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一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在立秋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经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区日照时间也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但是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所以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而立秋后是否下雨更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都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另外,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时至今日,民间仍流行“贴秋膘”。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做一个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在立秋这天食用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
七夕——中国古代乞巧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凄美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因为这个传说,七夕节在当今许多人的心中已经成为“情人节”了。那么,在古人的心目中,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节又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庆祝。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在东汉后期,七夕节就已经成立。虽然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在诸多节俗之中,“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格外有趣。在汉代,妇女们把一种小型蜘蛛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这一习俗就是“喜蛛应巧”。而“投针验巧”是在宋元时期,妇女们将针投入水中,视水中针影占拙巧。针影汇聚细长则巧,散则拙。
除此之外,七夕节还有许多其他风俗,如种生求子、拜织女;还有一些更具地方特色的风俗,如染指甲草、拜七娘妈和七姐诞,等等。这些习俗基本都是和未婚少女求姻缘或是已婚妇女求子有关。
从诸多七夕节俗来看,七夕节更像是古代的“妇女节”。但实际上,七夕节也是古代读书人的节日。古人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就叫“大魁天下士”。因为魁星主掌文事,所以想要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在七月初七这天祭拜魁星,于是又把七夕叫“魁星节”,也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古时还没有喧嚣的都市,静默的古人仰望天空,将美好的祈愿寄托于日月星辰,那些令他们崇敬的古代神明也就此诞生。为了求得神明保佑,人们又设立了节日专门祭拜他们。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庆祝七夕节的方式和最初已是千差万别,但无论七夕节俗如何演变,只要人们心中还有着如同古人一般的美好祈愿,那么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就足以体现。P14-18
在《话说民俗》电视系列节目创作和本书文稿编辑过程中,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和时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副台长张剑都多次给予具体指导,并负责书稿终审。靳黎明和林安芹同志,担任了该电视系列节目整体策划、选题设计和确定、作者组织与沟通、文稿审定和节目审查,并主持了本书出版的组织协调和文稿编审工作。郭戎锐同志作为该电视系列节目编导,做了大量繁复和细致的工作,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节目主持人张征在整个电视系列节目录制过程中始终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感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关民俗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节目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最后,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涂潇女士为书籍出版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和付出的辛苦努力。
编者
2017年11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关于“教育台在中国民俗文化宣传上要有担当”的要求,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14年7月7日起,在新闻节目《中国教育报道》中推出《话说民俗》栏目。该节目以“说中国民俗,看核心价值”为主旨,精心策划了节令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居住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游艺习俗、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戏曲曲艺、歌舞技艺十个系列选题内容,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为广大青少年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主意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截至目前,已经播出(《舞龙——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传家宝》等节目一百余期,获得受众好评,并得到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2015年初该节目荣获了中共教育部机关党委授予的2014—2015年度“优秀创新工作案例”称号,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优秀网络视频作品。该系列节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色:
1.激活文化基因,创新报道内容
《话说民俗》节目通过深入挖掘那些最贴近百姓生活并经世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以及不断反复出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和为民众所认同的民俗文化,激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基因:在哲学思想方面,着力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和进行的理性思维”;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反映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追求;在道德理念方面,着力挖掘中国民俗文化中蕴藏的以德立人、博施众利等优秀思想;在教化思想方面,着力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功能。如节目《寿诞——对长者的孝敬与祝福》,通过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寿诞礼俗和民间祝寿传说,表达了中国人对长寿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重,更透过祝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提醒当代年轻人应当学习和铭记,让父母安享晚年是每一个做儿女的应尽责任。
2.融合多种媒体,创新传播形式
《话说民俗》节目是一次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性传播和网络互动等多形态报道形式的全新宣传活动。节目搜集整理和调动使用了大量珍贵的视频、音频、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生动展示和深入阐释。在电视节目播出的同时,还在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CENTV)开设《话说民俗》栏目专页,供网民随时点击收看和点评互动,让受众能够更加便捷和全面地对节目形成持续关注和深度参与。节目内容稿件还在《中国教育电视报》上进行了连载,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辑出版了本书,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人耳、人眼、人心、人脑发挥了特殊作用。
3.突出教育特色,创造品牌效应
《话说民俗》节目开播以来在电视和网络平台上都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逐步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目。有观众认为,该节目教育特色突出,教师节期间播出的《木铎——传授知识和道义的象征》《束修礼——尊敬师长的心意表达》等节目,将教师传道授业的神圣职责和学生尊敬师长的礼仪秩序相互映照,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有教育专家表示,该系列节目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民俗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呈现角度新颖,表现形式生动,增强了青少年和广大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受众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应教育界师生和广大观众要求,中国教育电视台将在本台播出的《话说民俗》系列节目的部分文稿进行了精心编辑,汇集成册,旨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加充分的传承和弘扬,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关于“教育台在中国民俗文化宣传上要有担当”的要求,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14年7月7日起,在新闻节目《中国教育报道》中推出《话说民俗》栏目。截至目前,已经播出栏目115期,获得受众好评,并得到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宣部王世明副部长亲自为栏目题词“说中国民俗,看核心价值”。2015年3月,该栏目荣获中共教育部机关党委授予的2014-2015年度“优秀创新工作案例”奖励。2015年5月,该栏目被推荐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优秀网络视频作品评选。《话说民俗》做为《话说民俗》栏目的同名出版物,既收录了栏目脚本还增加了丰富的图片,同时使用多媒体互动功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同步的收看节目视频,加深映像。本书整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活泼趣味、极具可读性。
《话说民俗》做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栏目《话说民俗》的同名出版物,《话说民俗》节目通过深入挖掘那些最贴近百姓生活并经世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以及不断反复出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和为民众所认同的民俗文化,激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