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角度解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干部要上进,就需要顺利通过组织考察的“五关”;干部要防止后退,就要避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本书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考察的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提出的“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旨在帮助读者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弥补短板,提升修养,激发干劲,把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重任、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争做可堪大任之才。
2、全面系统阐释如何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涵养道德、做出成绩,成为组织上满意的好干部
本书从组织上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为切入点,以政治为首要、以品德为基础、以实绩为依据、以思想为根本、以清廉为准则,坚持党管干部,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阐述了如何选拔党政干部,如何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干部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不仅能对组织考察的“五关”内容了然于心,而且还能知晓怎样在实践中达成“五关”考察内容的相关要求,为顺利通过组织的“五关”考察奠定良好的基础。
3、案例丰富生动,可对照使用,实用性强
本书在理论的基础上,引经国内外据典,充分融入故事、典型案例,正反面、古今相结合,内容引人入胜,具有耐读可读性强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本书既适合做干部的日常阅读书籍,也适合做各级党校、各级党组织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教材,同时也会为组织上考察干部制定考评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撰写,从五个方面回答了干部要进步如何才能过组织考察的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坚持党管干部,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阐述了如何选拔党政干部,引经据典,故事、案例丰富生动且富有启发教育性,通俗易懂,具有耐读可读性强的特点,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对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具有重要意义,既适合干部日常阅读又适合干部教育培训参考读物,为组织上考察干部制定考评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玉瑛,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人社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专家。著作有《干部要守住“五关”》《做智慧领导》《优秀共产党员是这样炼成的》等40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曾六次获得中共中央党校教学科研奖。
作品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关键在于落实》被新华出版社评为“40年40本好书”;《领导干部怎样抓落实》被评为新华出版社2019十大优秀图书;《给领导干部提个醒》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做真正的党员》被评为全国党员教育优秀培训教材;《给领导干部提个醒》《老实人不吃亏》《诚信决定存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介为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并对此作出阐述,其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
本书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书写而成。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 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
这一规定明确地说明,干部要进步,须过组织考察的“五关”。如果过不了这“五关”,干部就难能有所进步,或者根本无法在仕途上进一步发展。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修订后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规定》第五条就有“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应当及时予以调整”之规定,并明确了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 如政治能力不过硬,理想信念动摇,等等。也就是说,要把存在一定问题但还不到严重违纪违法程度的干部调整下来。
这两个中央文件对各级干部而言,意义重大,它关乎每一位干部的仕途生涯是上进,还是后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干部要上进,就需要顺利通过组织考察的“五关”;干部要防止后退,就要避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
有鉴于此,我依据《条例》对干部考察的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规定》提出的“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撰写了《干部要进步,须过组织考察的“五关”》一书,详细解读了组织上“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的有关问题,以及干部在接受组织考察的“五关”时,怎样通过努力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涵养道德、做出成绩,成为组织上满意的好干部。
同时,我也就干部如何避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十五种情形”,阐述了一些避免的对策。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干部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不仅能对组织考察的“五关”内容了然于心,而且还能知晓怎样在实践中达成“五关”考察内容的相关要求,为顺利通过组织的“五关”考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了解哪些情形不适宜担任现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常言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干部在仕途上的成长进步发展,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但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努力,必须有所准备,必须逐步累积。如何准备?如何累积?善走须得途。按照组织考察的“五关”内容要求去做,按照《规定》的提醒予以防范,是一条根本的路径。
本书既适合做干部的日常阅读书籍,也适合做各级党校、各级党组织对干部的培训教材,同时也能为组织上考察干部制定考评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告诫他的大臣们:“人君一生当谨嗜好, 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明万物。一为物诱,则如明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混浊,岂能照物?”
在朱元璋看来,不管是当臣子的,还是做国君的,都应当小心嗜好。不为财物所诱惑,就像明亮的镜子、平静的水面, 可以鉴明万物。一旦为财物所诱惑,就像镜子有污垢,水面有渣滓,昏翳混浊,岂能照见万物?
当然,朱元璋也并非全盘否定嗜好。他又说:“人亦岂能无好,但在所当好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陷佞之士。如此,则国无不治。苟好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朱元璋看问题还是很全面的。他认为,人不能没有嗜好, 只是要有好的嗜好。比如,君王嗜好贤能之人,则在位的人没有不肖之人;君王嗜好正直的人,则身边就没有陷佞之士。这样一来,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如果沾染了不良的嗜好, 则会疏远正直贤良的人才,而那些邪佞不肖之人就会得到重用。如是这样,想要国家不乱,那是很难的事。所以,国家乱与治,就在君主的嗜好之间。
朱元璋从治国的高度来分析“为物所诱”以及嗜好的好与坏,其所言的确是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吟诗作词之中,“为高谈,不恤政事”,最终误国身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告诉干部,你的嗜好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关系到自身的得失。所以,干部必须严防不良的嗜好。…………………………………………………
……………………………………………………
慎独,是在无人监督、独处的情况下,仍能坚持道德信念、党纪国法,以此来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把控好自己。 刘少奇曾经这样解释过共产党员的慎独:“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慎独”的传统,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和高尚的境界。
杨震是东汉时著名的清廉官员。一次,他前往东莱郡就任太守一职时,途经昌邑城。此时,先前被他举荐过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在昌邑做县令。王密听说杨震来到自己的地界,便前去拜访,两人谈到深夜。
王密告辞时,拿出怀揣的10 斤黄金准备送给杨震,并对杨震说:“夜晚没有人知道。”听了王密的话,杨震严肃地说: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谁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杨震为什么能够清廉?答案很简单,就是杨震能够自觉自律,恪守“慎独”的美德。“不畏人知畏己知。”
一般说来,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在组织和领导的监督之下每个人都较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修养。但在“无人监督之处”,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做一些为人所不齿的事,只“畏人知”,而不“畏己知”。杨震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如此自律实在难能可贵。
“慎独”,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干部过组织考察“廉洁关”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