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哥哥编著的《紫禁城里的通行证--50个有意思的文物故事》选取了50个生趣盎然的角度,紫禁城里的通行证、太和殿里的大龙椅、古代眼中的燕子、悬挂蚊帐的房中房……不论是实打实的国宝珍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伦常,作者密切贴合着孩子的思维去探究文物、发现传统,行文浅显又不失严谨与深度,以小切口、大视野的写作理念将文物娓娓道来,为读者带来一场博物馆的好奇心之旅。
| 书名 | 紫禁城里的通行证--50个有意思的文物故事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新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朋朋哥哥编著的《紫禁城里的通行证--50个有意思的文物故事》选取了50个生趣盎然的角度,紫禁城里的通行证、太和殿里的大龙椅、古代眼中的燕子、悬挂蚊帐的房中房……不论是实打实的国宝珍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伦常,作者密切贴合着孩子的思维去探究文物、发现传统,行文浅显又不失严谨与深度,以小切口、大视野的写作理念将文物娓娓道来,为读者带来一场博物馆的好奇心之旅。 内容推荐 骁勇的战神和圆滚滚的鹰,髹金的龙椅和被遗忘的旧家具,朝珠、珍珠、琉璃珠…… 朋朋哥哥编著的《紫禁城里的通行证--50个有意思的文物故事》想和所有读到这本书的小朋友说: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 作者想把它们的故事讲给你听,每个故事都是温暖的。 目录 01.紫禁城里的通行证 02.北京城的冰窖 03.古人也会理发吗 04.冬至要送鞋和袜 05.冬至日后来数九 06.你听说过鐎斗吗 07.古人也用牙签 08.聊聊古代的牙刷 09.古人的瓷枕舒服吗 10.古人喜欢蜘蛛吗 11.头上插草是什么意思 12.商朝人眼中的战神 13.妇好其人其事 14.古人眼中的燕子 15.永不褪色的蓝 16.被当作鸡食盆的珍宝 17.一种特别的拐杖 18.紫禁城里有座马神庙 19.青铜盘里的美景 20.五千年前的舞蹈 21.汉代最流行什么舞蹈 22.洒脱自在的竹林七贤 23.清代皇帝的”掌上明珠” 24.皇帝家的钥匙长什么样 25.太和殿里的大龙椅 26.雍正皇帝的眼镜放在哪儿 27.古人为什么喜欢槐树呢 28.梧桐树上会落凤凰 29.宰相家的六十吨胡椒 30.西红柿炒鸡蛋的历史 31.古代的存钱罐长这样 32.是大货车也是小舞台 33.西晋贵族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34.你的名字决定名次 35.手捧经卷的小童子 36.用来考试的针灸铜人 37.曹冲称象的大象从哪里来 38.又是一年蝉鸣时 39.四合院里种什么树 40.聊聊葫芦那些事儿 41.四千年前的面条 42.两千年前的船舵 43.丝路飘来胡腾舞 44.杨贵妃最喜欢的水果 45.王昭君抱的是琵琶吗 46.文成公主入藏 47.小口尖底瓶怎么用 48.茶叶煮粥什么味道 49.悬挂蚊帐的房中房 50.古代下雨积水了怎么办 试读章节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那么当时人们出入紫禁城的通行证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你去紫禁城游玩,一定会发现那里有许多道门。这些门当年都有专门的侍卫把守,每天晚上各处的侍卫都要把门锁好。紫禁城分为外廷与内廷。外廷也叫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重要场所。在紫禁城里,以乾清官为界,往南代表“国”,往北代表“家”。外廷有一个官职叫作“司钥长”,他的工作就是统一管理所有外廷大门的钥匙。每天晚上各处大门上锁后,侍卫们会把钥匙交给司钥长,司钥长会把所有收上来的钥匙锁在一个木盒子里,第二天清晨各处的侍卫再到司钥长这里取走开门的钥匙。 内廷是皇帝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区域,更像是“家”。这里每道重要的门也都有人把守,只是负责守卫的是内侍太监。最特别的是分隔内廷、外廷的乾清门,它要上里外两道锁,外面由负责外廷警卫的侍卫上一道锁,里面再由内侍太监上一道锁。在内廷,上锁有个特别的称呼,叫作“下前梁”。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想想为什么这么叫。 到了晚上,紫禁城里除了皇帝及其家眷之外,一般只有太监、宫女、侍卫、处理临时事务的“奏事官”以及两位随时待命的御医。不过,到了白天,紫禁城里就热闹了,总有些服务人员和大臣进进出出,为了防止坏人进入,威胁皇帝的人身安全,就需要给每个人发放通行证。 最常见的通行证叫作“腰牌”,就是挂在腰上的小木牌。管理人员通常会用烧红的烙铁,把腰牌持有者的姓名、年龄、工作地点以及腰牌编号等重要信息烙在上面,而且还要登记造册两份,一份存在内务府,一份送到把守各门的侍卫手中。为了防止腰牌造假,明代规定腰牌不得转让、互换、借出,如果被发现,相关人员都会受到惩罚,并且还规定腰牌每三年更换一次,有的人工作地点、职务发生了变化,腰牌上的信息也要随之进行调整。清代对腰牌使用的规定也很严格,但即便如此,也发生过“闯宫”事件。嘉庆八年(1803年),一个叫陈德的人居然从东华门混入,并且从宫中穿行来到了神武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腰牌上的信息,咱们还得特别说一说。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怎么确定拿着腰牌的这个人就是这个腰牌的主人呢?虽然聪明的古代人把重要信息都烙印在了腰牌上,但这种方法还是很不完善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腰牌,上面烙着“苏拉,瑞成,年二十四岁,内务府堂上,第一百号,面黄无须”,意思是一个叫瑞成的24岁杂役(苏拉),工作地点在内务府堂,腰牌编号为100,脸色发黄,没有胡子。但是,我曾经见过很多块腰牌,上面大都写着“面黄无须”这四个字,它们的主人也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按照腰牌上写的年龄和相貌去找某个人,一下能找到一大堆。这种过于简单的识别方法,其实是起不到多少防伪作用的。 请你想想看,你在生活中用到过哪些通行证,它们是如何证明你的身份的? 现代人离不开冰,其实古人也一样。可古代没有制冰设备,冰从哪儿来呢?答案是冬天的河与湖里。我们的祖先会在冬天从河与湖里取得冰块,然后妥善储存起来留待夏天使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有专人负责取冰、藏冰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有一件“铜冰鉴”,它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冰箱”,用来冰酒。那么北京的冰窖在哪里呢? 北京有很多条河流,因此冰窖大部分在护城河沿岸,比如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附近就有一些冰窖。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个保存到今天的冰窖遗址,它们分别位于雪池胡同和恭俭胡同。(p1-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