计师,虚荣民宿的老板是作家蒲荔子。我有一友人,在上海打拼多年,任职世界五百强某企业大中华区总经理。某日身体抱恙,后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他索性辞职跑到德清某座山脚下,买一农房,隐居疗养。为打发寂寥时光,他收拾了两个房间接待客人。三年后,去上海复检,所有指标正常。此时,他积累多年的存款,已所剩无几。但他早已无心回到从前,而是醉心于自己的民宿,生活得优游自在。
民宿与其他行业一样,在行业发展初期,只要装修好了,把小门开着就能门庭若市。随着民宿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当太多的人进入民宿行业时,民宿就在“市场”与“情怀”的天平上摇晃不定了。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传播者。民宿该如何装修,如何运营,众说纷纭.实际运营者与理论学者们各自发声,好不热闹。
就中国的乡村民宿而言,更是冰火两重天。除了浙江的山水之中,民宿比较发达一些,中国其他地方几乎还只是星星之火。一次去湖南长沙附近一个村子帮友人物色开民宿的房子,当地的乡村干部把民宿当成一个稀有物种,充满好奇。对于广袤的美丽乡村,民宿还是一片平静的蓝海,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去看似火热的地方争得头破血流。
我与民宿之间,多是一种宿命关系。幸运的是,当人们物质水平提高后,开始喜欢民宿时,我刚好在其中。从开始从事民宿行业到现在,已有十多家小店,并且每一家小店都存活得很好。我与很多客人成了要好的朋友。莫干山夏天多雨,有三位熟客来入住时,恰好雷雨交加,索性脱光上衣,站在院子里淋雨。后来电闪雷鸣,店里的热水泵不幸坏了,其中一位客人是学机电专业的,当即就把热水泵给修好了。大家都兴奋不已,提议晚上举杯同庆,因为有热水洗澡了。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编辑陈小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多次在我一时思路枯竭,不知如何下笔的时候,给我信心,甚至一字一句地教我。我不知道其他出版社的编辑与作者是如何沟通的,反正我是被感动了。这般用心,正如我经营民宿时所注重要的与客人之间关怀性、参与性的情感,有原则,但更有爱。她给我看了一段芬兰作家提姆·莫尼纳的言辞:“旅行时,不要只是观光景点,而是要去体会居住在当地的感觉。”我觉得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喜欢民宿——这样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原来,民宿不仅仅是主人自己的个性与文化品位的体现,也是能唤起客人情感共鸣的载体,能让他们在其中找到可以到达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因为喜欢婺源,每一年,我都会跑到这片油菜花盛开的地方。油菜花非常接地气,民宿也应该是。如何让更多喜欢民宿的人住得起民宿,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3000~5000元一晚的房费,更多地体现了“精英文化”,离“民”字越来越远。这次去婺源,住在篁岭的一家民宿里。民宿老板跟我,侃侃而谈,畅聊情怀。他是生意人,早年在商海里征战厮杀多年,腥风血雨里,历经人生百态,如今也算是归隐田园。他笃定地对我说:“民宿里是必须要有情怀的。”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虽有很多的商业规则,但民宿最核心的本质不就是安静吗?用情怀轻松随意地发现并创造生活之美,如写诗一般,展示给他人一种美好的生活可能。
尽管诗是美好和浪漫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写诗。民宿亦如此,所谓术业有专攻,并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开民宿。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外桐坞村开了一家民宿.七个房间,推窗可见茶园,山好水好茶好。一天偶遇,他谦虚地问我经营民宿的诀窍。我如数家珍,把对民宿的理解告诉他。教授听后问我:“我的民宿有深厚的主人文化,装修很美,位置见山见田,具备了一家美好小民宿的所有条件,为什么我还是经营不好?”我的解释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属性。民宿人是一个懂运营、懂管理、懂生活的艺术爱好者,而不是艺术家。”
民宿一定是少数人在于的事,所以被大多数人向往。看起来风轻云淡,其实并不简单。
远方之所以被人们向往,是因为只有少部分人去了远方,而绝大部分人在围观去远方的人。徐志摩、海子的诗,大家都很爱,毕竟能写出这样的诗的人不多。所以,围观的人,用心围观,读诗的人,认真读诗。如此,各有所得。
午候
2017年11月
当然,我还是坐在小咖啡馆里,但这次不是我自己的咖啡馆,而是在杭州和创园的一间设计师小咖啡馆里。我要了一壶耶加雪菲,打开电脑,开始一个人生第一次。
本来,按本国常理,都这把年纪了,早就应该心如止水,罕有人生新的第一次了。即便也应该是不想尝试,不屑尝试,或者不敢尝试了。可我偏偏不信邪,此刻给自己斟满一杯咖啡,准备人生第一次给人家的新书《把一部分时间留给陌生人》写序。
2012年6月,我的新书《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现在回想起来,过程有点小小传奇。从投稿到出版,为期不到四个月。当时的我,提供不出任何能够支撑一家大出版社为我出书的相关数据,没有资源,没有渠道,只是一个身兼店小二,每天在自己的咖啡馆为人煮咖啡,陪人闲聊,空下来喜欢写写字的小咖啡馆老板。感谢中信出版社李静媛女士的慧眼,一夜读稿,第二天给我打了一通电话,成就一个“畅销书作家”。快五年了,《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不仅是当年的畅销书,而且成了常销书,至今依然在亚马逊时尚生活类图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的序是我自己写的,一来时间仓促,没有大咖人脉,根本找不到人替我写序;二来我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这本书有热卖的潜质,值得好好“包装”一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书能够出版,实现自己一辈子能出一本书的小小梦想,足矣。
好了,给段王爷的新书写序,一上来说了半天自己的书,自然是想心虚地解释一下,自己是过来人了,之前出过书,能写序。但为什么要抢着给别人的书写这个序呢?用“抢”这个字是想强调,我不认为现在的我跟五年前的我有多大区别,不认为我的序就能够对这本新书上市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毕竟,我本人也只相信,一本新书受不受欢迎取决于书是否有料,是否真诚。
新书的稿子我看过,内容扎实有料,一定能够像当年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一样,对想开民宿、准备开民宿和已经开了民宿的朋友有诸多启发和帮助。预感到此书会帮助很多人,这算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似乎依然不构成我抢着写这篇序的原因。算了,我还是老实交代吧,这本书是人家日积月累写成的,但最终成书出版,其实我是“始作俑者”。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三年前,我到杭州出差,顺便去参差咖啡梦想学校的一间学员店“别处咖啡”走访。抵达这间地处杭州青芝坞的学员店时,我才发现它位于“蓝莲花开”民宿的一楼公共区域。这不正是我在微博和课堂上非常推崇的复合经营吗?民宿里如果有一间专业的咖啡馆,则可以为住客和周边客群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咖啡馆要想找到一间价钱合理的店面,这在很多城市都不是易事。于是,民宿让出利用率不是很高的接待区域,以相对低的租金租给专业人士经营咖啡,各取所需,互利互惠,这真是非常好的结合。
品着学员做的咖啡,我真心替她感到高兴。正询问她如何找到这样明智的民宿主人时,我感觉到咖啡馆里不远处有一个人正微笑着注视我们。对,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段王爷,也是我们学员店的房东,他已经在咖啡馆里等候我多时了。畅谈之后才知道,原来“蓝莲花开”里有参差学员店不是巧合!当初段王爷在挑选可合作的咖啡馆时,是有明确目标的:参差咖啡梦想学校的学员。
原来,段王爷也是我的读者,甚至也是受了《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的鼓动,最后下定决心要换一种活法,放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教师岗位,正式下海。一本书能够有如此力量!原谅我此刻又有些得意了。
不怎么喝咖啡的段王爷,没有选择去开咖啡馆,他全身心投入一直撩拨他多年的生活方式——开一家自己的小民宿,亲自打理,一年两百天住在自己的民宿里,把一部分时间交给陌生人。正所谓一旦做出决定,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就已经过去,段王爷用五年的时间再一次证明了热爱即天赋。
第一家“蓝莲花开”在他的精心打理下,第一年竟然实现了入住率95%以上。之后五年,段王爷乘胜追击,不由自主地“复制”了“参差咖啡”从2007年到2012年的经历。我们在杭州相遇的时候,段王爷已经陆续在浙江省范围内开了七家小民宿,在“蓝莲花开”的大名之下给它们起了不一样的小名:依云、溪上、从前慢、等风来、一间房民宿等等。不出意料,接下来段王爷碰到了和我当初一模一样的情况。向他咨询和请教如何开一家小民宿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通过微信,通过微博,甚至从全国各地赶来杭州,直接住进“蓝莲花开”,希望当面取经。
因为段王爷有着和我极为相似的价值观和类似的人格特质,所以我们很快成了来往频繁的好友。每次来杭州出差我都会入住“蓝莲花开”,和段王爷闲聊扯淡。我一直认为,分享是对自己的积极乐观的肯定。这一点他很认同,对咨询者也是来者不拒,知无不言。既然如此,我建议他:“为何不像我一样,把过去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结集成册,出一本书让更多人看到呢?”“我也可以吗?”面对段王爷的疑惑,我胸有成竹地做起了思想工作。
首先,你段王爷自己不就是一个因为一本书改变生活轨迹的活生生的案例吗?另一个理由更为充分,那就是我最近四年来的讲课经历充分证明,这样授人以渔的事情,我不仅做得乐此不疲,还颇有成就感。至今我已面对过参差咖啡梦想学校1700多双认真听课的眼睛,我非常肯定:我们分享的经验和教训是很多人迫切需要的。无论是开一间咖啡馆,还是开一家小民宿,对一个新手来说,内心必然是忐忑不安的,他们不仅需要成功的故事,更需要前辈的经验分享,越细越好。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提醒学员们,可以随时打断我提出问题,但事实是,每次三四个小时讲下来,提问者寥寥无几。为什么?换位思考之后很好理解,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可能碰到什么状况。反过来,经营成功者不一定善于总结,以我的观察,大多数成功者只是因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暗合天理”,成了就成了,谈不上总结什么。即便能够总结也似乎没有十足的必要,更何况写成文字其实还是挺辛苦的。
事情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了,我们这位段王爷刚好是教师出身,刚好也喜欢写点东西。于是,在我的鼓动之下,不紧不慢地,几年下来,他竟然积累了数万字,且很有分量。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算是交代清楚了。给别人的序该怎么写,我是第一次,没有经验,但写到这儿,我的动机早已昭然若揭:如果你想开一家自己的小民宿,觉得远离喧嚣的城市去过自在的田园生活是不错的选择;抑或你已经开了,但在经营上遇到了瓶颈,希望寻求突破,进而锦上添花,那么段王爷和“蓝莲花开”的故事一定对你大有裨益,这一点我很肯定。好了,有请!
王森
2017年11月
午候著的《把一部分时间留给陌生人(如何开一家受欢迎的民宿)》是一个资深民宿主人的民宿经营心得。读了这本书,你不仅能充分了解开民宿这种以贩卖“幸福”为生的美好生活方式,更能学会如何从零开始开办和经营一间人人向往的人气民宿。
《把一部分时间留给陌生人(如何开一家受欢迎的民宿)》记录了午候辞去大学教师工作,从一间房民宿起步,发展到近二十家美好民宿的开办过程、经营心得,以及他对民宿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
本书完全不同于工作室编著或者媒体采访无数民宿人的集锦,而是作者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民宿生活完全手册,集理性与感性一体。读这本书,读者不但能了解民宿这种美好生活方式,还能获得开民宿的诸多干货,从而开一家自己的理想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