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楚国兴亡史(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内容推荐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它为复融华夏,不屈不挠;楚人开放包容浪漫,有着对美的极致追求,创造了绝世惊艳的楚文化。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有精美绝伦的漆器,有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有典丽优雅的楚辞,有一代霸主楚庄王、治水专家孙叔敖、伟大诗人屈原、忠贤典范申包胥……
春秋时期,楚国大败晋国而称霸,最盛时是一个方圆5000里的煊赫大国,可谓“楚境横天下”,然而,在崇尚权诈、较量贪狠的残酷的战国时代,楚国统治集团却还保持着春秋时代礼乐文明熏陶而养成的质朴、文雅和慢节奏。当慢节奏的楚国遭遇贪狠的战国时代,其灭亡已不可避免。
本书审视“中原化”对楚国兴亡的影响,审视华夏文明开拓与融合的历程,借助考古发现和历史典籍里的记载,以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以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深思的兴亡规律,完整、系统地讲述了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目录
第一章 楚国的源头——黄帝之后,还是三苗之裔
第二章 楚国的建立——四夷之君不得正式盟会
第三章 周昭王之死——争夺铜矿的漫长战争
第四章 蛮夷性与后发优势
第五章 青铜的力量
第六章 楚人的威胁和争霸的开始
第七章 宋襄公主义
第八章 强大了的蛮夷更可怕
第九章 晋文公为什么退避三舍
第十章 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中原”——楚庄王的出现
第十一章 楚国终于登上霸主宝座
第十二章 楚国贵族的生活
第十三章 晋楚双霸下的弭兵大会
第十四章 吴国的崛起
第十五章 楚灵王的“中原病”
第十六章 伍子胥的复仇
第十七章 昭惠中兴——楚国的恢复
第十八章 从文物看楚文化的特质
第十九章 战国时期的到来
第二十章 吴起变法
第二十一章 宣威盛世
第二十二章 楚国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
第二十三章 屈原改革失败
第二十四章 楚怀王之死
第二十五章 楚国的灭亡
第二十六章 楚文化的遗产
参考文献
序言
对那个存在了800年、在
春秋战国史上举足轻重的楚
国,今天大部分人已经所知
甚少了。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代面
积最大的诸侯国。它崛起不
久就地跨丹水、淮河和长江
流域,“江南之地皆为楚土
、江南之民皆为楚人”(闫
德亮:《楚人的华夏观及其
神话论略》)。据统计,被
楚国先后统治过的土地大约
占周王朝全部国土的二分之
一。
它一度是当时世界的“第
一大国”(张正明:《从考
古资料看屈原在世时的楚国
》),也就是说,在全世界
范围内,它是发展最好的“
国家”之一。迄今为止,考
古学家挖掘出的最早的一幅
帛画、最早的一支毛笔,都
出现在这里。它不仅曾是华
夏大地上一个文化灿烂的诸
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
的高峰之一。
然而,这一切,到今天
似乎已不太为人所知。在战
国争雄的过程中,楚国本来
有实力和秦国一竞高下,成
为统一天下的“终结者”,不
过最后的结果是秦胜楚败。
秦统一中国后烧毁了各
诸侯国的史书和文献,关于
这个伟大王国的一切,关于
它创造的种种物质成就,就
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楚国
的历史,被风干成了《春秋
》中的寥寥数语,被风干成
了一部《楚辞》,加上“楚
材晋用”等几个成语。20世
纪30年代以前,人们对楚文
化的了解是如此之少,以至
于安徽出土的一批精美的楚
国铜镜,一度被当成了秦式
镜。
幸运的是,从20世纪30
年代起,中国考古学家在江
汉大地上发现了一处又一处
楚国的遗址和墓葬。这个沉
睡了2000多年的古老王国
,终于渐渐显露出它独特的
面容。
20世纪30年代,安徽寿
县出土了一批楚王用的青铜
器,人们第一次一睹楚铜器
的丰采。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
湖北江陵楚墓中发现了一座
精美的虎座凤架鼓。不久,
人们又在这里发现了锋刃如
新的越王勾践剑。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
在湖北随州发掘出了后来举
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还有
总重量达10吨的青铜器和
4000多件兵器。其工艺之
繁复、数量之众多引起全世
界的关注。
21世纪初,在湖北荆州
附近的熊家冢,人们又发现
了一座可与秦始皇陵相媲美
的巨型古墓,打开之后,三
乘“天子驾六”让考古学家们
震惊不已……
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
文物,大都具有一种神秘而
瑰玮的气质。它们想象奇特
、张扬恣肆,图案精彩绝艳
、恢诡谲怪。它们表现出一
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
着不凡的气度和喷薄的活力
,迥异于中原文化。
张荫麟说,楚国的成长
环境是独特的,“江汉流域
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
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
的空气,和北人的严肃紧张
的态度成为对照”(张荫麟
:《中国史纲》)。因此楚
人的性格和北方民族相当不
同。这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
族。与中原人崇拜龙与虎不
同,他们崇拜凤凰。楚国的
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
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
,它的色彩瑰丽绚烂,它的
翅膀如同火焰般升腾流动,
它的爪和喙雄健锐利。它象
征着美、力量和对世俗的超
越。在中原文化中,凤是龙
的附庸。而楚国的凤凰却脚
踩猛虎,嘴衔巨龙,头向着
蓝天。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的《人物龙凤帛画》(图3
)中,凤凰处于画面中心,
雄武有力,神采飞扬,而龙
则可怜巴巴地蜷缩在一边,
如同一条丑陋的蛇。
随着一个又一个惊人的
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
学家意识到,中国早期文化
史需要相当程度的改写:以
前,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
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最主
要的发源地;近数十年来,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包括楚
文化在内的长江文化,是中
国文化同样重要的一个摇篮
。它与北方的黄河文化双峰
并峙,二水同流,在文明高
度上不相上下。
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
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
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
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最
早的铁器也出自楚国。现在
发现的所有先秦的金币和银
币,全部都是楚币。至于先
秦的漆器,数量之大,类型
之多,图案之精美,无过于
楚器。先秦的所有竹简,几
乎都是楚简。楚国的编钟音
乐水平之高,居当时全世界
的领先水平。在政体创新上
,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
立县制,引发了中国政治制
度史的重大变革。总之,如
果说东周文化的精华一大半
集中在楚文化里,并不过分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
个古国的800年历史,追溯
它的源头,同时对春秋战国
时代,以及中华文明的早期
发展历程进行一次深入探索
吧。
导语
楚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部分。了解华夏文明必须要读楚国史。楚国影响了秦汉500年,楚文化影响了中国3000年。
再现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张宏杰的讲述下,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兴亡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作品不仅语言优美,逻辑清晰,而且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对楚国历史上的许多疑点,通过挖掘文献、文物等史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展现了一幅楚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视角独特。作品以“中原化”对楚国的影响,以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为讲述的核心,阐明了楚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以楚国兴亡的微观视角看春秋战国的宏大历史,为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提供了新的角度和体验。
全面展现了楚文化的精髓。作品展示了楚文化在青铜冶铸、竹木漆器、音乐哲学等方面的成就,概括了楚国及楚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创新、尚武、不羁等精神特质,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楚文化的面貌特征打开了一扇门。
精彩页

几乎所有传统史书和文献都坚称,楚国源自中原华夏正统血脉。
屈原的名篇《离骚》一开头就说:“我是古帝高阳的后代啊!”(“帝高阳之苗裔兮!”)
所谓“帝高阳”就是著名的神话人物颛顼。颛顼是上古时期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传说他是黄帝的孙子,“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以打败过共工而为人所知。《列子·汤问》说:“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就是说,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一怒之下撞上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空倾向西北,大地向东南塌陷。所以到现在,江河还是多向东南流。 颛顼之所以被称为“高阳氏”,是因为传说他被封于高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这个地方。
屈原出身楚国王族。因此,他的家族世系自然就是楚国王族的世系。所以,颛顼被认为是楚国王室的先祖。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楚世家》也称楚国源自颛顼,他将楚国王族世系记载得更清楚: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这一段记载,简直是楚王室的家谱,将从黄帝到祝融的传承说得一清二楚,只不过因为罗列的都是人名,读起来有点枯燥:黄帝的次子叫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称是颛顼的儿子,卷章是称的儿子;卷章的儿子当中有一个叫重黎,另一个叫吴回,都被帝喾封为祝融。祝融即火正、火师。祝融是炎黄集团的重要成员,掌握着火的秘密。而楚人是吴回的后代,也自称是火神的后裔。
楚人的直系先祖,被定位为吴回(祝融)的孙子。吴回有个儿子名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名叫季连。《史记·楚世家》说:“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按文献记载,颛顼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祝融则原本居住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市境内,因此楚人的根自然在中国北方。有历史学者推断,“楚民族在商末以前,大致以河南为其活动的范围”(王玉哲:《中华民族早期源流》)。
那么,楚人是怎么到了南方并得名“楚”的呢?
2008年7月15日,一个很大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最终抵达清华大学,里面装的是一批竹简。与这批竹简同时来到清华的还有一只残缺的漆绘木笥,上面绘有楚国风格的纹饰。这批曾经失落在海外的珍贵竹简,后来被称为清华简(图1—1)。经过碳一14年代测定,这些竹简的年龄超过2000岁,也就是说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随着释读工作的深入进行,专家们发现,竹简中有很多极为宝贵的文献。其中有一篇名叫《楚居》(图1—2),就是楚人记载的他们的早期历史:“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洲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日妣隹,秉兹率相,詈吉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爰生珵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
《楚居》从司马迁所说的楚人直系先祖季连开始叙述,季连及其后人先后经过了隈山、穴穷、乔山、爰波、洲水、方山、盘、京宗等地方,迁徙到了楚地。
根据文献的记载,一些历史学者推断,3600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国商代初期,楚人的祖先穿越大别山,从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之所以迁徙,是因为刚刚崛起的中原商王朝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势力。商王朝武力强大,商人性情勇悍,向四方开疆拓土,楚人的祖先和其他许多小部族一样,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向南迁徙。
楚人迁徙的路线,一般认为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西南迁徙到淅川一带,再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接合部。
当时这条路线上山岭重叠,森林密布,他们衣衫褴褛,艰难地开辟道路前行。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他们停留了下来。这里的丘陵峡谷人烟稀少,不再有人来和他们抢夺土地。他们终于可以放心安顿下来。史书记载,他们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地伐掉巨木,征服丘陵,开垦出一块又一块农田。
那么,他们为什么得名“楚人”呢?让我们来看《楚居》简3上的释文:“丽不纵行,溃自胁出,妣后宾于天,巫并该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P2-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