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一般具有固定的模式,主要靠口头流传。在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中,内容都会产生一些删改、扩充。在不同地方流传后,也会逐渐产生不同的版本,在细节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样使它日益丰富多样。
陈玉芬、张欣悦编译的《中外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是中外神话传说选本,收录了包括《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挪亚方舟》《巴别塔》《桃太郎的故事》《为什么会有黑夜》《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等,深受学生欢迎。
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民的宇宙观。其中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类世界观。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陈玉芬、张欣悦编译的《中外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选编了多篇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像《孟姜女哭长城》《阿里山》《桃太郎的故事》《富士山的传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伊万和巨怪兽》《青蛙公主》《严寒老人》等。
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在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只是黑暗的一团混沌(hundun),好像一个大大的鸡蛋。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黑暗混沌的大鸡蛋之中。
盘古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四周只是漆黑模糊的一片。
盘古非常生气,大手一挥,手中多了一把巨大的斧头。他把斧头用力向眼前劈了过去,只听得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大鸡蛋忽然破碎了。像蛋清一样的那部分东西,慢慢向上飘升,变成了蓝蓝的天穹;那些重而浊的部分,则缓缓下沉,变成了大地。
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被盘古的板斧一挥,分开了。
盘古担心天和地会再合拢到一起,于是他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直直地站在天地之间,用身体支撑着它们。天地之间的距离变小,他就变矮;天地之间的距离变大,他就长高。他随着它们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就是不让天地合拢。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推算,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像一根长柱子似的,笔直地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有合拢重归于黑暗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承受着凡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痛苦,又过了数万年。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已经相当巩固,盘古不用再担心它们会合拢在一起了。他实在需要休息休息了。盘古放松身体,缓缓倒下来,像一个凡人一样死去了。
在盘古死去的一刹那,突然发生了神奇的事情: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空中的风和天上的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ting),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双手双脚和身体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大地上奔流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肌肉变成了肥沃的田地,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繁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花草树木,牙齿、骨头、骨髓等,变成了坚硬的石头和金银铜铁各种金属,身上出的汗,则变成了雨露和甘霖(lin)。
就这样,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开天辟地,在他死后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富饶而美丽的世界。
女娲造人
很久很久以前,自盘古开辟天地之后,天上有了温暖的太阳、美丽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大地上有了险峻巍峨的山川、郁郁葱葱的草木,还有了活泼可爱的鸟兽虫鱼了,可是唯独少了一种生灵——人。处在这样的天地间,总是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突然有一天,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出现了,她名为“女娲(wa)”。当女娲行走在这片原野上时,周围的景象让她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可是,添一点什么东西可以让这天地间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呢?
女娲走啊走啊,偶然走到一个小湖旁边。清澈的湖水映出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湖水里的影子也对着她笑;她佯怒,湖水里的影子也对着她假装生气。她忽然眼前一亮:世间的生物形形色色,却独独没有如自己一般有喜怒哀乐的生物,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世间呢?(P1-3)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这正标志着文明的产生。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似乎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可是,对人类初民来说,却是最合理的解释。他们对这些“神话”不断地进行不自觉的阐释和发挥,一代传一代,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神话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宇宙、人类自身的思考及解释。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人类初民的宇宙观,用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这本书中的《女娲造人》《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斯瓦罗格和黑蛇》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古希腊和斯拉夫民族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在斯拉夫人那里,造人的神是斯瓦罗格和拉达这一对神仙夫妻。这几位造人之神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为什么各个民族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为什么会有黑夜》《爱歌》《日食和月食的由来》等,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第三类——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这里选编了《夸父追日》《后稷种五谷》《舜和弟弟象》《大禹治水》等。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西方的神话则更加丰富了。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古罗马的神话多是承袭希腊神话的,只改了人名。如宙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庇特;天后赫拉则为朱诺;雅典娜称密涅瓦。著名的爱神维纳斯,在古希腊神话中原名阿佛洛狄忒。本书有五篇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都是些非常知名的故事。其中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比如宙斯的残暴,很像人间的君王。朱诺(赫拉)的嫉妒,雅典娜的智慧,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希伯来神话来源于《圣经·旧约》,本书所选四则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诺亚方舟》《巴别塔》)全都取材于《旧约》第一篇《创世记》。内容都和希伯来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华有关。由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上述的神话故事在西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只有对这些神话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这些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民的宇宙观。其中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类世界观。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不仅如此,神话还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此外,本书还选编了多篇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像《孟姜女哭长城》《阿里山》《桃太郎的故事》《富士山的传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伊万和巨怪兽》《青蛙公主》《严寒老人》等。《桃太郎的故事》是日本民间著名传说,可以折射出大和民族坚定勇敢的精神。《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是古代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小故事。《一千零一夜》中有许许多多的美丽故事,如阿拉丁神灯、渔夫与魔鬼、辛伯达航海,这些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阿拉伯民族和文化的特色。《伊万和巨怪兽》《青蛙公主》《严寒老人》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传说故事,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充满想象。主人公是英雄人物,但他们有着同普通人一样的爱恨情感,读者和他们没有距离感。这些俄罗斯传说文字优美,带着淡淡的忧伤和轻轻的诗意,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俄罗斯迷人的白桦树林和秋日里斑斓的原野。
民间传说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一般具有固定的模式,主要靠口头流传。在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中,内容都会产生一些删改、扩充。在不同地方流传后,也会逐渐产生不同的版本,在细节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样使它日益丰富多样。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就带有很强的民间故事的特点。孟姜女的故事,来源很早。战国的《左传》和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就已经对此有所记载,但那时孟姜女只是叫“杞梁妻”,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呢。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只有哭倒城墙的情节。经过一两千年民间的传播加工,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已经很不同啦。孟姜女成了瓜中生下的,丈夫名字改成了“范喜良”,而且哭倒的是秦始皇的长城!哭长城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秦始皇暴政的痛恨,而秦始皇逼婚的情节表现了他的残暴、荒淫好色和愚蠢可笑。孟姜女则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坚贞、善良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从民间传说中最容易看出底层劳动人民的喜怒爱憎,看出他们对强权与丑恶的鞭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有金子般心灵的人物的歌颂。这些,有助于我们了解、体会祖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国的脊梁”,只有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这也正是我们编这本小书的用意所在。这些神话传说对现在的小读者来说,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