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概论(第2版)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众多的关于艺术概论的图书里,《艺术概论(第2版)》是最新也可算是颇为新颖的一本。作者为台湾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蒋勋,其《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曾在大陆拥有众多的读者。全书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质”、“艺术的类别”、“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欣赏”、“艺术的批评”等方面对中外艺术作了一个大体的“概论”,涉及“文字的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艺术”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艺术门类。书中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最好的领航。图文并茂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内容推荐

蒋勋在大学里教了十几年的“艺术概论”课程,能够写一本“理想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一直是他的心愿,本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它不像一本专门的“教科书”,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阅读本书学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对非艺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来说,它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声明的书。《艺术概论(第2版)》从“美是什么”这一个基本问题开讲,对艺术的起源、特质、类别、材料、内容、形式、创作、欣赏和批评进行了逐层讲解。深入浅出,除了以具体建筑、美术、影视等作品为例外,常常穿插自身对于艺术和美的体会于其中,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非常好读。

目录

序 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第一章 美的起源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三章 艺术的特质

第四章 艺术的类别

 一、文字的艺术

 二、视觉艺术

 三、听觉艺术:音乐

 四、表演艺术

 五、电影艺术

第五章 艺术的材料

第六章 艺术的内容

第七章 艺术的形式

第八章 艺术的创作

第九章 艺术的欣赏

第十章 艺术的批评

附录

 附录一 托尔斯泰说:将来的艺术——序新校《艺术论》……

 附录二 杜甫的“三吏”“三别”

 附录三 笔墨纸砚——中国书画的悲情与喜悦

 附录四 大荒与无稽——《红楼梦》的神话领域

试读章节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美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精神活动。

美可以存在于大自然界中,我们看到朝日、落霞、云海、广大的平原,都可能兴起“美”的感受。

美也可能存在于人的世界,我们在一个青年身上感受到青春之美;在一个母亲身上感觉到温暖、喜悦与呵护;我们在一个老人遍布皱纹的脸上感觉到一生的沧桑,都可能引发“美”的感动。

但是,“美”变成一种人类的行为,却和“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写诗、画画、演奏乐器、唱歌、舞蹈、演戏,这些行为,我们统称之为“艺术”。

“艺”这个字,在汉字的起源中与农业有关,可能是整理田圃的一种技术,也就是我们今天还保留的“园艺”的意思。

“艺”这个字在春秋战国时代逐渐转变为各种“技能”,例如,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大概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必须学习的一些基础科目。“礼”大概包含了身体的动作(体育、舞蹈),“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文字,“数”是算术。

因此,“艺”“术”两个字都有很强的“技能”“技术”的意义在内。

从西方的文字源流来看,ART这个词汇也与用手制作的“技术”有关。

艺术当然不只是“技术”,但是,我们不妨先从“技术”的层面来了解一下艺术的起源。

如果把人类的文明推到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在旷野之中,与野兽为伍。人类与动物搏斗,求取生存。比起许多荒野中凶悍的动物,人类的爪、牙都不够锐利,人类的肢体也比不上狮虎那样勇猛。人类逐渐战胜了野兽,成为大地上的主宰者,有很大一部分和使用“石器”有关。

人类几乎是大地上惟一“直立的”动物。大部分的动物是横向脊椎。我们豢养的宠物猫、狗,一般的家畜牛、羊、马、猪,都是横向脊椎,因此必须有四蹄来行走。从猿人到人类的阶段,身体的重心可以完全移到后肢,前肢就进化为“手”。

在猿猴的阶段,已经可以用前肢攀爬树枝,抓拿果实,丢掷木棍;有了“手”的功能。但是,惟有发展到人类,“手”才有了制作器物的能力。

人类“手”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的手不断进步,具备更多可能,与“艺术”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  ,

我们还是回到旧石器时代。一个在旷野中生活的人,观察天空的日月星辰,观察地上留下的各种动物的脚迹,观察山的形状,水的回旋,观察花的开放与果实的浑圆。人类开始记忆各种形状、色彩、线条。

他当然也观察到“石头”这种物质。他用手捧起一块岩石,感觉石头的重量,他又用一块石头碰撞另一块石头,听到石头与石头碰撞的声音。大自然中石头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方整,有的很圆,有些露出尖锐的棱角。

对我们而言,我们不太能够想像,这些石头就逐渐变成了人类的工具。

人类开始用扁平状或锐利的石头去砍树(“砍”还是“石”字偏旁的),用尖锐的石头去刺杀野兽。这些“工具”当然还十分粗钝,远不能和我们今天用的工具相比,但是,他们已经被称为“石刀”“石斧”“石锛”了。

谈艺术起源的书,常常会介绍旧石器人类使用过、现在保存在史前博物馆的一块“石斧”或“石锛”。

一般人或许会怀疑,这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这块“石斧”,就会发现上面有人用手敲打出的痕迹。

“石斧”不是自然中的产物,它是人类用手创造的形状。如果说,艺术起源于“技艺”,起源于人类用手对某一种物质的技术作用,那么,无疑的,这一块可能追溯到100万年前的石斧的确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

因此,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生存在大自然中的人类,为了求生存,必须砍伐树木,必须捕杀野兽,“石斧”的创造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在比较依靠原始方式生存的族群中依然可以看到。

在台湾少数民族中,以杵来舂小米,是他们的一种劳动。小米在杵捣中被碾磨成粉末,可以做食物,也可以酿酒。

然而,我们在许多祭典中,看到以杵来舂小米的行为,被转化为舞蹈,配合着固定的节奏,伴随着有名的“小米之歌”,歌词中大约都是祈祷小米丰收或感谢神明的句子。

杵小米的劳动,被转化为舞蹈、音乐、文学,把日常生活中辛苦的“劳动”提升为艺术的活动。而这种艺术行为大多与宗教性的仪式有关,因此,也有人认为艺术中,特别是歌、舞的起源,与部族的仪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赞同艺术起源于“劳动”或“宗教”,就可能倾向于把艺术视为一种实用的或神圣的人类行为,也可能倾向于信奉“为人生而艺术”。艺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思考生活、反映生活、批判生活或指导生活。

我们读完一本小说,觉得它有助于鼓励我们奋斗,有励志的作用,这样的“目的”,就倾向于“为人生而艺术”。

P7-10

序言

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在大学里教了十几年的“艺术概论”,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写出一本“理想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

它第一个条件,应该是不像一本“教科书”;不仅以艺术为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学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对一般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大众,它也应该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

长年以来,通用于大学之间的艺术概论的教科书,许多是翻译自西方的,或者,裁切西方理论的片段,重新拼凑组合,变成一本艺术概论的教科书。

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入。一本翻译的“教科书”,对阅读者造成的隔阂,常常使艺术被扭曲成一种繁难而奥秘的假象。受制于西方的理论,拼凑组合,看来很像一本“教科书”,结果也可能使一般学生完全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也失去了一生中惟一一次借艺术来启发自我生命的可能。

最常见的悲剧,是一个原本热爱艺术的青年,在阅读了一本讨论艺术的书,或者修了一门艺术理论的课之后,忽然被弄得倒尽胃口,再也不想接触艺术的范畴了。

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

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

因此,我大胆地打破了“教科书”的形式,我不希望这本《艺术概论》是一本太像“教科书”的书;长期以来,我本身对“教科书”的僵化有一种厌烦,我盼望这本书是使青年们喜欢的书,是可以唤起他们自身的美的经验的书。

我使本文的阅读比较容易,复杂的讨论也许放在注解的部分,或者,由参考资料再去延伸阅读。

我也大量引用了台湾的艺术实例。一本在华文地区使用的《艺术概论》,当它在举例时,如果全部是青年们陌生而遥远的例证,已经注定了本质上的偏误吧。

我所居住的台湾正处在历史性的阶段,台湾的艺术创造力,在文学、舞蹈、电影、美术、音乐、戏剧,各方面都有落实在本地、重新出发的迹象,我这本《艺术概论》当然也不能或不应该对这些当前的创作视而不见。

当然,一本教科书,若不沦为“照本宣科”的形式,是需要教授者和阅读者双方大量的介入的,《艺术概论》的延伸阅读,应该是大量参与在当前的艺术活动之中,使自己丰富来自声音、来自视觉、来自肢体和心灵全面的美的飨宴。

一本《艺术概论》,需要照顾的面非常广,也许不是一个个人的专业可以涵盖,因此,我和出版社约定,可以陆续做增补和修订的工作,这样,会使我觉得在美的学习和美的领悟的漫漫长路中,有更多可以对话、可以分享的朋友。

十多年前上过我的“艺术概论”课程的学生,许多也已经在大学或中学中讲授有关艺术的课程了,我把这本书题赠给他们,作为一种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蒋勋

1995年8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说:“游于艺。”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稍息”,不是“立正”。我们强调考试的教育,往往使国人对艺术充满尊敬,严肃看待,而有“看不懂,听不懂”的遗憾。蒋勋的《艺术概论》深入浅出介绍各项艺术的源流、特性,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使人可以坦然看待艺术,从中获得乐趣。这本书适于每个人在案头、枕边赏读,更是课堂上的最佳教科书。

——林怀民

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很难把“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得比较充实与完全。如今有了蒋勋所写的这本教科书,师生间就不会在课堂上再有顾此失彼的遗憾。书中处处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最好的领航。

——席慕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