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劼人与成都/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李劼人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是对现当代作家的故乡与童年的巡礼,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诠释。它以现当代作家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为基础,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以入选的各篇目的初版面貌为底本,用心编辑。为了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对与当前编校规范不相符,但体现了当时语言风格和作者遣词造句偏好的一些地方,如“的、地、得”不分、“做”和“作”不分、“那”和“哪”不分、“么”和“吗”不分、“分”和“份”不分、“玩”和“顽”不分、“什么”写作“甚么”、“合适”写作“合式”、“玩意”写作“玩艺”等,未作修改。丛书紧扣新课标中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予以释读、指导,撰写导读文字的都是高校的青年博士,他们悉心解读,所撰写的细腻、隽永的文字,引导我们步入精神的原乡,值得我们珍藏。

李劼人著的《李劼人与成都/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李劼人与成都/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是作者李劼人关于故乡和童年的小说散文精选集。第一部分是作家以故乡成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儿时影》《兵大伯陈振武的月谱》等,描写了成都的人情故事;第二部分是对成都民俗的描绘,如五月初五端阳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以及成都美食等;第三部分回忆了成都的历史脉络与名胜古迹,如武侯祠、青羊宫等。

目录

第一辑

 儿时影

 兵大伯陈振武的月谱

第二辑

 春联

 东大街

 端阳节

 中元节

 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

第三辑

 成都城也有别号

 青羊场

 青羊宫

 武侯祠

 茶铺

 从吃茶漫谈重庆的忙

 故乡风物

试读章节

我听了只好一笑,把书包放在凳上。张幺哥便舀了一碗炅Ll/热的汤元给我,吹着吃毕,用衣袖把嘴抹了,将四个铜钱,锵的一声掷在张幺哥的竹钱筒内,挟了书包,几跳几跳,便跳进学堂。掀门一看,老师尚未起来,只见众同学的桌凳,七高八矮,七长八短,七歪八倒,纵横一地。地上鼻涕痰唾的痕迹,斑斑点点,犹如花绣一般;几扇零零落落的窗棂格子也脱了,纸也破了,老师终年终月,兀坐窗下,从不肯稍稍收拾一次。略一瞻顾,随着轻轻的走到自己的桌前,歪着头,鼓着腮,把桌上的灰尘吹净,又把书包拂了两拂,取出书本,方要诵读,心里忽一转念,为时尚早,莫把老师惊醒,再顽一刻儿罢!于是又轻轻跳下座来,叉着手一想:如何顽呢?忽掉头见同学桌上积的灰尘,比自己桌上的还厚,便想了一个妙法,走到桌前,伸出一个指头便去灰尘上画了无数减笔老鼠,也有立的,也有跑的,这张桌上画毕,又到那张桌上去画。正画得入神,忽见桌上又伸出一个细长指头,把我画的一个没尾巴老鼠,忽添了一根绝长的尾巴。我大吃一骇,连忙抬头一看,原来也是一个小学生,在同学中年龄比我还轻,平常最爱哭泣,老师又是最恨他,无论他读的书背得背不得,讲得讲不得,一日之间,他那手掌同屁股,总得与老师的毛竹板子亲热几次。自他进学堂以来,便不曾欢喜过一天,终日都在号哭,久而久之,习与性成,那眼泪鼻涕,倒同他一刻不离了。众同学都代他起了一个别号,叫做“哭生”。他也居之不疑,每每提起一支大笔,壁上、墙上、桌上、书上,到处都写些“哭生”两字。当下我一见是他,便握着他的手,低低笑道:“你今晨又不曾赶过我?”

哭生皱着眉头低声应道:

“我倒不想来赶早学,我只想怎的一天长成了大人,我爸爸送我去学手艺,永世不进这牢门,那就好了!”

我道:“何必哩!你读了书,以后入学中举,岂不好吗?却甘愿去学手艺!”

哭生摇着头说道:“莫说入学中举那些虚话,我只求今天那毛竹板子不尝我的肉味,就万……”尚未说毕,獻的一声,眼泪汪汪,早滴了一桌子,把一个才画的长尾巴老鼠,也淹化了。

我连忙将衣袖伸去,替他擦了泪珠,劝道:

“你也太柔懦了!快不要哭,我教你一个避打的法子罢!你回去把那粗草纸,取得四五张,叠成两片宽宽的纸版,用细麻绳拴在裤子里。纵说老师的毛竹板子力量重,有一层草纸隔着,究竟轻些。”哭生仍摇头说道:“枉然枉然!你这方法,只能避得屁股上的痛楚,那手掌上,还是避不了的。”

我低头一想,也是道理。正欲再替他想个方法,猛听见地板上砰砰訇訇响了几声,原来两个十七八岁的大学生,挺胸扬臂,大踏步走了进来,一个忽然说道:“噫!又是你两个早来!怎不读书,却鬼鬼祟祟的嚼些什么?”

我道:“稀奇!要你来管我们吗?”

他两个笑了一笑,也不多说,翻开书本便商颂曰、秦誓曰”的乱喊起来。这一下,早把老师惊醒了。只听见床钩一响,接着咳嗽吐痰,闹了一阵,房门一启,老师早已披了一件油污烟渍,其臭难当的蓝呢夹衫,脚下趿了一双云头夫子鞋,走到教案之前,打了几个大呵欠,方才坐下,在抽屉中取出一副白铜宽边大近视眼镜,擦了两擦,往鼻子梁上一架,慢慢举头把天光一望,忽然大发雷霆的说道:

“恁迟了,怎还不曾来齐!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举人进士,岂是晏起迟眠做得到的?”

老师这几句训辞,本非新制,每隔两三日,总须按本宣科的说一次。我们已经听得厌了,也不在意。只是老师人本瘦小,弯腰驼背,自显得斯文尔雅。至于脸上,更是一张粗黑油皮,包了几块凸凹不平的顽骨,再架上一副大眼镜,早把一张不到三寸的瘦脸,遮了大半;头上发辫,乱蓬蓬堆起半尺多高,又黄又燥,恰如十王殿上泥塑小鬼的头发一般。老师讲毕训辞,未到半刻,许多同学都陆续来到。登时一间屋里,人喊马嘶,十分闹热起来,接着背熟书的背熟书,上生书的上生书。我与哭生,今晨都在上生书之列,我们两人,又都是读的《下孟》。

我先捧书上前,递到案上。老师把书拖去,提起笔来,先把句读圈点了,然后将书移到我的面前,哑着声音念道:“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顿了一顿,又念道:“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我用一根指头,指在书上,一面跟着老师声音念去,一面偷眼去看老师,见老师正伸手在衣领上捉住了一个大肥虱子,递到鼻尖上去赏顽。我不觉一阵恶心,口里便顿住了。

老师登时怒气满脸,伸手把我脸皮一拧道:“心到哪里去了?”随又抓起一柄尺许长的木戒尺,嘣一声便打在我脑袋上。

当时我又急又怕,又觉脑壳上火烧火痛,不由的两行痛泪,纷纷流下。老师尚大声叱道:“你还敢哭吗?”又把戒尺举了起来。我急急忍着痛楚,抹了眼泪。幸而老师待我尚有几分慈悲心肠,因我妈妈望我读书有成,时常备些点心菜肴,叫我送给老师,所以老师才不再打,只把手向书上一指道:“自己念!”

P4-6

序言

我出生后,家中人口计有:一位曾祖母,于一九——年去世,得年九十四岁;一位姨曾祖母,于一九○六年病故,约得年六十以上;一位祖母,于一九一六年病故,得年七十三岁;一位叔祖父,系姨曾祖母所生,于一九○五年病故,得年四十岁,虽娶了妻,却无子女,其妻亦早死。

我三岁时,父亲就被一位在江西省做官的亲戚聘到江西去办文牍,父亲也就留在江西,靠笔墨和行医为生活。到我九岁,父亲以他所积得的几百两银子,捐了一个典史指分江西候补。即在这年,我便随同母亲去到江西省会南昌。母亲是带病去的,一到即病,三个月后起床,而右腿竟然废了,从此不能行走。我六岁在成都外家发蒙读书,到江西去时,已将《四书》读完,正读《诗经》《书经》《礼记》等书。父亲因为捐官,把积蓄用完,母亲与我又去到江西,母亲又重病几月,所以我在南昌的一年,过得异常穷困,连我的衣服都进当铺。

要不是后来开了客吏馆,父亲每月考上优等得奖,我们几乎饿饭。记得父亲得了一个小差事,携同家属到抚州府东乡县去时,全家行囊只有两挑,而一挑是书。东乡县约住一年,父亲又调到抚州府的知府衙门任收发差事,同时兼了新创办的医学堂监督,薪资收入每月有三十多两银子,生活比较宽舒。我也才进到临川县的官立小学堂乙班读书,读了两年,抚州开办印刷局,父亲又送我去学排字工。

才三个月,父亲就得病死了,父亲得年四十一岁。我才十四岁,父亲死时家里只余两块洋钱,一切棺殓,幸由那时抚州府知府、四川人王乃徵帮助。父亲死后,一切事情当然落在我的头上。冒着酷暑,步行一百八十华里到南昌,找同乡,找亲戚,四处发信求援。

累了几个月,亲戚的援助来了,方得搭了一只米船,偕同病母,扶着父亲灵柩,由抚州河岸启行。不幸又在九江遇风,米船触礁,除了人和灵柩救起外,所有行李和父亲积存的许多书籍,全部损失。又得家在湖北的亲戚帮助,才又搭乘轮船到宜昌,改乘木船,一直回到成都。

这时,家里只有曾祖母、祖母和病母三代寡妇,而我哩,又无兄弟姊妹、诸姑伯叔,真正算是一个独丁。全家生活只依赖曾祖父教书、行医所积的三百两银子和祖母娘家帮助她的二百两银子,共五百两银子,放在一个商号生息,每月收息金五两六钱。不久,我又设法把我家多年未制作的一种极有效验的朱砂保赤丸的方子找出来,由祖母制作出售,不到三个月居然卖开,每月有七八元钱的净利。这不但把必需生活费用解决,甚至还节余出来,把曾祖母身后所需的东西作了些添补,那时她已年过九十了。

湖北亲戚每年帮助我五十元钱的学费,因此我才能考进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中学堂去读书,那时我已十六岁了。这时中学是旧制五年毕业,读中学时就喜欢看《民报》《神州日报》《民呼报》《民立报》等;师长中间又有几位同盟会人,如监督刘士志先生,英文教师杨沧白先生,平时肯亲近他们,所受影响甚大。同学中有王光祈,有曾琦,有郭开贞(即郭沫若),有周朗轩(即周太玄),有魏嗣銮,有蒙尔达(即蒙文通),有张煦,还有一些现在在工业方面有成就的人,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影响。

书评(媒体评论)

故乡的风爭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爭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爭。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鲁迅

重回故乡、重温童年,这是当代人的梦想,其实也是一代一代人的持续不断的梦想。那么,前人的梦想与我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与他们的梦想比较,我们究竟缺失了些什么?请到“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里去寻找答案吧。

——李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