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间的红/独秀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续坤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很多散文家的笔下,色彩常常被赋予某种象征性的意义。色彩的象征,就是以某种或者某些特定的色彩,去象征比附某种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说,白色比喻纯净、圣洁,黄色暗示富贵、至尊,红色预示热情、温暖,蓝色代表深邃、宁静,黑色象征沉重、悲哀,绿色寄予生命、希望,等等。由于色彩自身有了暗示性,读者通过联想,就能领略到散文题旨象征的美与蕴涵内在的美。

钱续坤著的《民间的红》选录的作品基本上以“红”为载体,来重点突出皖西南地区自然风光的秀丽和人文风情等,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内容推荐

《民间的红》为作者钱续坤近年来发表于多种报纸杂志的散文结集,分为4辑,主题分为植物、动物、物品等,如《红玫瑰》《红灯笼》《红鞭炮》《红蜻蜓》等。书中所选录的作品基本上以“红”为载体,以此来重点突出皖西南地区自然风光的秀丽和人文风情的独特,以及个人情怀的雅致和道德操守的坚贞。作者认为敲于键盘的所有文字都是情感的真实流露,都是心绪的真情告白,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灵魂的剖析以及对人生的感喟。

目录

第一辑 红之魅

红玫瑰

红月季

红蔷薇

红牡丹

红木槿

红莲花

红芙蓉

红桃花

红梅花

红花草

红杏花

红杜鹃

红芍药

红茶花

红豆蔻

红枫叶

红石楠

第二辑红之味

红杨梅

红樱桃

红石榴

红枣子

红山楂

红番茄

红柿子

红枸杞

红苹果

红草莓

红荸荠

红葡萄

红桑葚

红菱角

红山芋

红萝卜

红高梁

红辣椒

红苋菜

第三辑红之物

红双喜

红鞭炮

红肚兜

红盖头

红头绳

红胭脂

红蜡烛

红绣球

红木匣

红笸箩

红砂糖

红鸡蛋

红灯笼

红对联

红纸包

红月亮

第四辑 红之灵

红蜻蜒

红鸡公

红鲤鱼

红蚯蚓

红瓢虫

红蜘蛛

后记:天地间那一抹袭人的红

试读章节

红 牡 丹

如我这般迈人中年门槛之人,对“百花之王”牡丹的认知与了解,想必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歌曲《牡丹之歌》有着一定的渊源与联系。蒋大为热情奔放、音清质淳的演唱,不仅酣畅淋漓地倾诉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之情,而且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神兼备地再现了牡丹的容貌特点和性格特征: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

鹦鹉学舌地将这首歌曲哼唱过无数回之后,心中兀生一睹牡丹国色天香与雍容华贵的冲动想法。可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乡村,这种色泽艳丽、玉笑珠香、端庄秀雅、仪态万千的花儿并不多见。千里之外的古都洛阳虽然是“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蜗居穷乡僻壤的顽劣少年,哪里有条件和能力去一睹芳容先登呢?遗感也就这样郁积于心,久久难以释怀。好在那时用铜版纸印刷的挂历与年画上,偏爱以形态各异的牡丹为主题图案,这样才有机会欣赏到她缤纷艳丽的花色:那黄的庄重矜持,那红的如火如荼,那粉的娇柔婀娜,那白的一尘不染;才能近距离地去甄别着她俊秀婆娑的花形:那荷花型的娉婷娇美,那绣球型的花团锦绣,那菊花型的舒展妩媚,那皇冠型的富贵典雅……不过我与乡亲们的审美观点基本一致,都对绚丽璀璨的红牡丹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或许与红牡丹喜庆、吉祥、富贵、圆满的象征意义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吧!

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的牡丹,准确地说,是在学了东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之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小吏港,距我所在的村庄不足30公里,当时听说那里有一株300多年历史的“乾隆牡丹”闻名遐迩,于是心痒难耐,邀约三两位好友,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一路风尘仆仆地奔将过去。正是“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的谷雨时节,这株享有“五彩珍珠”美誉的“乾隆牡丹”,依着土坯的院墙,像温柔贤淑的村姑,落落大方地挺立在花圃之中,那碧绿的叶片如水洗过一般,坦然舒展,娇翠欲滴;那又圆又大的花瓣重重叠叠,妖娆妩媚,围绕花蕊从内到外呈现出一份华彩与高贵,一份灵性与神韵,尤其是那从金黄到大红到水红到浅红到半白半红自然过渡的五种颜色,不得不令人颔首称道,拍手叫绝。无怪乎有诗这样赞道:“花开花谢本寻常,底事家家兴欲狂。百多奇葩真富贵,十分香色大文章。天香端赖无公力,国色全凭国势昌。莫让凤凰先朝觐,人人争作探花郎。”

也许正是基于“人人争作探花郎”的心理暗示,小吏港的“乾隆牡丹”不仅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还诱使我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寻找一切机会,将近乎贪婪的目光盯向了更远的地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让我记住了王维对洛阳牡丹的赞誉;“花魁多芬芳,天下第一香”,让我知道了溥杰对菏泽牡丹的首肯;“江南牡丹俏,常熟第一枝”,让我明白了世人对常熟牡丹的褒扬……或远或近地欣赏一番之后,曾经对草木产生浓厚兴趣的我,不免生发出这样的疑惑:这雍容华贵的牡丹,难道仅仅只是繁华都市的宠儿,文人雅士的最爱?其实,端庄富丽的牡丹自与人类结缘以来,就以其特殊的文化特性与象征意义,备受普通百姓的青睐和喜爱。即使在垄亩之中,牡丹盛开的芳容难以被觅到,但这并不妨碍乡亲们借用各种有关牡丹的祝词、绘画、刺绣、挑花,等等,来表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对政通人和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春节的前夕,父亲都要在家中堂轩正中的墙上悬挂一幅《富贵长寿》的年画,此画由几朵盛开的牡丹、两只翩飞的蝴蝶和一只淘气的猫咪组成。当时只是觉得那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非常夺人眼球,可对构图中的蝴蝶和猫咪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觉得那是败笔,显得比较累赘,问稍微见过世面的父亲,父亲也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待至后来接触到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才发现此图颇有意味——“猫”与“耄”音近,“蝶”与“耋”音同,寓意“长命百岁”;牡丹正午盛开,表示旺盛,原来这就是《富贵长寿》图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掌握了牡丹的这个象征意义,再去翻那精美的牡丹挂历,你会惊喜地发现,那《凤戏牡丹》《满堂富贵》《繁花似锦》等图案,基本都是隐喻、象形、谐音等表现手法的形象再现。

“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哼唱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牡丹之歌》,我仿佛看到那春天的百花园里,那姹紫嫣红的牡丹,正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地招呼来往的游客:花开富贵!吉祥如意!

P19-21

序言

散文的“设色”(代自序)

钱续坤

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作家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文笔和画笔的不同,于是在对色彩的反映上和诉诸欣赏者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而已。因此,散文作家往往会通过联想调动语言的七色板,将情思溶于灵山秀水、奇花异草、星云风月和人情风俗的描绘之中,然后组成一幅幅自然朴素的或者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这些艺术画面,不但和绘画一样能够使视觉产生审美愉悦,而且比绘画更能深层次地、立体地抒发作家丰富多变的情感,加深作品的意境,以激发读者心灵上如痴如醉的享受和脑海中无边无际的遐想。

其实,我国古代文论家早就注重文章的色彩美,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有:“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日声文,五音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这里,他把“五色”作为“立文”之首,足以说明色彩的重要。反映到古典诗词中,有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贺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周邦彦的“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等佳构妙制。但是古典诗词囿于篇章的容量和主题的深化,诗人们虽然也能赋予各种色彩以特定的情绪和审美的意趣,可终究不能如在散文中那样驰骋自如,纵横开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湖的春阳之景,就是多层次地将“绿”与“白”这两种色彩进行组合,浓淡相宜,色调和谐,体现了大目然的勃勃生机与空灵浩荡之美。

不过,散文中的色彩,又并不是把客观生活中的所有颜色任意拼凑而成。色彩美,是基于作家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再有目的地精心调配和巧妙安排才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由于色彩中的红、黄、橙会使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所以称为暖色;青、蓝、紫则会令人感到寒冷、沉静,所以称为冷色;绿是平和之色,常使人与蓬勃的生命联想在一起,故不同的作家在描写不同的景物时,自然会选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的景物描写:“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望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一节景物描写,作者就抓住了色彩的变化无万,绚烂缤纷,鲜明地表现了雄奇的瞿塘峡的万千气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怀。所以,文论家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

有时候,部分作家并不是用复色来表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诗情画意,而是通过一种单色来浸渍情感,来深化文章的中心。在绘画上,著名画家齐白石、黄永玉就常用这种手法。比如画荷花.,本来是没有正红色的,但他们却敢大胆运用,这在手法上虽是一种夸张,但在艺术上却是极真实的,这种真实性就在于画家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了绝顶,因而易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界内在的更纯的素质。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朱自清、茅盾可谓与画家不谋而合。朱自清的《绿》,就巧妙地把“绿”放在自己感情波涛起伏的轨迹上.十一次写出了“绿”所变幻出来的许多奇异的色彩;茅盾的《风景谈》,是以忆念和礼赞革命圣地延安的“红”作为意境主色的,从沙漠驼铃到高原的夜色和夕阳,从雨天山壁石洞里的恋人到保卫疆土的哨兵形象,都是以淡淡的“红”来点染与烘托的,并以此来赞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设色,并非只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突出主色才有感染力。如果只是这样片面地理解,绘画的艺术也就俗了。中国的水墨画是不设色的,不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以不设色而设色,于无色中见真色。观郑板桥的竹,于浓淡之间确乎看得见他题画诗中所说的:“清香十月寒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所以我们说,浓艳固然是一种美,清淡也是一种美。有些散文写了色却不设色,没有色,而其佳处又远胜于色。如巴金的《灯》,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国统区的抗战文艺运动转入了艰苦斗争时期,作者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之间,目击到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看到的是阴冷、凄凉、黑暗、腐败的社会生活,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半夜里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而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去刻意地设色,而是以“黑暗”这一底色作为全文的“画布”,只是在最后点明:“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禁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灯”的光线是明亮的,这明亮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在很多散文家的笔下,色彩常常被赋予某种象征性的意义。色彩的象征,就是以某种或者某些特定的色彩,去象征比附某种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说,白色比喻纯净、圣洁,黄色暗示富贵、至尊,红色预示热情、温暖,蓝色代表深邃、宁静,黑色象征沉重、悲哀,绿色寄予生命、希望,等等。由于色彩自身有了暗示性,读者通过联想,就能领略到散文题旨象征的美与蕴涵内在的美。杨朔的《香山红叶》:“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彭荆风《驿路梨花》:“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红”与“白”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当然,散文的设色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点,但即此一斑,我们不难窥见色彩在作家的笔下,可以产生何等神奇的魅力!

后记

  天地间那一抹袭人的红

大千世界,奇花异草众多;‘纷纭人生,兴趣爱好各异。于我而言,能将视域专注在天地间那一抹袭人的红上,并断断续续将其留诸笔端,敲诸键上,属偶然,也属必然。此刻,分门别类将其整理成册,捧卷在手,既欣然,亦更怡然。是呀,“寒龟不食犹能寿,敝帚何施亦自珍” (宋·陆游《初夏幽居》之二),透过这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红”,至少我自己能够反观过去丰富的经历,弄潮曾经丰沛的情感,回味人生丰盈的感喟……

先说偶然与必然。《民间的红》这部作品的创作动因,纯属偶然。时光得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迷恋上文学的我,对散文诗的创作如痴如醉,先后写下了《红灯笼》《红蜻蜓》《红菱角》等多章作品,并在全国各地的大小报纸杂志陆续发表,最后由湖南的《散文诗》杂志作为专辑隆重推出,艺术反响空前,读者评价颇高,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尽管散文诗这种体裁形式比较自由,节奏比较明快,抒情比较酣畅,但是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也无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充分地得以表达,于是退求其次,尝试着改写了几篇抒情性散文,达到的效果却是吹糠见米。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从2014年起,在繁忙劳碌的工作之余,我将写作的题材大多聚于“红”上,并承蒙云南省《大理时讯》的厚爱,以《民间的红》系列散文为题,在该报的“花甸坝”与“清碧溪”两个副刊专栏隆重首发,这样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共完成了如今结集出版的近60篇作品。

次说欣然与怡然。任何一种文学题材的写作,专注在一个点上,既是莫大的幸事,也会遇到不小的阻碍,在这创作的过程中,于我是感受最为强烈的。在最初的敲键时,由于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与瞻前顾后的束缚,许多作品是一气呵成,并且只要对外投稿,中稿率还是蛮高的,这对于一个相对业余的写作者而言,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内心的冲动与激动,想必也不为过,甚至一度沾沾自喜起来,认为自己挖到了文字的“富矿”,可以在“红”上施展拳脚,大做文章。事实上,写作也是把锐利的“双刃剑”,功利性必然削弱艺术性,数量性肯定影响质量性,所以越到后期,写作的难度越高,突破的压力越大,不过从一开始,我就将文笔的基调定在“民间”上,同时注重个人情感、社会阅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得整部作品基本上做到了主旨突出又特色彰显,一脉相承又独立成篇,以至于掩卷反观过去一段时间写作的历程,内心何止是“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史记·孔子世家》)。

再说憾然与释然。散文集《民间的红》共分为“红之魅”“红之味”“红之物”“红之灵”等四个专辑,这种划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够严谨,加上自己认知的有限与经历的肤浅,民间还有好多的“红”并没有挖掘出来,难免有遗珠之憾。好在我的创作并没有停止,并且以《美在民间》为主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素材,完全可以纳入这个专辑里,因此心中多少还是“释然放怀,无复芥蒂”·(沈括《梦溪笔谈.神奇》)的。

《孙子兵法》云:“人无常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文无定法。”散文集《民间的红》仅仅只是个人心得体会的总结,加之部分文章在架构上落了窠臼,因此有待大方之家不吝赐教!此为后记。

作者

2017年12月2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2:50