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一看就懂的心理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英)妮基·海斯//萨拉·汤姆利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逻辑明晰,条理清楚,架构宏大,关联严谨,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总结归纳了160个心理学相关的主题,内容包含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方面,旨在帮助希望快速入门心理学或对其进行简要“回顾”的读者。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涵盖了从社会化互动到潜意识、从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到消费者行为决策、从基础身体技能的学习到正念认知等人类经验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妮基·海斯(Nicky Hayes),特许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研究员,英国心理学教学协会终身荣誉会员,曾获英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教学杰出贡献奖。她博闻强识,善于将心理学理论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著有多本畅销书及教材,如《社会心理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Social Psychology)、《了解心理学》(Understand Psychology)、《你的大脑和你》(Your Brain and You)。 目录 学科基础 哲学根源 知识问题 勒内·笛卡尔 英国经验主义 科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发展 威廉·詹姆斯 威廉·冯特 伊万·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 个案研究与叙述分析 脑科学研究常用仪器 神经科学 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的起源 神经系统 神经过程 视觉 听觉 其他感官 运动 记忆 情绪 大脑中的情绪 唤醒 清醒 睡眠 学习 学习是什么 经典条件反射 小艾伯特实验 效果律 强化 单次学习 印刻现象 认知行为主义 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社会学习 技能学习 图式发展 自我效能与思维模式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什么 记忆 记忆的表征 记忆的组织 记忆模型 主动记忆 目击者证词 约翰·迪恩的记忆 知觉 感知距离 知觉定势 视错觉 两种知觉理论 知觉循环 注意 思维 具有挑战性的心理定势 行家与“菜鸟” 决策中的社会影响 启发式思维 思考,快与慢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的起源 弗洛伊德与“谈话疗法” 无意识 梦境与自由联想 心理动力学与动力 力比多与性心理发展 爱与恨 阿德勒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 荣格原型 心理情结 幸福与意义 存在主义疗法 创造力与游戏 后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疾病的迷思 沟通分析疗法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非语言沟通 符号沟通 语言沟通 归因 社会脚本 社会表征 态度 改变态度 偏见与歧视 攻击行为 社会认同 社会角色:斯坦福监狱实验 旁观者效应 他者的在场 服从 从众 对人知觉 社会自我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什么 先天与后天 关于依恋的早期理论 婴儿社交 母爱剥夺 依恋 性别社会化 游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社交能力的培养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控制与效能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青春期 友谊 成年生活 应激性生活事件 衰老 从认知角度了解衰老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什么 智力测试 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 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理论 心理测试 个人建构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什么是“异常”? 成瘾与依赖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什么 精神病学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人本主义疗法 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格式塔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 家庭系统疗法 积极心理学 正念疗法 躯体疗法 真我的组成部分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的起源 职业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 心理学的范畴 大事年表 术语汇编 序言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 学科。因为人类的复杂性, 它也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涉猎 最广泛、内容最庞杂的学科 之一。我们的成长环境离不 开其他人,因此我们总轻易 地以为自己了解人类,从而 对人类的行为妄下定论。 然而,通过学习心理学 ,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结论 几乎都是错误的,或者说, 充其量只是部分正确而已。 了解人类并不是简单的读心 术,而是从各心理学领域的 角度汇总分析,理解人类不 同行为的原因,这可比过早 地下结论要可靠、实用得多 。 与其他学科相同,现代 心理学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 过程。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探 索了人类的意识:思维、情 感、记忆等。而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受唯物主义和科 学进步思想的影响,行为主 义心理学流派产生。该流派 认为对于意识的研究是不科 学的,缺乏客观性,“学习” 才是一切的关键。尽管如精 神分析学、格式塔心理学、 遗传与心理发展等其他心理 学分支也在继续发展,但行 为主义心理学已然成为主流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 们清楚地意识到了心理过程 (如注意)研究的价值。同 时,计算机的出现也使得人 们对信息处理产生了日益浓 厚的兴趣。在此背景下,心 理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认知 变革,人们转而研究与“心 理”相关的话题,如感知、 记忆和语言,甚至是对思维 的客观研究。同时,心理学 的另一范式转变也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产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服从和 顺从行为进行了研究,欧洲 社会心理学家则调查了社会 和群体压力对个人的影响。 在心理学的其他领域, 社会因素也逐渐在研究中站 稳脚跟。直至20世纪末,社 会心理学已成为与认知心理 学并驾齐驱的现代心理学研 究核心。同时,随着对定性 研究接受程度的提高,其他 针对人类经验的研究领域也 得以诞生。正如著名小说家 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所言——人类所 居住的世界远不仅限于我们 周遭的物理环境。心理学让 我们明白:正是我们用以理 解生活的种种叙述、解释和 社会表现使得每个人成为独 一无二的自己。 本书逻辑明晰,条理清 楚,架构宏大,关联严谨, 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总结归纳 了160个心理学相关的主题 ,内容包含神经心理学、认 知心理学、学习、精神分析 、社会心理学、毕生发展心 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应用心 理学等方面,旨在帮助希望 快速入门心理学或对其进行 简要“回顾”的读者。通过阅 读,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涵盖了从社会化 互动到潜意识、从大脑处理 信息的方式到消费者行为决 策、从基础身体技能的学习 到正念认知等人类经验的方 方面面。 因此,对这门科学而言 ,没有普遍适用的公式,也 没有非黑即白的定论。人类 是复杂的,人类经验也是相 对的,但现代心理学的多元 性使我们对人类的丰富性有 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导语 漫游心理学世界探索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从笛卡尔到巴甫洛夫,从实验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160个心理学主题,涵盖主要思想家、关键理论、核心概念和方法论,快速入门,全面掌握! 人类是复杂的,人类经验也是相对的,但现代心理学的多元性使我们对人类的丰富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精彩页 哲学根源 现代心理学源于对精神本质的哲学探索。 古希腊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先贤们向外推开“探索世界”的这扇门。除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他们也意识到了非物质世界的存在,例如人的想法、思维、感觉和情感。他们认为,人类的存在有非物质的部分,那就是心智,它能让我们思考和感受。 心智 希腊人认为人类心智由三部分组成:情(情感)、意(意志)、知(认知)。以两马并驾的战车打比方:我们可以将两匹马分别看作情感和意志,它们为战车的前进提供动力,认知就是战车,人在战车上发号施令,驾驭着马儿以免它们迷失方向。 元素 早期的哲学家认为,宇宙由气、火、土、水四大物理元素组成。每种元素都与我们的某些生理特征相关,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体液”和气质,即多血质(开朗乐观)、胆汁质(急躁易怒)、抑郁质(消极沮丧)和黏液质(沉默稳重)。这些“体液”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知识与意识 心理学可以追溯至以下两个哲学分支: 认识论:对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事物的方式的哲学探究——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后天习得的吗?我们的某些想法是否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推理中学到了多少?从经验中学到了多少? 精神哲学:对如记忆、意识、身份和知觉等心理功能、心理状态和心理事件的研究。 知识问题 从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时间轴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是首批对“知识”进行思考的哲学家之一:我们如何获取知识?我们如何确认这些知识的正确性? 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有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从“无知”的立场,对所有知识进行了质疑。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3-前347)认为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是虚幻的。我们对理想事物的认知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我们知识的基础。相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认为,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解读感官信息而获得的。 公元17世纪理性主义思维得以发展。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deSpinoza,1632-1677)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这三位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都认为知识主要是通过推理获得的,但也有部分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论)。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则否认了这种与生俱来的知识,认为人在刚出生时,头脑是一块“tabula rasa”(白板),而知识主要来自经验。他的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公元18世纪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认为人类的知识完全基于经验,单凭推理无法获得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 公元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质疑了洛克的观点,他认为遗传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20世纪初期早期的心理学家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某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但如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约翰·华生(John Watson)和斯金纳(B.F.Skinner)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学习,是单纯的输入-产出(刺激-反应)过程的产物。然而,包括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沃尔夫冈·科勒(Wolfgang Kohler)和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在内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也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我们理解感官所提供的信息。 20世纪中期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思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如思考、问题解决、记忆和创造力在内的认知过程。 20世纪后期心理学已不再是古希腊传统哲学下的重要课题,而是将其重心逐步转移至对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的研究。 勒内·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是启蒙时代的关键人物,为现代认识论和精神哲学的探讨提供了思路。 笛卡尔的恶魔 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是个困扰笛卡尔的大问题。为此,他在自己的思想实验中假设了一个可以欺骗人类感官的恶魔,因此,我们所看到、听到,甚至触碰到的一切都可能是假的。那么,有什么可以确定是真实存在的呢?笛卡尔认为“我”是一定存在的,否则是谁在思考呢?否则恶魔是在欺骗谁呢?这正如他的名言所说:“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 心身二元论 在确认“我”的存在后,笛卡尔继续对其本质进行研究。人的身体拥有可以被欺骗的感官,这与“我”完全不同。笛卡尔认为身、心是不同的实体,身体的本质是一台需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机器,而心灵则具有与生俱来的理性思考能力。直到21世纪,心身二元论仍对医学思维有着重大影响。 理性主义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人类的感官因极易受到欺骗,是不可靠的知识来源。理性主义认为推理等心理活动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飞人实验 其实,哲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约980-1037)的思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